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爱感动并传递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1:21:18

 

全国首个以义工名字命名的服务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人们为爱感动并传递着

文/本报记者  徐晓敬  摄/本报记者 万重

 

在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有一个以88岁老人命名的义工服务站——张贞慧服务站。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义工名字命名的服务站。88岁的张贞慧是辽宁师范大学退休的副教授,是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她几十年来倾其所有,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了无数需要扶助的人。从1951年至今,她省吃俭用,个人共向希望工程和慈善总会捐款近10万元。并于5年前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

老人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精神感染了人们。张贞慧义工服务站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报名踊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传递爱心的行列……

 

()磁力:

 大连88岁老人名字命名的义工服务站感动众人

8月18日,记者走进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的张贞慧义工服务站。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义工名字命名的服务站,今年3月1日成立。

88岁的张贞慧老人是这个社区的居民,也是大连市一位“奶奶级”义工,现已晋级为四星级义工,并获得了义工金质奖章和义工终身成就奖的荣誉称号。

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义工服务站,在辖区内引起强烈反响。服务站成立以来,居民报名踊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传递爱心的行列……

张贞慧作为义工站的荣誉顾问,对义工站的活动策划和人员组织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参与。

记者采访时,义工服务站工作人员给记者拿出了一份胜利社区义工站活动记录:2006年3月4日上午9时至11时,义工在纪念街42号楼院 清理垃圾、清扫楼院;3月5日下午1时至3时义工在贫困学生苗露家打扫卫生;3月25日上午9时至11时义工在英雄纪念公园参加公益环保活动……从3月初张贞慧义工服务站成立以来,几乎每个星期六、星期日义工都有活动。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母子义工队、妇女义工队等,张妈妈的爱心行为深深地感染了人们。”胜利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我和张妈妈接触过几次,为她的精神深深打动,这次以张妈妈的名字命名的义工服务站成立了,我第一个报了名,我要像张妈妈那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份爱心。”去年大学毕业的林琳说。

自从加入义工队伍,林琳就没有休过周末,清理海岸垃圾、给路人作向导、给贫困孩子辅导作业……“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每次看到张妈妈都那么认真高兴地做着这些事,很受感动,也受到了鼓舞。”林琳说。

林琳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义工到付家庄海岸清理垃圾,天突然下起了雨,张妈妈清理得特别专注,根本没意识到下雨,还在那儿捡,后来大家喊她给她打伞,她才停下来,她的全身已经淋透了。

“张妈妈那么大年龄了,还想着别人,奉献社会,我们应该将爱心传递下去。”林琳坚定地说。

据了解,2002年2月8日,84岁的张贞慧报名参加了大连市慈善总会组建的义工服务队,成为大连市年龄最大的义工。每个周末,她都参加义工活动,4年来,她参加义工活动近2000小时。抗美援朝、邢台地震、援助非洲旱灾、历次旱涝灾害、希望工程捐助失学儿童、抗击非典……每次都有她的捐款。每次义工活动,她都走在前面。参加环保捡垃圾活动,她的垃圾袋中垃圾捡得最多。她的精神不仅感染了新义工,也感染了街上行人,许多人放慢脚步跟着老人一起干起来。

张妈妈成了大连市民心目中的好人,也成了名人,2005年在感动大连的评选中,当选了十大感动人物之一。

2005年8月,人民广场街道党工委发出了向张贞慧老人学习的倡议:“张贞慧老人的义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她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学生和广大居民群众向张贞慧老人学习,学习她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关爱他人,慷慨相助的高尚情操;艰苦朴素,投身慈善事业的优良美德;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勇气和与人和谐,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2006年年初,人民广场街道党工委决定成立张贞慧义工服务站,消息传出后,辖区里的广大居民踊跃报名,有母子,有家庭集体报名的,近百人正式成为大连市慈善总会的注册义工。

今年3月1日,张贞慧义工站的成员们在张妈妈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加入大连慈善义务工作者队伍。在张妈妈的带动下,爱心得到了传递,张贞慧义工站在西岗区义工站组织的各项义务工作中都积极参与,并越来越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壮大了这支义务奉献的爱心队伍。

“在张妈妈爱心力量的感召下,义工队伍在不断扩大,至今人民广场街道500多人次参加了义工活动,每人都奉献200多小时。”人民广场街道妇联主席沙颖哲向记者介绍。她刚上高中的女儿也加入了义工队伍。

 

()特写:

服务站里的小义工

在张贞慧爱心力量的感召下,义工服务站里出现了许多小义工的身影。

8岁的耿晨阳,是大连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义工号是08651。2006年2月随母亲加入义工队伍的。

别看晨阳人小,各项义工活动可落不下。去公园参加捡拾白色垃圾的公益环保活动,在社区内参加清理野广告和黑字的活动……小家伙都积极参加。在妈妈的带领下今年4月8日还参加了大连市的徒步大会,坚持走了10公里,沿途还不忘收集别人扔掉的垃圾废物。

晨阳经常听妈妈讲张贞慧奶奶的感人事迹,她打心眼里敬重张奶奶。她家离张奶奶的家很近,她就经常和妈妈去看望张奶奶,帮助张奶奶打扫卫生,陪张奶奶聊天,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赶快送给张奶奶。

面对记者的采访,晨阳爽快地说:“我喜欢做义工。”

8岁的梁琳,是大连市西岗区水仙小学二年级学生,也是2006年2月随母亲加入大连市义工队伍的,义工号是08643。

据义工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从成为义工至今,梁琳一直坚持在妈妈的带领下参加各项义工活动。4月8日在妈妈的带领下参加大连市的徒步大会,从星海广场一直走到老虎滩,持续了5个小时,还沿途收集了一大包别人扔掉的垃圾废物。5月7日,梁琳和妈妈又来到西岗区敬老院看望老人们,帮助他们扫卫生,摘菜,陪着爷爷奶奶聊天,还给行动不便的奶奶喂饭。

今年“3·5学雷锋”日前夕,义工们看望了张贞慧妈妈。小义工们为张奶奶排练了几个拿手的小节目,8岁的小义工梁琳亲自主持、6岁的小义工王泽颖表演儿童独唱、9岁的小义工耿晨阳表演乐器、11岁的小义工宋晔表演舞蹈,小义工们还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张奶奶购买了鲜花。

据介绍,张贞慧义工服务站里年龄最小的义工仅有6岁。

 

()讲述:

张贞慧:义工是我的全职工作

感恩:慈善事业救了我,我要回报社会

今年88岁的张贞慧是辽宁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家住在茂田巷30号。老人无儿无女,老伴2001年去世。

现在,老人每天上午都到大连市慈善总会帮忙,风雨无阻,老人说:“现在义工就是我的全职工作。”

“是慈善事业救了我的命,我要回报社会。”谈到加入义工队伍的最初想法,张贞慧对记者说。

张贞慧出生在旧中国的上海滩,5岁时失去了父亲,15岁在叔叔的资助下上小学。由于家境贫寒,很小就到“怡和剿丝厂”当童工。

抗战胜利后,张贞慧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复旦大学读书。在大学期间,她患上了肺结核病,治疗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贫困家庭出身的张贞慧根本无法凑到这笔钱,可是同学们却奇迹般地帮她解决了治疗的费用。这么大一笔钱究竟是怎么来的,由于战乱等原因,张贞慧并没有机会搞清楚。1958年,张贞慧来到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直至1988年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在系里做义务工作。1990年,当张贞慧老人与大学的同学重逢时,才终于知道是同学们申请的慈善基金救了她。

“从那以后,我一直寻找慈善机构,由于自己比较封闭,一直没有找到。”老人说。

2003年2月8日,84岁的张贞慧老人在希望工程办捐款时认识了义工王晶,便要求王晶介绍自己加入到义工队伍,但当时她并不知道义工是慈善总会的组织。当她走到义工总部门口,看到门旁挂着“大连市慈善总会”的牌子时,她的心头不禁一紧,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在50多年后又找到了家。从此,84岁的张贞慧老人成了慈善总会义工队伍中的一员。

老人说:“旧社会我得肺结核病是慈善救了我,1950年只身来到大连,身无分文,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工作,连我当时的棉衣都是国家发的。我应该报答党,多为社会做点贡献。”

 

执著:只要还能继续工作,心里就充满欢乐

义工,顾名思义,即义务工作者。义务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技能,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与稳定、和谐而提供的服务。

当一名义工,这与张贞慧想工作的愿望相合的。1988年老人退休,退休后在系资料室义务服务。后来得了结肠癌,不能工作了。

老人说:“只要还能继续工作,心里就充满欢乐。”

病好后找到了这份义务工作,她感到自己还能为社会作贡献,所以工作得非常勤奋。

2003年3月2日,张贞慧老人开始她的第一次义工活动:到大商步行街上发传单宣传义务献血。当天风很大,天气也很冷,组织者劝她别去了,张贞慧老人非常认真地回答:“那怎么行,我来是要工作的,不是来摆样子的。”从早上8时多到中午11时多,老人一直站在路上发放传单,脸上还始终带着微笑。

2003年9月2日,张贞慧老人来到慈善总会帮助清点爱心捐款,捐款大部分都是分币,老人整整干了一天。那是她退休后第一次工作了一整天,虽然有些疲劳,但心里却高兴极了。

今年4月大连市举办的徒步大会上,老人带着垃圾袋参加,白发苍苍、面带笑容地走在徒步行走大军中特别显眼,有年轻人问她,:张妈妈,您怎么也来了?老人笑着说,我来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是捡拾沿路垃圾,徒步运动倒在其次。到徒步大会捡垃圾我已经连续来好几年了,希望市民们都能增强环保意识,像爱护自己的健康一样爱护环境。

老人说,重体力的活动她参加不了,但希望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一直做一名慈善义工。

老人感觉她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一点儿也不孤单。她愿意过现在的生活,在她看来奉献才是快乐的。

惊人:捐款近10万元

张贞慧老人的生活很清贫。记者采访时,老人特意换上了一套新衣服,同行的林琳对记者说:“老人很少买衣服,她把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老人的居室依然很简陋:,两间不大的房间里,除了两张单人旧铁床和一个破旧的早年衣柜外,占满房间的是一堆堆书记和一捆捆报纸,屋里唯一的大件就是一台旧电视机。张贞慧的爱人、原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老何生前曾开玩笑说:“我们家连小偷都不愿光顾。”

在辽师大工作时,她也经常是一双解放鞋、一个帆布包、一套粗布衣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却把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当成己任。从1951年至今,她捐赠了近10万元。

1951年抗美援朝战斗打响后张贞慧被前线战士流血牺牲精神深深感动,她将自己工资的一半用来支援前线;1966年邢台地震,张贞慧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困境,一次捐款2000元;1981年复县万家岭遭受特大洪水,张贞慧与丈夫又捐款1000元。近年来,张贞慧先后为农村安装避雷针、修桥,为学校卖仪器,为援助非洲旱灾,共捐款15次,金额近万元。1991年为支援苏皖灾区,她一次捐款1700元;1992年,她为希望工程捐款1000元;1995年春夏之交,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水席卷辽阳大地,辽师大全体党员立即开展捐款活动。当时已退休的张贞慧捐款500元。1996年,她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共5400元。

1998年秋季,我国南北方相继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张贞慧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立即到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辽师大在全校掀起抗洪救灾捐献,她再次捐款100元和棉衣、棉被。她说:“我老了,出不了多大力,能尽一份爱心,心里轻松。”1999年至2004年,张贞慧老人又六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共3.6万多元,五次向慈善事业捐款近1.7万元。

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如何积攒这样的一笔巨款?老伴老何生前这样评价她:“要说贞慧啊,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可是算计到家了。几十年如一日,她上街买菜一贯是买几分钱的‘扒堆菜’,买鱼也都是价钱最便宜的小鱼,她用水如油,平均每月用水不超过半吨,可她捐献社会,却从来不吝啬。”

有人不解地问她:“你就一个人生活,别太委屈自己了。”老人回答:“我的生活已经很好啦。小时候看到别的女孩子用红毛线编成蝴蝶结戴在脖子上很漂亮,我也想要,但买不起。现在我的毛线衣都有好几件啦!”老人身患结肠癌,需要调养身体,可她还是把有限的工资“扣”出一些来,不断地捐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对社会的慷慨捐赠不仅表现在生前,甚至延伸到了死后。5年前,老伴去世时她代他完成了捐献遗体的心愿,自己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她说:“我志愿在逝世之后,将遗体无偿捐赠给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以血肉之躯回报社会和人民。”

  

()细节:

  非点名式的捐助:不想给捐助人增加负担

贫寒的家境,使张贞慧对贫困人群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她说,自己15岁才上小学,所以每当看到有孩子因贫困上不了学心里就难受。

“那时,我经常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看着里面的孩子上课,也想上学,但没钱,所以我能够理解贫困孩子渴望上学的心情。”张贞慧说。

1996年,张贞慧从报上了解到还有很多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她来到大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给了她一份贫困孩子的名单,让她挑选,说只要捐助400元就可以保证孩子小学毕业。当时张贞慧给一个孩子捐了400元钱,那个孩子是瓦房店的。孩子及家人对张贞慧非常感激,他们说:“这400元给孩子带来了希望。”,要从瓦房店来大连看望她,后来被张贞慧坚决地拒绝了。

“他们感激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这样的帮助成为他们的负担,就不是我的初衷了。”

以后,张贞慧不再点名式的“一对一”的捐助了,而是把钱直接捐给希望工程,让他们分配。

1996年12月,老人又从报上得知大连和云南的一个县结成了帮扶对象,帮助建一所希望小学时,她又来到希望办捐了5000元钱。之后,她隔一段时间就到希望办捐款。

 

()感召:

大连市注册义工已达万余人

关于慈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功成在其专著的《中华慈善》一书中指出:慈是关爱,善是善行。在别人有需要、自己有可能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慈善。慈善的价值既体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据大连市慈善总会人士介绍,2002年3月5日,大连市慈善总会在全国率先组建自己的慈善义工队伍。至今,已发展注册义工一万余人。慈善义工队伍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慈善偏重强调“有钱出钱”的模式,为平民开辟了“有力出力”释放爱心的平台,调动了富人和穷人共做慈善的积极性。义工们以“志愿无偿”为前提,以“我心有你、助人悦己”为格言,以“不仅崇尚成功的事业,更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为目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截至目前,大连慈善义工参与社会活动112671人次,组织社会公益活动11000多次,累计奉献时间近35万小时。四年来,有722名义工被授予星级义工,并有多名义工被授予“优秀义工”、“十佳义工”、“党员义工先锋模范奖章”、“义务工作杰出贡献银星奖”、“义务工作终身成就金星奖”及市“雷锋奖章”等荣誉称号。

几年来,慈善义工围绕慈善救助、社会服务和紧急救援三大方面,先后开展了30多个工作项目。他们悄然走进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走进了市民的心里,慈善义工队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城市形象的塑造者,人文精神的践行者。有问题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大连人生活的一部分。 (义工分会06-9-4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