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自造火炮土坦克破日寇碉堡 - 空中手术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8:13
八路军自造火炮土坦克破日寇碉堡

  1940年整个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相持阶段。在华北平原日寇和伪军无时不在梦想把我军的活动范围压缩到最小,使我军无法立足。敌人想到了狠毒的办法;铁壁铜围!240多个炮楼,十里一碉五里一堡,形成一个连锁防御体系。

  这些据点如同一颗颗钉子钉入根据地,它们之间相互呼应彼此援助,要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首先要拔掉这些钉子。这次部队的打击重点就是阳谷县的这个据点,阳谷县朱庄外的敌据点周围是炮火阵阵,这是阳谷县里唯一的一个据点,也是敌人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此时我军已经将它团团包围,胜利似乎触手可及,但每一次爆破都在血泊中停下,对方的轻重武器死死封住了各种途径。

  趁着敌人的射击间歇,一名战士背起炸药包越过防御工事,冲向了敌人的炮楼。连续三次冲锋,先后有九名战士们倒在敌人的机枪下。

  炮楼叫驻扎碉堡,它们往往五米以上下至少两层,直径三四米,其中至少驻扎一个加强排。所谓的小碉堡,总高两米左右,其中也就能容纳七八人。这个典型的小炮楼,外层有壕沟掩护,修建时至少使用了3吨以上的钢筋水泥和砖,它们的坚固度不可小视。

  在前几次的进攻中,绑在一块的手榴弹也只能在它表面留下浅坑。要想打掉这类据点,唯一方法就是爆破而且得动用足够的炸药。可眼前,人都无法上去又何谈爆破。

  炮楼里敌人的枪声渐渐弱了下来,显然对方也在有意识保存弹药,以等待援军到来。借着这个机会,曾思玉慢慢靠近炮楼,借着一棵树的掩护对炮楼的情况细细观察!

  它的上下分布着十多个射击孔,轻重武器交叉搭配,但现在它们的重武器显然都集中在下面。虽然对方的射击孔是一个从里往外发散,毕竟还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隙,而且射击位置角度相对较低。如果我方的枪法精准,完全可能射入射击孔,这样一来,就算不能消灭里头的射手,起码也能压制敌人火力。

  三四名射手同时瞄准了对方,虽然相隔近百米,就在接连射击后,对方射击孔探出的枪管向后缩了回去,它们的射击减弱了许多。

  借着这短短的几十秒,几名爆破手再次冲了上去,但这次他们也只是冲击到了距离敌人炮楼十几米的敌方。对方显然发现了我军的意图,看到我军逼到跟前,对方突然转移了重火力位置,分别在上面和侧翼增加了一挺机枪。这两个射击位置,对方可以俯视或侧视,但我方的子弹很难射入其中。

  一时间,两名爆破手被死死压住,很难再前行一步。

  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两个小时,对方的炮楼依然毫发无损。是打还是走,再次摆在曾思玉的眼前。它们绝对不能再这么耗下去。几十里外其他据点的敌人已经得到了情报,很可能已经在路上,到时候很可能是里外夹击的危险。

  更何况,对于当时物资极其匮乏的八路军,在这个炮楼上消耗的弹药太多。打下去,意味着更多战友的牺牲和继续消耗弹药。放弃进攻,意味着前功尽弃。

  就在一瞬间,曾思玉的脑子里曾经闪过一个画面:炮。对付这种钢筋水泥铸就的炮楼,最好的武器就是炮。这个效果曾思玉不光知道而且见过。当初,他们就曾用几发小型迫击炮打掉一个碉堡。

  对于这种碉堡,火炮的摧毁力不在话下,而且火炮还可以在敌人射击范围之外。可惜的是这门炮在此后的战斗中转送给了其他部队,现在战士们只有步枪和炸药包。他们碰到的窘境在当时整个冀鲁豫根据地非常普遍。正是看到我军没有足够的利器,无法短时间拿下工事,日军才敢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术。只要龟缩其中,就可能等待援助,甚至可能里外夹击形成反攻。

  对炮楼的进攻在持续了5个小时后,阵地上的枪声突然减弱了下来。对方炮楼里的敌人显然有些纳闷,他们不断大着胆子探头观察,难道八路军走了吗?

  也就是十几分钟后,一阵奇怪的声响从硝烟背后传来。同志们利用太平车做成了土坦克--四个轱辘的车放个桌子,桌子上面盖上棉被浇上水,战士们进到八仙桌的底下,就很好能够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亡,而且就能推着车子运动到敌人的碉堡,岗楼底下,可以把敌人的碉堡炸掉。

  炸药放到车子里头,爆破手们藏身后面,土坦克一步步逼近了敌人炮楼。敌人似乎意识到了我方的意图,猛烈的子弹射来,虽然能听见子弹在被子上剧烈炸响,土坦克依然顽强推进。顶住了轻重机枪的集中火力,坦克逼近敌人炮楼,炸药包从坦克后面丢向了碉堡。轰然巨响中,碉堡飞上了天。

  这个法子迅速传遍了整个冀鲁豫第八军区,曾思玉的部队都用上了这个土法子,可是用的人多了,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碰到道路高低不平,土坦克推进不便。遇到紧急情况,土坦克来不及制造。

  1941年1月7日,位于郓城西面二百里的敌候集据点突然遭到我军的攻击。手榴弹的猛烈轰炸让据点里的日军有点招架不住了,看来八路军的主力就在眼前,他们不断向郓城日军要求增援。远处,郓城派出的增援的日军隐约可见。派出的侦察员报告:这支队伍里果然有大家所期待的东西:九二式步兵炮!"攻其必救,歼其救者",这才是曾思玉的真正目的:通过伏击救援的日军来夺取火炮。

  对方增援部队几百人而且还有强大的火炮,这次行动虽然巧妙,想要夺炮并不容易。  要想让敌人的火炮不能发挥,唯一的办法就是诱敌深入与敌近战,终于敌人全部进入了我军的包围圈。

  经过十二个小时的激战我军全歼了救援的敌人,缴获了那门九二步兵炮。九二式步兵炮口径为70毫米,高低射角度为10--70度,发射炮弹是速度可达197米/秒,最大射程为3000米,重量达到300公斤。打掉一座砖石房子不成问题,端掉炮楼指日可待。

  缴获的战利品被拉回了村子了,不管是战士还是老百姓谁都没有见过这东西,人们纷纷跑过来看新鲜,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炮走火,炸弹就从战士腰穿过去了,战士牺牲了。

  由于大家不懂火炮才酿成这样的惨剧,曾思玉觉得要让大炮能发挥它的作用打下据点必须培养自己的炮兵,他在部队里抽调一些懂机械的战士来操作它,准希望它能在以后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可是没等大炮发挥威力,战士们的鲜血再一次染红了它。

  1940年冀鲁豫边区,敌我斗争形势在急剧变化着,整个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相持阶段,日寇设置了240多个炮楼,凭着这种十里一碉,五里一堡的连锁防御体系,处于优势的地位。要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就要打掉这些据点。此时曾思玉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区司令员,他觉得要再战斗中减少部队的伤亡,就需要我们有攻城利器--大炮。

  于是曾思玉巧用战术,围敌打援成功围歼了救援的敌人,缴获了一门大家夜思梦想的步兵炮。

  可是就在此时,日寇华北区司令员为了报复,立即调集部队上万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扑,扬言要讨回大炮。由于日军采取了突然袭击,七团根本没有察觉,在苏村马集与敌人遭遇,为了掩护七团主力携大炮撤退,特务营120名战士壮烈牺牲。

  鲜血染红了刚刚缴获的大炮,战士们更希望能让火炮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就在此时,曾思玉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是汉奸刘本功写来的一封信,这封信让曾思玉的心中燃起了一团怒火。

  1944年8月3日,严惩汉奸刘本功的战役打响了。战士们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对刘本功36多个据点发起了进攻。大家首先包围了肖垓据点,这是刘本功的一个重要据点,也是一处极其坚固的堡垒。

  这个时候,已经把据点包围的战士们没有贸然出击,而是埋伏在四周静静等待,他们在等着一个东西到来!

  与此同时,在距离据点20公里的地方,曾思玉正在指挥战士们挖掘。为了实行战争的需要,有时候需要把炮进行拆装。拆开之后,抹上黄油,把它秘密地埋到底下。九二式步兵炮重达300多公斤,战士们要携带它在敌人的封锁线里穿梭十分危险,一旦被日军发现就会立刻被夺走。为此曾思玉想出了这么一个特殊的方案。埋炮的地点、画的图、密码都是他自己保存。

  为了减少伤亡,战士们抬出了自己浴血奋战得来的武器:九二式步兵炮。在此前的每次战斗里,战士们都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搜集炮弹!三个月下来,他们手里已经有了几十发炮弹。

  火炮推到了距离炮楼近百米的敌方,一位从其他部队借来的炮手已经赶来。万事具备,就等这一炮了!可就在这节骨眼上,这位炮手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门大炮缺少了一个部件,它没有瞄准镜!

  目标就在眼前,这位炮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常的炮火炮弹运动轨迹都是曲线抛出,这样才能保证射程,但在近距离的情况下,火炮却完全有可能如同步枪一样实现平射。这一来就可能类似步枪射击一样,利用炮筒直接瞄准碉堡。战士们一起推动火炮向前,在确定位置之后固定住了炮筒。炮弹准确命中目标,碉堡瞬间被炸开了一个口子,碉堡被一举拿下。

  有了大炮七团如虎添翼,短短几天时间里拿下30多个据点,歼灭27个中队。九二步兵炮在战斗中大显威风,使我军的军威大振,在军民中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八分区有两大宝,七团加大炮!"

  可是就在大家打到刘本功最后一个据点高集的时候,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炮弹全部打光了。曾思玉看着旁边的这门空炮,一个主意浮现在他的脑海。

  他没有让战士们朝炮楼里射击,而是让战士们把大炮架在一个离炮楼很近的高地,然后用炮筒瞄准炮楼。曾思玉派一个人,他没带任何武器,只身一人来到炮楼下。由于伪军多是附近的老百姓,把这炮拉去,让家属哭哭啼啼去到军队上喊话。据点里伪军最后的心里防线被瓦解了,最终缴械投降。七团没费一枪一炮,利用"空炮计"拿下了据点。

  空炮计虽然成功,可谁都知道;诸葛亮再厉害这种法子也就能使一次,要想在以后的战斗中克敌制胜,必须得自己想法子。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军区兵工厂搬出自己研发的三发炮弹!进行实验,接连三发炮弹,一个也没有炸响。实验场的人都不说话了。大家把没有爆炸的炮弹一一抬了回去,拆解开反复查看,原来是撞针没有能够激发,所以炮没有炸。

  经过改进,人们在同一个的地方重新试炮,结果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跳了起来。自己的炮,自己的炮弹,现在终于成了真正的重型武器!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日军已经穷途末路,处在我军的包围之下,在中央提出的扩大根据地的指令下。冀鲁豫军区开始对日军的反攻。

  有了炮弹,有了步兵炮,根据地军队如虎添翼。几个月里,拿下敌人近百个据点。八路军有了炮,这个消息传遍了华北平原。

  就在大家一路挺进的时候,这门大炮却出了意外!一枚炮弹在炮膛内炸了,当场炮就炸掉了。

  没有炮,打据点成问题。曾思域召集来大家:再造九二式步兵炮。当时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兵工厂。此时冀鲁豫边区兵工厂,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盖亮担任了这个大炮的仿制工作。

  这可能是我国军工史上造出的第一门大炮,得知这个消息后盖亮很兴奋,他带着自己的儿子盖三保和其他技术员一起加入到这个炮的制造中。

  大家把炸了膛的步兵炮拆成8大部分120多个零件进行仿制。没有造炮用的材料,大家就去缴获敌人的火车头,把火车轴掏空做炮筒。

  大家把火车上的弹簧进行加工让它变成适合火炮用的弹簧,可是这样的弹簧的硬度能不能达到要求呢?大家没有专门仪器进行测量。只好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是用牙试。打滑了,声音不一样,不打滑硬度就够了,干活就管用。

  就这样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生产出了九二步兵炮,为了表彰炮的制造者命名为盖亮炮。打据点打出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也带出了一个新兵种,有了这门炮,当时的根据地开始配备专门的炮兵,在这个基础上也成了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起点。

  作为当时我军唯一的一种重型武器,八年抗战中这门火炮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这个期间,我军也在逐步的发展中开始完成另一个跨越,从原来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逐步开始没有枪炮自己动手造。

  曾思域今年已经九十七岁高龄,六十年前与敌据点周旋的点点滴滴依然记忆犹新。老人常常会从梦里突然醒来,土坦克彷佛依然在身边,火炮的研制历历在目。老人常跟孩子们唠叨:事在人为,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创造、发明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