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并感动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25:27
刘彦伟 2008年06月07日06:25
    地震之后,感动出现了供需两旺的景象。关于灾难后为什么多感动,我写过这篇这篇,已经有个大概说明,但没想到的是,躲得过媒体,躲不过网友——在媒体几十年的报道手法熏陶下,在网上获得话语权的网友也在主动“制造”感动故事,媒体那套编造挖掘包装的功夫,网友也照样拿来。于是形成了网友和媒体联动的局面。在这感动大网下,几乎无处可逃。
大灾难里当然是充满感人的真情故事,但人们还嫌不够,不惜造假,中国人咋就需要那么多感动?答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只有感动这一条路,万千情绪,都得挤向这一座独木桥。有人戏称“只需感动,不许乱动”。

本来受害于此规定的老百姓,在习以为常后开始充当打手,现在是无论你躲到哪里,都有人义正词严的呵斥你“只需感动,不许乱动”。这个时候,只有感动是合时宜的,乱动的危害,按他们的说法,会影响救援工作、会伤害灾民,或是如秋雨老师指出的:帮助反华媒体。他们身上笼罩着善良正义的气氛,让你不由觉得自己是个阴暗的做坏事者,那几顶帽子飞过来,你连辩解的勇气都没了。他们中有名流,于丹老师说“如果人不在废墟上,坐而论道是可耻的”,意思是如果你没去做志愿者,那么最好在嘴上贴个封条;秋雨老师则在昨天指示:“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那么遵命,于丹老师,我感动总可以吧,虽然没站在废墟上,但总也在帮助营造“动人的气氛”吧。

而思想觉悟比我高的人,早就在以身作则,其中编写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网友贡献最大,这种“知音体”故事在论坛不鲜见,网络文学嘛,我看了觉得:这要是真的,该是多么感人啊!但没想到旁边已经哭倒一大片了,我顿时对自己不够善良感到惭愧。但接下来,我竟然看到媒体报道了,还配了图,我疑惑的指着说:这不是文学作品吗?怎么……。“住嘴,电视都报道了,是真的”,有人打断我;“就你明白,总有那么一些人非要和人民唱反调,以为这样才能显出你来!!!!滚!!!”鄙视的眼神飞过来;也有好言相劝的:“只要是导人向善的,真的假的又何防?”我问媒体的朋友——“嗯,哈,是假的,假的也要发嘛”。从呵斥、劝导中可以看出,还是有大把的人知道它是假的,但人家没有抖机灵、卖聪明,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保留美好,宁愿让它一直真下去。我搜了一下看有无我这样的恶人同道,正规媒体就魏英杰质疑了一下,论坛里有些零散质疑声音,果然是少数派。

但接下来的事又让我不安,这个故事在我的手机报里就出现了好几遍,所有晚会都要讲述这个故事,最近还获了“XX特别奖”,整个中国都为这个故事癫狂。从文学欣赏来说,这个故事在结构情节上都算蹩脚或俗套,编得不像,13亿中国人为一个蹩脚故事癫狂,这个……,情何以堪嘛。但是那个最牛的大棒又飞舞过来:“如果这条新闻能帮助灾区人们,能够给灾区人们带来勇气,给救援人员带来动力,我们又何必管它是真是假呢?”

我实在忍不住要质疑一下了:感动对灾区人民和救援工作真的有那么大作用?无论是当初困在废墟中的人,还是后来安置在帐篷里的灾民,他们对外界汹涌的感动浪潮有多少感知?对救援人员来说,恐怕也无暇听闻或无需听闻吧,他们亲眼所见还不足够触动他们?尤其是官方救援,我觉得还是以监督挑刺的方式,比哄着夸着更有效更正当。总之,对于救援或捐款,有真实的灾难情景已经够打动人心了,这样铺天盖地的感动,不敢说没作用,但那些造假带来的危害更大。

有比感动更有意义的言说和报道,我们做不到,也不必去贬低其价值。我们只能感动,但也要知道感动不能给灾民当饭吃,它更多是没遭灾人的消遣,这样的消遣,很廉价,把廉价当神圣,就是意淫。

想起刚看到的一段话:你看这次大地震,人们被画面和音乐感染,一起领略过悲壮和庄严之后,突然就觉得自己经过一次洗礼,一次人格的升华,其实这都只是一种自我想象,其实,是大家有意无意与媒体一起合谋,集体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