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学家不敌超女,谁之过 - 行走在鲜活的人生路上 - unispace - pow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6:47
看着如今超女的如此火爆,我不禁想起了不久前著名科学家黄昆。黄昆去世的时候,科学界扼腕,而同时 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人。

       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科技成果的便利,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不仅是黄昆,不仅仅是黄昆,几乎所有科学家,特别是搞基础领域研究的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科学技术”必须经过多次转换才能变为生产力,可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科学技术直接等同于生产力。这导致很多地方对科技工作者的考核,往往就看其完成了多少论文,这些论文又产生了多少经济利益。很多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根本没有明显的经济效果。再加上基础科学领域本身离老百姓
生活比较遥远,科学家一般又都专注于研究领域,潜心工作,不愿过多跟公众打交道,“最终导致这些领域的科学家更加远离公众视野”。

       政府虽然大力倡导发展科技,但对细节关注得不够。重视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每个科研个体的关注。只有重视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氛围。“国家应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做法,关心科学家,特别是离公众距离较远的基础科学领域,应该让全社会了解他们,支持他们。 公众对于科学家的陌生,反映出我国“科教兴国”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公众。科技工作者苦行僧的印象没有改变。

       当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明X射线,把自己用射线为妻子拍摄的照片投到当地一家小报社。第二天就是元旦,结果,德国人相互问候的话语不是“新年好”,而是“你看到了伦琴的射线吗?”

       这种对科学前沿的关注,对科学家的热情,体现了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 。 西方国家,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对自然科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保存大量科学家传记,留下了丰富的理性科学因素。我国历史上一直强调的是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留下的都是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甚至连四大发明的发明者的详细资料都不多。

       文化传承不同,影响了现代公众对科学家的态度,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推崇,特别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我国这种文化背景下,科技工作者相对其他职业待遇较低。“搞科研无法成为很多人就业的选择,也就越来越边缘化。”

        既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也应当是全社会的第一精神力量,而这些我国还做得很不够。科学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政府应主动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不高,也造成了公众对科学家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