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不是“急”就能胜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5:18

抗日战争不是“急”就能胜的

发表于 2009-07-07 00:53:56

又是一年七月七。以1937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日本的武器精良、准备充分;中国武器落后、仓促应战,加上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用很大的精力“剿共安内”;造成日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国土。日军大有势不可挡之态。

此时各种观点充斥在中国的舆论界,搞得百姓人心慌慌,辨不清方向。有的说战必败,国必亡;又举出历史上元灭宋、清灭明的例子证明小国可以灭大国;受此影响的投降者、卖国者、汉奸大量产生。有的被几次局部的或是小规模的胜利所冲昏头脑而轻敌,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又给亡国论提供了依据:再战必亡。

全中国急,全世界正义的人们也在急:难道中国就这么完了吗?

当时,有一个在中国很有影响的人非常冷静,他没有急于做结论,而是在战争进行了十个月之后,写出了至今仍被全球人称道的论述。在此文中对日本的现状、中国的现状、国际的现状深入全面系统的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中国不仅不会亡,而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接着又告诉国人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能胜,多长时间能胜。有理有据,有办法且操作性强。国人哪怕是他国内的敌人都心里豁然开朗。历史的进程过去八年后验证此文的观点方法完全正确。这篇论述而成为伟大的预言载入史册。这个人是毛泽东;这篇文章是《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虽然写于1938年,至今已71年。但是它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结论得出后所采取的措施方法都值得当今人借鉴,甚至是真理性的。

急则不理性,忙则不冷静。毛泽东若急或忙是写不出《论持久战》的。而论持久的本身也是告诫国人抗日战争不是“急”就能胜的。

现在重读《论持久战》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职业的选择;事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遇到挫折和矛盾时的态度及处理方式;甚至是生死的选择等等,都有这样的问题。而且有时是决定命运的。“急”不得!俗话说:“忙中出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忙”和“急”,一般是指遇到事情后,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而采取的处理方式往往容易产生错误或走入歧途。生活中,大至政治家对国家和其个人命运前途的把握,小至百姓日常工作、家务事的处理,无时不存在着由于采取急和缓、忙和稳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得到完全相反结果的现象。

 一些官员每到一新地任职,急于出政绩,其结果是违背了实际环境条件又缺乏长远意识,反而造成浪费。一些企业的领导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遇到暂时的挫折,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保存人才、保存东山再起的机会,而是自暴自弃,待环境回暖时,再起的条件丧失殆尽。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急切,在孩子考试、升学时不惜让孩子抄袭、身份造假,结果既误了孩子的前程又腐蚀了孩子的心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把抗日战争化为三个阶段,这是理性。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说:“我们这一代解决不了就让下一代解决。他们的智慧比我们高。”这是大气。理性或大气都不是“急”来的。

生活中如何克服“急”的情绪,我体会有这样几个方面:静下心来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全面,即正反、他我、环境等都要做准确理性的分析;第三要放长远,对事物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四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必须暂时舍弃一些眼前的利益;最后要坚韧,忍得住。有了一条正确的路子(即思想观点),据此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不会偏离太多,而且要锲而不舍地走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我觉得就可大致避免失误而少走些弯路了。

《论持久战》是一篇相当伟大的著作!遇到困难时常读读,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