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高等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2:19


 
[说明: 1.本人不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专家,说不出什么理论,只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外大学学习和任教的经历并结合身边发生的事谈谈看法。由于自己见识少,水平差,加上地域局限,所述内容以偏概全和其它错误之处肯定不少,恳望各位谅解,指点。
 
2.本人认为,这些年来高校的变化在很多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保证所述的观点没有受任何人的‘指使’。我只是高校的一名底层教员,连小组长也不是。如果一定要说我是为谁唱赞歌,与全民声讨教育的‘主旋律’唱反调且‘顶风作案’,我只能说,这里不过陈述了一些事实而已。
 
3.凡事要看结果。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国力大增,‘Made in  China’全世界飞(档次高低暂且不论)。除了国家宏观政策得当,我认为这些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此立了大功。如果没有大量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实用文科毕业生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技工垫底,世界制造业,金融业的大小巨头们是不可能纷纷到中国来落户的。
 
5.高校目前出现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些很直白的‘家务事’,层次并不‘深’,只要高校当局肯作为,不要一味地搞花架子(如学术虚荣心:争博士点,争国家级的各种头衔,反而把占绝大多数的本科生晾在了干滩上),解决是有希望的。根本用不着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指导。也用不着蔡元培,梅贻琦这样的高人。依我看,现在哪个大学的领导相当一部分也都是人精,就做事的能力而言比七八十年前的高校领导能差到哪儿去?今人反倒不如‘古人’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关键是这些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而不是成天琢磨着怎样把官做稳做大(比如有点名气的高校想办法弄个副部级)。如果高校的行政干部成天脑子里只想‘弄个师长旅长干干(坐山雕语)’,现在挨骂的局面是难以扭转的。我敢说,这些人只要能使出60%的劲儿真正用于办学,敢于承担责任地管好自己主管的那摊子事儿,大学哪有办不好的?不论高校自身有多少苦衷,大学花钱是有人给的,大学领导没有赚钱的烦恼,在这一点上比起企业领导人,不知滋润了多少倍。
 
6.大学存在的弊端,其表象大致可归结为:教书育人变成了副业;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庸俗化为圈钱运动、发表垃圾文章及垃圾专利;学术沦为行政机关之卑女。
 
就连教书先生必须教书,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大娘也不假思索的常识却要上级行政部门硬性规定,你说这是滑稽还是荒唐。说它贻笑千古恐怕也不为过。]
目录:
一.简单的回顾与评价
二.教书育人质量差的表象背后
    I. 凤凰进去鸡出来?
    II.教学生(道德,业务)已沦为大学之副业
    III.教学要‘精耕细作’
三.高校科研的庸俗化
    I. 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故事
    II. 大学教师人人搞科研应该休矣
    III. 无用的论文和专利
四.去掉过多的衙门,离开行政级别
五.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一.简单的回顾与评价

  1.从我家谈起  我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境小镇(改革开放前约1万多居民)的穷苦平民家庭,兄妹6人,祖辈父辈都是彻底的文盲。到了我们这一辈出了一个研究生,两个大学生,两个中专生,一个高中生。这个小镇解放前只有为王公贵族和有钱人家办的一所初级小学。解放后,建立了若干所完全小学(我记不清具体数目了),两所公立高级中学(一所汉语授课,一所蒙语授课,)还有一所民办公助的汉语授课初中,为分散在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大约五,六万人口服务。听大人讲,解放初有一次我大姐得了风湿性关节炎,父母愚昧,就卖掉了家里的牲畜请来跳大神的治病,就在生命垂危之际,小学校长把她强行带到了公立医院,算是把命救下了(当年教育工作者的极端负责任的事迹实在是太多了。不知为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话现在不提了)。也就是说,我家子女若不是当年国家大办教育,不但上学没有可能,恐怕就会有几个被封建迷信夺去生命。  我在牧区当知青时的嘎查(内地称为生产大队)是一个幅员辽阔,但只有20来户人家的牧区。这里就有一所全日制寄宿蒙语授课公立小学(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一共有大约40-50名学生(含其它嘎查的蒙族学生),两名蒙族教师,一名大学肄业,一名师范速成班毕业,均为国家正式教师编制。教学质量如何我不得而知(由于语言不通),但国家能在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办学,可见对教育之重视。我们兄妹6人完成各自的学业基本上没花家里多少钱。  我的印象(不一定正确):85年以前各类教育基本上还在'有教无类'的路子上,穷人上学还基本不愁。此后就逐渐开始胡搞,以至于落得个人人唾骂的境地。这几年国家又开始下大本钱为穷人上学铺路子,成效显著。去年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国家级贫困县)访问,亲自问了几个小学生并和一副县长交谈,结果是:书本费和学杂费确实免了,县里也不敢挪用有关经费用于胡吃海喝或买小汽车等。   2.宁夏大学的巨变  上个月与一个侨居美国的原同事小聚(现在美国UTC公司当工程师),谈起宁夏大学的变化,他的回答是:"翻天覆地!"  宁夏大学成立于1958年,由全国各高校抽调的支援大西北的热血教师组成。直到90年代初,校园的外貌不如现在好一点的中学,一副可怜相。合校风潮中,原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1978年成立,首批招生时租用某中学的几间教室进行教学),宁夏农学院等陆续合并组成新的宁夏大学,从此拉开了学校大规模建设的序幕。短短几年间,在这块中国最穷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建筑群--尽管这只是外表。在校生人数也增加了若干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历届及现任校领导的辛勤劳动分不开,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人不遗余力的支持也起了极大作用(校领导讲话中举的事例,我觉得可信)。各位看官,这虽是套话(我再找不出别的表述方法),确是实情。如果非要把学校领导骂成王八蛋才算说了实话(全国高校里确有不少垃圾领导),那我只好作伪君子。  我所在的机械学院,也是在近四年来,教学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教育部的省部共建项目(主要是中央政府的钱),外国贷款项目等的支撑。硬件条件有了根本改观。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等有了十几台,并有了单独的教学楼,这在5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对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富豪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对于刚过了温饱线的宁夏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对于我们这种偏远的地方大学来说,谈'大师'尚遥远,先把'大楼'盖好则是当务之急。所以一味地反对盖'大楼'是不明智的。先吃饱了肚子再讲营养搭配才更为顺理成章。   3.合校  全国范围的合校结果好坏我不清楚,但从我所在的机械学院的微观层面看,合校利大于弊(也许对我们这样的地方大学是成立的)。一是各个学科之间可以协同作战(指承担企业的项目);二,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面,不同学科之间交流更为方便。一个制造专业的老师想不出的机构,一问农业机械的同事,有时就会轻松解决;三,能做到软硬资源共享。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融为一体的合并,而不是只担个虚名的合并--新旧同事们依旧永远不认识。我能看到的合校弊端主要是行政人员和各种官儿大幅度增加,使学校的办事效率更低。   4.评估  评估现在是千夫所指,大伙儿最痛恨的莫过于大规模地伪造教学文件,涂改几年前的试卷,铺张浪费,在评估期间不把老师当人等。但我认为评估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一,迫使地方政府给学校投资,或者说,迎接评估至少是一个学校向政府要钱的硬理由;二,迫使高校当局把钱用在教学设施等的改善上,比胡糟蹋了强;三,迫使基层捋一遍教学文件等,客观上有利于规范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放行为。目前评估中的一些造假行为最大的害处是腐蚀了教师,行政人员乃至学生的灵魂。不论怎么说,评估还算是一把尺子(尽管很粗),经过大幅度改进后,应该继续使用。因为它毕竟还有紧箍咒的作用,可以遏制某些高校领导的胡作非为。   5.扩招  一句话,扩招在客观上对大多数平民家庭有利。特别是为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农民及城镇贫民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先不谈能受到什么质量的教育以及学费问题)。对全世界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向中国大陆转移准备了人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内地的人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  就宁夏大学机械学院的扩招而言,好处已经显现; 可以说宁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仰仗了我们培养的学生。因为很多年来外地大学学工科及实用文科的毕业生已经很少到宁夏来了(包括宁夏本地的考生)。现在宁夏很多规模较大的企业里(全国知名的机床厂,大型煤矿机械厂,大型轴承厂,制药厂等),我们的学生都是技术和管理骨干,而且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几年本地私营机器制造业的兴起,也与我们扩大招生息息相关。  扩招对于学校的各个专业造成的不良结果是:由于教师过少,设施过少,用于每个学生头上的教学经费微乎其微,致使教学过程过于粗放:,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培养。这一两年教学硬设施有了大幅度改善,但直接用于教学各软环节的经费依然非常拮据,以致教学效果大为缩水。
    
  关于学费,我建议:经济最落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现有学费标准应降低一半。教育部设立长效的专门经费,为这几个地区的大学因学费降低造成的亏空予以补贴,同时以教育部名义设立'贫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援助基金',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募集资金。这些地区的高校也应该设立各自的基金会。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上大学,上职业技术学院是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恐怖分子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土壤的重要举措,胜过千军万马。上世纪9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曾发生了一起持续达几个月的少数民族宗教武装冲突,死伤若干。参与者绝大多数是文盲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信教者。据说此次事件耗费了国家巨款,而且还牵扯了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很多精力。而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地方这类事情很难发生。所以上述几个地方的高校事实上承担着国家反恐和反民族分裂的任务。国家有义务把创一流的钱(如百万年薪雇国内海外两边跨教授等)匀一些给这些捉襟见肘的高校。同时,这些地区的高校领导应该理直气壮地,毫无愧色地到教育部争取这一权利。为了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教育部也应该毫不犹豫地投入这笔经费。

二.教书育人质量差的表象背后
 
I. 凤凰进去鸡出来?
 
十多年前,某大学党委书记在大会上讲:有很多学生家长来信抱怨,我家孩子上大学前很乖,自从到了你们学校,就逐渐变成了混帐,早知如此我们绝不让孩子上什么大学。十多年过去了,学生的德育素质有所提高了吗?我不敢说每况愈下,但改观不大却是事实。
 
至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我的观察和考证(我经常到工厂去)是:1/10的学生的确不错,将来会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其余的:1/3的学生算基本合格,胜任技术工作问题不大,其中的大部分经过几年的实践也会成为技术骨干;1/3的学生半成品,但只要安心能在岗位上干三五年,不要胡折腾,也能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1/3的学生基本上在大学混了四年(比如一学期只上过几次课的学生),啥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认为7-8分的责任在国家的有些政策、学校当局的不作为和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及学术水平,2-3分在学生本人。道理很简单: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入大学前还‘不行’的中学生经过几年的塑造变成‘行’的专业人士。舍此而专注其它堂皇之事,却一味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差,纯属托词。如果所有学生入学前素质都很高了,还要大学干什么?
 
II.教学生(道德,业务)已沦为大学之副业
 
大概在任何大学都可看到这样的景观:最荣耀,风光的教师是拿科研经费最多的人(经费数目大=将来的科研结果重大?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能搞来钱就是爷,骗来的也算,靠人际关系搞来的更算。不服?有本事你也弄个百儿八十万瞧瞧?)。于是领导呵护,众人簇拥,成了小范围的明星。至于‘科研大款’教学如何,也无人想起这档子事。在‘钱就是爷’的制度氛围里,谁也不愿当孙子。于是乎为了钱,教师们就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找钱的活动中,哪有多少功夫想教学的事儿?
 
某著名高校实行的年薪制其核心内容就是把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教师能搞来的科研经费的多寡挂钩,这就从制度上把教学卑女化。我的结论是:现在教书育人仅仅是高校存在的理由而非目的。教学名义上是大老婆,但已经人老珠黄,上不了台面。真正受宠的,能拿得出手的却是科研这个妾。因为它能用钱数来衡量,听起来吓人。据到外地高校学习取经的人介绍:越是科研经费多的吓人的学校,教学越是应付,因为科研大款们没有精力备课。他们的毕业生声誉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源质量高(拔的是中国的人尖子)。宁夏大学机械学院的新生录取分数大约比它们低将近200分,其中还有照顾少数民族的20分(我是汉族,但十分赞同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
 
大约20年前,我记得广播上介绍大科学家唐敖庆的事迹:一门已经教了几十年的课,但每次上课前唐教授还要认真准备几个小时。现在的哪个‘科研大款’敢拍胸脯说,我和唐敖庆一样对待讲课?我敢武断地说:几乎没有。我的感觉是:现在高校的大多数款儿们,不论是德还是才,与五十年代回国的优秀科学家比已经相去甚远。这可以从新语丝网站上揭露出的铁证如山的众多案例中得到印证。
 
不用说,主要的根源是高校的政策导向所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压根没把教学生真正当回事儿,自然也就不会把好好教书的老师当回事儿。现在高校教师中流行的‘文化’是:在教学生上下功夫是傻瓜蛋。如果说还有人多少把教学当回事儿,那起作用的也不过是教师们仅存的一点良知。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了糊弄事。从商业的角度,侍候学生是高校最要紧的事,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上帝,但实际上这个上帝是最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如果嫌我说的过分了,我愿意当面和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理论’。
 
宁夏大学机械学院实抓教学(尽管离满意还差得远),在重要教学环节上下大功夫(如毕业设计等),严肃学纪,致使2006届50%的毕业生没拿上毕业证。但得到的下场却是同僚的鄙视(说他们傻,不会来事儿),学生的抱怨:别的学院都很松,为啥偏整我们?更为遗憾地是,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学校领导在公开场合对这件事情做出正面评价。我感觉到的却是学院领导为此背上了很大的思想负担。同学们,我认为这是学院领导的良心还在,不想把你们推到社会上去受罪,也为了不让以后的学生继续混。学院领导们又不能拿你们的毕业证当饭吃,也不可能由此得到什么政绩。你以为那些轻松拿上毕业证的学生真的毕业了吗?
  
    为了使教书育人成为高校真正意义上的主业,我建议:
1.高校立即废除工资与科研经费挂钩的‘工分’制(文革期间,人民公社计量农民每日获取报酬的一种量化方法。)。使教师把大量跑钱的工夫用在教学上。也使教师不再沦为科研项目的奴隶。
 
2.教育部应该把对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考核变为软指标。因为科研经费庞大并不意味着科研结果一定重大。在舆论导向上要强调某高校的某成果对国防或经济建设起了多大作用(当然必须是真的),而不要大肆渲染某高校每年搞了多少钱。应该大力宣传那些没花很多钱但有原始创新的且不在媒体上胡乱吹牛的老实人。目的是使得高校的科研文化变成重结果,而不是炫耀一年拿了多少经费。
 
3.教育部应该对高校投入到教学软环节中的经费作出硬性规定,以保证培养质量。这一项作为评估的指标之一。
 
4.把师/生比提高到1/8或最少1/10,以利于教学上的‘精耕细作’和组织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5.高校和教育部应该立即取消纸上谈兵的各类花样教改立项及教改论文的撰写活动。据我观察绝大部分是些毫无意义的空谈。
 
III.教学要‘精耕细作’
 
教学差的第一个原因是教师过少。以宁夏大学机械学院为例,学生1000过一点,在岗的专任教师(含双肩挑的教师)40来名(一个教师对大约20来名学生)。我教课的班上140多名学生(制造技术基础),也无助教帮忙。这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课程(这是我现在的做法,以前也是照本宣科)。但如此多的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就极为困难。更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细致指导。结果只能是大概知道学生一学期干了点啥。
 
在我以‘照本宣科’方式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学期下来几乎叫不上一个学生的名字。我自己都感觉是在应付。难怪学生不来听课,即使听课也是听的云里雾里。后来发现,我教的这门课根本用不着大讲特讲。学生多到工厂去看就会明白。但学校却没有这笔经费支持实践教学。
 
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现在学生逃课现象严重,作弊猖獗,都与课程设置(有些课是毫无意义的),老师的教法,考核方式以及讲授内容的无用关系甚大。去驾校学车的人肯定不会逃课,因为它实用,而且是以实践的方式在学,学车的人感到有刺激和乐趣,学员每天的长进自己也能看得着。反观大学的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的继续——满堂灌,听的学生由不得打瞌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乐趣,我建议:
 
1.重提毛泽东教育思想(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往往不是先学好了再干,干就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全面贯彻‘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任务从课堂的‘讲’转到如何教学生‘做’。工科可以这样做,文科也未必不行。学习无非是个模仿与实践。我倒不相信,中文系的学生把文艺理论背熟了就能写出好文章?归根到底还得‘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总体来说,现在的教学与‘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硬要让一天象棋也没下过的人,首先研究象棋的理论,这种学习不枯燥才怪呢。
 
凡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没有看不懂教科书的,用不着教师啥都讲。加上现在国外生产的涉及很多课程的虚拟软件(如工科用的Mathcad, Matlab, Labview等,涵盖了高等数学,物理学,力学,电工学到专业课的大部分内容。现在的学生不是喜欢玩电脑吗?那就让他们好好玩。玩熟了这些软件,不但知识掌握的牢固,而且还能产生创意。)以及各高校现有的很多硬件设备,将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是有可能的。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服务员的角色,学生是参与者和操作者。参与的好处就是使学生把学一门课当成自个儿的乐趣,而不是应付老师的作业和考试。
 
2.彻底改革考试方式。在设计考试制度时,一定要想到,时代变了,必须摆脱现有的考试方式和‘监考’思路。几万个大活人,层出不穷的作案工具,你如何监得住?到头来是个苯猫抓不住精老鼠。
 
根据我试过的经验(研究生3次,本科生1次),把考核变成做课题,每人一个题目,想抄也抄不上。有人要问,学生多,哪有如此多的课题?第一,是我上面提到的,增加老师数量,每个老师侍候的学生不要超过50名(本科生)。第二就要看你的业务本领了,如果这事儿也犯难,你就要更努力地钻研业务,首先自己多实践。顺便说明一点,为了避免下一届的学生直接拿上一届学生的课题充数,每年的课题必须不一样。
 
3.严肃学纪。第一条是学校当局不得明确地或暗示地规定及格率,迫使教师和基层作假(比如,不及格的人多了就给每个分数上乘大于一的系数)。为了矫枉过正,在目前形势下及格率不得作为评价教学单位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第二条,实行严格的淘汰制,纯粹不学的学生必须开除。根据我访问大量学生的结果,学生们的一致说法是:只要第一次开除掉10个不学的学生(1000人),第二次开除就会只剩下5个,以后就会逐渐少。纲纪松弛是目前高校一大公害,几个老鼠害了一大锅汤。
 
开除的学生多了不利于稳定,这纯属学校当局不做为的借口。难道把不合格的学生都推到社会上就有利于稳定了?这和把自家门口的污染转移到大街上有什么区别?
三.高校科研的庸俗化
 
高校这些年来到底取得了多少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切实起作用的真实科研成果我不清楚。我想肯定不会少吧,否则高校的院士不会那么多。这里只谈一些我能感受到的高校科研弊端。
 
I. 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故事 Z大学的一伙科研管理干部怀着去麦加朝圣般的虔诚,到著名的A大学接受培训。培训班上,A大学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校取得的科研成果。虽然没来之前就听说过A大学的科研好生了得,但百闻不如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每年文章若干千,专利若干千,科研经费若干亿。总之,Z大学的弟兄们听的是既自惭形秽,又热血沸腾。这简直是萤火比皓月,我们就是退休十次也未必能赶得上;但我们毕竟还有区位优势,他们也不可能把天下的科研都搞完。人家搞若干亿,咱弄个若干千万总该有可能吧?
 
培训班的最后一天,却发生了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
 
这一天,A大学特邀了一位大学教授出身的政府高级科技官员作报告。听客们的潜意识里是准备再接受一些更高更广层面上的重大科研成果及管理信息。
 
“A大学的各位,拜托了!请你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上,不要忘了,这是你们的主业。你们的几千篇论文,几千项专利,多少亿人民币科研经费,到底对国家对企业起了啥作用?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里面有没有你们的份?……。”这位官员还举了很多发生在A大学的事例来佐证他的责难。
 
这一盆冷水浇下来,取经者们才恍然大悟。起先无地自容的心态略有平复。原来A大学的成果除了假的以外有很多是些镜子里的烧饼。我们的科研再不行,也还能让农民种的西红柿比原来的个头大,买个好价钱。咱的烧饼确实没有镶金边,但它能充饥是毫无疑问的。
 
II. 大学教师人人搞科研应该休矣
 
名牌大学的教师大概人人都是搞科研的能手?我不得而知。但对于不入流的绝大多数大学的教师要求他们人人都搞科研就有点勉为其难。根据自己多年的感受,我认为对于天分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占末流高校教师的绝大多数),如果搞真正有用的科研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  热爱你所从事的专业(达不到酷爱的程度,也起码是喜欢)并能始终保持激情
2.  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并常年不断地坚持学新东西
3.  对科研结果的期望不能过于功利(一定要赚大钱或出名)
4.  爱动手
5.  常往工厂或一线跑
 
尤其是如果不具备第1条素质,即使搞科研也是在受罪,充其量是个被迫凑数完成指标,最后的科研结果有无实际用处只有天知道。据我观察,高校里有不少这样的教师。这样的一些人不配当大学老师吗?也不是。他们中有的讲课讲得很受学生欢迎(这两年我听了30多位老师的课),有的作实验手很巧,有的某个专业软件使用得很熟练,等等。但让他们提出新的科研思想却很难。这些教师的整体素质自然无法和我上大学期间的老师比(1978-1982年,西安交大),但就穷国办大教育而言,我认为大多数教师就他们所教的那门课来说还是胜任的,也很辛苦。和过去的老师比,我个人观察,最缺的是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负责任精神(这都和学校制定的游戏规则有关)。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非名牌大学来说,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倡导教师参与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科研活动,但不要给每个老师都规定科研的硬性指标,而是让讲课好的老师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乐于思考且具备以上条件的人领衔搞研究,承担相对少的教学任务,文字功底好且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编书(如面向技工的培训教材,软件使用与操作教材,宣传科学与民主的科普书等)。当年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编的计算机书风靡了全国,培养了数百万的计算机入门者。这样的作用难道没有现在有些上千万元的科研作用大?大学说到底是一个知识的生产和销售集散地,只要对科学的知识传播有益的活动都可认为是研究,都应该记‘科研工分’。
 
高级教师职位的提升取决于两点:一是确实在认真教书,二是具备领衔搞研究的能力并且已经取得了对国防或经济建设切实有用的真实研究成果。为了区别教学型高级教师职位和教学科研型高级教师职位,可将同一职位分为若干级别,并在工资待遇上有较大差异。比如,教学科研的领衔人物(出思想和经费的人)可评为一级教授;以教学为主但参与科研活动并能发挥显著作用的为二级;以教学为主并参与科研活动但只起辅助作用的为三级。这种制度设计是希望能达到不同潜质的教师人群各得其所的目的。如何操作,还必须试,难度会不小。
 
对于人文学科教师的职位提升,我认为应以传播有益知识的广度(受众面的大小)作为主要标准,而不是以发表了多少鲜有人看的论文的多寡来衡量。中文系的老师写一个健康的风靡全国的电视小品,其作用胜过一万篇只有几个人才看的所谓论文。搞历史的人写出像黄仁宇那样的作品,广大老百姓才读。啥叫学术水平?你生产出的或加工过的知识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就体现了学术水平(比如,方舟子著《科学成就健康》)。一句话,使一定规模人群受益的学问才有生命力。没有读者的学问还说它高明深奥,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所谓曲高和寡,只能说明这‘曲’索然无味,怨不得老百姓不去‘和’;这‘高’字其实是自己贴的一个廖以自慰的标签。
 
到现在我都十分不明白,那么多的人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论文成了山,有多少人去看呢?这些人为什么不把几十年的宝贵时光用来写一本类似的老百姓喜欢的小说或杂文,不就名利双收了吗?以我一个纯粹的外行旁观,孔已己式的幽灵几千年来都一直游荡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似乎还看不到消失的明显迹象。市场经济和数字时代的喧嚣也没有能触动这一模式的多少神经。
 
III. 无用的论文和专利
 
我多次问过工厂的技术人员,是否对技术类杂志上的论文认真看?回答是:我们重点看广告及与之相关的新技术、产品介绍,目的是为自己设计的产品选合适的外购件;对于论文不过是扫一扫标题,对我们帮助不大。这些非常实用的行业杂志况且如此,尤其是各大学的学报能有几个读者呢?没用的事情继续做,到底是为了那般?
 
教师们为了三斗米做出造垃圾的没出息事肯定难辞其咎,但垃圾文章与垃圾专利成灾的支持者以我看主要还是好图虚名的高校领导们(他们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大学校长们作为一个民族掌管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却在制定和积极实行这种空耗教师精力,腐蚀教师灵魂,于国无益的政策,难道不是民族的罪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个学校宣布终止垃圾论文继续产生的措施。连革除这样一个不需要多少勇气的制度都无人敢挑头,却在妄谈奔世界一流,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由不得让人瞧不起。关于垃圾文章已经有大量的声讨,我不再多说。为了彻底杜绝垃圾论文和专利,我建议:
 
1.  高校立即停止论文发表奖励制度
2.  教育部在评估高校时,不把论文数量作为指标
3.  国家对民间开放科技类刊物的经营权,实行登记制。现在版面费猖獗,垃圾文章成灾,抄剽泛滥都与科技刊物是稀缺产品有关。
4.  取消核心杂志的评审制度并撤销其机构,由读者决定杂志的声誉。
5.教师职位的提升只将论文数量作为参考,不再作为硬指标。而将教学效果(如和界定?再议),科研成果对国家或企业起的作用(不是科研的级别,获奖的等级,经费的多寡等),其它出版物(图书,影像制品,网络作品等)产生的社会影响(如和界定?再议)等。
6.凡抄袭、剽窃、伪造数据者,开除教职。对文科教师不加考征信口胡说,宣传封建迷信,邪教,伪科学等(这不是兼容并蓄),降低教职或直至开除教职。为假药,假酒,假化妆品,假保健品等以各种形式作宣传的教师,开除教职。
7.评价教师科研成绩时,专利只计已经实施并产生了经济效益的或对国防工业有实际意义的。
8.取消各个级别的绝大部分科技评奖及论文评奖活动(科技评奖活动是产生行贿受贿及假科研的温床)。

四.去掉过多的衙门  离开行政级别     高校的衙门有多少,普通教师搞不清。高校校级领导有多少,普通教师也搞不清(如果不信,记者可以到规模大的学校,随机采访一些啥官也不当的底层教员)。我经常听不少教学单位的领导抱怨:给下面制造工作的行政部门太多了。是啊,不制造工作就不能显示那些部门的存在。现在高校的行政部门数目是不是比有些小国家的国务院的机构还庞大,我尚未考证。但很多高校行政楼的巍峨与高耸足以让你相信,那里头的人没有1000也有500,还不算在别处办公的。从日本岛根大学进修回来的教师讲,那所大学的校级行政人员共25名,咱落后,最多搞上250行不行?为了改变高校官本位的局面,我建议:1.从国家层面下令取校高校的级别制度,高校管理层的干部不再套用公务员的级别。 2.国家在有关法律中规定高校行政人员的数量与教师的比例,行政人员/教师比例不超过1/15(这是我凭直觉和经验给出的数据,没有别的理论依据)。 3.扩大大学党委会的人员数量(约50-60人),党委成员中应有一半是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专职行政人员数量不得超过总数的10%。另加10名党委会列席成员,主要成员是青年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及其它党派人士。党委会为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任务:决定学校的机构设置及人员数目,任命干部,决定办学方向及方式,决定学校经费的使用,决定专业的增设及课程的设置,决定人员的聘用与辞退等。在党委会会议上,党委书记只起召集人的作用,不得以各种方式干涉党委成员做出决定。各种决定均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监票人由会议当场选出,或采用电子投票方式。4.中央(管国立大学)或省级党委(管地方大学)只决定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的人选,副校级领导由校党委会通过合适的聘用方式产生(党委副书记由全校党员选举产生)。 5.教学单位与行政单位的干部候选人由教师选举产生,党委会任命。6.  各类型领导干部的操心费以货币形式发放,不得再取其它好处。
  五.我看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中看不中用’的虚专业招生过多。我没有宏观数据,但可以从我身边的事例说明这一问题。    去年学校开研究生导师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公布了报考各学院研究生人数的排名,倒数第一二名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报考人数较多的大致是:教育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地理,经济,数学等。与倒数第一二名人数相比大约是十来倍。原因就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难找工作,只好选择考研。机械学院为啥考研的人少,主要是因为就业容易(每年的就业率是学校第一)。拿不上毕业证的学生也被工厂要走(2006年某企业要了15名毕业生,其中6-7个没有毕业证)。原因很简单,社会大量需要工程师。     放假前,我的研究生谈起同宿舍学文科的一个研究生。离毕业还有一年多,已经开始愁就业,准备继续考博。该文科研究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每天早晨不吃饭,中午吃两个饼子(回族,汉族都能吃的饼子在银川市5毛钱一个),只在学校食堂吃一顿正式的晚饭。       由于学的专业不对路,所以家教也很难找。听了这个学生的境遇,我很同情。但用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学位证书实在不值得。更糟糕的是,他学的专业谋个中学老师的差都不容易。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硕士毕业后,不论好赖先找个工作,吃饱肚子第一,把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啥工作也找不上,可以自主就业。先用一个月时间学跆拳道(学费200多),有了几下拳脚后,去北环蔬菜批发市场贩菜(从几百元做起)。以他的智商,干上两三年,混个前20名的菜把头应该是有可能的。如果他真到了酷爱学问的程度,有了钱后不妨继续研究。    我没有认为人文学科不重要。但重要并不等于中用(就业而言)。因为人文学科离物质财富的创造实在是太远。在这个以实用为主的世界里,需要做面包的师傅总要比写诗歌的诗人多万倍。所以,学校大量的招不实用的文科学生,实用但用量很小的文科学生及理科学生,既害了学生本人(毕业后找不上饭碗)也害了国家(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     作为大学当局,在确定招生计划时一定要负责任地为学生的就业着想。为了让那些不实用的专业存在,可以只招研究生,这样造成的失业面就会小得多。招得少害人也少。请文科学子们一定不要多心,‘话虽糙,理却真。’全世界都如此。我在非洲某大学任教时,那所大学文科老师的工资比工科低大约30%。     就业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毕业生死盯着‘好地方’。缺乏‘哪里的黄土不埋人’的生活观。也许有人会认为新疆的巴依老爷不如上海的瘪三活的滋润。大谬也!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大了,能施展拳脚的地方数不胜数。如果实践得法,到人少的地方成为人中凤凰的机会要比人扎堆的‘好地方’大得多。为啥非要到住房一平米一万元的城市当房奴,而不到两千元一平米就能住上别墅的地方?虚荣心真是害死人。那座城市再繁华也不是你的,那个公司再知名,你也是个打工的,这总该是实话吧!我认为,毕业生们应该学习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在美国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娶妻生子),他回到了孟加拉国,为他贫穷的祖国创造了奇迹。  本文作者简介;
生长在内蒙古阿左旗,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大机械制造专业(学士),后在工厂任技术员。198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一系(硕士)。1988-1998宁夏工学院机械系教师。98年8月起,分别在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南非博茨瓦纳大学机械系任高级讲师。自2002年9月起任宁夏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教授,从事制造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