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企必须堵住资金黑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25:21
最近在北京盘桓十几日,接触到政、商界各层关键人物。言谈所及,往往不离中国国资委最近强调的“风险控制”主题词。
掐指一算,全球减息周期已经五六年,资源、能源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涨升,隐隐有泡沫之象。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做生意,中国政府显然要有更加清醒的风险意识,并辅助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工具,才能保持企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避免中央控制的国有企业遭受无谓损失。
财务监管至关重要
根据6月28日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公开讲话,国资委成立三年来,央企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每年增加1万1000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和税金每年增加1000亿元,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实际上,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中国政府直接掌控、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可靠力量,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是中共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李主任对此有清楚认知,不受大陆“唯市场”和“伪市场”声音的干扰,确实是具备远见卓识。
但必须看到,财务资金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是一些央企形成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进一步强化国资委对下属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预算控制,特别要加强内部投融资决策、大额资金管理、预算管理、采购销售管理等制度的建设,以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控制经营风险。
例如,新加坡中国航油事件,就是因为母公司航油集团长期监管缺位才导致下属海外企业过分膨胀,最后造成不堪收拾之局面。有此前车之鉴,所以李荣融主任适时抓住当下要务,启动风险控制机制,这对于很多平日尸位素餐、心存侥幸的国企管理者们是一记猛拳,必有助于改变陈陈相因、敷衍了事的管理文化。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大陆很多央企有“小金库”,有“自留地”。长期听之任之,不予取缔监控,必然会导致央企形成资金黑洞,而且也变成企业领导者腐化堕落的温床。有鉴于此,国资委已经重锤出击,尤其强调集团公司必须控制下属公司的大额资金管理,子公司的财务情况必须向集团公司公开,若出现财务隐瞒情况将“一次警告,两次换人”。如此雷厉风行之举,是真正拨乱反正的希望。
其实,强化集团公司控制力,是国资委继启动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后,“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国资委制定颁布的《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暂行办法》,是针对小金库等违规行为、贯彻风险控制,使资产得以增值保值的主要堤防。
必须完善董事会制度
香港股市有句话:“不能让兔子看守生菜。”子公司和分公司天生有扩张冲动,有壮大自己地盘和实力的欲望。如果集团总部长期弱势,不能实施监控之权,任由各地公司自生自灭,只知道往下索取以肥私欲,变成变相的封建割据,其业务本身必然不符合现代商业运行之规则,所赚者微而风险巨大。长此以往,鲜有不遭遇经营困难者。而到那个时候企业的问题虽然败露,也只导致亏损归公,获利归私,导致坏账丛生,局面崩坏而国民受害。
国资委看到症结所在,所以提出诸多措施,包括切实履行好出资人职责,探索和完善央企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规范和完善央企薪酬激励与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深化出资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建立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和重大财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国资委还会紧抓重点,其一是要积极推进央企调整重组,其二是建立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而要这两招取得效果,其实离不开完善的董事会。没有一个健全完善、按市场化规范运作的董事会制度,就无法保障出资人的利益,也不能保证重组的效果和预算制度的落实。
因此,控制风险乃是保证未来国资委属下央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钥匙。而企业继续重组以及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则是达到控制风险的两步好棋。
而要走好这两步棋,使一系列央企改革得以完善,那就必须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运营规则的董事会。只有让脱离了官本位体系的市场化专业决策人才担任载体和枢纽,才能完善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法人治理,使央企彻底走出暮气和陋习,进而走向更具竞争力的新阶段。(作者:韩方明,旅居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中国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