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怎一个“痛”字了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27:32
容剑平 文/图

  今天是6月23日,在1925年的今天,广州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廖仲恺夫人何香凝曾为之恸哭,一个女学生曾为之怒投白鹅潭……

  1957年8月18日,离“沙基惨案”发生已有32年,这天广州市文史研究馆收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沙基痛史》的书。包裹内外都没有邮寄者的姓名、地址或任何片言只字的说明,只有邮票和邮戳说明寄自香港。可以想见的是,这是一个热爱祖国的有心人所寄。此书编印的日期距“沙基惨案”发生不到两月,编印者名为“钱义璋”。这是真名还是假名,抑或是集体笔名,至今仍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或多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真实详尽的历史记录。

  《沙基痛史》收集有关事件的大量资料(包括36幅照片),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的极有价值的史料。至今发现的同版《沙基痛史》原件仅此一本,可算是“孤本”。1995年,为配合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沙基痛史》按横排简体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版。

  笔者日前在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看到了《沙基痛史》的原件,虽然“沙基惨案”距今已经79年,但翻阅一页页已发黄的书页,心头仍是不胜唏嘘———

  惨案发生后,广州光华医院闻讯后,立即派员到现场抢救伤员。其时,何香凝正好乘汽车到医院,她随抢救人员来到沙基时,“只见尸体数堆,约三四十具。穿肠破脑者有之,断颅拆骨者有之,血肉狼藉,惨不忍睹”。何香凝见状“恸哭曰,同胞同胞,为国而死,死有余荣,生者誓当努力雪此奇耻”。有一伤者名刘著录,两腿重伤,“骨拆肉烂,流血殊多,又被风雨所侵,身寒面白”,他对抢救人员说:“为国而死,虽死无憾,今吾伤重,已无希望,君等可速往救其轻者。”抢救人员将他抬到一处骑楼下施救,见他“寒冻异常,即向某店哀借被服,竟无人应”。何香凝提出用钱买下被服,对方仍然拒绝,“不应如故”。

  广州西关坤维女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区某,聪明好学,特别热心于社会事业。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杀害中国同胞的消息传来后,她“愤激异常”,不辞辛劳地鼓励同学们参加救国运动,同学们“皆大为感动”。但该校的负责人对她的爱国行动“颇为不悦”。“沙基惨案”发生时,该校有数人受伤。该校负责人归咎于区某,区某家人也责怪她。区某有感于“国弱遭人蹂躏,而人心又复麻醉如死”,遂决心“一死以励国人”。6月29日晨,区某乘艇到白鹅潭,纵身跳入珠江,幸被救起。她写下的绝命书,“痛论国家之危”,“愿以一死以为国民之刺激剂”,言辞极为悲壮。

  广东作家欧阳山的名作《三家巷》中,有个美丽的西关少女名叫区桃,她就是在“沙基惨案”发生时因胸口中弹而香消玉殒的。文学作品中的西关少女和历史上那个怒投白鹅潭的西关少女都姓区,这其中也许并不是巧合。《沙基痛史》在《痛言》一文中疾呼:“我中华民族受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压制,已丧失其固有之能力。自帝国主义侵入以来,更受了八十余年更重的压迫,已被压得一点也不能动弹,奄奄一息……所以大家起来努力做民族独立运动,这正是吾华族复兴之萌芽。”

  今年85岁的黄羲平老先生,曾于1954年将当年收集的“沙基惨案”照片共63幅,捐献给广州人民博物馆。日前,黄老先生特别致电给我们:不要忘记6月23日是“沙基惨案”的纪念日。是的,惨痛的历史离我们渐去渐远,而历史不应只是尘封在史料上,更应留在我们的心上。因为没有先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

  相关链接:

  1925年6月23日,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工人、农民、学生等10万人在广州游行示威。当队伍经过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英、法等帝国主义军队开枪射击,造成50余人死亡和170余人受伤,此为“沙基惨案”。

《沙基痛史》原件封面、内页的沙基形势图和漫画

(晓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