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5:09
 
“喜欢看书的学生不一定作文好,作文好的学生肯定爱看书”,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取决于: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书,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自主思维的参与。消遣性的阅读只会如有些学生说的“好像有点印象,但要用的时候又说不出具体的东西来。”所以,作文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素材积累(包括文字和非文字),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的内化式积累。
要解决目的性问题,就该给学生一个思考、积累的方向。高考作文可以提供方向性的借鉴。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思维的层面,以2006年为例:“文化”类,如:根据成语得到的启示(湖北)、读书(全国卷Ⅱ)、书(全国卷Ⅲ)、北京的符号(北京);“人生”类,如:人与路(江苏)、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走与停(重庆);“价值”类,如:肩膀(辽宁)、谈意气(湖南);“心灵”类,如: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情感”类,如:读(读人生,读父母……)(安徽);“哲理”类,如: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走与停(重庆)……
在这样的方向指导之下,我们就可展开具体的有思考、有系统的素材积累训练:
一、就近取材,从书籍中分类汲取养料
【例文】《菊花飘香的时节》(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毅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庄子他自认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
这位考生有效地内化了课文素材(人教版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深刻表达关于自我价值认识的观点。课内留给我们的财富还很多,要重视在思考中收集归纳:“人生”类——杨子《十八岁和其他》、张洁《我的四季》、《论语》《沂水春风》等;“生命”类——史铁生《我与地坛》、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劳伦斯《鸟啼》等;“价值”类——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等;“文化”类——庞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鲁迅《拿来主义》、乔治·萨顿《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等;“情感”类——李密《陈情表》、史铁生《我与地坛》等……
其实,整个苏教版的编辑就是主题至上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只要稍稍关注,就能得到很多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养成阅读习惯,充分地从课外补充新鲜血液。目前较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有:《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书屋》、《美文·少年版》、《散文》、《杂文选刊》,以及余秋雨和周国平的部分作品等。学生一定要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将其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体的做法可以是:每位学生准备一“素材本”,每周至少内化三条素材,将素材原文和自己对素材的感想都记录在素材本上,并按其适用的主题进行归类;或者在某一主题下寻找相应的三条素材,同样抄录在素材本上并写下自己的评价。
例如:记录的素材——批评的力量: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相同的话:“您的画值不了那么多吧?”一个听了后,对画仔细掂量,以2000元售出,经过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另一个听后,轻轻撕毁了画,从此改行,他就是后来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不值,便以500元售出,至今,他只是一个三流画家,过着流浪生活,他就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
记录的感想:批评的力量,可以激励人向上,是一个人成才过程的重要动力;但或许也有把人推向低谷地狱的力量,同样的批评下,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认清自己,看清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能说自己行不行,倘若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价值,他人又怎么会认可你呢?
素材适合的话题:批评、态度、价值、选择等。
二、扩大空间,丰富自己的生活、情感素材
除了从书本上、从他人文字上积累素材外,学生还应积累更多直接的、独特的自我心灵体验素材,进一步锻炼观察、思考客观外在的能力。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花鸟虫鱼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记录在个人的素材本上,并同样做好相应话题的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