给《潜伏》纠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9:07

给《潜伏》纠错

娱乐生活学习   2009-08-05 08:19   阅读25004   评论270   字号:    

久闻《潜伏》这部连续剧好看,就买了DVD回来看,利用周末一口气看了二十一集,结果在史学家面前,错误百出,破绽连连。

 

1.好漂亮的绿色台灯罩   第一集里面有个流线型的绿色塑料灯罩过于显眼,与当时的生产工艺和设计概念不符,问问受过教育的七十岁以上老人就知道,那时候的灯罩没那么摩登漂亮,原材料和物资都很缺乏的艰苦的抗战岁月,哪能有那么靓丽的时髦灯罩?不管是上海还是北平,那时用电都成问题,电灯不像今天那样对社会大众成批量生产。我提这个主要是它色调不符,过于突兀,是个典型代表,制片方应该有个小心与注意,总不能出现电视机吧!

后来这个绿色灯罩(台灯)又不断在天津各个单位和办公室出现,从重庆到天津,难道当时的男人流行戴绿帽子?不解……

 

2.读书人不会折信?  第一集余则成给左蓝写一封信,说要去昆明,其实是要去南京,他竟拦腰横着对折这封信,惊人!要知道那时候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公务人员没有不会折信的,要明折,字朝外,竖着折,然后再把细长的信身下面的三分之一处往上折,这是最起码的知识和礼貌,余则成是国家干部,识字的人,他却暗折、横着对半折,这是今人的做法,西风东渐的影响,那时还没出现这种西式折信法。

同样在第二集余则成中枪卧床,帖老板送来左蓝的信,又是犯了同样错误,余则成不会折信,难道左蓝也不会折? 此后这种情景仍能屡见不鲜,解放前的大陆,以及台湾在1990年代以前,对写信开头的称谓和结尾敬语、落款,如何折信纸,都是很讲究的,学校里老师都有教,错不得!

 

3.1970年代末的台湾新编军歌,竟然在1946年初的军调会上,大声奏响!这是《潜伏》一剧所闹的最大笑话。在第六集,军调会一开始,即响起了“黄埔军魂”的歌声,我看到这一幕震惊到喷饭了,“黄埔军魂”是1979年刘家昌大导演谱曲、名作词家孙仪作词的一首“新歌”,曾由费玉清和原野三重唱演唱过。是《黄埔军魂》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此歌曲因旋律激昂动人,后来在台湾被广为传唱(军方、学校、社会),我不知道它原来还对国共和谈做出过贡献,牛!

 

4.汉口的地名搞错

剧中有几次提到“武汉”这个地名,其实那个时代人们称呼“汉口市”,是中华民国的一个直辖市,一般口语都叫汉口,如今天的京广铁路那时候叫“平汉铁路”(北平到汉口),“粤汉铁路”(广州到汉口)。

大陆解放后,才把武昌、汉口、汉阳这武汉三镇官方定名为“武汉市”。

举例:第七集,余则成对秋掌柜说“北平、济南、武汉的游行群众”。等等

 

5.照片背书横写,超“先进”。

那年代受过教育的人,在任何场合和情况下,书写“国字”(汉字)都是竖着写的,第一个在上,第二个字就一定在下,决无横写的情况,除非是春联的横批和店铺招牌,而吕宗方与佛龛的五人合影照片背面,却是用横书“烧香晋佛”四字,还连着横写了一大排日期,极为罕见。

 

6.天津日报提早发行   主角们经常看《天津日报》,第七集里面(还有一集也出现过,哪集我忘了),天津日报是在1949年大陆解放后才办的报,怎会抗战刚胜利就出现了?当时天津的报刊有天津商报、国闻报、大公报等等。

还有报上的“西歷一九四X年……”应为“西曆”。建议剧组以后改用“中央日报”或“扫荡报”演,比较不会错。

 

7.哪来的张家口?  第十七集里面,谢若林对余则成说了一句话“委员长进攻张家口”,一共出现三次张家口这词儿,要知道当时 察哈尔省的省会是张垣(yuan 2),国民党人一直是叫它张垣市,不会称它张家口的,1949年大陆解放后,中共才改张垣市名,按了当地习称为张家口的。

 

8.美元新钞穿越时空?  第二十一集李涯拿两张10美元券给谢若林买情报,用的是1999年版的美金,正面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肖像的美元钞票,我好佩服李涯,他是我偶像……

 

9.军调组剧情乱套,与历史相差太大。

  剧中,军调组代表出场的记者会上,主持人介绍:这是“国军代表某某某”,这是“八路军代表某某某”,这种称呼非常荒唐。

历史上各地的军调组,均由三方代表组成,一方是美国,居于调停人位置。一方为国民政府代表(不是“国民党代表”,也不是国军代表),一方为中共代表(不是“八路军代表”)。况且自1937年9月12日起,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的战斗序列里,已经取消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的番号,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正式场合不会称“八路军”。

  各军调组美国代表大部分为上校、中校级,国民政府代表、中共代表大部分为少将(相当)、上校(相当)级。《潜伏》里左蓝以军调组“副代表”身份出现,军衔却是中尉,相对于“正代表”邓铭的少将军阶来说未免滑稽的离谱,左蓝中尉的职务顶多是个翻译、秘书那还勉强说得过去。

 

10.立场错乱,什么叫“进步文章”?

  剧中军统天津站的特工在搜集材料时,称中共军调组副代表左蓝在重庆时曾经写过一些“进步文章”,我听了直摇头,“进步文章”应该是由中共人士自己来形容,而军统的人肯定应该说:左蓝在重庆时曾经写过一些“攻击政府,危害党国安全和利益的文章”,也就是“赤色文章”、“左翼文章”、“激进文章”。

 

11.不注意民国年号和公元纪年的使用

  《潜伏》的台词和字幕大都使用西元(公元)纪年,而实际上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段历史时期,政坛和社会上都是使用民国纪年。第19集,站长对李涯说:“(余则成)37年就入行了,是余乐醒的学生。”  照理他应该这样说:“(余则成)民国二十六年就入行了,是余乐醒的学生。”

仅有的几次也是时空错乱,第十八集,谢若林请余则成吃饭时读一份文件,把陈秋平死亡时间说成“民国二十四年”,显然不对,延安派陈秋平执行任务是在八年对日抵抗战争胜利后,也就是“民国三十四年”后。这是剧组对历史时期不熟稔,在换算西元和民国年号出了问题。

第四集穆连成老板对天津站长说“民国三十五年”有艘日本军火船沉了,那时候才民国三十四年抗战刚胜利,怎么就民国三十五了?胜利了还能帮日本人运军火打仗?

 

12.不会用“解放”和“沦陷”的差别。

“解放”还是“沦陷”? 第19集,晚秋对王占金说:“(翠平和王占金的家乡)现在解放了。”  他俩的身份和角色、立场是不会也不能讲出这种话的。国军在“戡乱战争”中失去了的地盘,对中共来说是“解放”,对晚秋这样的中统家属、王占金这样的地主来说,就不是“解放”而是“沦陷”了。

 

 13.战争名词定义混乱

1945年至1949年的那场战争,在国民政府一方叫“戡乱战争”,中共一边叫“解放战争”,外人看了叫“内战”,或说中性词叫“内战”,可剧中的人员经常讲出与其角色立场不符的用词。

举例:第二十一集,余则成对钱教授说“内战嘛”,以余的身份和当时的场景,他应该说“中共利用八年抗战坐大,胜利后展开全面叛乱”、“戡乱战争的形势乐观,剿匪易如反掌”等这类国民党人的时局辞令话,国民党从未觉得也没说过1945-1949的战争是内战。

建议此类近代史剧播出前,应该先请专家先审阅一遍,或是请历史系教授当顾问,这样瑕疵会更少些!

相关日志: 再给潜伏挑错  

小参考:黄埔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