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扑的猫腻=在刑法边缘玩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7:08
刘菁菁
有网站在兜售自己的广告弹出程序,并号称,已经“控制”了中国的3000万台PC。但是,这是一个木马程序,从其可以暗中跟踪并反馈PC用户行为的表征看,它很有可能被归为“病毒”。做这么一件事情,这些人已经花了2年多时间。
“几个月前,我的电脑只要一上网就弹出一个外观像IE的淘宝广告窗口,无论我怎么拦截,那个IE窗口都会像幽灵一样时不时地出现,竟然有时候会假冒msn的消息,有几回我访问自己的网站,竟然也有弹出广告。打开IE的缓存目录进行追查,结果我什么也没能发现,根本没有刚才那个网页的踪影。于是我开始在那个弹出窗口上动手了解,Ctrl+N,没反应,Ctrl+D,也没反应,F11还是不予理会,我开始琢磨,这是个什么东西,打开我的任务管理器查看进程,发现多了个rundll32.exe。奇怪了,IE窗口怎么会是rundll32.exe,这可是windows的内核调用程序,我想,不会是我的系统中招了吧!?我开始上google搜寻,发现了有不少人有和我一样的问题。”
愤怒:无法拦截、不好删除
博客论坛的一位网友很愤怒的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开始,他的电脑只要连上网络,就会莫名其妙地弹出类似IE的广告窗口,这个广告窗口无论用IE的阻止弹出窗口程序或者其他拦截程序都无法屏蔽,用各种反病毒软件也无法查杀,因此只要用户不小心“中招”,就会无休止地接到弹出广告,有时甚至弹出高达上百个窗口。“这简直是病毒!”
而苏小姐在两天前下载安装某最新版本共享软件时不幸中了“招”,在没有得到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被绑定了某个程序。从开机开始,一个红色的小图标就进驻在系统进程里,一旦关闭还会自动启动继续进驻系统进程,并且一旦浏览网页,就不断在桌面右下脚弹出“手机铃声下载,激情美女图片”等暧昧广告,使人不厌其烦。苏小姐在正常卸载不成的情况下使用了优化大师智能卸载并完全删除了相关文件夹,但广告还是恪尽职守的按时弹出,经过系统追查,发现该程序自动修改了防火墙设置,允许它和相关的一系列程序访问网络,并关闭了其安装提示窗口。最终,苏小姐也没有找到它的完全卸载图标,只能进注册表完全删除键值。
究竟是什么样的“病毒”能够如此嚣张?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千橡:你在干什么?!
网友称,他的防火墙拦截到一个叫dmcast.exe的应用程序向外发出的一个不明身份的网络请求,在c:/program下找到了dmcast.exe的版权文本文件,发现是千橡公司的产品。在千橡公司的DM桌面传媒宣传网站首页,记者看到了软件Desktop Media的详细介绍,他们宣称:桌面传媒(Desktop Media,下文简称DM)是一个集广告(多种形式)发布、显示、统计、结算为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通过独有技术可以使广告信息直接延伸到用户操作终端,突破传统互联网广告的页面局限,根据不同的内容,匹配相关广告;面向千万级广告受众群,拥有超越传统媒体和传统网络宣传形式的广告即时性和有效性。
DM广告发布模式包括:“用户在打开IE浏览网页的时候激发广告。用户只要打开电脑联网时,定时弹出广告。”在千橡公司广告形式演示窗口,详细地展示了DMedia 的广告形式,包括类似MSN 客户端信息窗口、POPUP窗口、视频广告、客户端软件推送,等各种模拟形式。
在DM网站的醒目位置显示其强大广告力量(该页面内容在采访之后、截稿之时已经被撤去,但本报已留下相关证据):
峰值在线用户数目: 90万;终端桌面用户: 3000万;每天登录用户: 1300万;每天新增用户: 25万 ;浏览量: 8000万 PV/天 ;广告点击转化率:5%-20%(通常网络广告点击转化为3-5‰)。
值得注意的是,千橡向他的客户们兜售:“通过独有技术可以使广告信息直接延伸到用户操作终端,突破传统互联网广告的页面局限,根据不同的内容,匹配相关广告”,也就是说,DM可以直接监控用户的网络活动,并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加载广告,这种有的放矢的宣传方式,无疑会更为有效直接。可是,DM是如何得到用户许可而进行用户个人资料收集的呢?
布局:如何潜入3000万台PC
那么这个在官方网站也不提供下载的桌面广告传媒软件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抓取了如此多的终端用户呢?从DM的官方网站我们清楚地知道,DM通过与其它软件捆绑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台式机。调查发现,DM的捆绑软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叫做“DuDu下载加速器”的软件,它是由dudu.com推出的——dudu.com又是属于知名网站猫扑网。
而猫扑早已被这家叫做“千橡”的公司合并。在猫扑的千橡公司介绍页面里,很清楚地注明:千橡公司拥有并运作引领潮流的青少年社区门户DuDu网,2004年3月,公司通过股权置换完成了与猫扑网的合并。然后,千橡通过“共享软件联盟”大张旗鼓地招募加盟软件,通过捆绑合作来推广DM。也就是说,随着这个联盟的扩大,DM将跟随越来越多的软件进入越来越多的PC。
许可:皇帝的新衣
最可笑的就是在DM文件夹里有一个名为license.txt的用户许可协议,其中的13条声明:用户需在软件安装前至官方网站http://www.dmcast.com阅读本协议,如用户阅读后未表示任何异议则表明用户信任本公司,自愿安装本软件,并接受本协议所有条款。
可是,直到DM进入了3000万桌面用户时,大家甚至不知道安装了这个“插件”。这个所谓的“许可”直到要删除时大家才发现,它的隐蔽性被分析人士认为“是人为的”。
千橡在协议中提到:“保证不保存、跟踪、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可是在桌面传媒网(www.dmcast.com)上却写着dmcast能“根据用户上网行为,匹配相关广告”,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事情,对此千橡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事实上,4月份的时候,千橡是这样说的:“根据对用户的日常上网习惯、个人爱好、搜索关键词、浏览记录、常浏览网站等行为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广告定向投放”后来才改成相对比较中性的“根据用户上网行为,匹配相关广告”。
协议的其他几个条款也十分“霸道”,如第六条规定“如果用户在安装本软件后因任何原因欲放弃使用,可从安装目录中运行uninstall完全卸载本软件,因卸载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用户承担。”
有网友说,“这就好像一个小偷,在偷你钱包的同时,写了张纸条放在你口袋里:需要在被我偷之前至我官方网站http://www.小偷.com阅读本协议,如用户阅读后未表示任何异议则表明用户信任本小偷,自愿让本小偷偷,并接受本协议所有条款。如果用户不接受本协议,不愿被本小偷偷,请在本小偷偷的时候说明,并报警。”
猫腻:醉翁之意在于?
陈一舟在2004年09月02日一场名为《中国互联网开创第四盈利模式》。当时,报告中曾提到DuDu加速器在猫扑推出半年不到现在已经有1000万的用户。
分析人士指出,从离开ChinaRen.com到建立DuDu网,再到与猫扑网合并,到猫扑-DuDu网络社区矩阵形成,再到后来的“共享软件联盟”,这两年,陈一舟一路走来,所做的不过是在生产一件件华丽的外衣,DM是其推广核心。
在本次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如下的一份文件:“关于停止对我公司5460网站用户隐私侵犯和我公司商业数据侵权行为的公函”,这封信措辞严厉,谴责了千橡“非法窃取数据”的行为。
据5460的工作人员介绍,5460日前收到用户反映,检查后发现猫扑使用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用程序(从后台查证服务器IP为211.157.106.210)登陆同学录取走用户所有班级所有成员的联系方式。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从4月21号开始,猫扑在未经过5460中国同学录网站和用户允许和知晓的情况下利用诱导得到的大量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方式,盗走了大量用户的资料。由于5460、ChinaRen、QQ、MSN、网易邮箱上面也正生着同样状况。
在所谓的“第四类盈利模式”里,陈一舟和他的千橡或者会模糊地告诉用户,“这是一颗夹心糖。”而究竟这颗糖里包藏着怎样的夹心,他们往往一笔带过,或干脆只字不提。当DM糖霜褪尽,图穷匕现时,千橡又该如何自圆其说呢?
千橡:两套说辞的背后
记者以普通公司询问业务的角色接通了千橡的技术人员的电话。
千橡公司的王先生解释说,3000万的用户数量是一个累计的结果,至于数据如何获得,公司方面不方便透露。而DM的推广方式是与共享软件绑定,为共享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一种赚取广告费的收费途径,目前以有数百个共享软件绑定了DM产品。
“如果用户喜欢浏览体育类的网页,我们就向他们投放体育类的广告。我们提供的广告正好是用户需要的,用户会主动来看,效果自然很好。”王先生说。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王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即所有的广告都放在DM服务器上。通过用户打开IE浏览网页的操作触发DM软件,软件将在后台对用户浏览网页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并返回DM服务器,由服务器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匹配,并按照关键词向用户投放其可能感兴趣的广告内容。
问及该程序运行时是否被用户关掉而影响广告效果时,王先生指出:“一切都是在在后台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后台过程,用户不会看到。”对于这种后台收集用户数据的做法是否违法,王先生表示:“现在的免费软件都插有广告页面,比如FlashGet,用户不会对此提出疑义。”而对于收集后台用户资料问题是否获得用户许可,王先生表示,这只是一个后台过程,用户看不到。
事实上,DuDu下载加速器的卸载极其麻烦,即使是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大费周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几乎无法删除。更恶劣是的,即使删除了DuDu下载加速器,DM仍然无法删除,也就是说DuDu下载加速器实际上是DM的华丽外壳,而DM才是DuDu真正要推给用户的东西。而除了DuDu下载加速器,更多的共享或免费软件中也捆绑了DM,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没有明确说明捆绑的事实,很多人都是在安装这些软件的时候无意中也安装了DM。稍后,另一名记者对技术人员进行了正面采访,记者亮明身份后,千橡公司的卢先生表示:“或许是双方间存在误会,需要进一步的沟通。”
关于首页提到的匹配问题,卢先生表示需要由技术人员回答。关于DM是否木马的问题,卢先生肯定的说,国内对于病毒的概念看法和国外不同,通过和国内的杀毒软件厂商沟通,现在大部分的杀毒软件仅仅将DM当作是Adware——即是一个和共享软件捆绑的广告程序,并不是病毒或者木马。卢先生还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在提示中指明,则可能是与内容提供商的沟通有问题,或者也存在着一定的误会。卢先生肯定的告诉记者,DM是可以卸载的,用户可在Program Files的文件安装文件夹里找到卸载图标。
“病毒”:导致刑事犯罪?
有些共享软件开发商也开始对DM的推广模式也存在着质疑。一家大型的共享媒体播放软件市场部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绑定了DuDu的下载加速器,如果其中隐藏着DM软件,并如DM主页所言统计用户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向用户投放广告,这种做法应该会对共享媒体的信任度有不好的影响,他们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他们会详细咨询此事,如果真的绑定了DM程序,将会考虑终止与DuDu合作协议。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定义,间谍软件有许多种类型:从能够获取密码、信用卡号及其它敏感数据的按键记录程序,到相对无害的弹出式广告程序无所不包。不难看出,千橡的DM很显然的属于间谍软件的行列。
而随后记者向权威信息安全专家咨询时,专家指出,该程序即使不是“病毒”,也至少是一个带有明显入侵性的木马程序。律师认为,一种程序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收集用户信息,最基本的角度看,已经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使公民的个人利益受到侵害。6月3日,本报的“中国CSO俱乐部大会”上,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主任张建博士讲了一个例子:国内有人通过木马程序控制了6万台电脑,构成“刑事犯罪”,已经被捕,唐山公安局正在处理此事。
当问及DM程序性质,张健博士认为,DM是否属于“病毒”,需要正式的“鉴定程序”。但是从其行为表征看来,其有可能了触犯我国刑法第285、第286条。1997年的新刑法286条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故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DM至少涉嫌“修改、增加、修改”这三项。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51号令《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中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计算机病毒”。
信息安全人士指出,DM后台运行并监控用户访问网站关键字以匹配相关广告的做法,已经具有“病毒”的实质。律师认为,从表象看,这有可能是在打了法律的“擦边球”,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