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街的消亡与重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5:33
天下第一街的消亡与重振 汉正街,座落在中原城市武汉,曾经的“天下第一街”,然而正面临消亡.这么说汉正街,武汉人肯定不爱听,但逆耳是忠言,危言是苦口婆心。

(一)汉正街的过去
汉正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震中国,声达全球,这是不争的事实。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当时是市场经济的概模。曾是全国个体工商户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全国各地的商人常常会聚于汉江之滨,采购他们需要的商品,小到钮扣绣花针,大到冰箱彩电,汉正街是应有尽有,尤其以服装和日用品最为有名。那时候,汉正街虽是几条小街道,却天天车水马龙。

看看汉正街的历史: 汉正街迄今为止已有500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去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0多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经营小商品。至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个体户猛增到458户。至目前,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13200户,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汉正街的兴旺,由此产生了许多百万富翁,如卖钮扣的麻子,卖成了百万富翁,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大家想想,卖钮扣卖成富翁,该要卖多少扣子呀?由此可见当时汉正街生意的兴旺。

九十年代末,我曾在汉正街买过东西,如衬衣,东西虽比较差,但价格确实低。偏僻县城的小贩常常每隔一段时间到汉正街批货,汉正街那时的货物以服装和日用品为主。采购的商人来自全国,以安徽、河南、四川、江西居多,这是武汉的交通条件决定的,便利的交通,为武汉带来经济繁荣。

(二)汉正街的现在
时间转眼就到了二十世纪,如今的汉正街变得怎么样了呢?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汉正街已是日暮西山的时刻,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了。

前不久,去汉正街故地重游,走马观花般看了一遍,我的印象是汉正街真的没有变什么,还和十多年前一样。街道弯曲陈旧、狭窄拥挤;沿街房屋破败不堪。还是主体经营服装和小商品,各处招摇的广告工具,如灯箱伸到街道的中间,衣服挂到窗户外,还有卖包子的,卖豆腐的,汇成一条杂货街。一切说明,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脏乱的街道,放满三轮车小货车,乱摆的商品,使通道变得又窄又拥挤。这在利济南路,沿江大道犹为严重。更为奇怪的是,那些老房子依然在街道两旁,又低又矮,形象已经代表汉正街没有改变,不须去考证汉正街的人流量和营业额了。汉正街已经变成沿海城市的夜市,已经不再是闻名全国的批发市场了。

虽然还有很多人去汉正街打货,但已经限于本省人了,外省商人很少来了。汉正街已经被时代大潮扔下,被“义乌小商品市场”代替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后来居上,成为汉正街的代名词。

对于汉正街的滑落,有多种评价,一种认为,汉正街早在1990年,就己经被义乌超过了;一种则认为汉正街在1996年才失去“第一”的宝座;还有一种认为汉正街2000年全国排名第八;最乐观的排名是2003年,在石家庄南三条市场之后,全国第三。之所以出现多种评价与排名,可能是由于统计方法、评价角度不同的缘故。但是汉正街市场不断被边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摘自荆楚网)

如何评价汉正街现状呢?说他还占第三,我是不同意的。汉正街现在卖点是什么?便宜货吗?服装吗?文具吗?钮扣小商品吗?这些东西还有优势吗?当各地小商品品市场席卷全国时,汉正街还在做着美梦,以为可永久享受昔日的辉煌,殊不知现在象东莞虎门这样的小镇,服装名气就已超过了汉正街。

是什么原因使汉正街衰退了呢?是因为现在各省都设了小商品市场吗?那为什么“义乌市场”又能一枝独秀呢?难道义乌比武汉大,比武汉交通条件好?不是的,义乌到现在还比武汉小得多,而且辐射的范围也比武汉小。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地理条件无比优越,经商历史也源远流长,未何比不上义乌?

(三)衰退的原因
只要看看如今大城市的商品市场,比如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规模是空前的,那个每天的人流量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不亚于当年的汉正街,为何华强北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商务活动?答案就是“名气”,在广东省,乃至全国,没有那个商人不知道深圳赛格的。赛格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他的特色“电子市场”。

武汉,历史文化重城,也是现代经济文化中心,武汉的高校,几乎比任何地方都多,是人才的集中地,为什么近二十年来发展迟滞呢?这还是因为不够开放,经济建设重视不够。打个比如,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是全国名校,电子专业人才济济,但是为什么武汉的电子业不发达呢?原因是武汉的人才都外流了,武汉没有人才发展的空间,国家根本还没有把武汉定成科研中心,实际上,科研和工业连在一起的。科技和制造业是经济繁荣的起点,汉正街就是因为没有旺盛的制造业支撑,变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回过头来看汉正街,不仅形象比赛格差了一大截,而且特色也差一大截。汉正街的市容建设完全没有跟上时代,还是那些破房子,还是那条破街道,不知那些人赚了钱干了什么,也不知道政府如何规划。汉正街起步那么早,没理由还是原地踏步,按小县城思路发展,注定要失败的。也许武汉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可人家深圳才建设多少年,义乌市场又是哪一年起步的,不是比汉正街晚上十年吗?这一条是汉正街观念的迟滞造成了汉正街的落后。

那么第二条呢?第二条就是:汉正街没有良好的供货链。大约从九十年代起,沿海城市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而沿海经济的发达,主要是制造业的发达。与之相反,内地制造业纷纷凋零,工厂倒闭,原来每个县城的国营工厂,几乎全军覆灭。制造业的凋零直截造成汉正街供货商减少,供货商减少,供货链条断裂,货物价格就没有优势。价格没有优势,采货的商人也就减少了。举个很明显的例子,现在汉正街的服装要到东莞虎门进货,价格还有优势吗?

第三条是内地人口的减少,这是国家大势造成的,因为政策向沿海城市的倾斜,造成大量内陆人员向沿海转移,人口大量减少,直截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量,自然汉正街的人流量就少了。

第四条原因是汉正街的传统观念太重,例如要想改变目前汉正街的市容,是难上加难,拆迁,迁居,整合,谁也不能动。这一点还从其他地方可以看出,如汉阳古琴台地段,也算黄金地段,但现在依然保持大片大片的城中村,可见城市改造阻力如何大。不知是不是武汉地盘大,武汉的城市建设是向郊区倾斜的,而不是改造现有城中村,可能对于开发商来说,郊区农民土地便宜,而改造城中村成本就高多了。

第五条是汉正街的品牌意识淡薄。市场管理不到位,对不法商人打击不力(现在有没有,不知道)。上个世纪末,汉正街上充满坑蒙拐骗,完全不顾及汉正街名声。我亲戚曾在街上挨宰,如把一块说成一角,以次充好等。名声不好,直截影响客商采货。还有汉正街品牌跟进不力,这么多年了,主打经营商品没有树立,就是服装业也是日落西山。

还有种种原因,如大环境影响,税务过重,城际交通不方便,配套设施过少等,就不多说了。

(四)重振汉正街
汉正街的前途,恐怕难以预测,不可否认的是,历届政府都在想办法改变,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找到病根。如何再造汉正街辉煌,需要一揽子计划,但也要抓住重点。现在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就当纸上谈兵好了。当然,汉正街的商人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不必再为汉正街的发展操什么心了,他们可以功成身退了,又何须管汉正街今后呢。

一是政府要支持,再造汉正街辉煌不仅能繁荣武汉商业,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增加就业。所以改造汉正街,重振商业雄风,是政府的责任。至于如何支持,当然是投资改造汉正街了。

二是不要迁址。很多人建议汉正街迁址,此举不可。迁址后,汉正街老字号将会彻底消亡,得不偿失。据《汉口小志》称:最著名者俗称八大行,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这八大行业除盐行外,其他还要保持,并且加以延伸.汉正街要么改造成现代化商业之街,要么改成古典名街.

三是打造汉正街经济圈。虽然说沿海城市有出口的优势,但武汉地位也不赖,近两年中央政策也在向中部倾斜。而且湖北江汉地区本来就是产棉部重地,但并没有利用,如湖北的服装业并不发达。所以打造汉正街经济圈先从服装业开始,搞成产供销一条龙,这就象深圳的华强北了,明确产业的重点。义乌市场为什么兴旺,就是有良好的制造业支撑。

四是变换经营模式,推翻旧的,打造一个全新的汉正街。这方面可向沿海城市学习,人家的市场多整齐,多整洁,规划得多好,而汉正街的杂乱恰恰证明这方面没有做好。义乌商品市场,由许许多多的专营大楼组合,然后组合成了一个大的义乌市场,这样商人采购有个舒适的环境,寻找商品也方便,但在汉正街,非得把整条街走完,还得时常提防挨宰和小偷。

五是要改变汉正街交通状况。总体来说,武汉在全国交通还是很方便的,但汉正街就不然了,从火车站、机场或是高速路,都没有直达快速通道,这既影响效律,也影响客人来汉正街的积极性。因此改变交通状况也很重要。

六要在细节服务上做足。经商基本要求要做足,不仅要诚实,讲信用,不欺客,还要在服务上创新,大商场早就有免费接送,为什么汉正街不做呢?另外,现在无论无论那个大城市,都已与世界融合,但总觉得武汉人爱催生,爱装老大,谁要是不会讲武汉话,就成了欺侮的对象。以前,汉正街宰顾客的事,时有发生。希望今后杜绝。

建议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细述了。。。

写本帖子的初衷是”中部如何崛起”?中部崛起已经喊了几年了,但是起色不大,只要看看武汉与沿海城市的区别,就可看到其中的差距,好在国家正在加紧中部投资,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除了基础建设外,还要树立原来中原地区的制造业,原来每个县城的龙头产业要重新建立起来. 汉正街被人叫水货街。它大而全。没有集中优势产品打造湖北产业链也是它没落的原因。过去二十年,汉正街几乎没什么变化;这就不能不被不断求变、求精、求专的浙江市场(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市场、绍兴成衣市场、永康五金市场)慢慢摔在后面。汉正街要崛起,首先要做大做强轻纺产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武汉是祖国大地的肚脐眼——中部塌陷!估计汉正街没有搞成功“私有化”,冰棍要化了汉正街并没有塌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的销量并没有减少,所“塌陷”的是它的名气。
汉正街的繁荣有它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有它的市场。但在市场没有扩展的条件下,汉正街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我们再看,汉正街自开始就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那里交通不便,并没有形成“码头”;那里处于汉口的中心,地域扩张基本是不可能的;那里没有工业的支持(这就是武汉市政府的问题,不重视工业的发展),所以不可能出现什么独特的优势。当然便宜是它的优势,但你便宜人家也可以便宜。汉正街的市场在湖北各县,这也就使得汉正街长不大。中部不需要非要用经济崛起,可以用道德理念崛起,一味的跟着别人走没有特色。
汉正街现在这个样子,正是90年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特点,完全可以走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道路。中国没有必要再提高产品的供应了。现在消费饱和,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作者的思路太狭隘,还是深圳模式,义乌模式,其实从全中国看,深圳和义乌这样的城市有几个就够全国人民用了,没有必要压过他们,自己做大,把好好的深圳义乌当废品废了。

武汉是中部省会,武昌起义,革命的发源地,现在社会道德如此堕落,武汉可以学习重庆走在前头,中国人要学会作领头羊而不是跟屁虫,看着深圳义乌好,就学,其实市场已经饱和了,不要再没事找事重塑中国了,好好的为国家贡献这个国家最缺乏的东西吧,落后地区贡献传统文化是得天独厚,例如让尚未开发的地方发展文物旅游,让尚未商品化的地方开始展示中国的传统道德或者学习毛泽东时代的高尚情怀。

有时候落伍的人自己不觉得,还以为先进,竟然有人在21世纪提上个世纪末的经济改革建议,真是落后于时代。

作者的几个观点其实已经不能用了,
例如城市规划,其实那种乱哄哄的市场挺好的,老百姓过得很滋润,就是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审美观。非要把生龙活虎的市场变得所谓整洁化,我们城市改造后很多传统的、自然形成的市场都被破坏了,很多城市原来就有自己的电子一条街,纺织品一条街,化工品一条街,旧货市场,自从多管闲事的市容改革,现在这些街道都不见了,都统统集中在边远郊区的批发市场了,以前在市中心就能解决的问题,一旦拆迁,商户走了就不好回来了,因为商户也在熟铺,一个铺子要捂熟了也很不容易,政府就不要乱为了好看干扰人家了。

还有,为了生意好作,没完没了的装修真是奢侈,这是资产阶级的生意观,用诱惑来提高生意。依赖品牌,依赖名气,而不是依赖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看看中国以前的商品在苏联的口碑吧,那是满清政府和毛泽东时代的遗产,看看我们现在商品在苏联的口碑吧,任何时候不要认为谁会吹,谁有名气就成,这些都是眼前利益,长远的商业信用是货真价实,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