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教授:“异性洗浴”场所不也是“洗浴场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6:14
乔新生教授:“异性洗浴”场所不也是“洗浴场所”么?(2009-06-13 14:07:12)
中南财经政法 乔新生教授 最新回复
(原出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09/06/12/6417521.shtml)
乔新生回复指责:邓玉娇案讨论我会更谨慎
关于湖北巴东邓玉娇案件的评论发表之后,引起一些争议。笔者本来不想再作出具体的回应,只待司法机关做出最终认定。可是,《南方周末》发表文章,以非常奇特的文本形式,对笔者的观点进行了批评。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令人受益非浅。
文章的作者认为,“‘当地官员’才是引发案件的主体”,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假如没有官员的强迫,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但正因为发生了“肢体冲突”,“拉扯推搡、言词侮辱”,才会出现这样的法律案件。请问,“拉扯推搡”和作者所描述的“肢体冲突”,有何区别呢?作为一个学者,为了行文简洁,在描述案情的时候使用这种概括性的语言,当然不是别有用心,而是想说明当事人之间所处的状态。通过一个“与”字,居然可以推导出“表明主动”,“ 表明冲突双方的对等关系”,承蒙您指教。
“案件发生在洗浴场所”,究竟是“色情服务场所”还是“异性洗浴”,应该由当地侦查机关加以认定。但我感到纳闷的是,“异性洗浴”的场所不也是“洗浴场所”么?
关于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防卫过当,教科书有非常明确的解释,我国法律对其构成要件也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相信对法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很快查到。假如不是在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存在正当防卫乃至防卫过当么?
对这一案件发表意见之后,我多少有些后悔。因为本案中还有许多细节有待澄清。但是,这种寻章摘句式的分析方法,确实让我收获不小。我不认识这篇文章的作者,但我非常愿意听取作者的意见。笔者愿意再一次重申:这样表述不是为了“改编案情”,而是为了行文的需要。假如因此给您和其他读者带来误解,我愿就此作出说明。希望借助南方周末,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您的提醒,这会使我今后在讨论案件的时候更加谨慎。此致
敬礼!
乔新生 2009-6-11
邓玉娇案:对弱者何苦用笔如刀
标签:邓玉娇乔新生何三畏南方周末 字体
摘要:乔先生的高论引起强烈反响后,6月3日他在21CN回应“我不会像孙东东那样去道歉,也不会更改自己的观点”!誓不道歉的乔先生,并不打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假如有段案情被描述为:“洗浴场所的女工×××在工作期间,与当地官员发生肢体冲突,愤而刺死、刺伤官员。”你觉得,女工该当何罪?
文盲都看得出,女工是故意杀人,该当死罪。但这里说的不是假如,而是一段真实的引文。相信你一开始就能猜中,引文中的“×××”就是邓玉娇。而这段引文的版权,归湖北省法学会传播法研究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乔新生。
但乔先生的描述跟公安侦结的案情却大相径庭,众所周知,后者是这样的:“邓玉娇在遭受到黄德智、邓贵大强迫要求其洗浴,被拒绝后又拉扯推搡、言辞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持刀将邓贵大刺死、黄德智刺伤,其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对照同一案情的两种书写方式,让人背脊发凉:公安公布的案情里,邓玉娇没有在“工作期间”也不是“洗浴场所的女工”!而且“当地官员”才是引发案件的主体,邓玉娇则被“强迫要求其洗浴”,“拉扯推搡、言辞侮辱”!即遭遇性侵犯!而非乔先生的“与当地官员发生肢体冲突”。“与”可以表明主动,表明冲突双方的对等关系,特别是在乔先生的叙述中,邓玉娇处于这个句式的“上承”关系,逻辑上更易被读作“主动”。但事实不是这样,她与当地官员不是处于对等关系,她在逃避,逃避那个致命的“与”。邓玉娇的“肢体”不会也没有去“冲突”当地官员的肢体。
同时,公安侦结报告也暗示了案发地不是什么“洗浴场所”,而是“异性洗浴”所在,也就是“色情服务场所”。这连巴东当局都不否认。但经乔先生这一改,邓玉娇成了“洗浴场所的女工”,且是在“工作期间,与当地官员发生肢体冲突”,邓玉娇完全成了“没有职业道德”的,任意攻击他人的疯子。
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情节是,在公安的报告里,邓玉娇的“防卫过当”行为,是在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在乔先生那里,是在“与当地官员发生肢体冲突”时,“愤而”所为。这样“改编”案情,岂非用笔杀人?
谁知道乔先生为什么这样改编案情?能知道的只是,在“乔新生版邓玉娇案”发表之前,公安方面调查终结的邓玉娇案已公布天下。
乔先生的这些高论引起“强烈反响”之后,6月3日,他在21CN发出回应,称“我不会像孙东东先生那样去道歉,也不会更改自己的观点”!誓以“不道歉”而超越孙东东的乔先生,并不打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他的回应只在21CN的网页挂两天,就“应作者的要求”删除。多么低等粗劣的公共话语,让人说什么好呢?
作者何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