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备课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5:0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 
29.才智是实践的女儿。 ——达·芬奇 

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 ——克雷洛夫 
我思故我存(笛卡尔) 
生命在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利兰) 
思想重复一百遍也还有独到之处(奥·霍姆斯)

思想是万物伟大的杠杆(丹·韦伯斯特)

思想就是力量(雨果)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拿破仑) 
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塞内加) 
我们的思想是开启世界的大门的钥匙(克罗瑟斯) 
思想,只有思想,才能辨别是非;思想,只有思想,才能调节人的行为和欲念(乔·摩尔)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大意是说:凡为人处世,需绝除四点——凡事不主观臆测,不想当然,不固执己见,不惟我独尊。这四点是处世之法,也是学问之道,其核心是严谨客观的治学精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有人说,《论语》是绝学,我看并非夸张。一部《论语》,凡20篇,近500章,句句灵动着超人的智慧。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思考:孔子认为,诗、礼、乐,可以启智、修身、陶情。知识、道德、情操这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短短九个字,使我联想到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他3岁丧父,17岁丧母,孤苦伶仃,为了生存,他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当过“乘田”,管理牲畜;还做过“儒”,替人家办理丧事,等等。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社会大学勤奋地学习。 

    怎样学习呢? 

第一, 学无常师。“夫子学无常师”,孔子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看到什么学什么,谁有经验就向谁学习。他向老子学习礼仪,向郯子请教古代官制,向苌弘学习音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学到手。有次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一只曲子学了十天,师襄说合格了,他说还没掌握要领;后来他反复学习,不仅掌握曲子的要领、内涵,还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高兴地说:“我体会出作曲者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高瞻远瞩,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师襄大吃一惊地说:“我的老师说过,这只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学习十分认真,对学习的东西不学到手,决不罢休。 

第二,     第三,抓紧时间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17》)他总有一种紧迫感,生怕学习没赶上,新的东西又丢失了。晚年他还坚持学习《易经》,由于反复阅读,把竹简翻来翻去,“韦编三绝”,竟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弄断了多次。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8》)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徐灏笺:“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忆,故思从囱。”思考、思量、思忖、思虑、思索、沉思、相思、凝思、熟思、寻思、幽思、深思熟虑、思前想后、思不出位、思如泉涌、思深忧远,列举如此多的带动作性的思词,就是想说明“思”是人的动作,其它动物是没有的。

学字解做觉字,从见为觉,从子为学,其实一也,属知,中庸学、问、思、辨之事是也。习字从羽从日,解如鸟数飞,属行,中庸笃行之事是也。

故圣人之教,必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开其知,察见夫天理之真;又必使笃行以恒其所知   自学自习,自性自存,而自得自悦,学至於是,则成己成物而成德矣。成德者,君子之人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毕矣。故愚尝谓君子观其所说乐不愠,而其性可知矣。

学至於是,则成己成物而成德矣。成德者,君子之人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毕矣。故愚尝谓君子观其所说乐不愠,而其性可知矣。

用格言铭记孔子学习之道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孔子论语是儒家文化源头,论语被人民如同圣经般顶礼膜拜,而其中格言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用格言这滴水尽可量的诠释论语的光辉。

一. 发现格言:论语学习格言知多少?

1. 本文中含有哪些学习格言?

2. 本文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的格言?

二. 格言搜索:

1. 你知道哪些相近格言?

2. 格言连连看

三. 格言创作:

1. 教师范例

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 学生作品

板书:

                         学习之道

          

         自主独立         学     思     习     行

         合作                  乐

说课:

用格言解读格言

用格言铭记格言

一、“学”:博学多问

“学”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博学。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显然,孔子认为博学应包括多问、多闻、多见、多识。我们可以知道,这“四多” 就是孔子认为博学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善于从自己的感觉或前人的经验中去获得知识,才能达到博学的地步。

孔子坚信博学多问是求知的有效途径。他“入太庙,每事问”,处处留心学问,不仅虚心求教、态度诚恳、恭敬庄重,而且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明代学者黄宗羲则认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元学案》),他把学识与多疑多问的辩证关系讲得入木三分。怎么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学习志气,再到人人仰视的李白“吾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学习锐气,以及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的学习浩气,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博学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平时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左拉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二、“思”:学思结合

“思”是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的思维活动。学思结合,就是把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就是通过博学、好问、多闻、广见获取大量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如果只学而不思考、囫囵吞枣,纵然是海阔天空,也难免一知半解,茫然困惑;反之,仅限于思考而不以所学为根据,那必将陷入空想无益的危险境地。所以他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学思结合就是力求学思“一以贯之”。这种“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讲这样的故事:那时,孔子跟师襄学弹琴,先学了一支曲,反复练习了十几天还不停。师襄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再学一支新的吧?”他答道:“还不行。我仅仅学会了弹这支曲子,还没有把握住技法呢!”于是又专心致志地练了几天,师襄对他说:“曲子的技法你已掌握得相当准了,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曲子的志趣和神韵呢,还是让我再练几天吧。”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对他说:“你已经领会了志趣和神韵,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又认真地说,“我还没有悟出作曲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于是仍旧弹练。师襄在旁边认真地听后说:“听你的琴声,我好像看见有个人在严肃地思考,快乐地抬头遥望而怀念着远方。”孔子兴奋地说:“我已经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黑黑地面孔,高高地身材,两眼仰望远方,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这样旷达的曲子呢!”师襄听了,既吃惊,又钦佩,忙向孔子行了个礼,高兴地说道:“一点儿也不错。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说过,此曲名叫‘文王操’,你对音乐的理解太正确了!”为准确理解和把握琴曲的深邃内涵,孔子孜孜以求,此不为典型?

孔子认为,在“学”与“思”求取真知的过程中,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要主观臆想,不要作绝对化的断定,不要固执已见,不要自以为是。这种实事求是、充满辩证法的治学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习”:学习结合

“学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从阅读、听讲、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一般分开使用,分别代表“学”与“习”两层含意,即人们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两种活动。“学”,是认知的过程,“习”是对认知的温习与重复过程。“学习”就是不断地认知和重复,以便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孔子把“学思并重”看作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步骤,同时也主张“学”与“习”的结合。据记载,孔子是我国最早将“学”与“习”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举措。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虽然没有将“学”和 “习”直接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仍揭示了“学”与“习”之内在联系,即“学”是“习”的基础与前提,“习”是“学”的巩固与深化,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行统一,以及由此所获得喜悦的情感体验。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可以“温故而知新”,其实质是将“学”、“习”、“知”三者相结合,融一体了在学习中,大家只有时时注意“学”与“习”结合,学后及时复习、尝试、交流、探讨、分享,将所学知识融合到自己的实际体验中,那才可能事半功倍,乐此不疲。

四、“行”:学行结合

“行”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学行结合,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也就是学会知识的迁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孔子不仅提出“学思结合”,“学习结合”,而且强调“学行结合”。在他看来,“学思结合”和“学习结合”是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践前的准备,而对学习效果的验证并实现学习的目的则在于实践,因此,“学”必须与实践或行动相结合。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服务社会。在这一方面,孔子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他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在文献知识上自己大约和别人差不多,但在人生实践中做一个君子,自己还未达到。其实我认为这是孔子谦虚说法。我们知道孔子在讲学时,学习的外延是生活,讲礼、讲政事、讲做人,总是习惯结合当时的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领悟做人的道理。

孔子重德胜过重才,重实践胜过重知识。如子夏特别喜欢读书,他就时常提醒他,不要念成书呆子。又如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仅理论讲述怎么读,教师不示范,不引导,学生不练习,不体会,那么朗读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有人常说“要让学生学会游泳,必须要让学生先下水”,就是同样道理。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纳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出言不妨迟缓些,但实行则要敏捷些。他不

(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明)朱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明、清)顾炎武: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现)钱穆: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不懈学习,真诚交友,襟怀宽广,乃君子的三大境界。

学习要善于思考,提出疑问,否则,学了,也难增长智慧。

知识在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不及时实践,新的知识又会出现,便会被动。

做任何事必须乐于为之,没有兴趣,事难有成

与书本知识相比,实际能力更为重要,多多实践,才能有收获。

凭空猜疑、全盘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人人应绝此四弊。

对任何问题,多角度思考,正反论证(叩其两端而竭),你就会有所收获。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其三,敏捷与勤思。孔子于求学、敬事都强调“敏则有功”。如《学而》篇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其四,自省与改过。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当然,捷径却往往是最难行进的。孔子也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

一部《论语》,凡20篇,近500章,句句灵动着超人的智慧。

子曰:“君子不器。”

思考: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学以致用,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储存单一的“知识”的“器皿”(所谓“君子不器”)。孔子早就对“知识和能力”作了形象化的解读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学与思不可偏废,二者结合才会有收获。学而思,思而学,循环往复,难道不是一种极佳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吗?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繁体字作“學”。臼象两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为蒙昧,子为教学对象。本义是“觉悟”,即教导童昧使他明白事理。“学”在古代有授教传业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说”的本义是开解、解释,有“喜悦”“解释”“谈说”等意义。后用偏旁“忄”加“兑”,另造一个“悦”字,分担其中“喜悦”这一义项。本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的古字

成语:三省吾身 
【解释】:〖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成语:一日三省 
【解释】: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成语: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成语: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默而识之”我觉得说得很经典。“默”的意思就是“静默,不说话”,这与我们的班训“静、净、竞、进”的第一个字“静”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强调学习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份宁静的心态,默默地在内心领会,然后了然于心。诸葛亮曾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伟大人物在这一点上是心心相印的,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孔子有非常明确的终生学习的思想,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将其一生因学而达到的境界刻画得何等科学、开象、生动而又深刻。孔子把学习跟自我的成长与发展相联系。他还说:“吾尝终日不食,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主张人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学习。他又说:“三人行,必在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即是说,学习可以在人群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