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业潜力黑马重新排座(附股)-cheng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2:22
风电业潜力黑马重新排座(附股)[ 2009-05-16 11:56:25 ]标签:无      阅读对象:所有人 "2008年市场竞争格局仍然较为稳定,2009年则是关键一年。"这是2007年12月18日,即风电行业龙头金风科技(002202,收盘价33.59元)上市前一周,国信证券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彭继忠在当日研报中提出的观点。  两年前的预判,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来自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风电行业新增装机容量市场份额第一为华锐风电,这是数年来金风科技首度将这一"宝座"拱手让给他人。  业内人士预计,风电行业龙头企业的格局可能在今年发生更明显的变化。  变化·数据年度装机增量重新排座  在上市一年半之后,市场已经很习惯将金风科技视为风电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板块的风向标之一。然而,独享数年"龙头"之名的金风科技,如今有了新的变化。  中国风能协会《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情况》报告显示,在去年累计装机容量方面,金风、华锐、东汽排国产厂商前三位,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0%。  然而在更具参考意义的年度新增装机容量方面,华锐风电的市场份额是22%,位居第一,比2007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金风科技是18%,排在第二,比2007年减少了7个百分点。这也是金风第一次未能登顶。不过,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是东汽,较2007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分析师认为,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制造业基础薄弱,金风科技未来的市场份额将逐渐落后于华锐和东汽这两大竞争对手,整个风电行业龙头厂商的格局也可能在今年发生更明显变化。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教授甚至明确表示:"金风科技未来的市场份额肯定会下降,增速也会放缓。"变化·原因决定胜负因素发生变化  2008年6月20日,甘肃酒泉38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开标。这场被业内称作"世纪大单"的招标吸引了众多风电厂商参与。然而结果出乎大多数人意料,金风科技仅摘得21%的份额;华锐风电成为最大赢家,拿到47%的份额;东汽则以31%的份额位居第二。  一位分析师向记者回忆说,就是这一结果,让业界更清楚地认识到了金风科技的短板。  第一创业明确指出,决定整机厂商竞争胜负的因素已发生变化:由于风电机组体积较大、运费昂贵,从理论上说,地理位置上靠近风电基地的风机厂商更有优势,这也是金风科技早年领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各大风电厂商在全国各地安置风机装配点,地缘优势正在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基础与人脉。正是在这两个方面不及竞争对手,金风科技才在酒泉招标中落后。  变化·关键金风的制造业基础薄弱  金风科技对自身的短处也有清醒认识。当记者提出"公司认为自己与华锐、东汽的差距在哪里"时,金风科技证券部人士回答道:"我们没有制造业优势。"  金风科技的前身是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风电场运营起家,不像华锐和东汽脱胎于或原本就是大型装备制造集团,因此不具备制造业基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金风科技的大部分零部件需要向外采购,而其他两家目前已实现部分自产。  金风科技方面坦言:"我们的零部件基本靠外购,因此,一旦新产品出来,我们的扩产速度肯定比不上对手;去年1.5MW风机成为主流,他们的产能就释放得比我们快。"此外,由于公司生产的是非主流的直驱机型而非双馈机型,零部件短缺更是明显,产能释放更是受限。  分析师指出,金风科技经营模式为"两头在内,中间在外"。首先,由公司负责风电机组的整机设计、总装与销售,所有零部件外购,公司只跟供货商确认零部件的质量,因此对市场变动反应的传递速度会落后于其他两家,无形中丧失先机;其次,大量零部件不能自产,意味着公司将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而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这种压力更为明显。  金风科技2007年年报、2008年中报和年报显示,公司的风电机组毛利率从29.46%下滑至25%再下滑至23.76%。  变化·动向华锐、东汽将更具优势  金风科技能够一枝独秀这么多年,凭借的是在风电领域的先发优势。过去12年间,金风科技在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发优势使公司领先其他厂商,率先占据了市场。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厂商涌现,金风科技的优势正在消失。  联合证券分析师认为,风电整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将会逐步演变,资金实力、纵向整合能力和销售渠道等因素,将决定整机厂商在未来的市场地位,而机组的技术、质量和服务等要素,将构成整机厂商能够在风电市场长期生存的基础。  其中,"渠道"将成为最关键的因素,这也就是第一创业提出的"人脉"。联合证券分析师指出,未来4~5年内,成为国内风电厂开发建设的设备供应商,是整机厂商参与这个行业唯一可选的途径;前五大发电集团占据国内风电场5成以上份额,并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整机厂商与五大发电集团合作关系的牢靠程度,将决定自己未来的市场份额。就这点来说,华锐和东汽具有天然优势,金风则明显落后于对手。变化·预测上海电气或成"黑马"  谁将成为黑马?  "上海电气。"这是长城证券分析师给出的答案,这也几乎是业内分析师们的共识。  去年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上电股份回归A股的上海电气(601727,收盘价10.09元),是国内三大装备制造集团之一,旗下核电业务与东方电气(600875,收盘价44.28元)、哈空调(600202,收盘价14.59元)三分天下。上海电气的风电业务目前虽然并不出彩,但已经开始发力。  海上风电是长城证券分析师看好上海电气的主要原因。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进行估算,我国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陆地与海上风能之比约为3:10。  长城证券分析师认为,海上风电似乎离我们还有距离,但这距离没有想象中的大,预计2010年之后就会逐渐兴起。目前已有国内厂商开始布局海上风电,近期我国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华锐风电3MW机组已开始完成吊装。  上海电气也在进行储备。公司不久前公布的非公开发行预案中,有2.79亿元募集资金将投向2MW和3.6MW风机研制。记者向该公司确认得知,后者正是用于海上风电。  分析1万亿风电蛋糕谁是真正受益者每经记者胡玉慧  有消息称,形成初稿的新能源产业规划中,将2020年实现的风电装机容量目标提升至1亿千瓦。按照目前每千瓦造价8000~10000元计算,风电总投资将达到1万亿元。  那么,这1万亿规模的大蛋糕,将由谁来分享?或许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投资者有必要先了解风电行业的新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不论是整机厂商,还是零部件厂商,都已经有过剩迹象。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超过70家,比2007年多了20家;零部件厂商方面,目前已有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近100家。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教授认为,产能过剩的迹象已经出现。以整机厂商为例,2008年整机产量成倍增长,华锐、金风和东汽年产量均超过100万千瓦;另外,厂商在今年扩产的速度将非常惊人。  但市场容量是有限的。施鹏飞表示,即使将累计装机容量目标上调到1亿千瓦,算下来平均每年也就新增800万千瓦,但目前仅3家主要整机厂商的年产量就达到400万千瓦,这意味着剩余的400万千瓦要由其他60多家厂商竞争,竞争将十分激烈。  风电行业还有一个新趋势,则是行业利润将从零部件厂商向整机厂商转移。联合证券分析师指出,由于国内主要风电零部件大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产业利润集中于零部件领域,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整机厂商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将逐步提升,产业利润将向整机行业转移,国内整机厂商的毛利率水平有望提升到更合理水平。整机厂商是最大获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