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姜杂谈:Olympus E-P1 与 Micro Four Thirds 系统(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6:40

小姜杂谈:Olympus E-P1 与 Micro Four Thirds 系统(上)



前两天发表的 Olympus E-P1将瘾科技 -- 不,应该说整个数码相机界 --推入了即使不是前所未见,也是多年未见的狂热之中。仔细一想,这有什么好惊讶的吗?一台(几乎)高端消费型数码相机大小的「可换镜头式相机」,拥有足以媲美数字单反相机的画质,还顺便可以录像!不论把它想象成是高端消费机的合理升级路线,还是单反相机使用者的随身机,E-P1 似乎都很适当,更何况E-P1 卖相实在是不错呢!

不过从小姜这几天和同事、朋友闲聊 E-P1 时得到的反应来看,大部份的人对 E-P1 或是其Micro Four Thirds 系统最多仅止于「听过」的程度,究竟它的特点在哪里?和一般 DSLR有什么不一样(有注意到我一直避开「单眼」这个称呼吗)?希望这番解释完后,各位能对 Micro Four Thirds 和 E-P1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小姜杂谈:Olympus E-P1 与 Micro Four Thirds 系统(下)Four Thirds 系统



要谈 Micro Four Thirds 之前,当然不能不先谈谈它的「原版」:Olympus 和 Kodak 合作发起的 FourThirds 系统。Four Thirds 在英文里的意思是「三分之四」,这主要代表了两个含意:其一是 Four Thirds系统的感光器大小为 4/3 英寸(比常见品牌的 DSLR 小很多),其二是它的感光器比例是 4:3,不是 DSLR 中常见的 3:2。

从右上图中可以看出几种常见感光器大小的比较。35mm 是一般说的「全幅」,Nikon、Sony、Canon的低阶数字单反则是采用比较小的「APS-C」尺寸感光器,而 Four Thirds 系统的感光器还要再更小 -- 但即使如此还是比 DC在用的感光器要大个九倍左右。感光器和噪声的多寡是有直接关系的 --假设同样都是一千万像素的相机,感光器面积愈大,分配到每一个个别的像素上的光就愈多,这时感光器就愈能分辨出入射光的色彩和强度,自然噪声就会比较少。调高 ISO 的过程就是将讯号成倍地放大,如果噪声强的话,噪声也会跟着被被放大。这是为什么数字单反相机的高 ISO 表现会优于小 DC的根本原因。Four Thirds 系统的感光器小于 APS-C,但大于小 DC,所以理论上同像素数下,其感光器高 ISO 表现应当介于小DC 和 APS-C 相机之间。实际上还要取决于感光器上的微透镜、数字讯号处理器等许多其它的条件,但 Four Thirds先天上有噪声方面的劣势。这部份 E-P1 的表现如何,还要等好好测过之后才会知道。

Four Thirds系统我们称它有「两倍的 Crop Factor」,意即在 Four Thirds 系统上标为 17mm 的镜头,实际上拍出来的画面相当于在35mm 全幅系统上一颗 34mm 的镜头拍出来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穿过镜头投影出来的影像,全幅相机设计时,这个影像会差不多刚好覆盖35mm的感光器,感光器将成像存下来,就是照片了。但现在我们手上有个比较小的感光器,放在同一颗镜头投影出来的成像里,这时感光器无法存下整个成像,只能存中间的一小部份。在意义上,这等同于原来 35mm 的成像被「裁切」了,或是(假设感光器像素数相同)你也可以解释成中间的部份被「放大」了。FourThirds 系统的放大系数大约是两倍,所以才会有之前的换算。比 Four Thirds 稍大的 APS-C 放大系数是 1.5倍(Nikon、Sony)或 1.6 倍(Canon)。

这意味着 Four Thirds 系统下的镜头可以做的比全幅或 APS-C 系统的镜头更小巧,而我们可以从已经发表的几颗镜头中很清楚地看出这点来。

较小的感光器对 Four Thirds系统的光学特性也会产生影响,主要是在「景深」这方面。复杂的光学不多说,简单来讲,愈小的感光器景深愈深,即愈难表现出散景的效果。这个影响有多严重看个人,但在相同焦段、相同光圈下,Four Thirds 系统的散景效果会逊于正规的 DS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