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厌恶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2:09
在性厌恶的背后 作者:陈仲舜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 12:39:25 .style11 { color: #FF0000; } .STYLE12 {color: #990000} .style12 { color: #008000; } 国际催眠治疗师(AAH、NGH)双证课程 2008年全国萨提亚课程 2008年全国NLP课程 2008年全国家庭系统排列课程 2008年全国催眠课程   他们曾有一个充满了爱的温馨的家。夫妻双双大学毕业,一向感情融洽,任何一方从无男女之嫌,有共同的语言,有爱情的基石,事业发展有望,家庭收入可观。可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家庭意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搅乱了,从此夫妻双方都陷入极度苦恼的漩涡之中,无以自拔。

  李洋,28岁,某大学的助教。爱人年长她三岁,研究生,正等待会美国攻读博士。两人已婚两年,郎才女貌,相敬如宾,被同事们公认为当代的楷模夫妻。

  问题发生在丈夫出国前的体检,外科医生发现他有阑尾炎的迹象,建议手术切除,以免在国外发病,无人照顾且费用昂贵。住院期间,妻子特意请了半个月的假,护理照顾,侍候左右,真是无微不至。在出院休养的某一日,夫妻俩躺在床上聊天,谈起手术过程的一些细节。丈夫无意提到,手术无菌要求严格,手术前剃阴毛的是位女护士,看去文文弱弱的白衣使者,触及异性的生殖器竟一脸满不在乎状……擅长演讲的他,绘声绘色地一番描绘,意在取悦妻子。可他那眉飞色舞、津津乐道的神情却因此深深地印在了妻子的脑际。从此,妻子一反常态,不仅拒绝与丈夫同床,而且想到了离婚,甚至痛苦得想去死。她说不出丈夫有什么过错。这是手术无菌操作的需要,护士纯系履行工作职责……这些道理,她心里都明明白白,可就是感到昔日纯洁的丈夫和圣洁的爱从此被法污了,为此,她终日烦恼焦虑,精神恍馆,寝食俱废,眼前总是浮现丈夫叙述的那一幕。她也曾命令自己回想那恋爱的朝朝暮暮,洞房花烛夜的海誓山盟,以唤回昔日的情爱。可是深深印入她脑际的这一幕犹如在她心中筑起的一道无法逾越的墙。

  丈夫是无可挑剔的,为给妻子以精神安慰,他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尽管她是那样排斥他,但他始终不离左右。他相信,凭着他俩既有的感情,凭着他的挚诚之心,一定能唤回过去的爱情。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她没有任何转变,于是他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张梅,27岁,大学毕业,工厂技术员。丈夫29岁,该厂的业务员。这对既是同学、同事又是恩爱夫妇,平日里更是相亲相爱。美中不足的是丈夫经常出差,张梅不得不常常压抑着自己的感情。转眼三年过去了,女方由于一直没有怀孕,便去医院检查,验了血。尿,还做了血清反应和涂片观察。没想到大夫神秘而又严肃地对她说:“你有性病,难怪不怀孕,你爱人是个跑业务的吧,尽往南方跑,难免有寻花问柳之嫌啊!”显然,这是一位同情女性又极善演绎的大夫。顿时,她感到天旋地转,难以支持。回家后便气呼呼地将大床换成两张小床,夫妇各住一间,从此不再理睬丈夫。理由是他有性病。丈夫摸不着头脑,便拉她前去医院核实,几经查对,重作化验,结果证实是医院误诊,错把别人的阳性写在了她的化验单上。按理说误会解除了,夫妻该和好如初了,可是妻子除同意保留名义上的夫妻关系外,拒绝再过夫妻生活,她不仅性欲冷漠,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作为妻子,她知道这一角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弥补未尽之责,她一心致力于家务,以照顾好丈夫为己任。恩爱之家名存实亡,只留下表象上的和和睦睦。丈夫作任何解释、劝慰都无济于事,束手无策中走进了心理诊室。

  从表面上看,以上两例反映了女性的一个传统意念——对性爱的极端狭隘主义。一般来说,性爱的心理特征有冲动性、隐蔽性、直觉性和排他性四个方面。其中,尤以排他性更为突出,因此夫妻之间客不得第三者存在,即便丈夫在外逢场作戏,丝毫不侵犯妻子的权益,也为妻子所难容,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她们二人,一个是由于无可非议的医护责任,一个是已经查实了的误诊,为什么她们都难以接受自己的丈夫?更令人费解的是,她们还真的为这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丈夫之不轨而痛苦,为失去圣洁的爱而悲痛欲绝。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过错不在丈夫,又为何咬住这突发的意外不放,任凭丈夫苦口婆心,百般解释,而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在心理断层扫描、认知、领悟和行为矫正等措施的综合调理下,她们的性厌恶终于得到了康复。所谓的“心理断层扫描”,也叫“心理CT”,它是心理层次分析的别称。因为人的心理按意识程度有浅、中、深三层之分。依此两例而言,她们自己知道性厌恶是由于对丈夫的曲解,是不应该有的,这是浅层意识;她们能模模糊糊地知道这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来自内在的某种不满情绪,但得不到明确的自我解释,这是中层次的潜意识;至于她们真正的内心动机的起因是什么,根本就是她们自身也难以认识、明了的,这是潜意识的、深层次的。作为心理医生就是要透过现象发掘其潜意识的内容,并把它提到意识上来,使他们有所领悟,从而使心理障碍迎刃而解。

  在经过多次心理分析之后,李洋和张梅的潜意识内容被揭开了,原来是潜在的“恋爱情结”造成的。她像女儿依恋父亲那样不希望丈夫经常离开自己,同时又潜伏着一种罪恶感,因为父女间是不能发生性爱的,乱伦禁忌与现实的剧烈冲突,在遇到一个偶然的心理创伤时,便以合理的变位方式反应出来,即表现为对爱情亵滨的厌恶反应。童年的经验,成人不会去有意识地收集,尽管如此。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它将继续留在潜意识中,乃至缠绕成“结”。在成年后,一个偶然的情感风浪,它便乘虚而出,放射出一种巨大的力量,这股桀骜不驯的力量足以淹没理性的指挥。让这些早年的情绪体验干扰成年后的生活,看起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于一部分女性的身上。

  女孩大约在5岁以后,情爱方从自身(自变)向外转移,第一个对象便是父亲。这阶段,女孩对父亲显示出格外的亲近和依恋。当然,幼小的心灵是纯洁的,但她知道与她竞争父亲感情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母亲,于是萌生出嫉妒乃至憎恨情绪。此时,父亲若是过分偏爱女儿,或由于家庭特殊情况使女孩得不到足够的父爱,都会出现心理发展的固着或倒退——即退回早期阶段以寻求补偿,结果表现为成年的恋父倾向。不过,这种成年恋父的表达形式不同,如果赤裸裸地以直接形式反应,就是变态心理症;如果以间接形式(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反应,则最常见的体现是在对象的选择与夫妻关系上,情不自禁地以父亲的形象和性格作榜样,或是恋爱总不得成功,或是虽然结婚,终因性格不投而导致夫妻失和或离异。

  怎样才能使女性的恋父情结,在心理发展中自然健康地过渡呢?主要关键是自居心理的形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儿童教育问题,但现实中,很少有人把培养自居心理当做问题来重视。按照心理发展规律,这种恋父现象需要通过社会性别角色的同一性学习过程来转移。以女孩而言,她的学习榜样是每亲,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四五岁的女孩抱娃娃、摆家家玩,游戏中充当母亲角色等现象。在正常家庭,夫妻和谐状态下,这种发展过程是很自然的,但在畸形家庭就不然了,如有母无父、有父无母,或母亲失去责任感,父亲失去角色作用等,都会造成自居的困难,甚至女孩不能女性化。一旦女孩完成了性别角色的同一性,她就会与母亲的感情融洽起来,放弃对父亲的依恋,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父母亲的形象和行为,在塑造子女社会化方面,还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呢!

  这两对夫妻,在领悟的基础上,令其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扩大生活圈子,调整原有的恋父型夫妻模式,重建起新的夫妻关系和性行为模式。半年后,她们均从性厌恶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步入正常的夫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