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票房毒药求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2:37
5月25日,博客网(Bokee.com)人力资源部向公司全体员工发出一封电邮,称担任博客网总裁仅十个月的沈枫辞去职务。
该电邮还附加了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以及沈枫分别写给员工的信函。在信中,方兴东称赞沈枫的“经验与能力”,并对沈的离去表示遗憾。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国内另一专业博客网站中国博客网(Blogcn.com)也发生了高层人事变动。其CEO耿俊强履新十个月后,即因“身体健康”原因,辞去了这一职位。
两家网站高层人事变动的真正原因并无定论,但两个事件,无疑加深了风险投资界对博客的负面印象:博客网站不但难以找到商业模式,且管理混乱,博客的热潮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这两起事件,也正式宣告博客由大红大紫转入低潮。
6月6日,139.com移动个人空间总编辑李安科在他的博客中,以“博客为何成VC票房毒药”为题,描述了博客处境的尴尬:
“两个月前,俺的老板,139.com移动个人空间的CEO韩潼彤,在与VC(风险投资)接触时碰到个大难题:只要一提到‘博客’,VC脸上立马就浮现起职业化的、拒君于千里之外的微笑。那时的139.com还叫‘博客天下’。后来139.com改称‘移动个人空间’,韩潼彤很轻易就能把每一次与VC的会面,演变成扣人心弦的电视连续剧。当真是一词之差,高下立判。由此,我们是否应该拷问一下:在中国的互联网风险投资界,博客何以成为票房毒药?”
2004年和2005年,博客被认为是Web2.0的“先头部队”,热遍了中国,博客也成为风险投资热逐的对象。其中,博客网和中国博客网,更于2005年8月各自拿到了1000万美元左右的风险投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难道博客真的成了“毒药”?
热潮寒流转瞬间
“博客”(Blog)是“网络日志”(Weblog)的简称。Log的原意为船长记录的日记——“航海日志”,“Weblog”一词首次出现于1997年12月。
博客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场“革命”,因为它颠覆了内容生产的传统方式。内容的生产向来被认为是新闻机构等专业机构的专利,信息的传播方式是由上而下;而博客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内容的制作,从而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更加平等。
博客在一些重要新闻事件中的应用,更令其以爆炸的速度传播。
2003年,新闻界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是《纽约时报》执行主编豪威尔瑞恩斯(HowellRaines)、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GeraldBoyd)因旗下一位黑人记者杜撰和抄袭行为被迫辞职。最早披露这一事件的,则是JimRomenesko的博客网站MediaNews(www.poynter.org/medianews)。他率先刊出《纽约时报》内部人士提供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显然,这是传统媒体不敢发布的内容。
最早将博客引入中国的,著名者如方兴东——博客网董事长、博客网总编辑王俊秀——同时也是“博客”一词的中文翻译者。方还写了大量文章,鼓吹博客。目前除了博客网,其他重要的专业博客网站,还有中国博客网、BlogBus.com等。
自2004年起,博客在中国迅速流传,中国博客网造就“草根明星”的能力,也进一步在中国推广了博客的概念和应用。
2005年迎来了博客最热的一年,似乎中国正在奔跑着进入“全民皆博”时代——每秒钟十个的博客增长数量、共约4000多万博客注册用户,使2005年被称为“博客年”。
就在这年8月28日,博客网宣布获得GGV、软银亚洲等风险投资机构1000万美元的融资。同一时期,中国博客网也获得了IDG的1000万美元的融资。
但谁也没有想到,“蜜月”之后的寒流来得如此之快。在“革命者”的光环逐渐褪色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博客的真正价值。
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不同,在广大网络用户看来,博客还远非必需品。有人把博客比作咖啡——水是每天需要喝的,但咖啡则未必。
2003年,珀尔修斯发展公司(Perseus)随机地抽取了八家主要博客网站的3634个博客样本进行调查。这八家网站当时已建了412万个博客。被调查者中,有66.0%的博客在两个月内没有进行更新,这表明有272万个博客永久地或暂时地被废弃了。其中,109万的博客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已经连续多天没有上传帖子;其余的163万被废弃的博客中,平均持续时间为126天(约四个月)。1.32万个博客在维持了一年或更多时间后被废弃了,维持时间最长的博客为923天。
博客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则来自内容的质量问题。
德勤在一份名为《科技、传媒及电信行业发展趋势:2006年预测》的报告中称,2006年,个人网络日志(即博客)的数量在全球将超过6000万个。在这一年中,每天产生的新博客数量可能会超过10万——每秒钟产生一个还要多。但是,平均质量、恰当程度和每个博客的价值将可能会下降。虽然少数博客可能写法巧妙,富有趣味,论证充分,但越来越大比例的博客可能对大众市场的受众没有吸引力,且可能马上被放弃。
最为致命的问题还是博客的商业模式——在一些投资人看来,这一点始终未能明晰。
鼎辉投资董事总经理王功权对《财经》记者表示,博客的商业模式的确存在问题。总体而言,互联网的广告模式相差无几,无非是聚众和分众,即先把人气聚集起来,然后通过检索,知道需求在哪里;再来个分众,吸引广告的投放。由于模式的雷同,使得这种同质化的竞争非常激烈。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成长固然迅速,但对于类似世界500强等大的广告主而言,仍远非主流。
“如果博客不跳出这个模式,(前途)就很危险。”他指出。
“MySpace模式”拯救未来?
时至今日,博客的神秘感随着大众化逐渐淡去,单纯工具的色彩越来越明显。曾创办博客互动的一位工程师说,“现在随便在中关村找五个工程师,一个月肯定能开发出博客软件来。”
博客“大众化”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在专业博客网站以外,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也纷纷进军博客领域,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
在博客网总编王俊秀看来,博客网现在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新浪博客。因为后者作为上市公司,资金充足,容易把事做成;何况新浪本身巨大的人气,也有利于与博客形成良性循环,靠人气带起博客,靠博客粘住人气。
这种“舞台”的变迁,并不难察觉。早期通过博客出名的作者木子美,是通过专业博客网站——中国博客网(BlogCn.com)出名的;但最近的博客名人,如徐静蕾、韩寒、洪晃、潘石屹以及郑渊洁等,则是借助新浪的名人博客这个平台。
软件业的霸主微软,也从即时通讯(IM)MSN切入,在MSN加上了博客——“共享空间”,目前微软有2000万MSN即时通讯活跃用户,以及500万“共享空间”的用户。
此外,小网站也很容易推出博客服务。据统计,中国有将近100万独立的BBS(电子布告板系统),有些BBS相当活跃。
一种名为Discuz的软件就瞄准了这个市场,提供标准软件,帮助这些BBS升级成为个人门户。每一个在BBS聊天的会员都可以拥有一个博客,在BBS上发帖子时,可以同时把帖子推送到博客上。同时还可以有电子商务等功能。
Discuz的开发企业北京康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明顺表示,今天很多人做博客不是为挣钱,而是为了增加用户的粘性,积累用户资源。
在和讯网前CEO谢文看来,博客目前面临的这种尴尬处境,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作为Web2.0的先头部队,博客一开始呈现出匹马当先的势头;但随着“Web2.0革命”的展开,博客的分量自然会越来越低,最终将演变成Web2.0大平台的一个功能。“单独的博客,将没有发展空间。”谢文说。
最为可能的“救赎”方式,则是以个人为基础的社区化以及互动,目前,以美国的MySpace(myspace.com)最为典型。MySpace创立于2003年,美国南加州的一群25岁的年轻人是这个社区网站最初的发起者。
Alexa的资料显示,2005年初,MySpace与博客网、天涯社区还在一条起跑线上,三家网站的点击量都是每百万用户3000左右。但研究公司ScoreMediaMetrix称,到2005年7月,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80亿美元收购MySpace时,这里每个月已经有1700万不同的人访问;到今年5月,不同的访问人数高达5140万,成为全球用户第七大的网站。
MySpace的功能包括交友、博客、BBS等,其主要收入仍然依靠广告。目前,MySpace的年收入约2亿美元。对于MySpace的用户来说,网站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网站交友、分享,网站还成为陌生人在线下聚会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网站,被业界认为符合Web2.0的方向。
互联网实验室的一份研究报告,则将其用代际概念加以区分:第一代门户,是以新浪、搜狐和网易为代表的以内容为主的门户;第二代门户,是以Google为代表的、以搜索为主的门户。第三代门户,则是象MySpace这样的个人综合门户。
博客走向个人门户
如今,网民需求日益扩展,如何整合娱乐、商务、通信及各种个人应用,成为网民最大的需求。网民呼唤更具互动性、个性化、应用和内容整合特性的新门户的诞生,这恰恰是博客转型更可能的“温床”。
博客网于今年1月15日上线的新系统明显有这种趋向。其新增加的功能,包括个人交友中心、博客群组和博客邮箱(Bmail)等。博客群组其实就是BBS或者社区,博客网希望用户可以在它的平台上展开自己的个性化生活,诸如交友、沟通、记录、展示、分享,甚至包括学习、工作和买卖等。
“博客已经走出自娱自乐的个人写作和发表,而走向开阔的社会生活。”在方兴东眼中,这就是他找到的“答案”。
对此,博客网的投资人——软银赛富投资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也表示了认同:“博客今天战略的转向是什么?博客走进了生活,现在生活倾向特别被看好。”他解释说:“一帮哥们,互不相识,在网上聊到一个特别好吃的馆子,然后约好一块下馆子。网站由此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个人门户是众人均看到的方向,同样竞争者众多。
2005年11月,微软推出WindowLive战略,提供个人网站设置、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检索等应用服务。随后,Google就发布了GooglePack。2006年初,默多克也宣布将MySpace改为个人综合性门户网站。3月,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百度,也宣布正在研发百度个人门户——百度空间。
从现金流来衡量,博客的天空看上去依旧黯淡。
不过,对于像阎焱这样的投资人,最大的慰藉也许就是姑且先把这笔投资看成对“未来的投资”,投资的行业是否增长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说公司现在是不是盈利。
“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发现另外一个行业——除了博客和Web2.0——能够持续以每个月超过10%的速度增长。”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
另外一丝可能的曙光,是博客在手机上应用——手机博客,这个领域至今依然春意荡漾。
2001年1月4日,英国一位工程师首次实现直接用手机更新自己的博客主页,被认为是手机博客的开始。国外纯商业化的移动博客服务提供商,有TextAmerica等。
2004年5月,Google也推出了以手机邮件更新网志信息的移动博客服务。同年7月,国内出现首家移动博客网站万蝶移动博客(Pdx.cn)。
博客网也已经推出手机博客。互联网实验室副总经理张笑容说,“手机博客目前还处于投入期,价值更多是远期的。”此外,中国博客网(BlogCN.com)在手机博客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
但华登国际合伙人江善颂说,手机博客虽然成长很快,仍然面临同样的尴尬,那就是盈利模式尚未解决。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让社区急剧膨胀,但不要花太多钱,等待机会。“手机博客的盈利模式,应该相对比较容易找到。”他对《财经》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