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9:40

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2009-01-04 16:00:09 文/ 网友评论 10条 邹东涛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目前正处在攻坚阶段。中国在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孔子有句名言:“三十而立”。孔子原意是讲人生的规划、成就和规律。人生如此,社会和国家也如此。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既需要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立’了什么”,“怎样‘立’的”?更需要思考“‘立’中有什么问题”,“‘立’的前景如何”?

一、“当惊世界殊”:三十而“立”和独特的发展经验

一立:经济实力。30年来我国GDP年平均增长达9.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2801亿美元,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二立:民本理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更大保障。三立:法治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四立:国际地位。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世界格局,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了更多的中国身影。五立:开放心态。开放的中国更加从容、自信、坦然,已经跨越了百年民族悲情,初具大国国民的心态。

30年的改革历程释放了人们的创造精神,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尤其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成功经验。第一,坚持“一刚多柔,刚柔相济”。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搞经济政治齐头并进的一揽子改革,而是首先在经济领域开辟战场,实行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第二,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理论,逐步向“划着船过河”、“顺着桥过河”过渡,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第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解决广大民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应时世、顺民意,发挥了群众首创精神,尽最大努力让人们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实现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第四,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市场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但不要搞“民粹主义”。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不经三十年变革之磨砺,无以图将来;不以自省之力瞻望远景,无以酬往昔。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目前正处在攻坚阶段,改革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犹现。我忧心忡忡,写下如下诗稿:

前腐后继斩难断,道德衰败信誉残。

社会阶层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渊。

劳工地位落千丈,权贵资本蠹蔓延。

当年喝汤呼万岁,今日吃肉骂声喧。

“两仇”思想日演进,反思改革白浪翻。

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

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在充分肯定中国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并不均衡。一方面,公共治理结构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行政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制衡机制,滋生了部分党政官员的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实现“把饼做大”缓解“分饼不公”的矛盾,收入差距变大成为社会和谐的毒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成为改革的隐患,如今不仅存在公共品供给不足,而且还叠加“公共品缺少公共性”的体制弊病,所以常闻“今日吃肉骂声喧”。

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反映,但更多的是由改革不到位形成和积累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30年来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留下的这些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和硬核,制度创新的难度增加本身也是个问题。纵使改革的边际成本在递增,但人类之所以能够收获持久的进步与文明,就在于人类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自己一直处于变革思维的保障之中。反思本身就需要战略勇气和智慧。我们重温这种精神,珍惜这种经验,把赞美留给过去,用反思引导未来。

三、后改革开放时代:展望“中国式奋斗”

孔子还有句名言:“六十而耳顺”。他原意指的是人生长期修养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六十是一个人的“进德之序”,凡听声入心通,无所违逆。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也进入了后改革开放时代。在后改革开放时代,我们的改革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利益分配、改善民生、法治社会、民主政治等各个领域。

实现改革成果公正分享与利益公平分配,在利益均衡机制上构建和谐社会。人总是跟着利益走,如同司马迁所指出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跟着制度走,利益分配制度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改革利益公平分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通过肯定利益的多元性和对利益追求的多样化,促进经济决策和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改造。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对人的生命、人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生产力的发展本身不是目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意义、伦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建立人人平等、独立、自由的社会关系体系时,才能真正培育起独立而又可贵的现代公民精神,才能建立健康和健全的国民意识,让大家心底深处进一步认同这个国家并把爱国内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尊重。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键。政府改革的动力在于外部压力,在民主化进程稳步进展、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各种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政府职能必须适应我国正在逐步实现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划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市场和政府各就各位,提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程度,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提高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推进民主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人治与法治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法治能创造可预期性,即规范先于行为存在,人们可以根据规范来行为,从而把危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中国“为政在人”的积习很深,如果不对人治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我们很难真正树立起法的权威,依法治国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以法治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已是势在必行。

政治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实行由基层和局部逐渐向全局推进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分散风险,减少震荡,降低成本,从而保证改革所必然包含的试错过程的平稳并取得可检验的成果。从基层与局部开始,可以使改革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条件比较对称,其收益与成本、权利与责任比较对称,从而能够形成激励,保证改革的动力,并使人们在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切实地学习民主,逐步提高民主的素质和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0年改革开放,我们以持续的高速发展和伟大的建设成就,走上了世界舞台。30年后,我们将以解决难题、应对危机的连续不断的改革去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中国现在才真正开始迈上复兴之路中最复杂、最艰难、最关键的一段路程。我们更加需要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力量、智慧和信心,真正实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