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3:17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之二) 2007年4月4日,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名保安,他背
后的房地产项目代表着目前中国最成功的行业

“成功学”课程旁听记

————三晚两天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文/程功)

“体验”、“感召”、“支持”与“奉献”,串联起“导师”、“老LP”、“新学员”、“死党”和“嘉宾”的人际链。在众多“成功”、“励志”培训课程中,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体验,但在圈外人眼里,它是那么神秘和不可解。

这是一门昂贵的课程。“探索”、“突破”、“领导锻炼”三种级别的课程,学费分别为3900元、7700元、3900元,时长分别为三晚两天、五天、三个月(每月一个周末,共六天)。这也是一门充满仪式感、“成年人的体验式”、有争议的“生命”课程。

从“励进”到“睿力”

课程手册里写道:“睿力课程所有培训以活动体验式为主导。源自欧美,课程系统以探索、突破及领导锻炼三个主课程为核心,配合其他工作坊,以达到开发潜能、自我提升、改善生活素质等效益。”主 办方广州市睿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广州市林乐路的一栋写字楼内办公,距广州天河区的CBD符号中信大厦只有10分钟行程。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写字 间,在角落里的沙发上,四五位女职员拿着花名册正在开会,主持会议的张莉萍拿出一本蓝色册子和一个黄色信封,分别是探索课程手册和“睿力个人才华提升之探 索课程报名协议书”。她介绍,“睿力的特色就是体验,这个课程最早开始于美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后来传到香港,再到内地”。她 说,睿力在广州、成都、上海都有分部。“睿力”的前身是“励进”。LP(领导锻炼)57期的学员郑刚告诉记者,“它注册差不多十年了,现在在成都、上海还叫励进,在广州不能叫励进,据说是涉及到一些工商税务等原因。人员没变,公司也没变,我现在还叫它励进。”郑的身份是广州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经理。工作人员徐文英解释:更名发生在2007年1月,原因是“违反了教育局的‘课室和办公室不能在一起’的教学规定”,所以从天阳路搬迁至林乐路。张 莉萍介绍,授课导师“以前是老外,后来是位香港的华人,现在已经有国内完成课程的一些学员成为导师,教起课来不会有障碍。”郑刚说,“每个课程不止一个导 师,有时有两三个。我上探索班的第一节课是刘志伟(音),据说,他是佐丹奴以前的老板,后来在美国投资不太顺利,人生起起落落,后来,他成为励进学员,再 做小组长,又做了导师,讲课很实在。”工 作人员和学员都拒绝透露课程的详细内容,理由是课程有保密协议,而且提前知道内容会影响新学员的心理体验。“学过的人就知道不贵,关键是要看对自己人生的 意义。”张莉萍说,她以前做事拖拉的毛病就在几年前的学习中得到改变,“你如果真的觉得不好,还可以退钱”,她指着协议书上的第7条:“若参加者完成五天 课程后得不到任何效益,可申办退款手续。手续需于课程的导师授课部份完成后48小时内呈交书面申请要求退款。本公司将会先安排面谈,退款则会在接获退款申 请和面谈后一至两个星期内,将已付学费扣除退款手续费用人民币1000元整后之余额退还。”
2007年2月21日,海南省琼海市冬瓜大丰收,农民的快乐总
是简单,但是他们却被定义为中国最不容易成功的一群人。

泪流满面的结业典礼

7 月29日晚6点30分,天河北一家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LP61期结束“突破课程”进入“领导锻炼”的结业典礼正在进行。会场约100平方,聚集了 100余人,大部分席地而坐。LP61结业班的29名学员和5名小组长盘腿坐在主席台,其他的60余位老LP学员、“感召人”和家属则坐在会场中央,最后 一排坐着的是10余位西装革履的导师和工作人员。穿深紫色长裙的肖导师出来宣布:29位学员进行总结、感恩。话音刚落,便有四五名学员同时起身争抢话筒。29个学员的总结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齐声呼应:“Yes!”“以前我是一个没有志气,总是逃避,没有勇气的人,通过五天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现在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台下是整齐划一、雷鸣般的掌声。远处的导师朝演讲者竖起两个大拇指。“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感召人XXX,感谢从‘探索班’到‘突破班’的各位导师,也要感谢小组长们,还有我身后的28位死党!”许多人声音嘶哑。“感召人”起身,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朝四周作90度鞠躬表示回礼。感 谢中充满了温情,丈夫感谢妻子,妹妹感谢姐姐,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父亲。一个中年女子说:“我已经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一些痛苦的事情,现在我活了。” 一个酒吧歌手经纪人说:“妈妈,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儿子”,他的母亲正举着DV,脸上堆满笑容。一个年轻女子说:“我老公以前老说我顶多是个小学生,现在我 觉得我是个大学生!”一个称自己以前胆小的男子,当众拥抱并亲吻了自己的妻子,流下了热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跑上台,给父亲送上一束鲜花。感恩结束,肖导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请给我们29位学员掌声,嘉许他们的胸襟和开放度。挚爱的亲朋们,他们真的非常棒。”5名坐在一旁“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小组长接着上台总结和感恩,一位女组长说:“看到他们一天一天变化,真的好像比拿到黄金还要开心!”肖 导师重新站回会场中央,身后跟着一位提篮子的女工作人员,“我们有几份礼物送给小组长,礼物本身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是会发光发热的东西,代表的是一个世 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发光、发亮。”声音里有了哭腔。肖导师每发完一份礼物,都会双手交叉放于胸前,90度鞠躬,然后再进行拥抱,轻轻耳语几句,接下来 的29位学员也排队重复进行。在人群中,身材墩厚的组长郑刚在一次次拥抱中泪流满面。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结业典礼,以老LP的抱团激励和小组长们的及时小结划上句号。在一楼的大厅,那个酒吧歌手经纪人热情不减,“我告诉你,对个人自信,绝对有百分百的提升。”

“你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课程手册里写道:“我的朋友不断向我推荐,甚至说服我参加课程,是否有金钱回报?是否涉及传销?——不,只是因为他们在课程中得到效益及探索到所有的力量!他们急于与你分享,他们真正的好处是,当您完成课程后,他与您共同拥有新的力量。”结业典礼上,郑刚成为了记者的“感召人”。7月30日,郑刚为“感召”记者参加课程,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穿着一件橙色LP队服,左胸绣着大大的“爱”字、右衣袖绣着“4”、后背印着“LP57”。郑刚说小组长纯粹是做“奉献”,他还“感召”了妹妹参加课程,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我有自己的公司,赚自己的钱,没必要给别人做业务员。”他边解释边拿出一份报名材料放到桌上,“别再犹豫了,对你来说确实是冒一个小风险,但为了你未来的生活,这点投资是微不足道的。”8月1日,是“嘉宾分享会”,同样在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同样是晚上6点半。“ 分享会”被定义为老LP学员的“自发行动”,被“感召”来的嘉宾将有机会体验到探索班的部分内容。多功能会议厅里整齐摆下了80张椅子,被“感召”到场的 嘉宾约有50余人,其余则是LP61学员和工作人员。到场者的身份被区分为“导师”、“老LP”“小组长”、“感召人”、“死党”和“嘉宾”。他们来自广 州、深圳、东莞、香港、温州、长沙各地,有服装店老板、音响店老板、私企副总、企业高管,还有大学教师和医院护士长,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分 享开始前,郑刚带记者去见工作人员徐文英,以解决就读前的一些疑惑。问:“我看有报道说你们的课程有穿丁字裤跳艳舞,模仿性姿势的内容?”答:“我不能说 媒体说的属不属实,但我可以告诉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要怎样使我们的心也能看到。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想要超越自己什么,这才是最重要 的。”“探索课程”体验正式开始,LP61班的两位男学员担任主持。第一项体验:跟人打招呼时,将自己比喻成一种动物,体验时间两分钟。会场里开始热闹起来。A:你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狗。B:你好,我是一头勤劳的黄牛。A:你好,我是怪兽。B:你好,我是一条狼。A:你好,我是老虎。B:你好,我是一头大肥猪。主持人将体验人的心态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古板式”(从头至尾称自己是一种动物)、“强权式”(从头到尾所称的动物要大过对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主持人说。第二项体验:叫一名女子将手放在一名男子的手心处,目的是让两者“用身体感觉一样东西,体验紧张和不知所措”。第 三项体验:“开放式的坐姿”。两人相向端坐,手放在膝盖处,两人膝盖间隔两个拳头的距离,用眼神默默注视对方一分钟。100余人端着凳子找搭档,会场里再 次闹腾起来。一位男嘉宾在体验结束后说:“这样看人是特别不礼貌的事,我老师这样教我,我父母也这样教我,今天,我对面坐着一个靓女,我确实不敢看她,我 倒是想看看满场的其他人都什么眼神,大家都这么看着,我感觉特别可乐。”一个女嘉宾则觉得“好像是回到了童年”。接下,老LP学员开始宣讲。一 名LP57女学员,自称是拿到了“最高学历”的大学教师,之后又回来任LP59小组长,“三个晚上两个白天,让我彻底对自己有了360度的认识。我今天诚 心诚意请大家敞开你的心扉,相信今天带你来的朋友或亲人,为你自己负责,为你的生命负责,放下你的看法,接受一些跟你未来有非常非常重要关系的一些事,可 以吗?”另一名自称50岁、来自香港的男学员说,“1998年,我在香港上这个课,那时我欠银行20多万,上了课后一年时间,我把欠债都还光,然后重建生 意,现在,我有15家店。”主 持人趁热打铁,介绍了将于8月15日开班的探索课程,包括上课时间、费用等等,并建议每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小组,与老LP们进行交流,而工作人员则在后排准 备好报名材料,随时准备接受报名。“一般报满120人就截止,招得差不多就开班,最短一个月一班。”郑刚说他上探索班时是72人,到突破班剩下42人,到 领导锻炼班剩下39人。与 记者在同一小组的一位LP61女组长,说自己是东莞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坐了两个多小时车才到广州,“我三年前读的,如果真是人家洗脑,也不会洗三年吧。 三年了,我赚到一群很好的死党,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第一个跑出来支持我。想想,我毕业十多天举行了婚礼,40多个死党都来喝我的喜酒,陪我出嫁,多幸福 的事!”时间已近10点,记者起身向郑刚告辞。他坚持把记者送到一楼大厅,“我感觉你在逃离,一刻都不想呆。你是个谨慎过头的人,你不报名,你不去,就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2007年4月6日晚,一个名为“商界时尚之夜——企业家与生活”
的派对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隆重举行,各界的成功人士举杯同庆。

在机场布道成功

不仅仅带有妙不可言的表演性,更可能带有一个国家的戏剧性。

(文/黄俊杰)如果机场的书店要选代言人,登上招牌的若 不是胡雪岩,便极可能是陈安之。2007年8月,广州新白云机场候机厅B105指示牌边的小店便是一个样本:书架置顶的是陈安之《团队激励》影碟套装,抢 占前排书架的是《胡雪岩成功之道》系列图书。《心态教练》、《赚钱教练》之类的成功学书籍占据了小店1/3的位置,地位远远高于同店销售的陶陶居的金钱 酥、九制小话梅与畅销小说。“机场的书店最势力,没市场的书决不留在架上。”小说家兼企业高管冯唐指出机场货架的成功学意义,“身死百年的曾国藩长了一张青瓜脸,不是美男,没有绯闻,还能长期占领各地机场书店的书架。无论文字如何,这本身就证明他已经立言而不朽了。”成 功学告诉你,世界是战场。事实上,成功学在机场。“余世维对自己的培训目标人群——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定位很准确,而这些人群经常活动的地方就是机场,所 以余世维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所有机场书店,直到今天你只要进入机场候机楼,就能听到书店终端电视机里传来的带有台湾味普通话的讲课声音。”在一篇《七剑铸就 领导力》的文章里,叙述了机场这个成功学必争之地的硝烟味。“B105 小店”的售货员试图用市场规律去解释这种现象“因为这些教人成功的书放在这里好卖啊,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机场的旅客显然是成功学的客户——国外有一 个统计,每人到机场候机平均得逗留103分钟,其中商务人士有在飞机上或候机空闲的阅读习惯,所以机场书店常成为他们光顾最多的书店类型。而中国2003 年一份读书调查显示,31.3%的企业家将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作为自己的图书阅览室。在 网友写的《机场上发生的各种傻逼事儿》中,成功学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有时候我能站在电视机前面看一个小时,有点儿像小时候看评书联播那意思。那帮各式 各样的SB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介绍自己怎么牛逼,一帮外地中年SB围成扇形,绕着电视看得特别津津有味儿,也包括我。”机 场成功学不仅仅带有这样的表演性,更可能带有一个国家的戏剧性冲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做过《是什么在造就一个人的成功》的演讲,讲到2002年他在《参 考消息》上看到《成功学热中国》的报道:“其根据是现在中国的各个书店中,甚至连机场和地铁车站的小报摊上都摆满了成功秘诀类的书籍……这说明现代各个阶 层的人群都非常关注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外国记者把这点作为新闻,说明他们觉得中国人的这种愿望已经不比其他国家差,甚至已经超过许多国家。 ”而一位叫刘苏的女子则在博文《时尚女青年的硬件指标》中,对这个时代的成功学时尚表示了“我反对”:“机场上的书店,卖的书都这么急功近利,好像连飞机上的两个小时,都不要放过人生感悟的机会,心灵鸡汤一下就醍醐灌顶,下了飞机马上发大财。”对 于贫慕虚荣的机场,美国著名小说家厄普戴克曾抱怨说“你进入机场书店,绝对找不到一本我的书。”中国的作家也未必喜欢机场一一在摆满成功学书籍的书架上, 时代的主角们或仰脸叉腰,或故作深沉,总之自信爆棚。这些带着浮躁或嚣张的成功符号,甚至形成了属于机场的成功学阶层:首 先,穿衬衫、戴眼镜的男人成为封面。然后,穿衬衫、戴眼镜的男人围住了海报旁的小电视。最后,在3万英尺的高空,那些付了书款,坐在经济舱中喝桑果汁的成 功学徒们,把成功学经典往小桌板上一搁,就呼呼大睡——在两个小时内,那些充满感叹句与肯定句的书籍,足够造成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正奋勇迈向成功 的错觉。

“幼儿MBA“

“天才宝贝幼儿MBA”的孩子们正在上“目标与生活体验”课,课程教育孩子们要遵守规则,不能独自外出。一 年前,幼儿MBA(EarlyMBA)的风潮从上海刮到广州,很多家长都乐意花超过两万元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为期两年的课程。目前,广州“天才宝贝”的 “MBA课程”接收了超过400名3-6岁的孩子。这里为孩子们实行不分年龄、混班上课。“小孩的能力跟年龄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要看他们接受过的训练。” 该中心负责人朱先生说。

13亿人的成功学考源

————从美国到中国梦

(文/陈旧)

屡被斥责的、以追求财富为核心的旧式“美国梦”如今在中国却获得了新的生机,并被名之为“中国梦”。

中国人最熟知的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传记开篇中,这样写道:“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美国梦’更能界定美国:不管出身多么卑微,只要努力、诚实、节俭,任何人都能够出人头地,获得权力和影响,甚至成为美国总统。”这一成功学原理被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奉为圭臬,不仅仅是美国,还有中国的年轻人。自20世纪末以来,美式成功学在中国大行其道,从卡耐基到拿破仑希尔,从安东尼罗宾到赖兹,中国人所信奉的成功学大师大多来自美国。英 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而如今,在GDP强势增长30年、民族自信心空前爆棚、“大国 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之下,一种糅合了屡被斥责的以追求财富为核心的旧式“美国梦”却在中国获得了新的生机,并被名之为“中国梦”。 

从欧洲梦到美国梦

400年前,清教徒们来到了新大陆,被他们抛之身后的是继承和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从建国一开始,美国人就相信,机会平等是他们区别于欧洲旧大陆的不同之处。经 过了1865年至1900年的流金岁月时代,经过商业、重工业、铁路以及重商主义经济政治学的蓬勃发展,到1890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新首富。一批身无 分文、地位卑下的美国人一夜之间因为金矿油田的开采而暴富,领导这一革命的摩根、卡耐基、洛克菲勒等一代金融与工业巨子成为时代英雄,他们是美国梦的奠基 人。机 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韧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 出来的最显著特征。时至今日,这些美国梦的精髓仍被视为美国的最大国民财富加以珍视,众多美国人仍然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国家想象成世界上社会等级纵向流动 最顺畅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家族关系取得成功,即使是妇女与黑人。无 可否认,强调机会均等的“美国梦”的确赋予了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巨大活力,最新例子是“平民总统”克林顿与新财富英雄比尔盖茨。但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社会 公正,因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事实的不平等使“美国梦”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屡屡为人诟病美国的收入不平等或许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但一定是发达国家中严 重的,美国梦的第一批实现者,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泥腿子”贵族迅速地洗脚上岸,变得比那些世袭贵族更保守他们把儿子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和真正的传统世袭 贵族联姻,最好是从古老的欧洲大陆“进口”的贵族新娘。国家政治也被迅速地封闭化了,在同一届议会里工作的议员下班以后是同一个百万富翁俱乐部的成员。经济政策学院的分析报告指出,美国的社会流动性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不断下降,只有12%的人口从社会的底层(收入最低的20%)上升到最上层(收入最高的5%)。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1%。越来越高的收入差别导致了越来越少的社会纵向流动性。正如旅美学者薛涌所言,美国社会已患上越来越严重的“纵向流动硬化症”。曾经在20世纪激励了全球人的“美国梦”当真是生于社会纵向流动,死于社会纵向流动。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在总结美国第一代商界巨子的业绩时,卡耐基写道:工业界的领袖们从小职员和学徒起家,他们接受的训练比任何学校都更严酷、更有效率。这就是贫困。长时间的贫困与随之而来的屈辱,激励了20世纪的美国人与21世纪的中国人追逐财富的强烈欲望。堪称中国“洛克菲勒”的香港人李嘉诚年轻时是个学徒,曾因为家贫而无法入读大学,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因而最被中国的有志青年景仰。美国梦是怎么变成中国梦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有回报”的励志传奇正在上演,当中国制造已经占领全世界,中国企业全世界跑马圈地,财富至上、效率第一、个人奋斗就能解决一切。年 仅18岁的少女站在超女舞台上,泪如雨下,她的梦想达到了。每年超过800万农民工进城,他们梦想有朝一日能变身城里人。 35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等待着被卷入社会搅肉机,他们中的不少人,怀揣着成为李嘉诚或江南春的伟大梦想。穷人想脱贫,富人想更富,小孩想迅速长大,老人想 延缓寿命,男人想更强更壮更持久,女人则想更美更挺更苗条。梦想绝对是我们时代最被滥用的词汇之一,而所谓梦想,其实是欲望的托词。通过努力的工作、非凡的勇气与意志力,每个人都可以致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美国梦”所告诉我们的。而20世纪的“美国梦”其实和17世纪的“西班牙梦”,18世纪的“荷兰梦”、19世纪的“英国梦”一脉相承,背后是不可遏制的对财富的强烈欲望。

其实,谁也没有犯“不成功罪”

没有直接回报,没有证书,对就业无帮助,不能令你成为人上人,只是令你更像一个“人”。

文/何树青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人士,还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精英过劳死、穷人用命换钱、富人拿钱买命、中年人道德败坏、年轻人无责任心、学生和学者屡屡遇上心理问题而自杀、普通劳动者自我感觉低人一等,那么,普及教育的价值又有何可言?今天,瞄准成功的课程和速成班成了暴利产业,人人热衷于谈论效率和回报。如果课程没有直接的回报,如果一个班需要学三五年才能看到成绩,这样的课程和授课班在中国当代社会根本就没有存活的机会。但世上还是需要有一些不指向成功的课程,不能令你成为人上人。它们只是令人更加像一个“人”,而非一部成功的机器。

编外课:教学生跳社交舞。

“他们最需要帮助,你却教他们跳恰恰恰!”亚祖老师对没事找事的外来舞蹈家皮埃尔杜莱恩(Pierre Dulaine)很愤怒。他们是谁?他们是美国约翰德克高中的一群差学生,是“箩底橙”,数学及阅读能力属于全国最差的4%,校方和社会人士为之提供了辅导课程、个人指导、数学中心、语言技能、读书会、禁毒活动……但他们还是烂泥扶不上墙,被预设为人渣并自认无可救药。跳 舞跟人生有什么关系?杜莱恩说“看见吗?她让我领舞,是信任我;更重要的是,她信任自己。现在,若你16岁女儿坚强而有安全感,信任自己,她怎会被蠢才搞 大肚子?若你儿子(在跳舞中)学会尊重女孩,他一辈子也会善待女性。这是我在学校的工作利用舞蹈,教学生一些规矩,是尊重、团队精神和尊严,让他们认清未 来要走的路。”以上的故事来自于电影Take the Lead,皮埃尔•杜莱恩率领“箩底橙”们以三人探戈赢得了全市社交舞比赛的胜利。现实岂有电影般美好?现 实比电影更美好——电影主人公的原型皮埃尔杜莱恩获得过5项世界表演赛冠军,赢得过百老汇最佳舞蹈演员奖。有一天他萌生此念:“生命中发生的这么多事情都 是有原因的,并且一个人达到某个年龄,你会感到你想把某些东西还回去……跳舞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在一些公办学校做吧。”从1994年开始,皮埃尔杜莱恩在 纽约的两所公立小学开展免费的舞蹈教学课程,“舞蹈课堂”普及计划逐渐扩展,现已波及120所学校,超过12000名学生。13年来,社交舞比赛成了所有 这些学校的年度节目,孩子们并没有从这项课程里学到成功,学到的是交际舞的愉悦、激情和礼仪。社 交舞课程改变不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家庭暴力和学习成绩,却可能改变问题少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轨迹。今天,你点开皮埃尔杜莱恩舞蹈俱乐部的网站主页,仍可看 见这句话:“皮埃尔杜莱恩舞蹈俱乐部虽然是一家交际舞学校,却不仅教授舞蹈,我们还帮助大家捕捉激动、娱乐、浪漫、优雅和自信的舞蹈精神。”
2007年7月6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学生在复习
考研书籍。每次考试都有可能是学生们的人生转折点

自修课:让有梦者去流浪

云 门舞集的网站上引用了法国天才诗人兰波的诗:“我要到远方去,双手插入漏底的口袋,外衣也磨损褴褛了,我踽踽青空下,缪思,我效忠您”。云门舞集文教基金 会成立“流浪者计划”,奖助台湾30岁以下的艺术人才到海外去自助式贫穷旅行,以流浪丰富自我、扩大艺术视野,夯实梦想。2005年,第一批获奖助的台湾流浪者去到了印度、越南、柬埔寨、新疆、西藏等亚洲各处。这是一门自修课。云门舞集的网站上记载了三批流浪者的脚步:第 一位出发的流浪者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谢旺霖,他向云门提出了滇藏单车之旅的计划。他以2万元(新台币,下同)组装了一辆符合高山路途需要的单车,再用 2000元买条耐磨、易排汗的骑乘裤,从云南丽江古城出发,骑越三江峡谷,40多天在天地间日日踩踏,沿途啃面包、干粮,吃口服点滴,住兵站、招待所、废 墟、山间木屋,遭遇生死历险和恐惧寂寞,最后成功结束这趟流浪,从自闭者转型为一个可以拥抱别人的具备更多可能性的人。第 二位出发的流浪者是建筑师柳震东,想去寻访河流、土地与人的关系。他行经老挝、柬埔寨、越南三国,54天里领略了与自己从小经验完全不同的河畔生活和大河 造就的自然景观,也同时在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在这样的旅行中,我有一种‘等待’的基调。过程中,觉得自己变得慢一些、从容一些,对时间比较没有那么急迫 的感觉。”职业乐手吴欣泽的梦是“想把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都听到”。他从“流浪者计划”近200名报名者中突围而出,到西塔琴(sitar)的源头——印度去学习。61天,他到4个城市拜师习琴,每堂课上课2小时,练习1小时,回来再练,加起来每天至少弹上5小时,进步神速。2007年,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的“流浪者计划”还在征召流浪者。这些年轻的流浪者目前并没有成名成家,但他们的梦想都得以升空过一次,有了从外部看自己的视野,成为未来创新的源泉之一。这已经足够了。
2007年7月14日,海南省海口市某个时期舞蹈培训班。在家
长们看来,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是日后成功的可靠保障。

常识课:学会修马桶,学会做爱

会写诗的人比会修马桶的人多,会怀孕的人比会正确避孕的人多——日常生活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可惜我们通常缺乏技术。帮助我们的多是产品推销员和超市售货员,而不是那些教我们如何掌握“小”技术、令生活质量更好的课程。千 万不要小瞧动手干劳力活的人,“把车库改装成一套新的睡房跟管理公司一样考脑力。”美国《60分钟》新闻节目主持人AndyRooney感慨:“急着向你 卖房子的销售员比懂得修理排水道的人多许多。似乎没有人懂得修理任何东西,我们只懂得把坏的丢掉买个新的。”“英语专业的人毕业时就应该把花在计算机上的 钱用在买个扶梯学一下怎么修理漏水的天花板。他们可以在晚上的时候才读莎士比亚或上网。”从 今年9月开始,修马桶终于有课程了,报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都要学习一门名为《通用技术》的新课程,每周两课时。课程包括了技术与设计、汽车驾驶 与保养、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电子控制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其中《技术与设计》中,包括了设计台灯、维修自行 车、修马桶、做菜、家庭理财、家庭保健、使用电表、装灯泡、解决跳闸问题等技能。同样的课程也将于今年秋季出现在湖南省,家政、汽车驾驶、家庭理财、服装 设计都被纳入了选修课程,所有的高一学生都要选修,至少能独立制作一个灯笼才算达标。高 中课程中有必要加入的,除了生活小技术,还包括性爱教育。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戴耀红对传媒说,当今少男少女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了2岁,19 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平均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或者性体验。如果还不开办“男孩教育”的课程,“让男孩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男性公 民,将少女孕育的几率下降到最低”,上海18岁的女孩两年内人流13次的事将不止是个案。台湾最近倒有意把“性爱与婚姻伦理”列为2009学年度高中课 程,作为生命教育领域八门选修课之一,但因触及婚前性行为、试婚、同居、自慰等敏感议题,重视升学指标的学校不一定会开这门课。修马桶、做爱这样的“通用技术”,不会让学习者成为成功人士,但可以令生活免于狼狈不堪。

不成功,便成人

人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真正的社会进步取决于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取决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与自主——无论选择成功还是选择不成功。远离那种似是而非的成功学吧,做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

文/谭山山和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 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 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 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 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成功之累

前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 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 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事实上,不仅是美国的中 学生们,这个世界的人们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成功”的压力。本 来,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应该有所不同:有些人觉得30岁之前赚到100万、500万乃至1000万才算成功,有些人则觉得成功就是给身 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不过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但现在的所谓“成功”,却被片面地置换为“发大 财”、“成为人上人”,基本排斥了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整个社会的氛围是“逼”着人去“成功”,而且这是一条单行道,走上去就不能回头,因为回头就是“ 不成功”,就是“失败”。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谁说一定要成功?

人 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正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行为模式到价值观都趋向于一致,都相信“要成功先发疯”、“如果我不能,我就 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都认为成功是生存的唯一目的,这个社会是可怕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人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是和所谓“ 成功”一样,成了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一 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是开放和多元的,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况且,不向 上,并不必然意味着“向下”。人生并不是一条只能走到底的单行道,还应该有很多分叉的小径,通向各人心目中的秘密花园。“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 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 其实并不绝对。你可以选择成功,也可以选择不成功,但首先,你要学会做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 

“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飞 轮(左)是鼎瑞咨询有限公司的教育总监,1998年开始接触成功学。最初从事休闲服务性行业的他,由于工作遇到许多瓶颈,就买许多成功学的书籍作自我提 升。学习过程中,他觉得成功学理论需要引导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于是他开办鼎瑞咨询公司——“本来以为2010年才有能力开办这家培训机构的,现在提前4 年实现目标。”飞轮每月在成功学上的消费占到收入的10%,他参加过最贵的课程是安东尼•罗宾的课,9800元。在别人眼中,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他却觉 得9800元花得非常乐意。渐 冰(右)是飞轮的朋友,也是广东格锐(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专门邀请国外成功学大师来中国培训的教育机构。渐冰从2000年开始接触 成功学,最早是看到《思考致富圣经》。2003年他离开了原来的公司,投身成功学教育行业。对于这类教育课程,他说“课程不是参加的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 学以致用。”由于立志成为一名成功学讲师,渐冰每年要在培训上花去收入的40%,参加过的最贵的课程是到澳大利亚去参加安东尼•罗宾的培训,45000 元,再加上旅费,总共要70000多,现在,他正在筹建一个网上授课的成功学网站,未来打算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纠结推广国外的成功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