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强调“国情”只能导致问题的复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55:12
当“国情”这个词出现时,往往是决策者在表达这样一句潜台词:不能超越现阶段的基本条件去追求应该实现但目前无力或不宜实现的目标。据7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就“解决农村低保主要由谁拿钱”这个问题回答记者说,这属于集体经济的行为,由国家全部包起来,条件还不具备和成熟,与我们的国情、国力还有一段距离。
从逻辑上看,“国情论”没有问题。但如果联系具体的事情来分析,它就值得怀疑了。我们以“城乡分治”这个现象为例,从过去、现在、将来及其循环过程这个角度谈谈“国情论”这个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央对当时国情的分析是:国家还没有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实现全民待遇公平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国情,决策者决定优先建造城市和发展城市工业,在管理体制上搞城乡分治,在政策上搞低价农产品换取城市高价工业品的“剪刀差”。这项政策导致市民平均收入和社会福利长期高于农民,同时窒息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这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城乡差别和现有国力不足等现有国情,是我们在建国初期播下的“国情论”种子的结果。笔者不愿过多指责过去的失误,因为刚刚建国时决策者还缺乏经验和教训。到了今天,城乡收入的巨大反差已经引发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并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按说,我们理应对当年的城乡分治、“剪刀差”决策好好反思并努力改错了,可是,在待遇公平是所有人的政治权利、公平就是稳定、公平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杨宜勇又将当年一模一样的“国情论”搬出来,仍然认为国家财力无力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再将建国初期的“国情论”延伸出的现有国情当作新的决策平台,那就是在继续保留、延伸甚至放大城乡差别等现有国情,就是继续制约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使我们的未来只能成为现有国情的复制品且走向新一轮循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目前仍然不把解决农民的福利保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收入不公和国家财力不足的问题绝对不会自动解决,几十年后,我们仍将面对着这些难题,只不过积累的问题更多、造成的矛盾更大、解决起来更难而已。说到底,拥有巨大惯性的“国情论”,其实只是决策者们绕着难题走的一个借口而已。当然,无论是当时的决策者或目前的决策者,从来都不认为农民的低待遇是合理的,也没说过要永远保持这种状态,只是打算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渐解决。可是,没有一个决策者为这个“一定程度”定下具体的标准和时间表,于是,城乡差别的政策就被固化下来。要改变这种局面,决策者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国情观,一定要迎着难题搞决策,不断改变现有国情。就农民低保待遇而言,国家财力再弱也不是理由,多了多给,没钱时哪怕每月10元钱也行,这起码是树立了正确的执政理念、负起了政府应尽的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