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交臂的Roberto Bola?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8:45
失之交臂的Roberto Bolaño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noanswer.blogbus.com/logs/7537011.html
上回在blog里提到正在读智利流亡作家Roberto Bolaño(这个ñ,发音与法语中的gn相同)的小说《在智利的夜幕下》。其实我更早读的是他最著名的小说Los detectives salvajes (英文The Savage Detectives,姑且译作《荒野侦探》吧。)。
记得去年在伦敦还是法兰克福,我在经纪公司的目录中一眼看中这部作品,问Carmen如何。Carmen笑嘻嘻地说,这本书非常好,马上要出英文版啦,到时候再说吧。 转眼到了今年四月份,从巴塞罗那回来后,我很快收到了由美国名社FSG出版的英文版The Savage Detectives。星期六在家里居然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把小说第一部看光了。赶紧写信告诉Carmen和Gloria,Roberto Bolaño真赞啊,The Savage Detectives真赞啊。不久,她们来信说Roberto Bolaño是目前西语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希望我不仅仅只做他这一部作品,于是我又开始看By Night in Chile。看了没几页,她们来信说已经有另外一家出版社报价。匆忙间我报了一个不算高但还算合理的价,终究是被那家出版社拿走了(最近我偶然知道是哪家啦)。
我至今都感到遗憾,但无论如何,国内读者有望看到Roberto Bolaño的作品,无论是谁出版,都是好事,只要出版者尽心尽力。因为,除了马尔克斯、阿连德、略萨、富恩特斯、博尔赫斯这些早已成为经典的作家,我们确实需要知道,当代西语文坛,还有Roberto Bolaño这样的传奇而独特的作家。
当时为了报选题,曾经整理了一份颇为详细的Roberto Bolaño介绍,在这里也献给大家吧。向Roberto Bolaño致敬。
2003年,定居西班牙的智利作家罗伯托·波拉诺由于等不到肝脏捐赠移植而在盛年去世,年仅五十岁。就在他去世前六个星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一个拉美文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罗伯托·波拉诺是九十年代最重要的拉美作家。
而在2007年3月的第四届世界西班牙语大会在哥伦比亚召开期间,哥伦比亚杂志《Semana》向81位西班牙、拉美文学专家——编辑、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记者——发出调查问卷,评出过去25年来100部最佳小说。排在第一位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代的爱情》,第二位是瓦尔加斯·略萨的《山羊的盛宴》,第三位的是罗伯托·波拉诺的《荒野侦探》,第四位,还是罗伯托·波拉诺的《2666》。
罗伯托·波拉诺1953年生于智利圣地亚哥,1968年移居墨西哥城。他从小崇拜博尔赫斯。他经常把想读的书从书店里偷回家。由于迷恋文学,他高中辍学,埋头写诗,并参与到六七十年代墨西哥、萨尔瓦多的各种左翼文人运动中。1973年随着阿连德听到的社民党选举获胜,波拉诺回到祖国智利,希望参加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左翼革命中。但是皮诺切特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波拉诺被视为外国来的恐怖分子而逮捕入狱,在监狱里呆了八天。碰巧,监狱狱卒居然是他高中同学,认出了他,便将他放了。在智利待了四个月,他发现自己只写了一首诗。
1974年回到墨西哥后,波拉诺与一群诗人一起组成了一个诗歌团体infrarealistras,风格上是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融合了墨西哥风格的达达主义。
波拉诺的前半生充满动荡。在墨西哥期间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但在1977年,一次失败的爱情使他决心离开墨西哥,“如果我继续呆在墨西哥,我会上吊。”他去法国、西班牙、北非游荡了一年,并在佛朗哥死了以后到巴塞罗那生活。但是由于担心那里放纵的生活影响文学创作,他开始了沿着地中海沿岸作了一次长长的流浪之旅,一路走一路干各式各样的活:葡萄园采葡萄工,码头工人,营地保安,小珠宝店老板,业余时间他继续写诗。在此期间他给自己印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的是:罗伯托·波拉诺,诗人、流浪汉。这段流浪生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开始吸食海洛因。
八十年代中期,罗伯托·波拉诺在西班牙的一个度假小镇布拉内斯定居下来。他戒了海洛因,娶了加泰罗尼亚女子卡洛琳娜·洛佩兹为妻。1990年,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不久,女儿也降生。当了父亲的波拉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决心过正常的生活,承担起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痛苦地放下诗歌,开始写小说。
一开始,波拉诺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短篇小说比赛。每当一个小说获奖,他就把这个小说重新起一个标题,参加另一个比赛——结果仍然得奖。38岁时,波拉诺得知自己的肝脏出了大问题。他开始集中精力疯狂写作。从1996年开始,他每年至少出版一本书。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他常常连续两天两夜在案头写作,并有时因此错过跟医生的预约。
波拉诺最初的几部小说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但销量不佳。但是,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的《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该书获得西班牙Herralde奖,智利国家图书奖,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这是拉美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前三届获得者为巴尔加斯·略萨、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早期每五年颁发一次。目前为两年颁发一次)。
波拉诺在文学主张上充满叛逆,喜欢与主流文学界对着干。他公开指责统治西语、拉美文坛数十年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发臭”,批评加西亚·马尔克斯“特别喜欢和各国总统、红衣主教见面”,也骂伊莎贝拉·阿连德是“蹩脚文人”,使文学“又媚俗,又悲惨”。但他的写作确实摆脱了自1967年《百年孤独》以来的魔幻现实主义传统,为当代拉美文学创作拓宽了新的道路。他推崇博尔赫斯与科塔萨尔的作品,曾说他这辈子最爱的是“做爱和博尔赫斯”。他作品中的书卷气与睿智使得他当之无愧成为拉美现代派文学传统的继承人。
(以上介绍根据《纽约客》杂志关于波拉诺的特写整理)
荒野侦探
Los detectives salvajes
版权(至少12国):西班牙Anagrama,加泰罗尼亚Circulo de Lectores,保加利亚Era,荷兰Meulenhoff,美国Farrar Straus & Giroux,英国/澳大利亚Picador,法国Bourgois,德国Hanser, DTV,意大利Sellerio,巴西Companhia das Letras,俄罗斯Machaon,土耳其Metis,中国
电影版权:Catatonia Films 2005
小说讲述了一九七十年代一群墨西哥年轻诗人的生活。1975年,17岁的墨西哥孤儿胡安·加西亚·马德罗在墨西哥城上大学,由于迷恋诗歌,他经常逃学,和一群自称“灵感现实主义派”的诗人混在一起。小说的第一部就是通过马德罗的日记介绍这群人的生活。这群人的头脑一个叫尤利西斯·利马,一个叫阿图罗·贝拉诺,后者是智利人,曾经因为反皮诺切特政权而短暂蹲过几天班房(这两个人集中体现了作者自己性格的不同面)当马德罗深入这群人的生活后,他发现他们依靠贩毒赚来的钱办了一份诗歌杂志。他们单纯地希望颠覆传统,发起前卫的诗歌运动。他们的这个团体名称“灵感现实主义派”实际上是借用了二十年代墨西哥一个诗歌运动的名称,其中有位女诗人Cesarea Tinajero,特别受他们的推崇和迷恋,但是他们却到处都找不到她留下来的诗集,只知道她几十年前可能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利马和贝拉诺都觉得女诗人其实还活在世上。他们要去寻找她。小说的第一部到马德罗参加诗人们的新年聚会戛然而止。
出人意料的是,小说的第二部并没有接着第一部的主人公们出发寻找Cesarea Tinajero的故事发展下去,而是透过数十名目击者的叙述,勾勒出利马和贝拉诺在美国,奥地利、以色列等地的行踪。作者始终没有明说利马和贝拉诺到处流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似乎索诺拉沙漠曾经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情。这些目击者的叙述就像新闻采访一样,读起来感觉就像一部尚未编辑的纪录片旁白。但透过这种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地点的叙述,利马和贝拉诺的形象逐渐立体、丰富起来,读者在第一部中透过马德罗的眼睛树立起来的利马和贝拉诺形象,也可能在第二部中因为叙述者的不同而被颠覆。
《荒野侦探》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是利马。离开墨西哥后,曾经无所畏惧的诗人利马变成了没有目标、游魂一样的人,一个“该死的机器人”。在这部小说中,流亡并没有给流亡者带来好机会,只带来消沉。经过一段苍白的旅程,利马两手空空回到家中——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只能在书的空白处写诗。他最终在公园的长凳上和他们的诗歌运动曾经的“敌人”、诺贝尔奖得主奥塔维奥·帕兹面对面坐在一起。但帕兹并不知道身旁的人是谁。利马礼貌地握了帕兹的手,怒火消失了。在第二部的结尾,一位灵感现实主义派诗人感慨:“寻找一个生活、工作的地方,是所有人共同的命运。”利马没有找到。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马德罗的日记又恢复了,时间是1976年新年。这一部分又恢复了第一部的节奏,利马和贝拉诺是天生的侦探,他们顺着各种线索,开着摩托车寻找Cesarea Tinajero的下落。中间发生了爱情故事,还有汽车追杀。读者们了解到,诗人们的命运都很悲惨。罗伯托·贝拉诺将《荒野侦探》称为写给他这一代人的“情书”。
小说出版时,西班牙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Ignacio Echevarria盛赞:“这是博尔赫斯也可能写出的那种小说。”
不过这本书有打量细致、优美、大胆的性描写,以后有空翻译一段给大家看看哈。将来的中文译本如何处理,是一个问题。
这一代最可敬、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一眼就让人觉得有趣,但又隐隐地令人依稀感到害怕。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名作家,布克奖得主)
南美文学最大的希望。
——Andreas Breitenstein,新苏黎世报
《野蛮侦探》出版是一件大事……它残酷而有诗意地描绘了过去三十年的文学图景。”
——Fabienne Dumontet, 法国《世界报》
罕见、多产的天才。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在我看来,波拉诺远在许多年轻拉美作家、甚至现在四十多岁的作家之上,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远在他那一代作家和追随者之上一样。
——Francisco Goldman,《纽约时报》
很可能是当今西班牙语文坛最大胆的作家。——Matthias Matussek, 德国《明镜周刊》
随机文章:
前方的路 2009-01-04
澳洲行(2)-撸撸他的脑袋 2008-03-12
新书预告,继续晒图(4): 无轨列车 2007-12-21
卡夫卡与玩偶 2007-11-25
十年一觉电影梦 2007-11-01
收藏到:Del.icio.us
Tag:
引用地址:
cellocello 发表于23:26 |编辑 |继续话题 |转发 |分享 0
评论
他这么说阿连德
好吧,的确是有点
但也真是伤心
荒野侦探什么时候能见到呢
cellocello回复jessicabin说:
什么时候出版,得由买这本书的出版社宣布。但鉴于这本书的厚度(英文版577页),估计有30-35万字。我想至少要一年时间翻译吧。我猜要到2008年底或2009年才能面世。
2007-09-11 0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