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阳弓长岭天价车补引争议 被叫停后无新政(新京报 2009-8-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6:38

辽宁辽阳弓长岭天价车补引争议 被叫停后无新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9日03:45  新京报

   关注焦点

  2009年7月6日,已实行一年多的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被叫停。 

  变故,源于一组数字被公开:车改后,弓长岭的区委书记和区长每年获车补8万元。“即便给区委书记发了8万,比过去也省了很多钱。”为了说明8万车补的合理性,弓长岭列举了一大串过去公车消耗巨大财政的数据。

  省钱了,这是弓长岭许多官员都在强调的一个观点。不过,作为纳税人的民众,对高额车补质疑不断。

  舆论,自8万车补一被公开,即沸腾难平。

  【辽阳】8月10日,辽阳弓长岭区的车改补贴停发已一个月了。区车改办主任刘琦仍在感叹,“这是个突发事件”。

  7月2日,弓长岭还不是主角。当时的主角,是弓长岭的兄弟区宏伟区。

  当日,一个名为《史上最牛的车改方案》的图文帖,热传各大论坛,帖中爆出宏伟区车改后“书记、区长每年车补7.6万元”。

  在舆论的压力下,宏伟区的常务副区长宿奎勋道出另一“猛料”:“我们是参照弓长岭区的车补标准,他们的区长补贴是8万元。”

  舆论的主角,迅速转化为弓长岭区。弓长岭的车补标准,也随即被公开。

  7月25日,辽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告,里面只有一句话:鉴于辽阳市宏伟区、弓长岭区公车改革一事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市政府已于7月6日通知上述两区,停止车改补贴发放。

  波澜不惊的一年

  去年4月8日,弓长岭区启动公车改革,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

  事实上,弓长岭车改已经进行一年多了,此前一直平静无事。 

  去年4月8日,弓长岭区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 

  凡是区直机关、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公车和领导干部,都在改革范围之内。除必须保留的执法车、作业车等,公车彻底取消。

  在该区的车改补贴方案中,区委、区政府正职8万元/年,区人大、政协正职6.5万元/年,区人大、政协副职4.5万元/年,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领导、区长助理4万元/年。

   正科级分为四类:2.6万元/年,2万元/年,1.5万元/年,1万元/年;副科级分两类:6000元/年,5000元/年。机关里普通公务员的差旅费补贴标准,从原来每年每人1100元提高到1600元。

  根据去年10月31日的一份《弓长岭区深化公务用车改革情况介绍》显示,车改后,“区领导干部从容地开着私家车或打车上下班,过去机关门前停放豪华汽车的壮观场面消失”。

  被“忽略”了的8万

  弓长岭车改进行一年多,在公开的报道中,没有提及区委书记和区长等处级官员的车补数据

  弓长岭车改一度被诸多媒体报道,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不管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没有提及弓长岭区委书记和区长等处级官员的车补数据。

  最早的报道,应该是2008年4月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郝玉良在区电视台的讲话。

  他讲话中强调了车改后该区公车减少97台,节省费用456万元。

  “这笔钱用于改善民生,平均每个市民可以获益47元。”郝玉良算了一笔账。

  他的整个讲话中,没有提及官员们得到的车改补贴金额。

  2008年10月30日,弓长岭车改半年,邀请了中央、省、市媒体召开“车改新闻见面会”。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新闻见面会的报道中,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没有提及处级官员们的车补具体标准。

  11月28日,《人民日报》的报道中详细介绍了科级补助分四档。 

  说起处级官员的车补,该报只是介绍,“县级也根据工作量大小分了五类”,没有提及具体标准。

  2009年6月,弓长岭车改过了一周年,辽宁再次有媒体刊发报道,仍没有提及处级官员的车补标准。

  “区委书记一年补8万”这个后来惊动全国的新闻点,就这样被“忽略”了一年多。

  究竟是弓长岭不让报道这一数据,还是媒体没发现呢?

  8月16日,弓长岭区委宣传部一位官员称,数据都告诉了媒体,是媒体没有报道。

  而7月份,新华社报道称,“这个曾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过车改经验的区,在经验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车补标准”。

  在弓长岭区《车改工作责任分解》一文中,宣传部的责任是,“车改会宣传,起草新闻通稿”,该文强调对媒体“不给方案”。

  8万到底高不高

  区车改办主任称,8万甚至不够用;而区长曾在内部动员大会上称,“交通费标准非常优惠”

  7月上旬,弓长岭车补标准被公开后,对“8万天价车补”的质疑开始不断。 

  车补的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相关资料显示,弓长岭车改按照“交通费包干”的原则:交回公车,领取公务交通费包干。 

  其中有一个标准测算公式:前3年单车加权平均费用×控制系数×公车使用系数。

  其实,就是对公务使用率、油价上涨因素、个人对公车使用强度、单位级格、职能、人数、领导职数、配车标准等要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结果。总的来说,是以工作量核定交通费包干。

  在弓长岭区车改办主任刘琦看来,8万元对于区委书记来说并不高,甚至不够用。

  该区区委一位官员介绍,车改前,区委书记吕有宏的座驾是公家的一辆丰田4700。车改后,月薪4000元左右的吕有宏,贷款买了一辆奥迪A6,并雇请了一名司机。

  弓长岭车改办向媒体提供了吕有宏2008年车辆费用的明细表。

  行驶里程:40000公里;加油费:28925元;维修费:16700元;司机工资:12000元;保险费:10858.26元;过路费:3278元;车库:5000元;杂支:9655元;合计费用是86416.26元。

  “8万对于书记,肯定是不够用的。”刘琦说,2008年吕有宏用自己的车自己还贴了6000多元。

  按照明细表分析一下,吕有宏平均每天车程近110公里,需加油费80元左右。

  至于吕有宏2008年车辆的费用,有多少是为了公务而用,刘琦没有介绍。

  他的看法是,以前区委书记和区长用公车,一年的消费在14万元以上,还不包含司机的工资等,现在给他们发8万元,全部包含了,节省了一半的支出。

  不过,执行的车补标准高不高,弓长岭的官员们对内有另外一个说法。

  “我们现在定的交通费标准是非常优惠的,不敢说是全国之最,也是全省最优,没有不够用的。”2008年4月8日,弓长岭区区长吴雪冰曾在车改动员大会上称。

  会上,区委书记吕有宏还表态:如果以后上级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我们就按上级政策执行,如果上级政策没有我们的优惠,我们仍按原定政策执行。

   

  部分官员为车改叫屈

  车改被叫停后,有官员认为,弓长岭在某种程度上是公车改革的牺牲品

  车改前,弓长岭区被形容成“公车费用膨胀,财政不堪重负”。

  区委书记吕有宏曾说:“负责任地讲,我们有些部门的公车多为私用,工作用车连一半都占不上。”

  车改前的2007年,弓长岭编制内的公车有177辆,燃修费支出上千万元,剔除司机工资,单车平均费用达到6万元。全区预算单位交通费支出高达1004万元,交通费支出占部门办公费用的六成。

  “单车费用的增速,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经济增长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被公车消化掉。”弓长岭2008年7月20日的车改总结里提到,2007年部分区直部门账外拖欠的修车款在200万元以上。

  弓长岭车改办提供的数据则称,车改当年直接节支335万元,5年综合效益可达2500万元,平均年节支500万元。

  车改被叫停后,弓长岭区的官员们不断向媒体叫屈。

  该区一名官员曾对媒体诉苦称,弓长岭在某种程度上是公车改革的牺牲品。 

  部分人对车改“怀疑”

  一位退休官员认为,车改后,过去坐不到车的官员都获得了车补,车改是给更多官员谋利益

  而在另一个利益群里看来,弓长岭的车改,是官员利益的重新分配。

  8月11日,弓长岭一名要求匿名的退休官员称,所谓的车改,就是给更多官员谋利益。

  “过去很多干部没有车坐,也没发交通补助,工作也是在做。”该退休官员的看法是,车改后,过去坐不到车的官员都获得了车补,明显是增加了利益。

  一名曾在弓长岭区委开车的司机认为,车改后交通支出在一些部门只增不减,以前纪委有两辆车,一辆车费用在4万元左右,“车改后,纪委副科级以上干部七八个,算起来每年发给他们的车补,肯定会超过过去养车的费用。” 

  他觉得,大多数官员获得了实际利益,这是他们支持车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弓长岭区政府的表述中,也承认了更多官员获得了实际利益。

  “改革前只有105名领导干部享受公车待遇,改革后机关干部全部受益,直接受益人1207人。”2008年7月20日,弓长岭总结车改经验时称,事后调查车改满意率达到95%以上。

  车改中的民意

  车改前后举行多次会议和调研,没有一个面向老百姓。一名官员坦承,没有过多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在弓长岭提供的所有材料中,没有普通市民对车改的态度。

  8月10日,弓长岭车改办提供的“车改大事记”显示,车改前后共召开各类大小会议40余次,各种调度会、研讨会22次,车改方案论证会也开了2次,区人大专题调研车改一次,还召开了2次司机大会。

  该区区委副书记穆伟成认为,车改相当民主、公开。

  但这些会议和调研,没有一个是面向老百姓的。

  “你改革前改革后用的都是老百姓纳税人的钱,为什么单单没有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呢?”上述退休官员对此表示不解。

  弓长岭区一名主要官员则坦承,此次车改没有过多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8月10日,刘琦称,辽宁省相关部门的意见还没下来,弓长岭车改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车改模式

  根据公车配备的实际情况,确定3种改革形式,把所有公车都纳入改革范围: 

  一是交回公车,领取公务交通费包干。这是改革的主要形式,适用于机关一般性办公车辆,主要是单位交回公车,享受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公务交通费包干,按月发放。 

  二是保留公车、财政定额管理。对必须保留的规范化性执法车、专业作业车、财政负担费用的市直部门车辆,重新核定编制,规范定额,封顶包死,超支不补。 

  三是推进专业作业车等特殊用车改革。包括科级单位使用的水车、铲车、除雪车等专业作业车等,下一步要逐步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使用。 

  【目前情况

  7月6日,由于“8万天价车补”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辽阳市政府通知弓长岭区停止车改补贴发放。□本报记者 褚朝新 辽宁报道 专题统筹 宋喜燕

  ■ 对话 “现在里外不是人”

  弓长岭区车改办主任刘琦认为,改革需更阳光透明

  刘琦,辽阳市弓长岭区体改办主任,去年车改开始后兼任车改办主任。从车改政策的前期酝酿到后期的执行实施,他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8月10日,在车改被暂停一个月后,刘琦向本报记者表达的最大困惑是:这次车改,是官员自己革自己的命,居然还不被理解。

  “改别人容易,改自己难”

  新京报:近些年,各地都在试行车改,车改成为一个趋势?

  刘琦:是啊,社会上对公车一直有“三三制”的说法,就是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私人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过去公车管理,还是官本位,靠权力去管,但效果不好,公车消耗大,管理成本非常高。

  新京报:弓长岭作为辽阳一个边远的区,为什么要带头车改?

  刘琦:弓长岭一直是改革的先进,这些年先后进行了公用事业、企业、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都是改别人,现在就剩下改革者本身利益的改革了。

  车改这个改革,是革改革者自己的命,自己的权利也要受到一定限制,自己限制自己,破除官本位的思想。

  新京报:希望权利自我约束?

  刘琦:是啊,就是要自己限制自己,最终是为了节支。本来改别人容易,改自己难。

  现在是里外不是人,假如不改,公车照用,啥事没有。

  咱们车改,也是因为领导勤政务实,如果不勤政务实,咱也不去触这霉头。

  为何选择货币化补贴

  新京报:很多地方,车补都不发现金,而是一张卡,你们为什么要发现金呢?

  刘琦:首先,车补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如果是补助,那是财政发给你个人,含在工资里。我们这个,是包干的办公交通费。发了交通费后,你出门去省内的8个地市,财政都不再负担你。

  这8个市是:辽阳、本溪、鞍山、沈阳、盘锦、营口、抚顺、丹东。这都是经过调查的,平时我们干部去得比较多的几个地方。

  我们这里没有公交车到市区,打车到市区得59块钱,出租车也无法刷卡,所以在弓长岭你给我卡,我消费不出去。

  新京报:书记一年发8万,是怎么确定发放标准呢?

  刘琦: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综合考虑各种系数,比如,部门的职能多少,以及过去的配车标准等。

  主要领导系数大一点。过去,两个主要领导的车一年花十四五万,车改后每人一年8万,节省了一半。

  新京报:可是,现在舆论普遍认为8万还是有点多。

  刘琦:公车改革,不是越少越合理,如果住在市区,少一点,正常。这8万,是把去近300公里半径内的8个城市的交通费包干了。

  希望中央出台政策

  新京报:怎么看弓长岭目前的改革?

  刘琦:弓长岭把公车都改掉,堵住了财政漏洞。但是所有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证明,改革还是需要更阳光透明。

  新京报:为什么车改这么难?

  刘琦:车改,我们觉得还是应该理论政策先行。

  现状是理论界不研究,舆论界忽冷忽热。目前,车改要大范围推开,看来还不成熟。我们希望中央对车改有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出来。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 观察 公车改革 投石问路

  根据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审计署的调查结果,截至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车共5221755辆。这些车一年共消耗4000多亿元。

  因计算口径不一,不同专家所采信的数据不尽相同。近4年来,见诸媒体的中国公车总开支横跨3000亿至6000亿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不同的数据却可以达成相同的结论,“公车开支高得离谱”。

  公车的巨大消耗,和意欲克服消耗的努力,近20年来一直交错,但至今未成正果。

  当政府部门在内部自改公车待遇时,外界也在为车改能否成功而争论纷纭。一个最大的分歧是:车改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特权赎买,还是官民双赢的帕累托改进?

  公车不公与财政压力

  7月,辽阳弓长岭区天价车补引质疑,但其官员披露,在车改前,区委书记和区长一年的公车开销,每人14万元,且不包括司机工资。

  “一年14万元养车,已经背离老百姓的生活常识。”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说。周天勇曾于2004年到美国考察,在加利福尼亚,只有州长和议长有专车。

  另据公开数据,被认为全球最廉洁的芬兰,全国只有5个人有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

  事实上,对公车的配置及使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1989年曾下发《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等文件,进行规范管理。“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而据北大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观察,中央部委对上述规定尚算重视,而在地方几乎已成空文。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乡镇,书记和乡长一般都配有专车。

  而配车超标同时,公车私用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003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心公布了一份公车私用情况调查。称一些地方的公车,公务用途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趋严重。”

  刘同心的结论得到了广泛采信。甚至有民众认为,公车能把三分之一用到公务,已颇为难得。

  而伴随着分税制的改革和公务员队伍的膨胀,地方政府的财政日益捉襟见肘。而在财政支出中,公车的开支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节约开支,成为各地车改的共同出发点。

  三次车改浪潮

  1993年,广东开始公车改革的试点,东莞沙田镇等单位开始取消领导干部公车,改发交通补贴。

  1998年,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部分中央部委进行车改试点。同时,黑龙江、浙江、重庆等省市部分地区也启动试点。其中,最出名的当为大庆车改。此为中国车改的第一次浪潮。

  到了2001年,江苏省从单个乡镇车改试点起步,扩展到300多个乡镇。此后,湖南资兴、浙江杭州、义乌,江苏的江阴等地,都相继加入。

  第三次浪潮,则于2004年6月在全国掀起。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国家机关,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20多个省市进行公车改革。

  据王锡锌教授介绍,车改的形式多样,最为民众熟知的则为集中管理和货币化车补等。但这些改革基本无下文,并且让民众“没感觉”。

  “公车超标采购和配置,运行中的巨大浪费,都没有得到明显控制。”王锡锌说,很多车改措施只能称为半成品,既不彻底,也显软弱。“人们唯一能看到的,是公车开支的步步飙升。”

  车改的源头问题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几次浪潮中的车改试点,都是“从下至上”的路径,更多属于地方自发行为。这使车改缺乏足够强大的动力,还会遭受更多阻力。

  王锡锌教授认为,车改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官员用车福利的合法性,和纳税人权益是否可不受损。

  王锡锌认为,车改单位往往举出各种数据,来显示车改的必要,其实在逻辑上并无证明力。“公民如何知道你的数据是否真实?”

  车改试点往往又是一刀切,又容易使官员的公车福利,“该减的没减下去,不该加的却多了一笔车补。”

  更让王锡锌担心的是,车改可能将官员的非法福利合法化。

  另一个事实是,车改试点地区的公车,此前没有不超标的。“既然违反中央规定的超标都无法遏制,再变花样搞改革,又能改出什么呢?”

  王锡锌认为,公车其实是一种特权,而历史证明,用货币赎买特权的改革不会成功。

  他认为,公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发挥人大等代议机构和媒体公众的监督权,“看好政府的钱袋子”。让财政审核制度归位,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公车乱局。

  周天勇教授认为,很多车改试点的地方官员确实抱有改革的善意,但从全国角度看,只有中央加大整治力度,严格公车制度,让社会各界参与监督,车改才能改好。(本报记者 孙旭阳)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19/034516145304s.shtml
辽宁辽阳弓长岭天价车补引争议 被叫停后无新政(新京报 2009-8-19) 餐厅厕所起名“解放区”被叫停(新京报 2007-11-8) 新京报:“银行放水”冲击房产新政 辽阳公车改革方案曝光惹争议(南方都市报 2009-7-3) 辽阳叫停“争议车补”(南方都市报 2009-7-25) 辽宁西丰撤回赴京拘传人员(新京报 2008-1-8) 刘满平:“天价吊灯”的怨气根源何在(新京报 2009-7-17) 辽阳市弓长岭区书记、区长 一年车补8万元(中国青年报 2009-7-23) 新京报 辽宁西丰撤回赴京拘传记者人员 新京报:天价医药费案曝出血库问题(2005-12-5) 新京报:湖北“神医”屡开天价药方-新京报 刘刚-搜狐博客 [辽阳] “天价车补”一年急刹车 辽阳:“天价车补”一年急刹车 男子校园超速醉驾撞死人续:交通肇事罪名引争议(新京报 2010-10-19) 辽宁辽阳车改在舆论漩涡中暂停 新京报 记者报道辽宁西丰官员负面新闻遭警方拘传 褚朝新:辽宁鞍山警察被指采用钓鱼方式抓嫖(新京报 2010-1-22) 辽宁铁岭城中村改造一“钉子户”被打死(新京报 2010-7-31) 辽宁鞍山5名警察在检察院门口遭工作人员殴打(新京报 2010-10-2) 新京报:500多万天价医药费是如何出台的?(2005-11-25) 新京报:卫生部将彻查天价医药费案(2005-12-4) 新京报:天价滞纳金有行政不作为之嫌(2006-1-9) 新京报:“天价医药费多收二十万” 患者家属有很深“高官背景”?(2006-3-7) 侯文学:对天价拖车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新京报 20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