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三个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8:12
面向“三个市场”
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阮成国
(2004年2月24日)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著名的将军县,现有人口3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9万多人。为了把这些农业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劳务兴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我校根据这个发展战略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当地、国内、国外”三个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我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功能,加大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先后完成了2.6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任务,为新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面向“三个市场”,广泛开展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是面向当地市场,做好离土不离乡农民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把农民培养成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永久牌”人才,适应新县城镇化进程的需要.首先是发挥我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龙头作用,在各乡镇成校建立短训班,广泛开展职业培训。1995年以来,我们在全县17个乡镇共举办短训班136期,培训农民5300人次。这些农民经培训后, 有的进入县骨干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在家庭办起了加工业,有的在街道办起了机电修理,“转移一个农民,富了一个家庭”。其次是和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举办“科训班”,通过高新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产业结构链条,实现农民间接转移。2003年,我们在吴陈河镇培训120户农民种植了约500亩的除毒红薯。该品种由于产量高、出粉率高,为粉丝加工业提供充足原料。该镇政府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年产200吨的粉丝加工厂,不仅解决农民红薯销售难题,还就地招收了90多名农民工进厂,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是面向国内市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既有进城前培训,又有进城后“充电”。新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6万多人左右,他们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程度,由于缺少技术,只能做一些体力劳动,并且很不稳定,收入也很低,他们大部分是“半年打工半年回”,离乡难离土。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和县劳动部门、县工会联合成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每年由工会牵头,我们和劳动部门配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统计,在他们进城之前,由我们对其负责培训。经过培训的农民即可加入务工城市的工会联合会,其合法权益将会得到进一步保障。在培训时间上,利用学校寒暑假和春节期间,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实用技能、安全生产和法纪知识培训,向他们传授装潢、水电维修、机电修理、家政服务、保安、木工、焊接等实用技能。农民有了技术,在城里务工便有了竞争力和市场。1997年以来,我们共举办54期培训班,培训进城务工农民6900余人。这些人进城后,有的进入企业,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建立公司,当上了老板。戴大元,1996年开始在郑州打工,替一些单位打扫卫生,由于赚不到钱,中途返乡。1998年,在我校接受装潢知识培训,随后二次进城,现已在郑州建立了新兴装潢公司,从家乡带出80多名农村青年,每年在郑州承包近400万的装潢工程。
三是面向国际劳务市场,做好涉外劳务农民培训。我们利用新县拥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的优势,与县涉外劳务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县劳务就业培训中心,针对农民和下岗职工,先后联办涉外劳务培训班84期,培训学员4200多人。学员毕业后,通过县劳务公司安排到境外就业。目前,我校学生出国从事劳务的有2100余人,占全县劳务输出人数的80%。他们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埃及、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的是劳动力,换回的是生产力”,涉外劳务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是我县每年财政收入的2.5倍,为全县人均增收近300元。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有力的配合了我县“劳务兴县”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们不仅扩大了培训规模,而且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培训内容,对不同国家的劳务需求,实行不同的技术培训。对去日本务工的人员主要进行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对去新加坡务工的人员主要进行建筑木工技术方面培训;对去韩国务工人员主要进行机电方面的技术培训。此外,还增加了体能训练、外语等培训内容,以增强劳务人员的纪律观念和国外适应能力。1996年,新加坡政府在新县招收150名建筑工人,在参加新加坡政府在南京组织的文化和技术考试中,我校培训的农民合格率达96%。这些农民出国后,由于技术好,业务精,深受雇主的欢迎,点名再招新县职高培训的学员。近几年我校对外输出劳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仅2003年,就输出涉外劳务人员960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涉外劳务人员通过出国劳务,换了脑子,挣了票子,找到了致富路子。1997年,从阿联酋回国的建筑工张成东,利用自己创造的收入和学习的技术及其管理经验,创办了新联建筑公司,目前该公司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00多人。我们的涉外劳务人员为输入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赢得了他们对新县的信任和支持。日本大山株式会社社长河守俊行先后四次来新县和我校参观考察,对我校为其培训的高素质务工人员给予了赞扬。目前,我校培训劳务人员在其会社总人数已达到218人。为加强与新县经济文化往来,他先后投资80多万元在新县建立了两所大山友谊小学。
二、面向“三个市场”,改革培养模式,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
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在学历教育上不断改革培育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
一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专业技能的需求,我们不断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压缩传统的种、养专业,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兴专业。这几年,我们新增了市场营销、公民建筑、导游、工艺美术、宾馆服务、农产品加工、烹饪等12个专业,大大增强了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二是实行“定单培养,合同就业”。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后,依据合同就业。我们先后与北京燕兴公司、中建总公司、河南羚锐集团、新林公司、信阳教育旅行社、新县宾馆等十余家企业订立培养协议,为他们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20名。
三是积极与城市学校联合。主办“1+2”、“2+1”分段式学历教育班,学生先在我校上1-2年后,再到联办学校学习,学生毕业后由联办学校负责介绍安排工作,铺通了农村学生向城市转移的快车道,我校与郑州理工学校联合举办的200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116名学生去年已全部安排在郑州等城市就业。
四是实行弹性学制。针对从业岗位蜕变周期缩短及职业流动日益频繁的特点,我们打破传统教育学制固定的模式,实行宜长则长、宜短则短的弹性学制,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宜长,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宜短。如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等专业在校时间两年即可,宾馆服务专业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同时,学校根据学生个人实际,允许部分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或提前离校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修业,即把学历教育时间“延伸”到学生离校后,把课堂扩大到学生工作岗位。弹性学制使学生“学习、实践、创收”并举,缩短成才周期,容易抓住市场商机。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了弹性学制向规范性学分制过渡,给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和学制选择上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五是狠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就业形势发展,我们增开了普通话、礼仪、卫生、劳动法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技能考核、专业能手评比和专业技术大比武活动,增强学生就业前的适应能力。
此外,我们还抓了初中后毕业生的培训。由于高中教育资源匮乏,我县70%的初中毕业生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适合直接进入社会,缺乏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素质,根据省教育厅有关精神要求。2000年,我们开始制定了初中后一年培训计划,并和乡镇成校联合,使初中毕业后学生不离乡即可接受良好培训。我们依据市场需求,对他们开展各种实用技术短训和就业培训,举办了食品加工、板栗加工、宾馆服务、汽车修理、家电维修等实用技术短训班31期,培养初中后毕业生2200余人,增强了他们外出务工创业的本领。
三、面向“三个市场”,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
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安全、畅通、稳定进行,我校在总结了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了“三个网络、一个跟踪”的就业服务体系。“三个网络”即人才信息网络、护送网络、办证网络,“一个跟踪”即跟踪服务。
一是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信息网络的建立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我们把不同层次的学员按照专业、学历、年龄和性别分类建档,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库,利用我们建立的“职高网站”对外发布人才信息,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立交桥。
二是护送网络。我们和有关部门、沿途车站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到了“上车有人送、车上有人管、下车有人接”,确保了劳务输出沿途一路绿灯、安全畅通。
三是办证网络。外出就业、实习需要身份证、就业登记卡、计划生育证明、健康体检表等证件,我校与公安局、劳动局、计生委等单位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确保了劳务输出的工作快捷高效。
四是跟踪服务。为了让外出就业农民安心工作,我们在毕业生和就业农民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办事处,并建立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协调解决他们在公司的吃、住、安全、劳动医疗保险、工资发放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若因故离开公司,办事处要为他们提供二次甚至多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效果。
我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以及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为我县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