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真实性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5:12
                              黄帝的真实性别 

   黄帝,不多说了,中国人都知道。《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不过,太史公这些说法也都是根据传说和那些地方的风俗典故,按照自己的构想有选择的采编的。可能只是流传下来的多种说法的一种,甚至加入了自己的构思,因此,我们用的时候也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已。
 
   然而,很长时间人们都在讨论到底有没有黄帝这个人,之所以这么讨论,是因为有关黄帝的记载都不确切。其实,当文字还没有用来记载历史的时候,历史是通过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当然,大家都知道传话的游戏,传到后来不免会与开始的情景大相径庭,不过,这种历史故事是一遍遍重复下来的,故事的框架和具体的人物还是应该认为是存在的。那么,就有了讨论黄帝性别的必要。 

    根据太史公的记载,似乎可以认为黄帝是男性无疑。“少典之子、娶於西陵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但是这些确切吗?我就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认为黄帝是女性。这个说法在《史记》这样的正史下可能很荒谬,但由于正史采集的资料也不尽详实,所以我们并不能一口认定谁对谁错,且先看一下这个另类的说法:
 
    帝,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后、伯,是部落首长;王,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专制群主。“帝”这个字据说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一义是天神。至于这个字的由来,说法很多。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六《释天》里说,帝者蒂也,象花朵之形状。郭沫若认为帝象征花蒂,子房成熟了就会长得很大,就可以孕育种子,一粒可以化育千万子孙。郭沫若说:“此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其实,看帝字的古字型就能看出来门道。另一种说法是根蒂,即把它视为一切东西的来源,就像创世主那样。 
  
  《左传.僖公九年》“顺帝之侧”的注释说:“帝,后也。”后,甲骨文里有时写作毓,(即生育的育),形状像生育时的样子。《礼记.郊特牲》“祭帝勿用也”的疏说:“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易经.益卦》的注里面说:“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这些都说明“帝”在开始含有生育的意思。  

  《史记.天官书》记载:“黄帝,主德,女主象也。”这个德很有学问,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提出德为图腾性质说,他认为德是一种天生的事物,与性的意义相似。贾谊《新书·道德》篇说:“所谓以生谓之德”……。且《晋语》:“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足证每姓的德名不同……。最初德与性的意义相类,皆系天生的 事物。这两字的发源不同,这团名为性,另团名为德,其实代表的仍系同物,皆代表图腾的生性。最初说同德即等于说同姓(同性),较后各团的交往渐繁,各团的字亦渐混合,有发生分义的需要,性与德的意义遂渐划分,性只表示生性,德就表示似性非性的事物。但研究图腾社会时,我们仍须不忘德的初义。 

    德具有种植、生殖之义,黄帝有女主象,这样一来,黄帝的性别应该来说是女性。黄帝是长官中央的大帝,《月令》和《吕氏春秋》说:“中央土,帝黄帝,神后土。”后土即是黄帝的神灵。《汉书.郊祀歌》说:“后土富媪,昭明三光。穆穆优游,嘉服上黄。”张晏注:“媪,老母称也,坤为母,古文称媪。”《郊祀歌》说:“惟泰元尊,媪神蕃厘。”李奇注:“媪神,地也。”后土即坤,为母性,是媪神,后土就是老年妇女。且媪本义就是对老年妇女的敬称,《说文》中也有解释说媪是老女称。  

   《史记》中说:黄帝“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这是值得怀疑的,在半信史时代之前是传说时代和神话时代,黄帝处在传说时代的开端,有关黄帝的史料都是在传说中整理来的,因此,太史公想当然认为黄帝是男性,而他的后人必定是其配偶所生,其配偶自然是女性,自然为妃。这是对传说的一种人为加工,失去了传说的本来面目。

    且先看嫘祖此人,嫘祖,又称缧祖、雷祖、累祖,这个名字有些男性化,《说文解字》里面说“祖”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初文是“且”,象先辈的神牌灵位的样子,且、祖古今字,祖为且之累增字。父之父以上称为祖。其实,且的象形不会是牌位那么简单,更有可能是生殖崇拜的一例,看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就知道了。  

    而且,看黄帝的活动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4428年出生、公元前4414年即位。这个时期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黄帝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自应该是女性。柏杨的《中国历史年表》认为黄帝活动的年代应该是公元前2698年到2598年之间,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因为颛顼的历法起始日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颛顼生于约公元前2840年,逝于公元前2743年,黄帝在颛顼之前,不会是柏杨所表述的那个年代。 

   下面摘录一段赵永恒、王先胜先生所作的《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论证这个问题。 

      《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这就是说,该年的冬至日同时也是朔日,其日干支为己酉。这样可以推算出三个年代: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丙寅年戊子月己酉日)、公元前3574年1月17日(丁亥年庚子月己酉日)和公元前2773年1月12日(戊申年壬子月己酉日),排除最后一个,还剩前两个。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史记索隐》记载:“《世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又称:“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后汉书》记载:“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这些文献说明,黄帝《调历》始于某年子月的朔日,其日干支为辛卯。由于黄帝岁数一百一十岁,因此,黄帝作《调历》与黄帝“迎日推策”之间不会超过一百年。这样可以在以上两个日期的基础上推测出六个符合“子月辛卯朔”的日期。即:公元前4444年1月6日(丁巳年庚子月辛卯日)、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甲子年甲子月辛卯日)、公元前3633年1月9日(戊子年壬子月辛卯日)、公元前3608年12月23日(甲寅年甲子月辛卯日)、公元前3576年1月9日(乙酉年丙子月辛卯日)和公元前3483年1月1日(戊午年壬子月辛卯日)。 

    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记载:“太史公史记称,黄帝三十八年,命风后定甲子”,而刘恕《资治通鉴外纪》称“黄帝元年丁亥”。这说明黄帝即位于丁亥年,37年后(甲子年)定甲子、作《调历》,也就是黄帝作《调历》时为甲子年。  

    因此,在推测出的黄帝作《调历》的六个日期中,只有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这个日期属于甲子年。这样,就可以唯一地确定黄帝《调历》始于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同时说明黄帝“迎日推策”的“己酉朔旦冬至”为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由此可知,黄帝即位于公元前4414年(丁亥年)。  

    这个年代还是比较可信的,而且不容置疑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根据黄帝的活动范围和年代,考古学家认为,黄帝文化是东方系统的仰韶文化,这更是支持了上面的观点。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实行的是对偶婚,女性和男性都有一个对应的主夫、主妻以及若干次夫、次妻。这样,黄帝除嫘祖之外再有传说的嫫母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嫫母被人说成是丑女,只是后人为了倡颂黄帝之贤而教化后人而已。 
  
    母系氏族公社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间被父系氏族公社渐渐取代,相传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男性取得了主导地位,有了权力,因而,传说中的这些先祖和神祗模型也都发生了变化,黄帝的性别也由女性改变成了男性,在传说的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女性的特征而慢慢为男权服务了。 
  
    很多地方都还留有一些隐约的线索可循,有人说东岳大帝便是黄帝化身来的,因黄帝掌管生殖,与男性形象不符,后来便人为塑造了一个“碧霞元君”的女神来管。陈文述《泰山碧霞元君祠诗》里说这位女神“其义同富媪”,“其神即后土”,就指出了黄帝与这位女神二位一体的关系。《碧霞元君宝诰》说她:“曩时现玉女身,根本即帝真之相”,一语道破天机。 

    由于黄帝时代距今久远,各类传说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着,黄帝的本来面目已模糊不清,其性别为人所质疑也是理所当然的,要弄清真相恐怕会遥遥无期,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的不断发现,相信总会有一个确切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