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一笑百媚生,环佩轻摇人远遁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40:30

回头一笑百媚生,环佩轻摇人远遁

——古根海姆·佩姬

作者:王瑞芸    2009-06-23 16:20:56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专稿

  古根海姆女士做下的这些事,在美国新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挣扎出世之时,显然起了助产催生的作用。以致她在1947年关闭了画廊,再次移居欧洲后,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说,“在我看来,她的离去,对美国艺术的生命是一个严重损失。”


  她想到这么多吗,想到这么深吗?其实没有,她只是随了兴趣和喜好,甚至是凭了一个女人好出风头的浅薄本能,无意中达到这些效果的。她装扮她的画廊,活象女人通过求新求异的方式装扮自己以吸引注意一样。好在她有条件想,亦有条件做,她拥有充沛的经济资源和人才资源,全都助成了她能够在纽约开出这么家不同凡响的画廊。借助这个画廊,她让自己变得有名而且重要,满足了她的虚荣,但同时她却无意中对美国艺术发展做下了影响深远的事情。


  世间的事情就是会如此奇妙,有时候,一个好的动机,会料想不到地导致一个坏的结果,一个不怎么高尚的动机,却不妨碍它能产生出一个挺像样的结果,是人事?是天意?这其中的因果转换,远非简单的逻辑可以解释。


  而对于古根海姆女士,后人对她的褒贬不一。她受到的指责是:任性、风流、喜怒无常、吝啬,小气。她受到的赞扬是:热情、慷慨(对于她愿意的人)、在现代美术史上功不可没。比较不应该的是,她在美国艺术家中口碑并不甚好,许多曾在她画廊办展的艺术家也不见她的情,不觉得她对于他们的发展起了作用,他们很多人甚至都很乐意讲她的坏话。有个画家说,她起劲地勾引他,可对他来说,虽看她很有趣,也很有活力,但实在长得难看,就不肯上她的钩。然而,自己的最终不能发迹,正是古根海姆女士对他的报复,因为古女士一时曾答应给他展览,过一天去问,又不肯了……如此等等。


  然而,我们要知道,她是一个世俗凡人,带着世俗凡人所有的私心杂念。即使她爱风头,爱风流,对人不能做到事事体贴,宽容慷慨,这些方面难道我们自己就能处处做到,做好?我们要看到,她能爱艺术,悉心收藏,张罗展览,就是天大的好处,她在伦敦办画廊,没有从中得到经济利益,她在纽约办画廊,也一样没有得到经济利益。相反,她的画廊是赔本的,她每年贴进去的钱从2000 到8000美元不等,此外还得加上办画廊的种种辛苦。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为了画廊的各种事务把自己累坏了,我成了它的奴役。我甚至都没有时间出去吃午餐。假如我出去一下看个牙医,就会有某个美术馆的要人来了,只要我一不在,就会四处对人说,古女士从来也不待在画廊里。象波洛克和其他类似画家的画不仅需要设法出售,而且还有组织巡回展览的事情……我几乎成了个囚徒,我再也不能做下去了。”


  她身边的人,若那样不肯体谅她,不免有失厚道,尤其还要就其相貌出口攻击,那真是太不象个绅士了。说来,古根海姆女士不算个美人,但她决不难看,她的体形始终很好,颖长苗条,眉眼也生得很俊。只可惜她有一只颇为硕大的鼻子,多少破坏了她的脸相,这只不俊俏的鼻子,困扰了她终身。有时她喜欢一些女友,就因为她们长着一只漂亮的鼻子。某个美国画家这样描述古根海姆女士的形像:她有一头浓密的黑发,涂着鲜红的唇膏,戴着造型奇怪的耳环。然而她的衣着随便,有时甚至穿着拖鞋。她身上有美国人的直率气质,不拿捏作势,摆谱装腔。如果她认定了要抬你,就一心一意地扶持你。她不是一个规划周密,作风细致的人,但却还是能把自己手上的事做成。她说话短促清楚,她还有点儿心不在焉的神气,可能多少反映她内心有害羞的部份。不过她肯定是有头脑的人,没有事情瞒得过她。 可同时她内心很孤独,也很不快乐,远甚于平常人。


  6


  就是这样,她非常富有,却难得快乐。虽然她拼命追求幸福,但她的个人生活中充满不和谐,甚至不幸。


  1943年古根海姆女士在自己的画廊中办的一个女性艺术家展览,对她而言是做了一件蠢事,由于她主办这个展览,把其中一位年轻漂亮的美国女画家Dorothea Tanning推到恩斯特跟前。恩斯特蝶恋花儿一般,随即就撇了她,移情别恋,追逐美色,这可让古女士后悔莫及。(1946年他们办理离婚。)


  她能怎么办呢?她只能是“你不仁,我不义”,古根海姆女士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在恩斯特出门去新奥尔良州办展览时,我第一次对他不忠。”古根海姆女士只能向外寻求别的异性安慰,自己又一次成为单身女人。于是,过去那些同样的剧情再重新搬演一遍,她在其中出生入死,烦恼痛苦,最后孤独辞世。


  随着二次大战结束,欧洲艺术家纷纷离开纽约回到欧洲,让她在纽约也呆不下去了。她在1947年5月关了画廊,移居意大利威尼斯。她在威尼斯用6万美元买下一栋沿水的白色大理石的宅第,这不仅成为她的私人住宅,也成为她的私人艺术馆,她把楼下完全改建成陈列馆,自己天天置身于热爱的艺术品中,叫人看着真是富贵高尚。她呢,完全过上了悠闲的贵妇生活。晚上她睡在美国著名现代雕塑家考尔德(以做那种挂在铁丝上随风转动的动态雕塑闻名) 为她设计的铁架床上,白天则穿着雪白的纱裙,戴着形状奢华的太阳镜,怀中拥着爱犬,坐在自己私人拥有的威尼斯那种著名的平底游船上,在威尼斯古城的“水街”中游弋看景,惹得当地人都称她为“最后的女公爵”。


  她这个样子表明,她在现代艺术中的历险和探索已经落幕,她自己渐渐开始上年纪,她进取的武器--女性色身--迟钝老旧了,何况,而她所依重的超现实主义在战后回到巴黎发现,舞台已经被萨特的存在主义占领了,超现实主义已经过气,巴黎知识界早去赶着新一波的时髦了。连超现实主义这一整批人都已经风光不再,那么她这么个女流妇道还能有多少折腾的?再说,她风流过了,也风头过了,现在她只需休息,享受,展示自己以及自己的收藏就很好了。


  不过,人心岂是肯消停的,再说她害怕寂寞,虽然她尽力靠在家不断举行派对,招待朋友来给自己生活增添内容。可是到了冬天,河枯树凋,访客稀少,她如何延捱她的寂寂长夜?正所谓:“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诗) 因此,在她50出头之后,古根海姆女士在威尼斯给自己找了个情人,一个比她年轻23岁,皮肤傲黑,身材挺拔的意大利帅哥。


  这一回她选中的可不是什么艺术家诗人了,而是一个对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都没有兴趣的人。她身边的朋友都不看好这个关系,倒不为年龄差距,也不为他不懂艺术,而是因为这个帅哥过去的形迹颇为可疑,甚至有过服牢役的记录。但古女士不管这个,单觉得他帅,觉得他好,爱他爱得很热烈。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她爱这个小子,爱他惊人的俊,爱他缺少文化,“有一半时间我们吵闹得象在地狱里,但另一半时间,我们在一起非常幸福。” 她的这个情人不爱艺术,情有独钟的是汽车,他让她给他资金办汽车出租业务,这个她答应了,还要她给他买高级跑车,这个她没有答应。为此,他们就闹翻了,中断了三年交好的关系。可是后来,她寂寞难耐,答应让步,终于给情人买了一辆他特别渴望的淡蓝色的漂亮跑车,他们当然言归于好,一时好到难舍难分。只在一次分开的机会里,她的情人独自驾车外出,在街上出了车祸,当场毙命。


  她从自己儿女身上,得不到多少安慰,而且是烦恼多过快乐。那时她的一双儿女已经长大,她儿子是个天性游手好闲的人,从不会把一件事好好儿地做到底,她对他不指责也不管。(儿子是判给她前夫抚养的。) 女儿归她抚养,生得很是漂亮,一头金发,但表情忧郁,心理问题很大。长大成人之后,也象自己母亲一样,结婚离婚,不断换情人,后来在一次跟丈夫的争吵中,因为呕吐窒息而死。


  古根海姆女士白发人送黑发人,凄楚可想而知。在这个打击之后,她心灰意懒,再也没有恢复过元气。1979年她病逝于威尼斯某家医院,享年81岁。


  她死后,她的宅第和里面的所有收藏,照她身前的约定,全部由美国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接收,她没有留一件给她的子孙。(但她给他们留下了数目可观的钱财,她的儿子和她女儿的孩子们每人名下各得100万美元) 她的骨灰就葬在她宅第的花园里,旁边是她爱犬的墓冢。现在她在威尼斯的住宅成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海外分部之一,成为威尼斯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一个有名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不同于其他的是,从中人们看到的不仅只有艺术的收藏,还有投射其上的一个五色斑斓,悲欣交集的美国女性的全部人生。


  据说,展览馆的负责人,曾下令把古根海姆卧室的床搬走,不让参观,因为他受不了有些参观者拿着那张床开亵渎的玩笑--这的确过份了。


  要知道,纵然古根海姆女士在个人生活中有诸般不是,我们恐怕得替她想想,一个凡俗的女子,妇道人家,原一心要好好儿地爱男人,可是没有一个男人肯好好儿地爱她,她不得不尝试各种方法自我保护,或者自我享受。别只看着她极其有钱,可是有谁能体会她内心的孤独感受。一位跟她亲近的画家这么说:“她比任何人都能一望而知是孤独和不快乐的。”她的妹妹忍不住也说她是个“奇怪的,困惑的,不幸福的女人,一味迷恋着自我的重要。”她的另一个朋友描述: “她是个很奇怪也很出色的女士。算得了不起,但心很苦,需要朋友。我告诉她,别去找着那些画家们做朋友,正是那些画家们把她毁了,她笑起来……分手时,我看着她离去,远远见她把手放在头上,好像她在头痛。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姿势中这女人的苦。她在她的那份生活中活了下来,而生命正在消失,所有的东西不过就是这些了。”


  这样一个拥有巨额钱财家产,同时又拥有无穷烦恼痛苦的生命消失了。人生如轻云易逝,但是一个生命,活着,爱过,毕竟是会留下些东西的。虽说她的男女之爱并没有真正充实过她的生命,可是她爱恋的艺术品却充实了她的脆弱人生。凡是爱,必定是一种能量,一个善缘,必可以有一个善果。因此她这个本是无常的生命因爱艺术而得到保存,并保存了艺术。她的名字被永久地隽刻在威尼斯那栋白色建筑的大理石上,这个“一味迷恋着自我的重要”的女士,或许因此而得到了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