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自我的潜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3:25
开发自我的潜能(2008-07-10 10:53:52) 标签:爱在中国行 潜能 正途 观念 心智 孔子 宇宙 文化  分类:哲学.人生

开发自我的潜能

傅佩荣

在思考人生问题时,首先要探讨的是:人生有意义吗?然后则须说明:如何开发潜能以实现人生的意义?

关于人生意义,简而言之,可以由三点来肯定:一、有工作可以做;二,有人可以关怀;三,有痛苦可以受。这三点分别与人的「身、心、灵」之淬炼,可以联系起来。譬如,保持身体健康,在工作中取得基本的生活条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让心智(包括知、情、意的活动)持续运作,显然是一辈子都「需要」的;至于灵性修养,则是我们面临人生重大考验时,真正「重要」的因素。换言之,人生的意义是不断在动态中开展的,必须以心智为动力的核心,集合个人的一切资源,向着灵性境界提升。

为了说明此一挑战,并且掌握实践的方法,最好从心智的层面着手,进行开发潜能的大工程。人有丰富的心智潜能,亦即「知、情、意」,这些潜能一直等待我们去发掘,若是忽略此一需要,则起心动念都很容易对自己不满。若是有计划地用心耕耘,则人生日起有功,可以享受成长的喜悦。本文将依序就「知、情、意」剖析基本的观念,扼要介绍个人的一些心得。

1. 保持观念畅通

我有一位老师,学识非常渊博,无论是听他讲课或是与他聊天,都会有「天地无限宽广」的感觉。我在毕业离校之前,向他请教学习的秘诀。他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学到新的东西?如果答案是有,我才去睡觉;如果答案是没有,我一定要从书架上找一本书来看,要确定学到了新东西才愿意去睡觉。」

这位老师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也就是增加了一些新的观念。数十年如一日,试问他怎么可能不博学呢?当然,他是大学教授,以教书与研究为业,与一般的上班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上班族也不妨学习他的好习惯,就是:每天增加一些新观念。

观念的作用有二:一是对外的,要理解世间发生的事,包括宇宙的与历史的,以便认清自己的处境以及未来的挑战;二是对内的,要说明自己的人生体验,逐渐提出完整的与根本的蓝图,由此界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以上这段话显然过于严肃,但是实际上却不乏应用的机会。譬如,最近有一部电影,「明天过后」,描写地球温室效应使南极的冰帽提早融解,造成全球气候上的急剧变化,北半球随之陷入冰河时期。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我觉得寒冷,并且是冷撤心扉,一时之间完全忘记了周遭每天发生的不愉快新闻。这个「观念」提醒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何必还在为小小的台湾里的政治现实烦恼呢?为什么不敞开心胸,从宇宙的角度省思自己的处世态度呢?

看完电影后一星期,报上刊出一则消息,说:专家认为「明天过后」所描写的内容,将在一万五千年之后出现。这则消息使我松了一口气,因为一万五千年实在还远得很呢!不过,到了那时活着的,不正是我们的后代吗?我们又怎么忍心让后代子孙陷入这样的绝境呢?经由上述反省,我将更为主动地配合环保政策了。

看电影可以带给我新观念;不过,看书才是更有效也更可取的途径。谈到阅读,除了恒心之外,最难的是选择问题。我认为上班族的考虑应以「人文」为主。所谓人文,又以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为其代表。这一类作品会随着我们的人生体验而展现新的意义。譬如,《红楼梦》第一回就有一首「好了歌」,提醒我们在世间忘不了「功名、金银、娇妻、子孙」,但是结局很清楚,都是执着与错觉,难免如梦似幻。我们不必因而采取消极的悲观主义,却要一方面珍惜奋斗的成果,同时也培养「放开」的智慧。正是因为明白一切转眼成空,所以对于随缘而来的人与事与物,都要以惜福的态度去面对。等到缘尽情了,就须顺应形势,勇敢地迎接后续的挑战。

观念固然重要,但是许多观念却是双刃的剑,全看你怎么运用。譬如,法国有句格言,说:「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在此,「宽容」是指不再计较与要求,对一切都视若无睹?或者是指保持内心的温和与慈悲,但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做自己分内该做的事?我想答案很清楚。换言之,观念使我们理解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同时也帮助我们更清楚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一个人的作为与表现,不外乎「言、行」二字。近年也流行一句孔子的话,叫做「听其言而观其行」。深入思考言行背后的主导因素,则答案依旧是「观念」。不过,这里所谓的观念,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为人生观或价值观,就是一方面明白人生的起伏变化,同时又知道自己究竟在追求与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拥有这样的观念,才能有所不为、有所舍,也才能有所为、有所得。在舍与得之间,自在从容,保持平静而愉悦的心境。要想做到这一步,请由保持观念畅通开始。

2. 培养美好情绪

人的情绪反应,往往走在理智前面。譬如,我今天心情不错,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颇有善意,在言行互动上也较为正向积极;反之,则可能形成一连串的不悦与误会。

人有情绪,但是应该予以调节及控制。如果请教《EQ》(情绪智商)一书的作者,则方法有以下五种,就是:运动,善待自己,改变观点(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人服务(如担任志工),以及信仰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由情绪的来源进行思考。情绪若不来自人我互动(如亲情、友情、爱情),就是源于个人的感受。以人我互动来说,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要谈人际关系,上上之策莫过于参考儒家的观点。

与人相处时,要考虑三个因素,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先谈真诚。人有可能不真诚,如言不由衷、交浅言深、言行不一、引人误会、故意欺骗等。无论原因是无知、天真、恶意或无奈,都会造成各种后遗症。因此,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言行表现都要恰如其分,绝不说一句违心之语,常常想到孔子所不耻的「巧言、令色、足恭」(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态度过度恭顺),如此与人相处就站稳了第一步,可谓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次,谈到「对方期许」,可以由察言观色着手,若有机会再多作沟通。对待父母、长官、老板、前辈,我们怎能不察言观色呢?如此将可做到: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至于沟通技巧,更是现代人必修的学分,其内容不外乎明确获知彼此的意愿、能力、做法与期许,以减少认知上的落差与对结果的错误期待。至于第三点「社会规范」,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应该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共识。

人我互动的方式上了轨道,人际关系对情绪的影响自然也转向正面了。接着要思考的是个人感受问题。我在美国求学时,功课压力很大,每天必须花十二小时以上才念得完教授指定的教材。长期下来,宿舍里的同学见了我就问:「你什么时候崩溃?」

我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由此领悟了美感的重要意义。我的方法之一是:睡觉时打开收音机,锁定的是音乐电台。我的睡觉其实与昏倒差不多,但是在昏睡中,音乐产生纾解与治疗的效果,使我第二天起床时恢复了八成的精神,让我可以再接再厉,最后顺利在四年之内获得了学位。那么,我所说的「美感」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天晚上将睡未睡时,听到一首老歌,一剎那之间觉得心情完全平静下来,像是感动又像是幸福,但是已经排除了情绪的杂质,超离了喜怒哀乐。简单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只要让我听到这么美好的歌曲,人生再苦也值得。」后来我念到阿拉伯诗人纪伯伦的文章,谈到「美,就是我一见到她,就甘愿为她奉献一切,甘愿不向她索取任何回报。」正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从此以后,我养成一种习惯,只要听到动听的歌曲、看到感人的电影、阅读精采的小说、散文、诗词时,使我当下觉得「既感动又幸福」的,我就购置一份收藏在手边,形成我的秘密武器,亦即我的美感泉源。有了这样的装备,我的情绪经常得以调节,也随时可以归零,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如不如意,首先要看主观的欲望是否太多太高;其次,则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就是有无了解及化解不如意感受的方法。我们也许无法消除由外而来的不如意,但是却不妨练习培养美好的情绪,主动把握美感,在美的品味中体验「再苦也值得」的心境。若想活得愉悦,与其等待世界改善,不如先由内心开始,美化自己的人生。

3. 主导自我意志

我们从小习惯接受大人的安排,父母怎么说、老师怎么教,我们就乖乖照着做。到了国中阶段,进入所谓的青春期与反叛期,表面上好像开始要为自己而活,事实上依然摆脱不了同侪团体的压力以及社会上的流行风气。等到成为上班族,自己做了大人,生活中处处都是框架,更是习以为常地过着「被动」的日子。

一个朋友半夜开车,一点多了还在路上奔驰,这时看到前方亮起红灯,他眼光一瞥就知道既没人也没车,于是脚踩油门闯了过去。然后呢?一辆警车从后面树林中闪了出来,鸣起警笛追了上来。这位朋友只好靠在路边停车,警察上前问他:「你没有看到红灯吗?」他答:「看到了。」「你不知道红灯要停车吗?」他答:「知道。」「那么你为什么没有停车?」他答:「因为没有看到你啊!」

这是标准的「被动」的例子。从遵守交通规则、上班守则、纳税、投票等,到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的细节,甚至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我们都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操纵,自己只是被动而无奈地跟着走而已。所谓「被动」,就是随时注意守好规矩,以免引起别人的非议、责怪或惩罚。这样的人生有什么缺点呢?一是随时心存侥幸,等待机会胡作非为。譬如,美国作过一项调查,在街头询问许多民众:「如果可以隐形,你要做什么事?」访谈结果真是恐怖,因为有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民众回答说:「要抢银行」隐形之后,肯定不会被逮到,就违法乱纪去做损人利己的事了。当然,目前人还无法隐形,于是只好被动地守法,无奈地等待「机会」出现;然后,一生都没有遇上这样的机会,而这一生也就徒然浪费掉了。

其次,另一个缺点是:无法激发生命的活力。颜渊请教孔子如何走上人生正途,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这四个字的白话意思是:「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因此,孔子会接着说:「走上人生正途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还要靠别人吗?」换言之,人生的正途是「化被动为主动」,去实践一切规范,亦即自己该做的事。在此,关键有二:一是「明白」为何要有规范;二是主动「愿意」去照着做。把「应该」转化为「愿意」,人生就将全面改观,生命的活力也将源源不绝地涌现。

我在台大教书超过二十五年,教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至少我做到了一点:从不请假也从不缺课。我的秘诀就是把应该上课,转化为愿意上课。我把上课当成权利而不只是当成义务,然后上起课来心情自然轻松多了。不仅如此,我到现在还保持一个习惯,就是在走进教室之前,告诉自己说:「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这是自我催眠法,效果十分显著。我们第一次做一件事时,不是充满新鲜感以及高度的趣味吗?

由于时间一去不回头,任何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亦即没有「重复」的可能性。譬如,每天都叫做「今天」,但是没有两个「今天」是一样的或同质的。那么,我此刻所做的事不是宇宙中、历史上,「唯一」的一件事吗?唯一的不正是「第一次」吗?所谓「第二次」或「下一次」,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幻想而已,是我们用来麻痹自己的。

在探讨「逆境智商」时,首先把人分为三种:一是止步不前的,二是安于小成的,三是奋发上进的。看到困难就止步不前的,生命只能留在谷底;稍有小成就要享受的,后半生难免白白浪费了;唯有一直努力奋发上进的,才无愧于人生的丰富潜能,也才能预期精采的一生。

在具体规划方面,我们可以每隔几年选定一个座右铭,念兹在兹,力图完成。座右铭最好不涉及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全以自我修炼为主,要求更高的品格表现。能够主导自我意志,生命将会充满活力,并且在品格的修养上,也将带来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