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生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4:51
校园里,你不看球,会被视为异类;你反对深夜狂欢,也会被视为异类
职场上,“痿球迷”与伪球迷们满足着真球迷们的虚荣心     大街上,“世界杯土著”越邋遢证明看球越投入    这个6月,注定不会安分,喧嚣与骚动在各地连番上演,只因为世界杯。    你不看球,会被视为异类;你反对深夜狂欢,也会被视为异类
喧嚣与骚动发生的典型地点之一,是大学。
有人保守估计,中国1500万大学生有三分之一加入到了世界杯的狂欢中。如果你不看球,会被视为异类;如果你反对深夜狂欢,也会被视为异类。
6月10日凌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大一学生李琦还在睡梦中,突然被一声巨响惊醒,宿舍楼道里像炸了锅。“还以为有大学生跳楼了呢。谁知只是因为德国队进了两个球。那声巨响,来自于高空抛物”。
李琦就此无心睡眠,因为已经有人为德国队的胜利欢呼雀跃,准备彻夜大闹了。熬夜到凌晨的同学们有些神志不清,并把心目中的强队当成了自己人,兴奋之情就像得知中国队捧走了大力神杯。
从那天起,李琦不得不调整生物钟,因为同寝室的同学以每天4元的价格租了一台21英寸电视机,寝室已经变成了喧闹的世界杯看台。
拥有良好作息习惯的李琦开始了受虐般的世界杯生存,他那些时间观念极强的同学不肯错过任何球赛,深夜档的现场直播必看,白天的重播和世界杯专栏必看,频道被锁定在CCTV5,有广告也不准换台。以至于李琦在睡梦中都能听到黄健翔和刘建宏的絮叨声,一度怀疑自己患了幻听。
这是一场长达一个月的被动受虐体验,每当有球队进球时,住在一楼的李琦就会再次受到高空坠物的惊吓。李琦调侃说,同学们对世界杯的狂热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李琦认为,“世界杯是人们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这些尚未驯服的家伙心中充满激情,渴望发泄,却长期受到压抑。世界杯让他们逃离了苦海,将‘挂课’、失恋等不愉快的事都抛到脑后了。但一个月后,这些癫狂症患者必将重新恢复正常,因为已经没有了继续狂热的借口。”    从“痿球迷”到“世界杯土著”
大学生对世界杯的热爱还处于启蒙阶段,也止步于启蒙阶段,很可能在工作后,会变成激情已逝的“痿球迷”。
北京的上班族刘斌还在怀念2002年的世界杯,“那一年我大四,真切感受了一把世界杯的狂热。全校男生几乎集体旷课看球,以至于有几门课的老师把上课时间都改了,没准儿那几个老师也是球迷。”刘斌记得,当年看球时,同学中起哄的特多,不懂装懂的特多,甚至有同学因为互相贬斥对方是“球盲”而大打出手。“都自以为是铁杆球迷,其实没有真正的球迷。但世界杯是潮流,你不看、不评论,至少在男人堆里混不下去。”
看世界杯是群体运动,也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交活动。眼下,走上工作岗位的刘斌,早已没有了从前的那份激情,成了“痿球迷”。“单位里女同事居多,一个人看世界杯确实很乏味,我这个铁杆球迷竟然看巴西队比赛都睡着了”。
伪球迷和“痿球迷”的泛滥,对真球迷来讲是一件幸事,因为他们可以和任何一个人谈论球事,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喜欢足球;他们的论调常常会受到伪球迷的赞同,也极大地满足了虚荣心。
不管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一旦离开了家,就会变得更放肆。
很多球迷在世界杯期间混迹于酒吧,或者是有电视可看的小吃摊上,用酒精的高度麻醉来激发自己的狂热。李琦将他们称为“世界杯土著”,“他们可以穿上松松垮垮的大裤头,在大庭广众之下袒胸露背,坐在路边小摊上大口啃着猪蹄和烤羊腿,满嘴喷着酒气,打着饱嗝,丝毫不顾忌自己凸起的啤酒肚。不论自己喜欢的球队赢球还是输球,他们都会制造噪音来表达激动的心情,通常情况下是摔酒瓶。不同的是赢球摔一瓶,输球摔一捆。对他们来讲,看世界杯就要我行我素,越邋遢表示越投入。”    当“阴柔”遭遇“阳刚”
中国男人的这些表现,让人觉得世界杯不仅仅是32个国家男人的争强斗狠,也是中国男人的一次集体宣泄。世界杯期间,男人找回了尊严,也为自己的邋遢找到了借口。在普遍没有自信心的男人群体中,突然冒出了一群不可一世、自我膨胀的家伙。一位女网友在博客中写道:“中国男人的雄风都展现在了看别的国家的须眉好汉驰骋疆场上了,而且是孜孜不倦地看,废寝忘食地看,通宵达旦地看,日夜颠倒地看。到了白天,见到人又如数家珍般一幕一幕地重新回味,那些拗口的洋人球星的名字说起来那叫一个溜儿。”
有人认为,中国男人具有“阴柔”的心理特质,当他们参与刚性风格竞争的时候,就会在心理上感到不适,感到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当中国传统的“阴柔”碰到西方的“阳刚”时,“阴柔”就会败下阵来,长期压抑的情绪也会爆发出来。在看球时声嘶力竭的也许只是一位瘦弱的“排骨男”,他歇斯底里的叫声往往是要证实什么。大家闺秀般的中国男人们在世界杯面前放下了矜持,这就好像男人谈论起战争会心潮澎湃一样,足球运动所展示出的高进攻性和暴力性恰恰符合男人内心的侵略性法则。
资深媒体人师永刚表示,足球在很多男人心目中是一个寄托,并带有某种轻微的暴力倾向。在平时工作中产生的一些冲突,可以通过观看球赛来得到疏解。在他看来,看世界杯是排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尹文刚则有不同的看法,日前他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看足球,喜欢哪支球队,喜欢哪位球星,从心理学上来讲,其实代表了人的一种外显行为,它既可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不排除人们渴望通过外化的行为来弥补内心的缺失。
“球队给球迷提供了一种‘身份感’。一方面,比赛进行当中,球队和球迷暂时融为了一体,立场一致的球迷们在情感上也互相得到共鸣,使他们获得归属感。而球迷在观看球赛的过程中,在鼓掌和呐喊中,心情随之起伏,情绪得到了宣泄,舒缓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另一方面,职场上谈论世界杯,也能证实人们的自我价值。如果‘我们’的球队获胜了,也就等同于我们自己赢了,一个有共同嗜好的圈子就形成了。”尹文刚说。    “足球群居者”制造了“世界杯怨妇”
男人们在世界杯期间陷入癫狂,那么女人呢?一位男球迷在网上发表了《世界杯期间的老婆守则》,用调侃的方式描述了女人们悲惨的遭遇。其中一条是“球赛直播期间,我不介意你经过屏幕前,但请采用爬行的姿势;如果你选择一丝不挂站在电视机前,请注意不要耽搁太久以免着凉,不要想我会有时间带你看医生或照顾你”。
男人们在世界杯期间表现出的大男子主义激起了女人们的愤怒。北京的上班族范莉称自己是一位典型的“世界杯怨妇”,对于世界杯期间女人如何沦为男人的“干扰台”,她还有另一种诙谐的说法——“假设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丈夫是另一方的防守队员,他看的电视是球门。你走进房间,从你的丈夫和电视之间穿过。那么,你就是越位了,但这只是被动越位。这个时候,你的儿子(你的队友)也走进来把一袋薯片(假设是足球)扔给你。你的丈夫会因为你明显不公平的优势向你大叫,因为在理论上,你在没有任何防守队员阻止你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将薯片砸到电视上。”
范莉最不愿意听到男人们说“关于足球你永远不可能比我更懂”之类的话。她表示,每到世界杯期间,球迷男人就丧失了基本的责任感,不仅不务正业,而且拒绝一切家务劳动,更有男人以世界杯为借口出去过群居生活。“世界杯期间,最容易出轨是男人,而非女人。因为这个所谓的爱好,男人们一下子获得了自由,当他们肆无忌惮地在外面鬼混的时候,会发现只看球真是太亏了。”
范莉认为,“男人们看球赛都是抱有某种目的的,而且他们通常会喜欢恶习最多的球星,对球星的性交易、私生子等都抱有喜闻乐见的态度。虽然他们不大可能去效仿,心里却羡慕着人家呢!”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女人加入到球迷的行列中,但男人们始终认为女人不懂球。上班族刘斌说,男人痴迷于意大利队的防守反击,将其混凝土式的防守和犀利的锋线进攻视为看点。而女人们多半把意大利队当成了男模表演团,将球场上的奔跑理解为走秀,将盘球理解为摆Pose,用色眯眯的眼光看着球场上的男人搔首弄姿。“女人对足球的理解就像她们对韩剧的理解,有时候也会不可自拔,但绝对是粉丝心理。”
但范莉却不同意刘斌的这种看法。“女人看球才是理性的,她们不会深入分析破解对方球门的战术,不会抱怨球星某场比赛不在状态,不会为教练的换人耿耿于怀,也不会为裁判的判罚恼羞成怒。她们把世界杯看得很淡,反而能更好地欣赏足球。”    世界杯的亲情法则
对于足球,男人永远站在女人的对立面。女人们也许会为贝克汉姆的文身和罗纳尔多的兔牙而尖叫,但男人们就一定对此不感兴趣吗?“当年贝克汉姆剃了个莫西干头,中国不知有多少男人去效仿,那时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顶着鸡冠子的男人。巴乔的小辫子还在中国流行过一阵呢!”范莉说,很多男人不敢承认自己的审美观在跟着球星走,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
事实证明,世界杯并不是扰乱夫妻关系的第三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有助于亲情的和谐。世界杯开赛前,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桑迪·沃尔夫森组织了一项足球与心理学的学术调查,发现足球容易让男人释放自己的情感。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男性认为,与其他活动相比,他们更愿意在看球赛和踢足球的时候与其他男性交流情感。有四分之三的男性说,看球赛时拥抱同伴这样的亲昵动作不会让他们觉得尴尬,心理距离的缩短也容易让他们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沃尔夫森说:“足球确实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话题,如对球队阵容、战术、球员技术的看法都是令人愉快的辩论话题。当然,这样一个随意而毫无遮拦的辩论过程中,就可以带出一些男人们平时不愿意涉及的隐秘话题,比如婚姻、爱情和亲情。”沃尔夫森表示,世界杯甚至让不少男人更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因为足球运动让他们知道了生活在互助群体中的重要性。
野蛮人与疯狂怨妇的激情世界杯将继续在中国上演。不管你是享受也好,煎熬也罢,世界杯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今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有关世界杯的一切将时不时地从你脑海中显现。也许到时候你会会心一笑,沉浸在那段曾经让你哭笑不得的往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