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迈克尔.杰克逊:一个传奇定格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51:53

作者:打鱼人
 
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心脏病突发辞世,一个时代终结了,一个天才的传奇不再演绎,永远定格了。
 
26日,美国众议院暂停例行辩论,为迈克尔静默致哀。世界各地的歌迷们悲痛不已,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哀悼活动。这两天,媒体、网络都在谈论迈克尔,全世界都在惋惜,人们在谈论迈克尔是全世界艺人中慈善捐赠最多的,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慈善捐助已经高达了3亿美元,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谈论他的总唱片销量和单张唱片销量都是世界第一,总唱片销量高达7.5亿,他的《颤栗者》销量高达1.4亿;谈论他13次获得全美歌手年度冠军;谈论他在创作、表演、舞蹈、制作、场景等方面天才般卓越表现。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国内媒体这次能够相对自由的表达他们的哀思,两天来已有《成都晚报》、《北京晨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等20多家知名报纸刊载了悼念文章,《新京报》的文章标题是《地球上,不再有让人战栗的传奇》。
 
于我而言,除了为迈克尔取得的成就折服外,真正打动我的是他的歌,是他用心灵谱写,用心灵演唱的至善之美的歌。
 
关注并了解迈克尔是从那个《四海一家》开始的。1985年7月13日,为了赈济非洲灾民,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迈克尔等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义演,16万人观看了两地现场演出,演出持续了16个小时,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15亿人观看了实况转播。
 
演唱会的主题曲《四海一家》就是迈克尔和另外一位歌手专门为义演共同谱写的,在把曲谱寄给其他歌手时附上了留言:加入我们吧,如果你今后有了后代,子女们问你,在非洲灾民挨饿的时候,你做了什么?你可以自豪的告诉他们,我做了我应该做的。
 
义演这一天,全世界都洋溢着无私的感情,《四海一家》把人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演唱会募集了5000万美元善款,这在当时是个相当不菲的数目。
 
演唱会取得巨大成功与《四海一家》的锦上添花是分不开的,多年后,演唱会的其他曲目已经记忆模糊,而《四海一家》却从此传唱至今,感动了无数人。从纯粹音乐的角度看,《四海一家》算得上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上品,曲调流畅,激情四溢,歌词朴实简洁,琅琅上口,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她所传达出的四海一家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她所拯救的大量生命,更使得她在当代流行歌坛具有了无与比肩价值,她是当代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该说,《四海一家》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特别是摇滚音乐的发展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摇滚音乐只有40多年历史,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争议,主流社会对摇滚音乐心存戒备。玩世不恭、颓废、放纵,一直为主流社会所诟病。自这次赈灾义演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摇滚音乐,审视摇滚歌手,对摇滚音乐及歌手的道德诟病自此告一段落。
 
迈克尔的音乐之所以风靡40年,影响几代人,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作者、天才的歌者、天才的舞者,更因为他的音乐元素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他用音乐语言诉说着他对人世间纷扰、痛苦的怜悯和关切。他的音乐元素既有俯视和普渡的厚重,又有孩童般的单纯率真。他用孩童般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用孩童般语言劝告这个世界:我们是同是人类,同为上帝子民,是兄弟姊妹,我们本应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人应该承受痛苦,更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承受痛苦,这个任务现在落到了我们肩上,我们一定要完成使命。”其实这些诉求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与身俱来的存在,从来不曾完全泯灭,只是人类文明还没有进化到那个程度,丛林规则依然还在左右人们的行为,世俗纷争、利益得失让人们精于算计,人们把与身俱来的善压抑着,掩藏着,万恶由此而生。迈克尔的音乐扣击了人们的心扉,唤醒了人们压抑已久的良知和善意,人们从迈克尔的音乐中能够获得感动,获得慰籍。那一首娓娓道来的《你不孤独》(You are not alone),告诉你,有人知你懂你爱你,一直陪伴你,你不孤独。听这首歌让人明白什么叫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还有那《拯救世界》(Heal the world),这首歌被誉为最美的歌,她的美,不仅是曲调美,更因为她传达的意境,她在规劝人们,拯救世界靠我们自己,靠我们每个人。没有天使般心灵,怎么写的出这样的歌,没有至诚至爱,怎么能唱出那样的情。
 
迈克尔除了没来中国大陆之外,巡演的足迹遍布世界,所到之处,无不盛况空前,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男人、女人、年轻人、老年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阶层的人,他们聚在一起,聚在迈克尔周围,跟他一起用心灵歌唱,心情激荡,手拉手,心连心,热泪长流,人们的神情热烈、善意、单纯,那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狂放而高尚,那正是摇滚音乐孜孜以求的境界。
 
迈克尔的童心未泯成就了他的超凡脱俗,也正因为他的童心未泯造就他的特立独行,使得他不按世俗规则办事,为他惹来了官司和流言。他是一位一生都热爱儿童的人,他的很多歌里提到儿童,他的慈善捐款有相当部分是为救助儿童设立的,他喜欢邀请儿童到他的别墅共度周末,他平日消遣最喜欢的是趴树和跟孩子们打水气球仗。他的孩子气使他与儿童的友谊超越了成人与儿童的世俗界限,为他惹来了娈童案官司,娈童案虽被法院宣布无罪,但流言成了这位凡事追求至善尽美,极富爱心的人毕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了他不堪承受之重,最后在误解中独自悲情的离去。
 
人们似乎突然发现,这位把全部热情、爱心和他那无可比拟的才华无私奉献给社会的人,最后却被社会流言所伤害,也许流言蜚语才是夺去迈克尔生命的真正元凶。这真是天大的不公。令人扼腕,令人痛惜。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终生是一艺人,与政治从不沾边,但有些政治体制却把迈克尔定位为意识形态的敌人。前苏联就禁止演唱传播迈克尔,对他的流言蜚语夸大其词,大肆妖魔化,把他描绘成放荡、奢靡、颓废的典型,从不提他的慈善捐助、他的音乐成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前苏联把迈克尔当成了美国及西方社会文化入侵的先锋。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人道主义与集权专制,与阶级斗争学说天生难以调和。
 
昨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紧闭门窗,重温迈克尔演唱会视频,放纵身心,心情随音乐起伏,任泪水自由流淌。张扬而高尚,虽然只有一会儿,也是难得的感受。
 
迈克尔.杰克逊是坠入人间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了天堂的声音。天使的离去如流星,人们还来不及欣赏体味,天使已永远离去。
 
为迈克尔.杰克逊的英年早逝掬一把泪水,写一篇小文,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