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学习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3:10
                                                                    1
   事事皆有根源,事事都有来由。

   “牧师”在圣经中本是指牧羊的人。

   基督教中把世人比喻为迷途的羔羊,而耶稣基督是引领世人走向天堂的上帝的儿子,基督的追随者就是圣徒。而教职人员便被称为牧师。

   所以,“牧师”就是指放牧无知的世人(羊群)的导师,他指引世人走上“正道”。                                                                  2何谓“周”、何谓“易”

    《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字的篆文《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八卦图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卦名(卦象) 象征物 象征意义

   乾(三连)   天   

   坤(六断)   地   

     震(仰盂)    雷    动 

        艮(覆碗)   山    止 

        兑(上缺)   泽   

   巽(下断)   风   

   坎(中满)   水    陷

    离(中虚)   火    丽

 

六十四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3人心向“下”,是“性”

               人心向“上”,是“道”    

    

     金海峰教授在讲到“性”和“道”的区别的时候,讲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金老师的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同事来他家,跟他唠起一段家常。

 

    “儿子儿媳在外工作,把孩子放在我这。我天天照顾着,累的要死。早上想让孩子多睡会,又不想让孩子迟到,又不想让孩子挤公交车,就打车给孩子送到学校去。自己回家,就舍不得打车了,挤公交车回来,有时干脆就走回来。等到要放学了,就再挤共交车,或是走着到学校,打车把孩子接回来。

    “我真不知道,我是爷爷,还他是爷爷?——我看我才是孙子。

    “满想着,这样受累,儿子回来能慰问慰问我,感激感激我,可是你看吧,来了,倒是买了好多好吃的——都是他儿子爱吃的。还问他儿子,吃的好吗?睡的好吗?有没有哭呀?好像我能虐待我大孙子似的。我的气不打一处来,真想说,信不着,你把孩子拎回去!

    “可话要出口,我怎么觉得这话这么熟悉。我爹当年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呀!我当年也把儿子放在老爷子家,一两个月才能回去看孩子一眼,所以见到孩子,眼睛跟着孩子跑,至于老爷子,根本没看一眼。那次好像老爷子病了,我也没注意,说一句关心的话,老爷子就火了,吼着说,把孩子拎回去吧!

    “想起这事,我就没火气了,就当孙子吧!”

 

    这事实在再平常不过了,也许发生在每一家。可是仔细想想,这里却蕴含天地之大道。

    父母之爱子,世间常情,猫狗狮虎也如此!

    儿女爱父母,却只有人能做。至于羔羊跪乳,寒鸦反哺实际上都不可考。

    何谓“性”,向“下”,爱自己的儿女——人人自然而做的;

    何谓“道”,向“上”,爱自己的父母——得努力才能做到的。

    “道不远人”,平常生活却蕴含大道。

                                              4 金海峰教授在讲到《大学》,探讨“格物”这个概念的时候讲,“格物”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要把事情弄清,而要弄清事物的根本是“格理”,弄清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理”。

    为说明这个问题,金教授讲了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范蠡失子的事,一是子贡救鲁的事。

  

   范蠡失子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子贡救鲁

   齐国的田常,自从晏婴死后,一直想发动叛乱夺取君位,但又忌惮高、鲍二重臣,便不敢贸然作乱。他听说孔子离开了鲁国,便向齐景公奏请伐鲁。因为他认为兵权在手,将来容易夺取君位。景公准奏,命他训练三军,以备伐鲁。这个消息被在齐国的孔门弟子获悉,密报孔子。
  孔子召集诸弟子商议:“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田常打算攻打鲁国,我的房舍祖墓将受到战争的灾害,不可不救。我想屈节于田常,以救鲁国,你们谁能够前去游说田常?”
  子路请求前去,孔子没有准许;子张请往,孔子也没有答应;子石也请往,孔子还是没有答应。三人退下后对子贡说:“夫子打算屈节于田常,我们三人请求前去游说田常,夫子都没有答应。这是你用辩之时,何不去请行?”
  子贡入见孔子,请命出使齐国,孔子答应了。子贡立即驾车去齐都,请求拜见田常。田常请他进去,刚坐下来就抢先说:“你此次前来,是要阻止我伐鲁吗?”
  子贡答道:“我随孔子已经离开鲁国多年,鲁国的事与我无关,我是专为将军筹划此事而来。据我愚见,你率军攻打鲁国,想取得成功实在太难,但征讨吴国而建功立业却比较容易。”
  田常问:“怎见得征讨吴国比较容易?”
  子贡说:“我听说忧在内的宜攻强,忧在外的宜攻弱。将军三次请封不成,是大臣不听令;鲍、晏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将军无功可言。君恩日疏,却欲与大臣相争,将军不觉得危险吗?”
  田常道:“你说得不错,不过我先派去的兵车已经快到鲁境了,不能改道,这该怎么办?”
  子贡答:“这也不难,将军可下令缓进,我去向吴国求救,请吴军攻齐以救鲁,将军可移兵与吴军交战。”田常答应了。
  子贡于是南行至吴,入朝向吴王奏道:“王者不灭国,霸者无强敌。现在齐国打算攻打鲁国,战胜后便可与吴国争霸,臣私下为大王担忧啊!大王应赶快主持正义,援救鲁国,以安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此为大王称雄天下的功业,岂容错过。大王名为救鲁,实困强齐,智者决无疑意。”
  吴王说:“你说的虽然符合当前形势,不过现在越王养士教民,久有报复吴国的决心。须待我先消灭越国,再移兵伐齐以救鲁。”
  子贡奏说:“越国偏僻狭小,比不上鲁国,吴国比齐国强大。大王现在想舍齐而伐越,那时齐兵早已伐鲁成功。大王应以救弱存亡的仁义,号召诸侯。若弃强齐而伐弱越,不义不勇,何以显名当世?臣听说勇者不畏难,仁者不欺弱,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如今大王应该留着越国示天下以仁,伐齐救鲁示天下以义,威震晋国。天下诸侯正愁无盟主作保障,若得知大王锄强救弱的威名,必然相继前来朝见。那时,完成霸业,易如反掌。如果大王担心越国会乘虚复仇,臣请求前去拜访越君,令他出兵随大王伐齐,大王可令他当先锋以立功。此乃害越利吴的绝妙上策,请大王明察。”
  吴王听完,笑逐颜开地说:“确实是绝妙的上策。但是吴、越两国深仇未解,我得知勾践从会稽回去后,整日卧薪尝胆,誓欲报吴以雪耻,正在养士练兵,希望一战胜吴。他未必肯听你的游说,出兵随我伐齐,到时你怎么办呢?”
  子贡答道:“臣得知越君打算用十年时间休养生息以报仇雪耻。现在时间还不够,国势不强,他怎敢不服从大王的命令。倘若他不纳臣言,就请大王先出兵伐越,不怕他不屈服。”
  吴王称善,子贡辞别吴王,赶往越国。
  子贡在姑苏雇船,从水道赴越,却不能直达越都。走到半路,他舍舟登陆,雇车来到越都,在城外馆舍稍作休息。馆人入朝报告越王称有吴使到此。越王驾车出城,入馆迎候,请子贡上车,并亲自为他驾车。直抵朝门下车,越王请子贡入朝,以上宾之礼接待。
  宾主落座,越王问子贡:“大夫辱临蛮夷小国,不知有何见教?”
  子贡答道:“我从吴国到此,曾游说吴王出兵伐齐救鲁,以仁义昭示天下,吴王采纳了我的建议,只是担心大王乘虚袭吴,所以要先讨伐越国。我说:‘攻破越国固然可以拿到索偿的凭证,不过尚无仗义救人的决心,只会令人生疑,计太拙;具有仗义救人的意思,使他人预知,计太险;事未发动,先闻于众,计太危。这三项,皆足为举事的祸患!’”

    勾践拱手说道:“我因不度德,不量力,与吴国作对,才会受困于会稽。为此,我痛入骨髓,日夜焦唇干舌,苦思与吴王接踵而死,这是我的志愿。如今请大夫告知以利害,使我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残暴戾,无仁厚之德,使臣下难以忍受,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变。伍子胥倚老忠谏,吴王却很讨厌他;太宰嚭因嫉贤而进谗,却得宠当朝,这是上天借给越国报复吴国的机会。大王若能发兵激起吴王的伐齐之志,进献重宝取悦他的心,对他言辞谦恭并听命于他,尊敬地侍奉他促使他出兵伐齐,这是圣人所说的屈节以求达的良策。如果伐齐不胜,是越之福,若伐齐获胜,那他就会骄傲起来,必然移兵攻晋。我会北行,请见晋君,让他出全国精兵迎敌。吴军此前已与齐师交战,一定损伤了很多精兵,又被晋国用重兵抵御,一定势弱。大王可趁此机会攻打他们以复仇。”
  勾践作揖拜谢道:“我一定谨遵您的教诲,依言行事,决不背信。”子贡临走时殷切嘱咐越君行事以速为贵,担心晚了吴王会按兵不动,养精蓄锐,专与越国为难等等。勾践恭敬地答应着,并亲自送子贡出城。
  子贡回到姑苏,朝见吴王复命道:“仰仗大王威望,臣前去拜访勾践,先扬大王德威,再以利害关系说服他,游说他出兵随大王伐齐。勾践已应允此事,近日便率兵来朝听命。”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慰劳了子贡几句,立即回宫,设宴为子贡洗尘。
  过了五天,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精兵三千前来从征。屯兵于城外,文种先来谒见太宰嚭,说明来意,太宰嚭立即同他入朝。
  文种向吴王九叩首奏道:“我主得知大王将率仁义之兵,伐齐救鲁,便尽出越国境内精锐三千人,先派臣统率来朝以听令。我主如今在守国,静候王命,以定行止。”
  吴王问子贡:“越王有随寡人出征之意,卿以为如何?”
  子贡答:“越国尽出精兵以听令,国内空虚,再让其君弃守从征,与义不合,应令他留守社稷为是。”
  吴王接受越卒,谢绝勾践从征。吴王命驾,赴校场阅兵。他带着伍子胥、子贡、太宰嚭同登将坛,先阅本国军队,由左右司马执旗领队。吴国军队自从孙武训练以来,行伍整齐,军令严明,共有左、右、中三军。春秋时的军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吴为大国,有三万七千五百名兵士,马、步、车三队俱全,当下闻鼓则进,操练得非常认真。
  操演完毕,吴王命左司马王孙骆、右司马鳟毅为左右两军元帅,伍子胥为中军元帅,即日出兵,伐齐救鲁。
  伍子胥奏道:“伐齐师出无名,要救鲁国不如派使者到齐国,为太子波求婚,再劝齐侯不要伐鲁。齐侯年老,国无良相,决不敢违逆王意,可不费一箭解除鲁难,比出兵强多了。”
  吴王向左右司马询问:“伐齐、与齐国联姻,哪一桩为上策?”
  王孙骆答道:“与齐国联姻为上策,臣请求前去齐国为太子求婚,并劝阻齐国伐鲁。如果齐侯拒婚不接受劝告,我们再集合吴越之众伐齐,就不难一战胜齐了。”
  子贡只希望达到齐国不要攻打鲁国的目的,而吴国不一定非要攻打齐国,所以对于用什么计策一言不发。吴王立即派王孙骆到齐国为太子求婚,并劝齐国收回伐鲁之兵。
  齐景公已经年迈,宫中只有一个爱女少姜,虽不忍远嫁,只因国中没有良将贤相,不敢得罪吴国,只好应允这桩婚事。又命田常收回伐鲁之兵,王孙骆回国复命。
  子贡获悉鲁难已解,立即向吴王辞行,吴王说:“你说越君出兵助我出征,现在鲁难已解,吴不伐齐,令越兵徒劳往返,未免说不过去吧!”
  子贡道:“吴、晋有仇,何不派越兵伐晋,如果获胜,便可取威定霸。”说完,不管吴王答应与否,急急告辞出朝,驾车返回卫国。
  子贡把游说吴、越两军,和劝阻齐不伐鲁的经过,详细地报告给孔子。孔子说道:“伐齐救鲁,是我最初的愿望;让吴伐晋,那是你多言失信。吴若伐晋不胜,岂不要恨你。你的游说口才,可称当世无双,只可惜你喜欢多说,言多必败,古有明训,以后慎言为宜。”
  子贡恭敬地应答下来。没过多久,果然吴王亲率中军伐晋,几乎全军覆没,幸亏伍子胥率兵赶去援救,吴王才得以退兵回国。

再说,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宋君的爱女,美艳而放荡。她未嫁时便与大夫宋朝私通。嫁给灵公后,次年即生一子,取名蒯聩,稍长即立为世子。南子非常喜欢美男子,见宠臣弥子瑕姣好如处女,又与他私通。弥子瑕时常入宫与南子幽会,灵公还被蒙在鼓里,仍对弥子瑕宠幸有加。
  一天,弥子瑕在南子宫中摘下一枚熟桃,边吃边走,正碰到灵公迎面走来。
  弥子瑕没有托词掩饰,把吃过的半枚桃子,塞入灵公口中,说:“此桃鲜甜如蜜,臣不忍独吞,特来与主公分尝美味。”
  灵公对左右说:“弥子瑕对我真是忠心耿耿,吃到一个甜桃,就入宫与我分享,真是时刻不忘君啊!”左右无不偷笑。弥子瑕出入宫中,更加无所顾忌。
  不久,蒯聩亲眼看见弥子瑕从母亲寝宫中走出来,便将此事密报灵公,灵公才把弥子瑕降职,并疏远了他。从此,南子觉得寂寞,一天,听说孔圣人在卫国,即向灵公问道:“什么叫做圣人?”
  灵公说道:“无书不读,无所不知,样样胜人一等,便是圣人。”
  南子心想,圣人既然样样胜人,容貌必然姣好,渴望一见,便向灵公说:“孔子为天下闻名的大圣人,我欲一观容貌,以扩眼界。敢请大王在宫中召见他,让妾得以在帘内观看。”灵公含笑答应,立即派内侍往蘧宅宣召孔子入宫。
  孔子以为有紧要国事商议,立即随内侍入宫朝见灵公。南子在帘内仔细打量孔子,只见孔子面色苍黑,颏下三绺长须和鬓发都白得像银丝一样,年纪大约六十多岁。瞧见这样一个老头子,她大失所望,退入后宫。孔子侍立君前,不见灵公询问什么,忍不住说道:“主公召臣,不知有什么政事要问?”
  灵公仓促召见他,本没打算说话,现被孔子追问,又不便直说南子要见你,转念之间,说道:“并无政事,只因天气使人困倦,我打算与夫人出城游览名胜,召你为陪乘同行。遇有不明白的古迹,可以向卿询问,以增长见识。”接着,便传令驾车,请夫人同车出游。
  南子退入寝宫理妆更衣,然后走出宫来。灵公早已坐在车上等候,南子上车,靠右坐定,宫卫在前导引,孔子的车随后作陪乘。
  出了南城,游览名胜。恰巧蘧伯玉、文子、子贡等也在郊外踏青,看见车驾经过,孔子陪乘相随,三人都惊视叹息。蘧伯玉随口作一歌,教授路旁儿童学唱,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郊外的儿童都喜欢唱此新歌调。等到游完回城,孔子在车上听沿途儿童唱道:
  日暖风和兮,君与夫人出游。客卿充陪乘兮,过市众目昭彰。童子无知兮,不知是敬是亵!又不知同车者是色耶,从车者是色耶?
  孔子听后微叹道:“可惜的是君之好德不如好色!”
  不多时,车驾已抵宫门,孔子辞驾回到寓所,对弟子说:“我闷闷不乐地居于此处,已将近一年,却毫无建树,虚度光阴,我打算去宋国。宋国是我的先祖国度,较鲁国更为亲密。我意已决,你们去收拾行李吧!”
  不料这一席话,蘧伯玉在隔壁听见,急忙过来挽留。孔子见主人真诚挽留,盛情难却,只好暂且住下。过了三天,孔子接到子蔑派人来报丧,说伯鱼因病身亡,催促孔子回家主持丧事。孔子借此入朝辞行,并向卿大夫们告别。
  文子奉君命挽留孔子,孔子说:“我只有此一子,他死了我不去主持丧事,于心何忍?请准我告假一年,再来授教。”
  文子笑道:“假期太长!必须留下几个贤人再走。”孔子只好将子路、子羔留给卫君,自己领其他弟子告辞而去。

     如果范蠡在大儿子出发前就坚持自己认识到的“理”:大儿子因知钱来之不易,而看重钱;小儿子不知钱来之不易,而看轻钱财。那么就不会有这样悲惨结局。

     如果没有明了各国之间各人之间的“理”,怎能做到“子贡一出,十年五国有变”:吴国北上打败齐国;齐国陈恒终于自立为王;吴国进而从晋国的手中夺取了霸主的名号;但不久之后,越王勾践既灭掉了吴国。而在整个大国纷争的过程中,鲁国始终稳如泰山。
    所以儒家讲“格物”,讲“格理”,正是大“道”理!

                                                        5 一切都“因心而变”

    金海峰教授在讲到《大学》的时候,讲到了“格物”这个概念。为强调在“格物”这个过程中“心”的重要,他讲起了《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中的一段。

 

     唐僧与孙悟空取经途经观音院,由于孙悟空将宝贝袈裟拿出来卖弄,观音寺的方丈看中了,于是起了歹心,要火烧唐僧下榻的禅房,孙悟空不但不灭火,借来辟火罩罩住唐僧的住处,反而吹起了风。结果禅院被烧。住在不远的熊罴怪“趁火打劫”,偷去了宝贝袈裟。孙悟空索要几次无果,去请观音菩萨。菩萨同意相助。

    在去往黑风山的路上,路遇熊罴怪的朋友凌虚子要去给其祝寿。悟空将其打死,将计就计,要菩萨变成凌虚子,自己变成药丸,要智夺回袈裟。

    当菩萨一转身就变成凌虚子的时候,孙悟空惊叹:

   “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菩萨的话令人思考。一切因心而变。

 

   一个乞丐整天向上帝祈求,让自己变成一个大富翁。上帝实在不耐烦了,就答应了。

   上帝面对已是富翁的乞丐说:

   “现在你有钱了,你想要干什么?”

    富翁想了半天说:

    “现在我有钱了,我首先得把我这要饭的破碗换成一个金碗!”

 

    心不变,一切不变。富翁到最后也只能算是一个有钱的乞丐。

   

   (当然,“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还有更深的理解!)                                         6 为什么73、84被称为人生的两个坎

    在民间都流传着73、84是老人的两个坎。老人到了这两个年龄都十分注意,要过生日的时候,这两年的生日过得也都很“低调”,甚至有人即使到了这个岁数,也小说一岁或大说一岁。因为毛主席就死于84岁,所以人们就更相信这种说法。可为什么73、84被称为人生的两个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说法,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次在中华经典教育培训班学习,长春大学金海峰教授,东北师大曹胜高教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提到这种说法源于孔子和孟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

    当然,上面提到的生卒年是老师上课讲到的,我手边的书,其日期与之有一些出入,看来其具体日期在学术界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这好像不影响上面要说明的问题。

   起初,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的时候,人们也就没有注意到这两位圣人的生卒年。但是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时候,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两个人的一切也就被神化了,包括年龄。

   圣人,都没有逾越这个年龄,作为普通人到了这个年纪,自然就觉得心虚。哪个年龄都会死人的,但是人们关注这两个年龄后,就觉得这两个年纪死的人特别多。73、84是个坎的说法也就被逐渐强化。以至一直流传到今天。

                                                       7国学教授金海峰在讲到《中庸》时讲到《西游记》的沙僧,说沙僧就是中庸人物的代表。

     在《西游记》中,沙僧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有人说作者把这个人塑造的很失败。可实际上沙僧代表了大多数的中国人。

     抛开作品讲,沙僧倒给人一个启示:

 

    平凡人,加入一个优秀的团队,往往也会成功!

   沙僧,不很出色,但是也成佛了。

 

   所以加入一个什么的团队很重要。                                  8  国学教授金海峰在结束讲座的最后说:

 

   《西游记》中唐僧要到多远处取经?十万八千里之外。

    孙悟空一个跟头能有多远?十万八千里。

    那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一个跟头过去,把经取回来?

    这里讲求的就是一个“行”字。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过去,才能取回真经。

    孙悟空也能取回经,可那取回的只是“经书”。

    “行”,才能得“真”!

    所以唐僧给孙悟空又起名为“孙行者”。                                           9任何文化表象如果脱离了其文化背景,或是对其文化背景有所误读,那么交流上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东西方的文化不同,交往交流上就有一些误解,甚至有一些隔阂。

 

    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中国人为世界演绎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词“和”。

    可一个对中国文化只懂得一知半解的外国人,当面对气势恢弘“和”字演绎的场景时,很茫然。

    “这是干什么呢?中国人表演啥呢?”

    思量良久。

    “中国人,怎么把打麻将搬上奥运会了。 码牌,推到,‘和’了!”

 

     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也许是一个真实的笑话。

     国学教育,就是不仅让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更是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我们的国学教师任重道远呀!

 
 
经典教育学习之二: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八: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来赣宣讲全国教育工...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六:党中央、国务院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之二十——怎样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之二十一——大有大无周恩来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之二十三——现代民主治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之二十七——论思想作风建设的主导作用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九:严隽琪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中美教育差距之二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王立英在甘肃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 电脑高手学习之二2010 城市规划学习之我见(二)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之二十五——在“温水效应”中沉沦的区委书记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二)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七:我国将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招考... 对加强师德教育认识之二 中外教育名著导读之二 儿童FLASH教育基地之[二] 怎么看教育公平之二 对加强师德教育认识之二 华应龙教育艺术系列报道之二 经典网页鉴赏之二 风水经典天玉经之二 经典网页鉴赏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