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的沙龙门告诉了我们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23:08:12
《华盛顿邮报》的沙龙门告诉了我们什么(2009-07-18 03:51:56) 标签:杂谈 

以揭出“水门事件”而闻名于世的《华盛顿邮报》,最近自己陷入了“沙龙门”中。

 

事情起源于《华盛顿邮报》刚上任一年多的新老板Katharine Weymouth准备在自己家里办一个沙龙,宴请企业界和游说团人士,准入费用为二万五千美元。参加这个宴会,可以使这些人和奥巴马政府官员、国会人士、知名新闻记者济济一堂,以非对抗的和谐方式,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讨论医改等一系列问题。

 

此事于七月二日被揭出,立即使舆论大哗,称《华盛顿邮报》公开拍卖自己的影响力。“沙龙”被迫取消。七月五日,Katharine Weymouth在报纸的评论版公开向读者道歉,并称此事是市场部门策划,并没有向她通气。但是,这样的道歉和辩解并挡不住举世的谴责,使这一策划中的沙龙成为近年来罕见的新闻丑闻。

 

为什么是丑闻?媒体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卷入任何利益集团。同时,媒体(特别是重要媒体)一天到晚和权贵打交道,有着“常在河边站,怎能不湿鞋”之患。比如,记者为了套取新闻,和有关人士吃吃喝喝乃是家常便饭。要作到手脚干净并不容易。大媒体处理此事皆有一定之规,稍微越界就可能身败名裂。

 

《华盛顿邮报》是首都第一大报,特别是在“水门事件”中,能够顶住重重压力,最后把民望甚高的总统尼克松拉下马,创造了美国历史。记者一下子被人们看成是“无冕之王”。当时主持《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Katharine Graham也成为媒体的女王。她家中总是高朋满座。从政客、记者、游说人士、到其他各界名流,都以进她的家门为莫大之荣幸,使这里成了白宫之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不过,来Katharine Graham作客,不管如何机会难得,却从来没有要付费之说。

 

Katharine Weymouth是Katharine Graham孙女,1966年出生,去年才接手《华盛顿邮报》总裁,维持着这一家族企业的血脉。但是,她是律师出身,长期在企业界工作,缺乏新闻的经验。以四十几岁的年龄接管这样声誉卓著的媒体,自然是力不从心。论者说,她想问题从来都是企业的眼光,对新闻的基本准则缺乏理解,把生意场上的规则搬到了媒体和政治之中,乃至把祖母一手创建的赫赫声誉,以两万五千美元一票出卖(参加付赞助费的宴席,在企业界乃正常活动)。负有监督之责的媒体若开了此例,政治腐败则马上成了华盛顿的正道。

 

所幸的是,美国媒体规矩森严,没有给她一点机会。事情曝出几天,她就变得声名狼藉,《华盛顿邮报》也面临着巨大的信誉危机。

 

此事的意义并不限于美国,对中国的媒体,也是良好的一课,需要我们好好学习。

 

首先,媒体必须和负费的宴席、会议划清界限。在这方面,中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两年前,有位记者向我透露了国内的一个潜规则:开发商经常召集各种学术讨论会,各路知名专家、学者、记者和编辑云集,每人塞上不菲的出场费,连白条也没有。议题当然不是具体哪片房子要拆,而是什么房地产与经济走势等宏观的理论问题。但是,一旦有具体的拆迁、房价等争议,你就发现这些专家全在为开发商说话,甚至连“反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也能从大学教授的嘴中说出来。他们的声音,立即渗透到媒体中。实际上,中国的媒体不仅受到金钱的侵蚀,也受到许多游说势力的压力。比如某某知名人士打电话给报社,要求不要用某人的稿件等等,诸多压力使编辑很难承受。金钱、信息和舆论、知识、权力正在走向一体化。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所谓“和谐”。对抗、辩论均为主流所不齿。

 

第二,负有监督之责的媒体,自己必须受到监督。这就需要媒体之间有些紧张的、而不是过分和谐的关系。一般而言,中国的媒体之间讲究的是和气,避免彼此攻击。我时常写文章批评某媒体,但投到报社后对方总是说:“我们不便介入友报事务。”这样,就没有人来监督监督者。《华盛顿邮报》的“沙龙门”如果不是其他媒体的揭露和声讨,岂不也渐渐成了新闻界的正道?对此,我希望中国的媒体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从互相监督开始。那种相互护持的关系如果不加以清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只能在腐败的垃圾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