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丁:一个“造大师”时代的终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0:51
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 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梁丁:一个“造大师”时代的终结
       借季老先生的逝去,说说大师的话题。

      大师总是有缘由的,改革开放之后,知识分子摆脱了被政治权力全面控制的悲剧,有了更多可自主的空间,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直至今天),学术思想很大程度上附庸于政治, “政治正确”或者是“政治不错误”依然是成为“大师”的前提。无疑,这样的大师总是可疑的,毕竟知识分子思想者的基石无外乎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因此,在以前一篇关于索尔仁尼琴的文章里,我才遗憾的写到:当巴金,季羡林成为我们知识分子的精神标高时,被劳役者,被放逐者,最坚强的反对派索尔仁尼琴,已经在俄罗斯享受至高无上的尊崇。这么一个区分,也许正代表其后两种精神文化不同的指向。

      成为“大师”是需要原因的,尤其是这种目的明确,带有某种巡游式表演式,弘扬某些特定的的精神的大师们,换言之,就是所谓的“造神”,其实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利益交换过程。它把你尊为“泰山北斗”,树为“大师”,成为“国宝”,以及一系列具体的实利,比如好的职务,高的行政级别,强大的学术权力,高物质收入等。是需要回报的,简而言之,是它需要树立这么一些“大师”,而恰好某些人符合了,于是交换的链条就形成了。
拿出一些顶级“大师”,譬如巴金,钱钟书,季羡林等人,为何是这些人成了大师?简要的分析,其一,这些人确实在各自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其二,他们的言说、观点、思想,之于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既不掉格,也不具备多少充分的美德。譬如说巴金,作为其最高成就的《随想录》,号称敢说真话,这种真话,若洞见,比之于顾准,差之万里;若直白锐利,比之于林昭,遇罗克,有云泥之别。
      如果深入发掘,亦可寻求他们之间的某些共性特征:

      其一:就是在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比如所谓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比如对真相的坚守,比如对个体价值的坚持等方面有不足,却具备某些妥协,中庸的品德,用一句很没要求的话来讲,就是他们可以在不会害人的前提下进行合作。  

       其次:他们在一些次级道德上,比如待人接物之和蔼可亲,对学生之谆谆教诲,生活简朴之类具有鲜明的特征。并没有如同某些掌握莫大学术权力的人士,成了学阀学霸,而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极尽人事。

       再次:他们所涉及的学科,多是硬知识的,考究求证之类的,而较少人文关怀,价值判断(三人中即便是从事文学的巴金,其杰作《随想录》,更多的也是对毛时代往事的回忆复述,那种对当时极权体制这个结构的解剖分析,整体性批判,可说连苗头都不敢冒出来)。概而言之,就是多知识,少思想,

       “造神”的标杆性意义在于,一方面,说明了对极权时代的惨痛历史确实有局部反省。另一方面,则表明了政府对知识界,文化界的尊崇,展示了政府某种程度上的开放姿态;其三,标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树立了一个严格的标准,提供一个曼妙的尺度,巴金,钱钟书,季羡林等等,就是你们的榜样,过犹不及啊。譬如顾准,这位中国这一百年以来,真正具备原创思想,构建了自身体系的思想者却远未获得与其思想相匹配的地位。
            巴金,钱钟书,季老先生等等,若是放置于历史长河中,单就“知识分子”四字而言,无论是思想的而原创能力,还是之于知识分子之独立精神,自由人格而言,亦只是中人之姿,离出类拔萃尚远。也只能算是符合一时形势只需要,各领风骚几十年的时局下的知识分子。

              在一个老人逝去的时候说这些话是伤感的,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季老先生在晚年的时候,却并未被这种册封性的荣耀击倒,无论是对“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的辞让,还是对北大某些无良学阀的逼仄的不合作,都保持了一个学术老人的清醒和理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季老先生对这种学术所面临的体制性压迫的拒绝。

            人间已去,天堂尚远,季老先生的离去,标志着这种政治谱系的大师系统的终结,然而,新的系统却尚未建立起来,中国也将进入大师的“丛林时代”,张五常,茅于轼,金庸,王朔、王朔,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罗大佑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在这个资讯时代,大师们首先成为明星,各自拥有一干拥趸,在网络社区、博客网站,杂志报纸,电视手机等公共区间,进行一番血战,谁也不服谁,你的大师可能只是我眼里的垃圾,乱象纷呈,却也精彩不断。

            季老先生的死,如果一定要作为一个标志的话,我以为,是是一个前现代国家的“学术—权力”系统的瓦解,一个“造大师”时代的终结,而大师丛林时代的乱战,最大的意义在于,是当学术思想知识摆脱政治一元化的语境束缚,在公共区间以最接近其本身的姿势运作,而如此倘若能够形成一种自发生成的社会秩序和学术系统,可谓幸甚,如此产生的大师才可能放置于历史长河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