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简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1:37
发布时间:2009-06-05 文章来源:投稿 文章作者:辛一山
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和思想史都讲到“道德”。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的听到“讲道德”这样的词句,因此道德离我们很近,它很实际。然而,纵观哲学家们对“道德”的解释却没有确定概念的解说。道德讲不清楚,却又要人们讲道德,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让人觉得道德难以触摸很遥远和很模糊。因为道德有用是大家都感觉到的,而道德是什么,却又难以精确表述。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将这个问题讲述清楚。在这里班门弄斧,还请前辈和方家见谅!权将拙文当“抛砖引玉”吧。
一.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中国与西方的理解有相同的交集也有很大部分的不同。先看西方人对道德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将之称为“善”。具体到人的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人的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又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上则是恶的。由于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所以人们称苏格拉底为伦理学创始人。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和德性的概念和解释,将伦理学更加的系统化。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时候,主要看他的行为。而且亚里斯多德还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的加以拓展,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而又德性主要决定于人的品质,也即人选择善恶、利害的能力。这就是伦理学“理性论”的开端。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从利己性本性出发的,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和交换倾向等,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是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认为“自爱”与“自私”不能混淆。他还把“自爱”当做是一种美德,认为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那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从人是自私的这样的论点出发进行阐述的。斯密认为人们追其私立的自爱活动,促使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休谟对原有西方道德理论提出了怀疑“我大胆的断言,只要我们把理性假定为道德独一无二的源泉,这样的理论就觉不会找到。”(《道德原则研究》P138-139)。“理性要么判定事实,要么判定关系。”(同上)每个人的判断无固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成为公认的道德标准。 还有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有限,因而难以准确判断。
康德则认为理性就是道德法则,而康德所说的这种“理性”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而只会依照自身最一般的内容行动。“每一个人从法则那里得到的自由与他受法则限制的自由是同等的,这如同一个人的自由同时也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一样。”(康德文集第四卷674页)“除了纯粹意志,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善” 这就是康德对理性与道德的注解。意志自由是康德的立论,康德又从意志自由反推到上帝存在。因为他不知道“至善”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性?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要怎么统一?只有上帝是解决的办法。上帝在康德那里就像是数学里的X,用来代表未知数。康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只能以动机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并不都是善良的。
“美德存在与正确理性所养成的那种平凡习性”、“道德情感似涉及道德约束力造成的快乐的平均效果”边沁认为道德是与法律类似的系统,它的功效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的道德标准。
尼采反对旧有的道德系统,批判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直接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他认为旧有的道德是一种有用的错误,它保护弱者。他认为道德本身的价值危害生命本身:A危害对生命享受和感受。B从个体的强化的角度看,损害生命的美化。C危害对生命的认识。D危害生命的发展。尼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原则:1生命原则—----每一种道德都手生命本能的支配。而生命就是强意志力。2强力原则-----以强意志力为道德价值标准的自主的道德,超越善恶,体现生命道德的自主性。3个人原则------以成为你自己的道德价值的自我道德在自我肯定的意义上,每个个体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诚实。(《道德的谱系》)尼采提倡的“弱肉强食”,他的理论对于冲破当时僵化的基督伦理有积极作用。但又因为他的提倡的“强意志力”学说催生了希特勒这样的魔鬼。
亨利柏格森认为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其中之一源出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结构,另一部分在其对于解释这方面原则中得到说明。他认为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颁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在某些方面类似自然的法则。……任何一个法则无论是物理的、社会的还是道德的、都是一种命令。存在着某种以法则方式得到表达的自然秩序,众多的事实被认为“服从”这些法则以便与那种秩序保持一致。”(《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P3)柏格森的结论道德还是理性。“简单的说就是:文明社会中的道德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同上P50)
托马斯.格林认为,自我意识不仅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原则和前提,而且是人们获得自然知识的原则和前提。自我意识在逻辑上先于客观世界。因此他认为“追求自我满足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西方哲学家关于道德论述不可能在这里全部复述,只能蜻蜓点水的,找一些典型的论点来说明一下。总之,西方哲学对道德的描述通常是从个体感受出发来进行,而且主要的是从理性出发的。而理性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成长和学习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观念,它们是千差万异的。而理性是根据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做出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因此理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在无法完满的解决道德推理的逻辑矛盾时,大哲学家康德只能求助“上帝”这个概念来进行暂时过度。
中国的文化源流大家公认的是儒释道,儒道两家来源于“易”。而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易”文化的内涵暗合,因此发展出了中国式的禅宗,禅宗和佛教的因果循环与中国易学的天理循环有很多耦合之处,只是禅宗更加注重于探索事物中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应该从易学入手。
中国的道德是由两个不同概念的单词组合而成的组合词。中国人对组合词道德的理解,来源于易学。中国古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他们根据男女、雌雄和日月就推断出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互动;从四季变化、日夜交替而知道轮回变化,并由此而知道盛极而衰的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它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这样的描述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和《易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传》 “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上面这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道生之,而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道德经对于道和德的关系和定义的具体描述。
孔子论道德“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将中庸作为至德的观念也来自于易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用人的情绪来解释中的状态,即要把握事物的初始未发状态。这与易经把握“幾”理的原理是相同的,“幾”理即事物发展变化之关键和枢纽。“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也是来源于易经的原理老阴变阳,老阳变阴的原理。儒家将道德修养和要求具体化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模式,将之视同为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要求。可惜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将孔子的儒学过份的教条化,违背了“过犹不及”和“中庸”的初衷,出现了礼教吃人和礼教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西方关于人性的善恶的哲学性讨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犹水之不分东西。”孟子曰:“水信之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善恶之心,义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因人的本性有求于同伴和外界,难免产生冲突,这是恶的根本,因此坚持性恶论。但荀子认为人性虽恶,却可以通过道德礼义将之教育归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以其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纵观中外贤哲对道德的解释,我们接着再来了解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二.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中国与西方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相当重视道德的作用,不断的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道德原理和功效进行解释。但是中西方由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注解道德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擅长于逻辑推理好和精细化发现,因此西方人对于道德也从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发,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来论述道德的功效和原理。因此西方的道德学家多从人的个体感受如:情感、幸福、功利、。。。。。。等方面来论述解释道德。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系统论观点,从道的定义(一阴一阳谓之道),讲清道德是基本的天理,人要顺天应命。中国人认为“道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非道也”。
西方人论道德从个体出发,结果导致大哲学家休谟也难以明白为什么“自我克制、冷静、忍耐、坚贞、坚毅、深谋远虑、周密、保守秘密、有条理、善解人意、殷勤、镇定、思维敏捷、灵巧表达”这些仅仅有助于拥有者的功效,而与我们社会没有任何关联的品质,仍是敬重和尊重的。(《道德原则研究》P94)
而中国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求人的行为和修养必须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的规律,将道德规律化认为道德是不可须臾相离的。
中西方衡量是否道德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认为个人的私德非常的重要,只有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了,才能有符合大众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出现。私德通了则公德也通,公私一致,公德大于私德。而西方就不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认为只要社会大众认定是道德的就可以,至于私人的品行如何并不是很重要。他们认为道德具有契约功效。结果因为西方衡量和规制道德的标准与中国的不一样导致西方专门研究道德的学者经常出现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如培根、叔本华、尼采、卢梭、……等.
西方出于精细化推理的习惯来推导道德原理和标准,而道德的定义和标准又是难以有统一的定量和定性。没有定性定量的推导,照严格逻辑的推理的习惯推导就无可避免的要出现矛盾,而矛盾的出现又没有办法解决。因此很多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都通过“上帝”的解决道德的证明和推导问题。
西方人还有一种很奇特的原罪观念,这种基于基督教原罪说的观念因为基督教的影响巨大而深深嵌入大多数西方人的脑海。西方人普遍相信人是有罪的,既然有罪就必须不断的通过忏悔来改善人格和德性。这一因素在西方社会的道德规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相信了上帝后就可以进入天堂的说教又让很多的人选择投机,这又让有些西方人不吝作恶,认为临死相信皈依上帝也一样可以进入天堂(这有可能因为我个人的见识短浅而有偏颇,但不说基督教的道德又会让人觉得叙述不全面。故而勉为其难,请方家见谅。)将道德效用神化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的道德从原理讲起,说明道德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人要顺乎道德才能顺利发展。从系统论说起,从社会性说起,让人们明白遵守道德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事。并因此而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要求。以理服人,让人自己讲道德。而且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定义道德时就顺带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西方哲学的困境就是怎么定义一,也就是什么才是事物的本源?中国人认为道就是是事物的本源。道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迎着不见其首,随着不见其后;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西方的道德从公德出发,讲究的是群体对违反道德的惩罚性,说明如果不遵守道德,就要遭受社会的惩罚。这多少带有外加的社会强制性,因此就有很多的“道德投机者”,一旦他们认为有利于自己且不会遭受惩罚时,他们就会进行道德投机,做不道德的事。这样的世界观也影响西方人的行为,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是受这样观念所害的。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什么国家有能力和权力来惩罚美国的不道德行为,因此美国就随意行动,随意侵略和屠杀,结果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让美国尝到了不讲道德的苦头!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入不敷出。这又迫使美国使用奸诈的手段推广次贷资产来敛财,结果发生次贷危机,引发世界对美元的信任危机,直接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仔细辨清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后,我们可以再来考察道德的规律性。
三.道德的起源
研究道德必须先考究清楚道德的起源在那里。从人类进化发展史中大家都知道,人是逐渐从类人猿进化而成的。也就是说类人猿在某些时段脑部产生了突变,学习能力大为增加,逐渐进化成为人类。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大大增加,跟着人类就进入了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极为有限,有很多的客观现象,人类是无法了解的。但基于求知心,人们又很想知道那么多的客观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为什么打雷、下雨、闪电、……等等无数的问题。
面对这么多现实的问题难以解答,人们就此遭受求知欲折磨。为了解决众多的疑难问题,原始的人类设置了“神”这一概念。这好像我们现代人对于数学的推理遇到阻碍了,会先设置一个未知数X来解决数学问题一样,“神”是原始社会群体解决问题的大“X”。现代人类学家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全部的原始社会群体都存在着“神”“巫”的崇拜。“神”“巫”是原始人类所依赖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而且观念上的“神”“巫”往往主导着不同原始群体进行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神”的初始概念是为了解决认知问题,也可以顺带让群体安心,是极大的心里安慰因素。
人们在与自然对抗改造自然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出一些有用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如生火、农耕种植、相互帮助、……等等。对原始人来讲这些有利生活实践经验有如我们现代数学里的公理一样,是“不证自明”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原始人难以明白的道理,它们只能原始掌握,知道经验有用又不知怎么解释道理。这些较难理解又有利于后代生存的经验,长辈们很想后辈接受,又讲不清道理,只能用“神”这样的概念来加以强化,以命令式的祈使句式让后辈无条件的接受。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先辈们往往会说明这是神意,必须遵守,否则将遭到惩罚。这就是原始的宗教道德观念。因此,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源于初始的宗教神学的道德观念。它们的本源还是社会实践。
西方人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没有像他们追求科学知识一样那么执着,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道德是上帝的规则,是先天给定的。而零星哲学家执意要研究道德又受困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因为西方人的推理习惯从简单推向复杂,因此他们的着重点在于个人(研究个人的道德感觉,却不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注重社会公德规范)。因此西方大都从个人感受如幸福、情感、同情心……等来研究道德。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先考虑大局,然后再考虑局部与全体的关系。如日夜交替运行、男女相助、雌雄相配、……等等总结出了“阴阳”概念,又从阴阳推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顺天应命”“修身养性”是中国的道德要求。现代的科学也证明中国人的古代哲学观念是正确。
荀子有关于礼的来源的叙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不能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是人际关系相处的规则,它虽不是道德,但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从荀子的礼论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初始是为了将好的行为模式固化,形成祈使句式的训诫条例,要求人们无条件接受。这其中借助神的概念来加强合理性豫权威性。道德的本质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维护社会秩序。人类社会是群体活动的社会,在不同利益的个体相互行动时就需要有公平合理的秩序。道德是最高的秩序维护机制,由于道德的规律性,人们根本不需要告诫遵守道德规条。因为那些不遵守道德规条,以为道德规条只是限制傻子的“空话”,“聪明人”根本不需要遵守道德的人终将遭受道德的惩罚!(虐杀俘虏、随意发动战争、侵占别人利益、“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等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都要遭受道德规律的惩罚。“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社会上有正常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的功效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互动秩序。道德随也是维护秩序的机制和要求,但道德是最高级的形式,因为道德不需劝戒,只要不受道德者都难以在社会上有大发展空间,他们或者会因为不遵守道德而由成功迅速衰落。美国就是最好的不遵守道德遭受惩罚的例子!
四.道德的机制和功效
道德的机制非常复杂,它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始终。应该说道德需求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道德机制类似于大气环流。起初原始人不明白为什么会刮风下雨?而现代的人对于刮风下雨的原理及非常的明白,而且还知道怎么对刮风下雨进行预测。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原理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热胀冷缩导致空气的比重变化,由此而产生风。而冷暖风锋面的交汇就会产生降水,也就是下雨或下雪。道德机制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生活中规律性的总结,它像公理,不喻自明。人们必须遵照道德规律来做事。一旦违反道德就将遭受惩罚。
要明白道理的机制和原理,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说起。这样说,人们生活于社会群体当中,相互的关系会产生类似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小的违反道德的事件就会产生不良的反作用力。当不良的反作用力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必定要产生反制的作用。这就是道德机制。再有,道德是生活的经验总结。道德原则节省人力、物力的行为模式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违反道德规条就将付出比遵守道德要多的操作费用。这就像数学公理一样,是自明的的,不需证明。因为谁违反了道德,谁就将遭受惩罚。因此道德只是通过祈使句式来教导后代,但道德传到教育中并没有违反道德将如何的种种训诫。这是因为讲道德是自利的,不需多讲。当人们忽视道德或者处于乱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反道德规范的短期行为。但生活终将眷顾那些讲道德的人们。不管什么社会,那些讲道德的人都必定是社会的主宰。而即使当上皇帝、主席不讲道德一样遭受灭顶之灾或失败。因此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加强,人们会越来越讲究道德。
道德的功效之一是维护秩序;我们知道秩序是文明社会的操作模式,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维持秩序的有风俗习惯、法律和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有政府和社会群体来维护,并会对破坏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者进行惩罚。而独独道德的机制没有明显的惩罚机制。之二是将优化的行为模式直接告知后来者,让他们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则就可以自然的获得好处。对于不遵守道德者,我们也不需担心。因为道德规律会自动惩罚那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道德是自利的,只要遵守道德迟早会有好的回报。现举例说明。
一.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国争夺政权,开始是国民党占据优势。最初国民党的措施是见到共产党人就斩首,极少有放过的。甚至还提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口号。结果共产党是越杀越多。而共产党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执行的是优待俘虏的政策,只要缴枪投降,随便回家或参军。杀俘虏的政策只能使得敌方的人更加顽强的抵抗,而优待俘虏几可以减少己方的伤亡,甚至可瓦解敌方的战斗力。因此宽待俘虏现在成为各国的政策。表面上好象是为了“人道”是社会进步。而实际上,这是为了瓦解对方减少敌方战斗力、减少己方伤亡的自利政策。执行这样的政策纯粹是为了自己着想。
二.三鹿奶粉厂原来舔加三聚氰胺是为了躲避检验,增加蛋白质含量。产家和产业链的生产者的愿望是低成本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来欺骗消费者,以此来获取暴利。结果事件被曝光后,三鹿倒闭,全体的奶类生产企业遭受拖累。
另有一方面要说明,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怎样才能达成最大限度的自由?这还需依靠道德。道德是自由的保证,但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有相互冲突的地方,道德既保证自由又对个体的自由做出限制,这样就可避免个体追求自由所造成的冲突。
遵守道德有如我们通过各种专业的考试,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考试程序,虽然短期有利,避免了麻烦,但长期确实害人害己。如:汽车驾驶考试,作弊拿驾照的是害人害己!再有商业中如果不诚信就难有持续的发展;政治上不讲道德、不诚信就难以获得信任也难以发展。社会在持续稳定发展中讲道德是必然!乱世中讲道德也有好处,因为即使是坏人也喜欢讲道德的人,因为有道德的人可以信任有影响力。所以道德的影响的无形的和巨大的。即使那些不讲道德的人也要多方面伪装来说明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人我们不需举例,大家见多了。现在我们举例说明国家伪装道德的例子。美国自己不讲人权,虐囚、黑狱、种族歧视等等,可是他们要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来干涉别国的内政。最明显的例子是: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幸福推翻独裁者萨达姆,而实际的侵略伊拉克的战争给周边国家和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无尽的苦难,人民死伤无数。
道德的机制还有生物上的特性,也就是说好的传统会形成遗传信息进行遗传,并形成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这好像我们人类见到老鼠、 蛇、蜘蛛会形成条件反射的害怕一样。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会有很多的优良传统会进行遗传,这就是道德的生物性传递。讲得有点笼统,大家难以明白,现在举现实的例子说明。
中国人不论出于什么环境都可以顺利的发展和壮大,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良好的道德遗传。开始到国外的中国移民大部分处于低下阶层,无资本、无关系,靠单打独斗不断的壮大。看东南亚、南美、北美、西欧、北欧、非洲哪一处不是中国人去了以后就很快适应发展?这有赖于中国人优良的道德习惯。中国人习惯积蓄、勤劳,这些就是中国人处于不利环境科顺利发展的道德遗传。很多人认为我说的信息遗传有点夸张,但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德遗传。很多的外国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长期压抑自己的性生理需求,他们以为中国人出国之前肯定是打了什么针或者施加了什么手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然的人为什么可以长期控制自然的生理冲动,这对于黑人和白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中国人长期的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道德信息遗传,控制起来并没有外国人所想象的那样艰难。
现代社会诚信缺乏,为了纠正不讲道德行为,节省社会操作成本政府只要多宣传讲道德是自利的道理,就可以较容易的将人民的不良行为纠正。因为我们中国有深厚的道德教育素养和积淀,我们回归道德的整治会比想象中快很多。看香港六、七十年代行政管理,那是一片黑暗,无道德可讲。可是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现在的香港人是典型道德社会。儒学文化圈的道德遗传也很好的,韩国、日本都有深厚坚强的道德素养。总之,道德教育也讲素养,有根底的就是体质好容易调理。不用过分的悲观,只要领导人认识到道德的效应,注重道德教育,而不是像那些无远见的领导人引导人民逐利,那么人民道德修养讲迅速回归。因为我们的根底好有几千年的教育基础。拭目以待,看我们中国人再次引领世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