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起源及其陈氏家族的历史播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30:28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其邑名作为族姓。因此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曰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曰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曰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曰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
     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曰氏于号;二曰氏于谥;三曰氏于爵;四曰氏于国;五曰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后来又有许多说法。到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
      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陈,妫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昊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昊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由此太昊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在太昊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昊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太昊伏羲氏还在太昊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陈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太昊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陈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陈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河南淮阳地区)。
     “陈”字,早见于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陈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陈列、张设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陈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曰玄鼋)。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
     陈氏子孙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虞幕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喾相传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陈锋氏或作陈酆氏、陈丰氏,陈丰氏之女曰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由此可知,陈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陈邑。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是陈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陈”字。
     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陈氏子孙公认的先祖。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据说商均多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河南)。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陈,即古陈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陈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陶河滨”,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专家,舜的子孙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号为陈,封侯爵,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淫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陕西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陈侯簋》,铭文曰“陈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陈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胡公满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满的子孙因此得陈姓,陈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
      周初的陈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陈国既是侯国,是城堡制国家,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胡公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陈氏家族融洽,陈国社会祥和,很快把陈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郭,防御外患,平定内乱,很快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陈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陈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建设,也发展成为陈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这样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陈州府志》云:“陈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这里所云“陈”,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而《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陈风·东门之枌》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枌树,枌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
     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诸于诗人之吟咏。从中又可见陈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陈。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陈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之,俗称铁墓。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陈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

“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

            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    好似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

  现代人著有:《祭 陵》:

     胡公铁墓龙宫藏,   太子龙王来站岗。

              荫祐裔孙族兴旺,   千万陈人福寿长。

                  

         江苏阜宁陈氏东门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

                                      2006115


    从胡公满起始,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六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
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大宗族。陈国公室宗族的主要
世系传承大体如下:
    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陈申公,犀侯为陈相公。陈申公皋羊
生突和靖伯庚,突为陈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为陈慎公。靖伯庚后代
改姓袁。圉戎生宁,宁立为陈幽公。宁生孝,孝立为陈釐公。孝生灵和
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姓,灵立为陈武公。灵生说和燮,
长子说立为陈夷公,三年后,燮立为陈平公。燮生圉,圉立为陈文公。
圉生鲍和佗,鲍立为陈桓公。鲍生免、跃、林、杵臼。公元前707年,
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陈勉(?废)公。不出一年,蔡国为外甥杀佗而扶跃,立为陈厉公。跃弟林不满厉公所为,复杀厉公而自立,号为陈庄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内乱逃奔齐国。七年后,林弟杵臼立为陈宣公。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庆氏,废嫡立爱而杀御寇,次子款立为陈穆公。公子少西(字子夏)生公孙御叔。御叔生征舒,以祖父字为夏氏。款生朔,朔立为陈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陈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陈成公。午生弱、招、黄、过,弱立为陈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留、胜,太子师被招所杀。师生吴,吴立陈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陈怀公。柳生越,越立为陈闵公。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闵公。
    亡国后的陈国公室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陈氏。自胡公
满建国到陈国被灭,陈氏公室宗族经历了五百六十余年的繁衍生息,有
着二十六代君王及其众多王妃构成的公室家族,使陈氏血缘家族从初始,
即以无比强盛的姿态迅猛壮大起来,为陈氏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
础。同时陈国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陈氏家族从开始就形成一本多枝
的发展态势。虽然陈国在经历了近六个世纪之后,为楚国被灭,但其裔
孙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由此向四方播迁。正如后人所说:“陈氏遍
天下,始祖皆胡公”。
    迄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
数的百分之六点八。若按中华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则仅次于王、李、张、
刘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称中华神州之名门望族。

(二)同族数源一本数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陈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要源头之一,也孕
育了龙的传人繁衍生息的主要根系。
    迄今的各种论著中,在讲到陈氏的源流本支发展之时,多讲以下支
系比较清晰的几支:即妫姓之支;陈国公族后裔之支;汉代刘矫后裔改
姓陈氏之支;鲜卑族侯莫陈之支;以及隋末唐初的白永贵之支等。
   妫姓之支,出自虞舜之后裔,始祖为妫满,其子孙以国为氏,称陈氏。陈国被灭以后,实际上陈胡公的子孙居住在国都畿辅者仍甚众,这些祖居于陈地的陈氏家族,就被称之为“老陈户”。迄今淮阳境内还散居着众多的“老陈户”,据淮阳8个乡镇的统计,陈氏家族就有三千余户,三
点六万余人,分居在一百多个自然村。
    陈国公族后裔之支,主要是指在陈国内乱时期及其陈国灭亡之后,
陈国宗室子孙不断外迁诸地,随遇而安,分别在各地生根发芽,再绽新
枝,形成陈国公族后裔诸分支。如陈国后期,陈哀公之子留就避居陈留,
陈闵公之长子陈衍弃国逃难,避迁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北杨阿
乡),陈闵公次子全温逃到晋地、复居于固始等,分别形成陈留陈氏、阳
武户牖乡陈氏和固始陈氏等数分支。而陈全温之后陈孟琏后因无子,便
以颍川陈寔为嗣子,固始陈氏遂又融入颍川陈氏。
    在陈国公族后裔之支系中,尤以陈完这一支最为突出。据文献记载,
当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为避难,逃
到位于今山东地区的姜姓齐国,在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即工匠之
长)。据《史记正义》云:陈完逃到齐国后,
改原来的陈姓为田,称田完,卒谥敬仲,史称田敬仲完。实际上,在先
秦时期,陈、田二字音义相同。据《说文解字》:“田,陈也,树谷曰田。”
   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田,陈,相近也。”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谓:陈,田,声皆相近。所以,在古代文献典籍中,陈、田二字互
为通假。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所记“陈文子”,在《史记·田敬仲完
世家》中,司马迁即直接改写为“田文子”。又如《韩诗外传》所记“陈
铙”,刘向《说苑·尊贤篇》便说:“陈铙作田铙”。所以,陈完入齐,改陈姓为田姓,以避与陈故国之嫌,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至今闽南话中陈、田读音还无甚分别,潮汕话中的陈、田二字的读音,也仅仅是略转而已。
    陈完是后来陈氏家族在齐国得到发展的开拓性人物,他到齐国后,
因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又熟悉上层社会奉为准则的礼义,所以很快
在齐国立稳脚跟,使家族日益壮大。他的子孙也历任齐国的大夫、卿、
相,并逐渐垄断了齐国的大权,最后取而代之。《左传》中对“陈完奔齐”
及其陈氏家族在齐国的发展,有比较详细地记载,并较高的评价了陈氏
家族在齐国五世昌盛八世兴隆的奋斗历史。
    齐国陈氏家族主要成员有如下诸人尤为突出:田敬仲、田孟夷、田
孟庄、田文子、田桓子、田釐子、田成子、田襄子、田庄子、田悼子、
太公田和、齐侯田剡、孺子田僖、齐桓公田(陈侯)午、齐威王因齐、齐宣王辟疆、靖郭君田婴、田威氏、田却师、孟尝君田文、田靖氏、田尝氏、田陆氏、齐闵王田地、田胡母氏、齐襄王法章、齐王建、田角、田间、田法氏、齐王假等等。
    其中陈完之第五代孙田乞(?~前485),即田釐子或曰陈僖子,田桓子之子,是陈氏家族在齐国发展中继陈完之后的又一关键人物。田乞曾
为齐景公大夫,采取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施惠于民,获得众心。于是后来联合齐国贵族异姓大夫鲍牧等人,发动政变,率兵攻打齐君晏孺子荼,驱逐其相国高氏及其亲族高张、国夏等,扶立晏孺子的庶兄公子阳生,是为齐悼公。公子阳生与田乞原是好友,阳生即君位后,擢田乞为相,陈氏家族因此更得齐君宠信。
    齐悼公之后,是齐简公继位。田乞之子田常出任齐简公之相。田常(前
456)即田成子或曰陈桓,他任相以后,复修父政,仍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还的办法,以争取民心,因此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齐简公四年(前
481),田常再一次发动政变,尽诛齐国卿族鲍、晏、阚止及公族之强者,又杀简公而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从此,田陈氏世代为相,齐国之政皆归田陈氏,齐君犹如愧儡。
    到田和(前384)任齐相以后,他主持发动了近三十年的对外战争,进一步显示了田陈氏家族统治齐国的力量,并提高了田陈氏家族在诸侯
国中的地位。因此,这时再留一个姜姓的傀儡国君已无意义,于是在齐
康公十四年(前391),田和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国君。几年之后,田陈政权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认,立为诸侯,列于周室,沿用齐国国号。田和为齐太公,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陈氏家族最终倾覆姜齐政权。
    齐太公之后,其子田剡即位,是为齐侯剡,在位九年,后被田午(前
400~前357)发动宫廷政变所杀,田午自立为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下传齐威王因齐,再传齐宣王辟疆。宣王之后,有闵王田地、襄
王法章相继在位。齐襄王传齐王建,齐王建于公元前221年遭秦军进
攻,原本强盛的田齐政权在秦国大军的猛攻之下,却不堪一击,齐王建
不战而降,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齐国灭亡。
    田齐灭亡之后,田氏子孙纷纷改姓四迁。齐王建有三子,其中长子
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意为王室之后,成为北海、陈留两郡诸王
姓之祖。其第三子田轸出逃至楚,复姓归宗,称为陈轸,为河南相,被项羽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陈氏之祖。从此颍川陈氏一门在中原地区生生不息,瓜瓞连绵,子孙甚旺,人才辈出,发展成为支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显姓大族。
    汉代刘矫后裔改姓陈氏之支,据《通志·氏族略》载:“广陵(位于
今江苏扬州)之陈,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遂有陈氏
该支。鲜卑族侯莫陈之支,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鲜卑族侯莫陈部
族内迁而改姓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侯莫陈
之部族随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
汉字单姓,遂改为陈姓,此支形成陈氏大家族中的河南洛阳陈氏。

白永贵之支,据说是隋末唐初,原丘兹王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被人歧视,遂改姓陈氏,史称陈永贵。从此其后裔便以陈为姓,此支形成陈氏大家族中的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陈氏。

实际上还有他姓改陈姓的事例。如唐朝末年浙江海宁陈氏,即是曹氏娶陈氏女,其后裔遂姓陈氏而为当地名门,到宋代有著名的参知政事陈文龙家族。浙江海宁还有高氏家族,元代入赘陈氏,遂改姓陈,至明代有著名的理学家陈确家族。明初有西域人得明太祖赐姓陈并定居中国,其后裔中著名者有安徽全椒籍、右都督、武平伯陈友家族。明代还有安南(今越南)黎氏子孙移居中国并改姓陈氏的,其中有著名的工部尚书陈澄家族。
    正因为陈氏家族多次的离析迁移,形成同族数源、一本数支的状况。
又因其居住地和支派的不同,所以同其他中华姓氏一样,也形成了陈氏
家族特有的郡望堂号。历史上形成的陈氏郡望,主要有颍川、江州、汝
南、广陵、下邳、东海、京兆、河东、新安、冯翊、庐江、武当、广汉、
会稽、洛阳、赵郡等几大郡望,最为族大支繁。如颍川郡,秦时置郡,
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陈轸。汝南郡,西汉置郡,此支主要为汉太傅、
尚书令陈蕃后裔。广陵郡。置于西汉,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
后所改陈姓后裔。下邳郡,东汉置郡,此支主要为东汉太尉陈球后裔。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武当郡,北魏置郡,
此支陈氏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
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
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的命名,也有不同情形。或是以地名命名,即以郡望为堂号,
或是以嘉言懿行命名,如德星、德聚、绳武、存诚等。陈氏家族著名的
堂号有“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
曾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
三君堂、至德堂等。
    尤其是在陈氏家族的历史繁衍过程中,不仅拆分出陈姓一族的数脉
分支,而且还衍生出许多分支姓氏,共同组成中华姓氏大家族。据《元
和姓纂》等文献的记载,就有如下姓氏与陈氏家族有血缘关系:
   敬氏,陈厉公之子敬仲之后,以谥为姓。

靖氏,为齐田氏之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姓。

针(缄)氏,陈僖公之孙缄子,以所食邑为姓。

宗氏,陈宣公有六世孙宗来氏,以名为姓。

子宋氏,陈宣公之子公子楚,其后裔为子宋姓。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胜之后裔为司城氏,以名为姓。

子献氏,陈桓子之孙子献之后裔为子献氏,以名为姓。

法氏,齐襄王法章之后裔为法氏,以名为姓。
   陆氏,齐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其后裔遂以封邑为姓。
   袁氏,陈胡公有后裔陈诸者,字伯爰,其子孙以字为姓,遂有爰、
       袁、榱诸姓。
    孙氏,陈完之六世孙公子书,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
孙氏,食邑乐安(今山东惠民),为“乐安孙氏”之始祖。其齐国子孙中
有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等。据考证,孙中山先生即“乐安孙氏”之后
裔,原籍淮阳。
    胡氏,胡公满封陈,其子孙以谥为姓,胡公满因此也是天下胡姓所
共奉的始祖。故近代民国肇建前,著名政治活动家胡汉民先生在南洋各
地奔走革命时,为避免清朝政府的追缉,曾经一度改名为“陈同”,就
是表示“胡姓与陈姓相同”的意思。
    田姓,齐国灭亡以后,田氏子孙迁徙各地。到秦朝末年,田齐后裔
田儋、田市、田荣、田广、田横、田都等,便东山再起,次第自立为齐
王。齐王建之弟田假及孙田安也自立为齐王,直至后来被汉高祖刘邦平
定,但田氏子孙却繁衍下来,形成田氏家族的重要支脉。
    其他还有庆姓、袁姓、夏姓、原姓、仪姓、来姓、恩姓、孔姓、车
姓、第姓、偃师等等。据统计,由陈氏之族衍生出的分支姓氏多达四十
余个,其中如田、孙、陆、王等姓氏,与陈姓一样,迄今仍是中华姓氏
中的大姓。
    从以上所述陈氏的由来与陈氏家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陈氏
与其他姓氏一样,实际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宗族共
同体,并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族望昌显播迁天下
    陈姓不仅为大姓,陈氏家族的分布尤其广博。迄今,陈氏族人在全国的分布,以南方居多,其中除台湾外,又以广东为最。据有关方面的数字统计,广东陈姓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九省的陈姓人口,又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近百分之七十。真可谓族望昌显,播迁天下。
   自历史上以来,陈氏家族就有着一次次的大迁徙,伴随着这种不断的迁徙,陈氏族人遂遍布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蔟起繁茂,涌现出众多的名门名家。
   据流传的陈氏族谱及有关文献典籍记载,自陈国发生内乱至亡国,陈氏家族就有几次向外迁徙,在各地形成为一些大的家族。田齐灭亡之后,再导致陈氏子孙的大播迁。如繁衍昌盛的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氏家族,就是如此形成的。
 1、   颍川陈氏家族,从战国末年起,便人丁兴旺,播迁甚广,并形成为现代陈氏家族的主支。陈轸生子陈婴,居秦东阳令史。陈婴生成安君陈余,陈余生陈规,陈规生陈恒,陈恒生陈愿,陈愿有四子,长子陈寔,字仲弓,东汉时人,居颍川,在颍川陈氏家族发展中是个很关键的人物。
    从陈氏一世祖胡公满到陈寔,陈氏已世传到第四十四代(或四十八世)。陈寔在东汉桓帝时,任为太丘长,大将军掾属。因其有盛德,得与本郡苟淑、钟皓、韩诏俱为颍川四长。颍川陈氏跻身当地名门望族之列。
    陈寔有六个儿子,亦皆负有名望。其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与陈寔被称之为“三君”。陈谌的玄孙陈准,于西晋官至太尉,封广陵郡公。陈准的孙子陈世达任长城令,晋永嘉之乱时,徙居长城下若里(今浙江湖州(长兴—)东7里),下传十世而有裔孙陈谈先、陈霸先、陈休先。陈谈先官梁东宫直阁将军、义兴昭烈公。陈休先任梁文德元帅。陈霸先在梁官至相国、镇卫大将军,受封陈王,并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称陈高祖武皇帝,都建康(今南京),使陈氏家族步入历史上又一辉煌时期。
   陈朝传三世五帝,历三十三年,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为隋所灭。这一时期,除陈氏皇族聚居京城以外,因陈朝皇帝还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氏子孙播衍于长江与粤海之间的广阔地域,在江南地区形成许多陈氏豪门之家。
 2、 到隋唐时期,分布各地的陈氏诸家族获得继续发展。如陈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1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之祖。陈旺家族以孝友治家,世代相传,历时三百三十年,到宋代已是一个前后十九代、有三千九百多口人、三百多处田庄而又同财共爨的庞大家族。

 公元731年,岳阳王叔慎五世孙陈旺建庄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立江州义门陈根基。陈朝灭亡后,叔宝有妹妹嫁给杨坚为妃,全家被俘长安,受到宽待并按排官职。叔宝弟陈叔达曾为李渊处理“玄武门事变”,出力立功,深受李渊、李世民父子宠信。叔宝弟陈叔明曾在陈朝被立为宜都王,叔明五世孙陈兼在江州做官,岳阳王五世孙陈旺投奔族兄陈兼,陈兼迁官别任,陈旺落户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置产务农。陈兼后裔陈伯宣,有文才,朝庭屡征不应召,隐居在江西庐山太平宫注《史记》。伯宣全家后来到德化县齐集里落籍。因唐末战乱,又搬到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伯宣公次子崇公任家长,创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与旺公后裔合建跨德化、德安两县陈氏庄园,办东佳书院,十五世不分家,合族而居。由于伯宣公、崇公以及旺公后裔的努力,陈家被唐宋两朝五帝赐封“江州义门”,陈氏名扬天下。嘉佑七年因讼被宋仁宗下诏分析义门陈氏,把陈氏家族分迁全国十五个省,计三千九百余人,其中思澄公迁至果石庄。

3、义门陈后裔兴一公在元末曾参加陈友谅起义军,1364年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后,兴一公和戴姓表弟流落到苏北兴化县昭阳。据民国二十年阜宁陈氏七修家谱说 “兴一公避元末之兵乱,自姑苏阊门避兵昭阳旋迁于古盐城县冶殷家庄即后属阜宁县(现属建湖县辛庄乡陈桥村)之陈家桥。”自“姑苏阊门”避兵昭阳没有依据,仅是七修编委会研究成果。另一说是“洪武赶散”迁阜宁在时间上也不对,1368年朱元璋才立国,定为洪武元年。兴一公迁徙与“洪武赶散”无关。兴一公从昭阳迁徙避兵于古盐城县冶殷家庄即后属阜宁县之陈家桥原因:查看兴化县志,1366年春朱元璋派徐达大将军率大军与张士诚政权决战,北略两淮,断其退路,出兵直捣张士诚根据地——苏北昭阳、羊寨(首领羊成,驻今阜宁羊寨镇)等十元帅义军据点。 ·兴一公迁移原因:七修谱说,“兴一公避元末之兵乱,自姑苏阊门避兵昭阳旋迁于古盐城县冶殷家庄即后属阜宁县(现属建湖县辛庄乡陈桥村,又改名宝塔镇陈桥村)之陈家桥。”自“姑苏阊门避兵”六修以前的老谱均未提到,没有依据。1619年凌铁岩初修序言只说:“兴一公由昭阳避兵始卜居盐邑之(庙湾)殷家庄。”由昭阳避兵只能与1366年春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率军攻打张士诚政权根据地兴化昭阳有关。至于兴一公是哪里人,何时到昭阳,均无记载。据有关资料推测,兴一公本是江州义门陈人,可能来自江西、湖北地区,年轻时曾参加陈友谅起义军,1364年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后,流落到兴化昭阳。昭阳本是楚国封地,故有历史渊源。

    阜宁人称自已的爷爷为爹爹;称大伯父为大爷,父亲为爷,三叔父为三爷。这一点与邻县盐城、建湖不同。据悉,这个称呼与楚文化有关。在网上看到江西、湖北省有些地区也是这样称呼的。阜宁陈氏人的口语中仍有“勾当”、“蚕婆”词汇,在江州义门陈的(大唐版)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中可以找到相同的词汇。

   阜宁陈氏兴一公的儿子彦刚、彦高、彦广,孙子辈友昂、友忠、友敬、友信,在字辈上说明兴一公世系辈份传有规律。据考察,洪武初年,陈氏迁苏北的始祖字派就有:仲字辈、宗字辈、彦字辈、友字辈。我认为,这些字辈不是后来起的,是始祖迁移带过来的,是我们陈氏后人寻根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什么我们这里楚文化这么浓?说明,元末陈友谅政权失败后,为避免朱氏政权迫害,陈氏子弟与同情陈友谅的楚人相约迁徙苏北,埋名隐藏。寻根要有依据,不能生拉硬扯。

     阜宁陈氏寻根有几个误区,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使后来人误入歧途。

1、自“姑苏阊门”避兵昭阳说。七修家谱时,族长首先在民国20年出版的《东门支谱谱序》中提出,清朝举人陈雨霖任主编也这么说。民国22年出版的《阜宁陈氏宗谱》(七修)只有主编陈雨霖在谱序这么说,其他人不说了。以后八修谱也这样说,我们信以为真,多次去苏州寻根,走了弯路;

2、所谓“兴一公画像”,实际是先祖陈霸先麾下大将侯安都的画像,2007年首先出现在盐城北龙港陈氏家谱上。我到浙江长兴陈霸先纪念馆看到过侯安都的画像我从盐城北龙港陈氏寻根查到是北门陈的陈昌某所为。这个老兄竟杜撰为“兴一公画像”,恶劣影响至今没有消除;

3、所谓东门四世祖“英画像”,实际是明朝湖北名医李时珍画像,2009年首先出现在东九修宗谱上九修主编指认是门陈氏研究会陈昌某所为,这个老兄竟杜撰为“英公画像”,湖北陈氏一行到阜宁陈氏联欢也发现这个错误,恶劣影响至今没有消除。

    据陈发祥2003年编著的《八个陈友谅的考证纪实》:
   第四个陈友谅:南宋江西新国人,系“义门”柏林庄世系后裔。北宋仁宗帝嘉祐七年,朝庭奉旨“义门”分析,陈思澄经拈阄分得江西柏林庄。这个陈友谅系分庄始祖陈思澄之十三世孙,世居祖地——柏林,黉宫村,其垂直世系于后:
分庄始祖陈思澄下传——迪——老诚——勇——栋——灵——子赫——曾承——宗相——仲晟——宗卡——彦宪——友谅。

  彦宪公生二子:友谅、友闻。友谅的下落不明而失考,友闻一支迁徒湖北金山店,子孙繁衍(引自金山店《关山陈氏谱》及《义门简编》64页)。


   我认为这个陈友谅家谱从字辈排序看,与元末迁苏北的陈氏家族字辈排列有相似之处。

     阜宁七修以前老谱没有陈姓子孙与朱姓女子通婚现象。也不是阜宁没有朱姓,说明陈朱两姓不通婚有潜规则。传说朱元璋母亲也姓陈,江苏丹阳人。朱元璋与陈友谅争江山,却派兵到江西义门陈家刨陈氏祖坟。故传说有义门陈氏不与朱姓通婚的训示。间接说明先祖兴一公也是义门陈人。

兴一公元避兵乱迁到盐城县庙湾(阜宁旧名)殷家庄(现建湖县宝塔镇陈家桥村)娶了殷氏女为妻,经过六百多年艰苦创业,分为西门、东门、南门、中门、北门、中南门陈氏六个分支,后裔现有十多万人,历经抗倭,抗清、抗捻、抗日,反蒋多次战争的洗礼,成为盐阜地区陈、王、顾、戴、刘姓的首姓大族,产生了武进士陈为倚、中华民国众议员陈伯盟、省议员陈为轩、海军少将陈德鸿、江苏省副省长陈必亭、海军陆战队旅长陈昌锋等诸多名人。


·阜宁陈氏修谱情况

一修谱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由阜宁陈氏中门七世孙完赤、明廷、古遗三公主修,无存。

二修谱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中门八世孙陈性号东桥公主修本族谱,无存。

三修谱  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西门十一世孙陈以恪公主修本族谱,无存。

四修谱  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 中门十二世孙陈杰公字冠时号一亭主修本族谱,无存。

五修谱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中门十二世孙陈渊公字静涵又字会东号半湘主修本族谱,印十二部,无存。

六修谱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东门十三世孙立基公(字弼周)主修本族六门谱,印十二部,每部十二册,存十册于吴滩邓舍三组昌硕家。东门在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东门十三世孙立基公(字弼周)首修本族东门谱,无存。

七修谱  中华民国八年——二十二年[1919——1933年] 东门十五世孙伯盟公、西门十六世孙为轩主修本族六门谱,共二十四册。印110部。江苏阜宁·陈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为轩 陈伯盟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扬州犁头街浦聚成齐刊本。存美国科图。中门保存一部在中陈庄。 东门在民国二十年[1919——1931年] 十五世孙伯盟公、十七世孙雨霖公续修东门支谱,共八册,一部现保存在沟墩镇三合村陈俊峰家。
八修谱  共和国四十九年[1997年] 中门十八世孙子安、东门十九世孙昌周公主修本族六门总谱首一卷尾一卷,共二册。各门在共和国四十三年[1991年]分别修本门谱。东门十七世孙岳泉公、十八世孙必纲公、二十世孙尚和、尚功主修本族东门谱,共四册。各房均有保存。

       阜宁陈氏东门可聘公家谱 前言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天性。中国人是重视祖先的民族,崇拜祖先,感恩列祖,孝亲行仁,为传统美德,所谓“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不忘本,思祖德,是世界其他民族所不能及的。我们认为纂修家谱的宗旨之一,是尊祖、敬宗、收族、纯洁血脉。所谓“收族”,即将族人收于一谱,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纂修家谱的宗旨之二,就是谨防“异姓乱宗”,防止子孙辈“误联”乱宗。纂修家谱的宗旨之三,是表世系,序长幼,辨亲疏,提倡亲戚之道。

数千年来,中国人在血缘联系上,以家族亲和为基础,以社会道德为重心,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各宗族之谱牒,发挥了重要作用。族谱,又称家谱、宗谱、总谱、支谱、通谱、家乘等,是谱学中的一种,是对本族世系过去的历史的记载,其中包括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图、名号、官位、寿年、坟墓、遗像、像赞、事迹、族规、祠堂、字辈、诗文等多项内容。

     陈姓族谱是一个生命群体顽强行进的真实记载,是一代接一代的连续相传,族谱中简单明了的世系图,标示出从源头到现在浩淼悠长的过程。世系图一谱不纳二姓,纵的是祖祖辈辈的相传轨迹,横的是兄弟的按序排列,一丝不乱,万流归宗。族谱的价值观,古今不同,古之谱牒,作为明辈序、别亲疏的根据;也是有助于家产继承、官爵世袭、婚姻嫁娶、教育子弟、提高声望。家谱的中心,是记载世系。世系,又叫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是反映血族源流、亲疏关系和辈分的图表。名行谱的简介是对世系图的补充。

阜宁陈氏宗谱,自明代万历年,中门七世族祖完赤、明廷、古遗三公始修以来,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格式,五世为图,已经八修。东门支谱自清代光绪三年十三世祖立基公(字弼周)始修,民国二十年,经十五世祖伯盟公主持续修,已经二修。纵览东门支谱,它传承我们陈氏家族之生命线的历史信息,记录阜宁陈氏家族的来源、迁徒的轨迹;包罗了家族的人口生息、居所、繁衍、婚姻、族规、家法、墓地等内容;渗透着先人世祖火热生活的历史见证。是一部集忠孝信悌、礼义廉耻之大成,褒扬陈氏祖先患难与共、睦族亲亲的杰作,值得我们缅怀和景仰。陈氏家族历史博大精深,经验和教训发人深省,是我们陈氏后代取之不尽的宝库和价值连城的遗产。

     盛世修谱,顺应族人之意愿,合乎社会之需求,势在必行。二00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在阜宁县沟墩镇三合村陈必儒居所召开东门可聘公各房代表会议,共商三修东门可聘公家谱之大事。经多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谱局,必华为首,必儒、必富、必胜、健、超、昌清、昌水、洪宪等人勇挑重担采访,洪宪任主编。值得赞许的是谱局同仁发扬义门陈精神,冒三伏酷暑三九严寒,栉风沐雨,为寻觅中断族人后裔,转辗跋涉,足迹遍及阜宁、射阳、盐城等地。真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从而初步理顺了东门可聘公各房脉络和居所所在,为东门支谱可聘公家谱各房三修续房谱奠定了基础。

续修家谱实属浩繁工程,事无巨细都要核实考证,来不得半点玄虚。我们原则:一是要坚持求实存真、秉笔直书的原则,具有刚正不阿,不屈从权贵,不主观武断,不为门户所左右的品德,以及具有秉公办理,不徇私情的风范。二是具有淡泊名利,任劳任怨,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力戒急功近利和浮躁浮夸之风,我们向光绪年间弼周公、为恕公、民国年间伯盟公、雨霖公等修谱老前辈学习,学习他们迎着困难上,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修谱的过程是与列祖列宗对话的过程,学习老前辈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光宗耀祖。

我们谱局以东门支谱(民国二十年)二修谱版本为基础,三修东门支谱可聘公各房家谱。

为方便阅读,我们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繁体字改为简体汉字,竖排版改为横排版。凡有关阜宁陈氏东门可聘公子孙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功名等,无不进入这部史册。由于筹措的经费已经上交陈云为首东门九修编委会,为减轻宗亲负担,本届三修东门可聘公各房家谱不收人丁费,一切经费原则上均由祭内贤达赞助,编纂和文字撰写均由洪宪负责。新谱增加杰出的世祖遗像,补充了散文、诗文、对联等佳作,使谱牒内容更加丰富,并挖掘充实了一些历史依据。为正本清源,如实反映历代续谱之内容,纠正八修编谱中局限、错误,故复印二修东门支谱有关章节,单项成册,保持原貌,避免先人世祖史实和事迹湮灭。

    在修谱过程中,蒙东门可聘公族人鼎力相助,提供信息。 自谱局成立到续谱告成付印,不到三年时间,体现了陈氏族人之凝聚力,弘扬了东门可聘公族人契而不舍之精神。东门可聘公家谱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东门可聘公族人团结的象征。由于本谱涉及面广,加上我们谱德、谱才、谱学、谱识不足,缺略讹错在所难免,敬请后贤鉴谅指正。

陈氏东门可聘公家谱编委会

主任:    十八世孙 必华

副主任:十八世孙 必儒、必富

主编:   十九世孙 洪宪

2009年2月6日

    4、  在唐代,中原陈氏家族还有两次南迁福建,在陈氏家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一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唐朝廷派河南固始人、胡公满的六十八世孙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氏家族迁徙福建。在福建,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先后领兵平叛,并于武则天垂拱二年
(686)报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郡,陈政陈氏家族从此定居于福建,陈政父子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便被称为陈氏“开漳圣王派”。
其中多有流徙定居于沿海闽、浙、两广等地的,也成为闽、粤、台及南
洋诸岛陈氏最主要的分支。他们供奉陈元光为“开漳圣祖”,建庙祭祀。
现在仅台湾地区便有陈圣王庙五十三所,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台湾同胞
对陈元光父子的崇敬之情。
    唐代陈氏家族再一次南迁福建,是颍川陈氏、陈寔后裔陈忠之支。
陈忠原居陕西长安,赐勋鄂国公。其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拜太子
太傅,位高爵显,名噪一时。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初居兴
化,后迁漳州。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陈氏“太傅派”。“太
傅派”陈氏子孙尊陈邕为“南院”始祖。陈邕裔孙陈洪进,到宋初曾任
宰相,封南康郡王。他的两个儿子陈文福、陈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漳
州刺史,为宋初的陈氏显族。
  5、  宋元时期,陈氏子孙进一步播迁到粤东一带。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旺后裔陈魁率族人九十余移居福建宁化、上杭,
至其曾孙陈二郎、陈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
龙川等地。南宋时期,还有许多陈氏家族先由杭州迁南雄珠玑巷,再播
迁广东各地。到元明清时期,陈氏家族又大批从江西迁入湖南,所以江
西、湖南两地陈氏家族的关系很密切,迄今湖南人还尊称江西人为“江
西老表”。由福建、广东等地,陈氏家族再进一步入台。陈氏家族入台,
约始于明末。如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曾于明末随郑成功人台湾,官东宁总
制使。他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人台始祖。自清
初以后,陈氏迁台人数日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即有二千余
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因此在台湾,陈氏家族与另一大姓
林氏家族,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6、  陈氏家族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广泛分布。如宋代党项族所建的西夏国
有陈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家族,汉姓为陈;明清时期云南临安府落恐
甸长官司哈尼族副长官为陈姓;世居沈阳、辽阳的清代满洲人有陈姓;
清代高丽人有陈姓;清代满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清代云南丽江府
石鼓藏族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为陈姓;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
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鄂伦春族卡格
吉尔氏,汉姓为陈;台湾土著在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改汉族陈
姓。其他朝鲜族、哈尼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保安族、
东乡族、京族、黎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彝族、回族、土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中均有陈姓家族,并形成许多名门名家。
  7、  陈氏家族移居海外的历史也较早,其中以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最为
久远。如宋代迁居安南(今越南)的陈氏家族成员,有的已成为安南王朝
的重臣。后来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雯(即陈日雯),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促进了陈氏家族的发展。
迄今陈姓仍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
    陈氏移居日本,大约始于战国,齐太公之后。在明初,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出的陈氏水手,其中有的就在琉球群岛等地落户定居,形成当地的陈氏家族。
   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成员,有的出海谋生,遂移居海外。
如福建永春人陈臣留,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到马来西亚经商,后又率领亲族百余人迁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定居,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另有一些人分别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布相当广泛,正所谓“陈氏七千万,始祖皆胡公”。
  8、  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近年来,在陈姓发源地河南淮阳,先后成立了“陈氏研究会”、“陈氏联谊会”、“中国陈氏宗亲淮阳总
会”等陈氏宗亲组织,又先后多次派员和组团到各省、港澳台地区及新
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行联谊,受到当地及海外陈姓宗亲的热烈
欢迎,并收集到了大批族谱及其陈氏文化资料。而海内外陈姓陈氏宗亲
会、陈氏子孙更是怀着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的心情,纷至沓来,拜谒始
祖,捐资修复陈胡公陵园等,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的凝
聚力、向心力以及民族认同感,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

(四)名家高门焕乎大族
    陈氏家族自陈胡公之后,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家繁族盛,人
才辈出,涌现出了大批的杰出人物并形成众多的名家高门。其中既有南
面而王、称孤道寡的王室皇族;也有出将入相、为国重镇的官宦家族;
再有文章传世、绘事扬名的文学世家;还有忠义凛然、肝胆照人的将门
之族等等,列举如下:
    秦汉时期,秦末有英名传世的田齐家族,西汉有一代名臣陈平家族,
又有谋略兼具的名将陈汤家族,东汉则有太尉陈球家族,有名倾朝野的
太丘长陈寔家族,有以文章闻名的陈元家族,有祝阿侯陈俊家族,有法
律学家陈宠家族,有文学家陈琳家族等等。另外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南)陈国后裔陈氏家族的陈胜,则揭竿而起、领导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有大将军陈骞家族,有史学家陈寿家族,十六
国时期前赵有陈安家族,南梁有左卫将军陈庆之家族,北魏有征南将军、
许昌公陈琬家族,有瀛洲刺史陈肃家族,有泾州陈瞻家族,更有显赫辉
煌的陈朝陈霸先皇室之族等等。隋唐时期,有名垂千古的江州义门陈氏家族,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有宰相陈夷行家族,有大将军陈集原家族,有御史大夫陈崇家族,有虢州刺史陈义感家族,有冀州刺史陈琏家族,有海内文宗之称的陈子昂家族,有仓部郎中陈惠满家族,有太子太师陈希烈家族,有扬州长史陈敬之家族,有太常博士陈齐卿家族,有检校司徒平章政事陈少游家族,有文学家陈鸿家族,有诗人陈陶家族,有将门陈玄礼家族等等,还有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曾称文佳皇帝的陈硕真家族。
    宋元时期,有颍川郡开国伯陈靖家族,有参知政事陈恕家族,有父
子兄弟同朝显贵的陈尧佐家族,有为官清正的陈希亮家族,有学者陈彭
年家族,有藏书世家陈振孙家族,有华文阁直学士陈居仁家族,有诗人
陈师道家族,有医学家陈自明家族,有诗人陈与义家族,有学者陈傅良
家族,有画家陈居中家族,有一代奇才陈亮家族等等,元末则有与朱元
璋平分秋色的陈友谅家族。
    明清时期,有平江伯陈碹家族,有兵部尚书陈道亨家族,有南京吏
部尚书陈俊家族,有南京兵部侍郎陈琳家族,有画家陈洪绶家族,有旅
行家陈诚家族,有学者陈献章家族,有学者陈建家族,有画家陈道复家
族,有散曲家陈铎家族,有音韵学家陈第家族,有戏曲作家陈与郊家族,
有医学家陈实功家族,有文学家陈继儒家族,有史学家陈邦瞻家族,有
思想家陈确家族,有散文家陈贞慧家族,有小说家陈忱家族。有官宦豪
门陈宏谋家族,有抗击英军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家族,有文学家陈维
崧家族,有学者陈寿祺家族,有水利家陈潢家族,有医学家陈修园家族,
有篆刻家陈豫钟家族,有金石学家陈介祺家族,有诗人陈恭君家族,有
女文学家陈端生家族,有经学家陈奂家族,有学者陈澧家族,有水利学
家陈潢家族等等。
    近代以来,陈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名家名门辈出,并分布在诸多
领域。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家族,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家
族,将门之家陈赓家族,文学家陈衍家族,史学家陈寅恪家族,还有中
国国民党系首领陈果夫家族,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陈诚家族等等。
旅居海外华侨的陈氏家族,明代琉球就有陈申家族,清末菲律宾有
陈谦善家族,近现代美国有陈宜禧家族,最著名的是新加坡实业家、爱
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家族等等,彪炳史册者不胜其数。这些名家高门的涌
现,进一步促进了陈氏家族的繁衍昌盛,使陈氏家族族望愈显,而无愧
于大族之称。
    诸多名门才俊,实难一一全面介绍。故此,本书将大体按时代顺序,
撷取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家族,作较详细
地介绍。余则筛选百个名家高门作为附篇,予以简介,供读者朋友了解。

一代名臣四世封侯——西汉阳武陈平家族

在中原大地,位于今河南黄河岸边,有一个如今只能算普通小县的
原阳县,在秦汉时期称为阳武县,曾是名闻遐迩、引人注目之地,有过
耀眼的辉煌。
    此后这里曾发生过震惊一时的博浪沙张良行刺秦始皇事件。“子房
英名传千古,至今懔懔有声色”。
    这里还是汉初丞相张苍的故乡据说汉初名臣曹参,在还没有出名
的时候,曾掾阳武而为令,并在此追随刘邦打天下。但这里更为著名的,
恐怕要数汉初曾被封户牖侯、后又改封曲逆侯的著名谋士陈平了。陈平
就出生在阳武县的户牖乡,陈平家族也成为阳武的名门之族。

(一)家世渊源出英才
    在陈氏家族史上,代出名臣。最早名满天下而流传千古的,第一位
当推西汉陈平。在历史上,陈平是可与汉初群杰张良、萧何、曹参齐名
的一代名臣。他虽然没有被列人汉初三杰,但他辅高祖刘邦成就帝业,
佐文帝治理天下,功高名重。其功业完全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
    作为超一流的谋士,陈平虽不如张良沉稳,但却比张良多机智。两
人都喜好黄老道家之学,但又有很大差异。张良晚年恪守“无为”之教,
而陈平则终生锐意进取,颇具纵横家的色彩。所以在蜿蜒起伏的人生旅
途上,陈平能巧妙地运用其智慧,驾驭命运之舟,遇难而不困,有险而
无危,终于以其丰功伟业名传千古。陈平家族源远流长。据史载,陈氏
为虞舜之裔,周武王克殷之后,虞舜之裔孙妫满被封之于陈,以奉祀舜
帝,是为陈胡公。胡公妫满既是陈氏封国的开国君主,也是陈氏的得姓
始祖。后来陈国发生内乱,陈氏子孙遂纷纷迁出,陈国宗室、胡公满

二十一世孙公子衍于是亦弃国避难于阳武(今河南原阳一带)。陈平就是

陈衍一支的直系子孙。
    陈平(前178),籍河南阳武县户牖乡库上里(今河南原阳县阳阿村)。陈平远祖虽为王族,但却逐渐沦落。到陈平的祖上,已是一般的农户之家。陈平少时,父母双亡,家里有地三十亩。那时一般五口之家约有田百亩,才算小康之家,陈平之家实属贫寒。陈平与哥哥陈伯生活在一起。
他自幼喜欢读书,尤喜黄老之学,究心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陈平的
哥哥陈伯宽厚仁慈,见弟弟认真读书,手不释卷,便对他寄予厚望。有
哥哥的抚养和支持,陈平所以能专心致志、无牵无挂地外出求学。光阴荏苒,岁月如逝,青年的陈平,已长得伟岸俊美,身材高大,面色丰润,更是满腹经纶。
    陈平也到了婚娶的年龄。可是他高不成,低不就。这时户牖乡有一
个富家名叫张负,他有个孙女,嫁过五个丈夫,每次娶过去,丈夫皆很
快就死去,人们纷纷传说她有克夫之命,再也没人敢向她求婚了。陈平
一心想找个贤内助,帮助自己去成就一番大事业,听说这个女子很贤惠,
于是不顾阴阳生克之类的妄说,暗打主意决计要娶张负的孙女为妻。张
负后来也了解到陈平气宇不凡、做事精明,知道陈平所交往的都是些有
志向之人。由此,张负做主,把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家贫,张负
赠送他钱米以及结婚的费用。孙女临出嫁时,张负谆谆嘱咐道:“你去
陈平家,不要因为他家里穷而失掉妇道,对他不恭敬。对他的兄嫂,也
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其实,张负的孙女十分温存、贤惠。大凡
青年女子,遭遇丧偶之祸,柔软的心灵便会刻下深深的疤痕。一旦再续
嫁,就会把男人看得分外珍重,更何况五次丧夫、无人敢娶的女子。随着这次婚姻,陈平家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张负对陈平怜爱有加,不惜资助他以重金。这样,陈平内有贤妻体贴,外得富翁舅的资助,使他以充足的精力专注于事业。
    历史上大凡杰出的人物,总是有志向、有智慧、有胆识,又脚踏实
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陈平自从娶了张负的孙女,交游更加广
泛。乡亲们也对他另眼相看。当时和别的地方一样,库上里村也每年祭
土地神。祭神之后,要把祭肉分给众乡亲。乡亲们于是就推举陈平做主
持分肉的人。陈平分配肉时非常恰当、公平。乡亲们喜不自胜,纷纷赞
扬他说:“陈平真是公正无私!”陈平则说:“这算什么。假如有一天让
我治理天下,我也会像这一样公正无私。”年轻的陈平,已看到了人世
间诸多的不公平,并立志为普天下的公平而努力。
    这时,轰轰烈烈、翻天覆地、英杰辈出的历史新篇章揭开了。秦王
朝的暴虐统治难以为继了,秦二世元年(前209),爆发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的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

自称“张楚王”。起义以后,陈胜命部将周市率军到魏地一带(今属河南

地区)扩展地盘。周市立魏公子咎为魏王,自立为魏相。
    此时也正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代。胸怀大志的陈平告辞了兄长和妻
子,约了几个青年,一起前去临济投奔魏王咎。魏王任命陈平为太仆,
为他执掌乘舆与马政。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陈平不失时机地向魏
王献计,晓之以夺取天下的大道理和大政方针。谁知目光短浅的魏王,
对他的建议竟一句也听不进去。而且魏王的一些亲信,见陈平的胆识能
力远在他们之上,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于是纷纷向魏王进谗言,
魏王于是对陈平产生猜忌。陈平见魏王如此昏庸,难成大事,于是毅然
离开魏咎,另寻明主。
    不久,秦将章邯率军攻魏,魏王全军覆没,周市为秦军所杀,魏咎
也自焚而死。这时,项羽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来到黄河南岸,准备
北渡黄河,与秦军主力在河北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
代,他与叔父项梁在会稽(治今江苏苏州)起兵后,率军北上。项氏叔侄
勇猛善战,势力发展很快,成为反秦势力中人马最强的一支。后来,项
梁战死,项羽成为主帅。
    陈平久闻项羽大名,认为在项羽帐下也许可以实现自己成就大业的
理想,于是就投奔了项羽,并参加了著名的巨鹿之战。随项羽西入咸
阳。
    谁知项羽也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尤其缺乏知人之明。秦朝灭亡
后,项羽在关中大肆分封诸侯,对其他反秦将领和秦朝降将,也进行了
分封。又自恃力量强大,自封为西楚霸王,攻占九郡,最后定都于彭城(今
江苏徐州)。
    但项羽的分封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反对。其中,手握重兵的田荣,
首先起兵反抗。其他对项羽心怀不满的诸侯王,也纷纷起兵。其中比较
强大的势力是得项羽分封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居
巴蜀汉中,定都于南郑(今陕西南郑市东北)。
    在各诸侯王起兵反对项羽之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烧毁栈
道,拜韩信为帅,暗度陈仓,自汉中攻人关中,打败项羽分封的三秦王,
    然后继续东进。都治河内(今河南武陟)的殷王司马印归顺刘邦。
    项羽闻知大怒,他起用陈平并封陈平为信武君,率军攻打司马印。
司马印兵败投降陈平。陈平凯旋而归,项羽十分高兴,任命陈平为都尉,
赐黄金二十镒(一镒二十两)。这时刘邦率军攻打殷王领地,陈平败北,
司马印又归降了刘邦。项羽又大怒,准备诛杀陈平等人。陈平闻讯,封
金挂印,自己提剑抄小路逃命。
    陈平离开项羽,表面上是为了逃命,实际上是看透了项羽乏能无道,
不可能靠他成就大业。但是离开项羽,再去投奔谁呢?陈平久闻汉王刘邦

胸怀大志、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知人善任,于是便投奔刘邦。
    这时刘邦正驻守在河南修武(今河南修武县),厉兵秣马,志在东进。
陈平自忖,要投奔刘邦,还是先找朋友推荐一下为好,于是去见刘邦的
部将魏无知。魏无知见是朋友陈平,慨然举荐,奏明汉王。刘邦当即接
见陈平,赐以酒席,与之交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当谈到对楚用兵时,
陈平说:“目前项羽正率兵伐齐,楚地空虚,我军应急速东下,直捣彭城
巢穴,截断楚军归路,其军心必散。项羽虽勇,又有何为?”陈平一席话
说得刘邦眉飞色舞,对他十分赏识。便问陈平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陈
平答曰都尉,于是刘邦也任命陈平为都尉、兼掌护军。为了能随时请教,
刘邦还让陈平与他同乘一辆车,并监督各部将领。不久又提升他为副将。
刘邦手下的大将周勃、灌婴等对此不满,便放出流言蜚语中伤陈平。
他们讽刺挖苦陈平虽是美男子,但却不过像块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腹
中未必有什么奇计异谋。又说陈平在家与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能容身
而逃出来归顺楚王,在楚王那里又不能容身而跑来降汉王云云,使刘邦
对陈平产生了怀疑。于是,刘邦召魏无知责问。
    这个魏无知,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既有识人之明,又有审时之智,
他向刘邦辩解说:“臣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人才,陛下今天向臣问的是
一个人的品行。假如一个有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孝己(商高宗武丁的儿子,以孝著称)那样品行的人,对如今的楚汉相争却毫无益处,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用呢?”说明他向刘邦推荐的是奇谋之士。
    刘邦听后,觉得有道理,但心里仍不踏实。于是又把陈平叫来,呵
斥他为何“先事魏王又事楚王”,陈平说:“臣事魏王,魏王不采纳臣的
建议,因此臣离开他而事楚王。楚王不能用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项
氏家族的人,便是夫人娘家的人。即使有奇谋之士,他也不爱惜不重用,
所以臣才离开他。臣听说大王能用人,故来此归顺。”刘邦见陈平直言不
讳,光明磊落,他的怀疑全消释了。又加上他觉得陈平确实是个杰出的
人才,所以又向陈平道歉,擢任陈平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的将领。从
此以后,汉军将士再没人对陈平说长道短了。

(二)六出奇计佐刘邦
    刘邦夺取天下的战争,开始还算顺利,一举拿下关中,挥师东进,
一度打进项羽的老巢彭城。但不久,项羽以强大的兵力开始反击,逼迫
刘邦退守荥阳(今属河南)。
    汉高祖三年(前204)四月,楚汉战争到了最关键、最激烈的时刻。楚军断绝了汉军的外援和粮草通道,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
刘邦焦虑万分,要和项羽讲和,提出以荥阳作为楚汉的分界线。可
是项羽要置刘邦于死地,对他提出的条件,连理也不理。
    刘邦见形势岌岌可危,忧心如焚,向陈平求计。陈平向刘邦道破了楚汉双方的长短得失:
    第一,从领导集团来看,楚军中多有重名节的社会上层势力。因此,
难免有守旧和腐朽气息。而汉军中,大部分则是社会下层人士,是一批
富有进取精神的人物。
    第二,从战略思想上分析,项羽想独揽天下,却又吝啬爵位和封地,
不能得部下以死相报;而刘邦却可以用爵位和封地换得广大将士舍命相
报,这正是能够取得天下的有效方法。
    因此,陈平针对项羽素有猜忌的致命弱点,提出使用反问计消灭项
羽。刘邦听了陈平的计策之后,心里豁然开朗,立即慷慨地交给陈平黄
金四万斤,让他按计实施。于是陈平就用重金收买楚军将士,广泛散布
谣言,说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做了项羽的高官上将,功高
盖世,可是项羽却不封他们为王,他们准备同汉王刘邦联合,共灭项氏,
分其地而称王。项羽一向耳软,一听这些流言,果然顿生疑忌。
    范增是项羽最得力的谋士,被尊称为“亚父”。项羽曾派人到汉军
中探听虚实,当项羽的使者到达汉营中时,刘邦准备了最高规格的饭菜,
让人端了上去,见到项羽的使者后,故作吃惊地说:“我原来以为是亚父
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立即命侍从把饭菜撤掉,仅送上一碗菜汤
和几个馒头。楚使受此羞辱,不胜其忿,返回楚军大营后,把受辱经过
一一向项羽作了汇报。项羽因此对范增更加怀疑猜忌。
    当时,战争形势对楚军极为有利,范增提议乘胜迅速攻下荥阳城,
项羽却根本置之不理。范增事后才知是因为项羽对他有了疑心的缘故,
心灰意冷,愤然离去,行至彭城,痈疽发作而死。就这样,项羽手下惟
一高明的得力谋士范增,被陈平的反间计除掉了。
    随后,陈平的反间计频频得手。楚将钟离昧长期受项羽的猜疑,而
得不到重用。大将周殷最后也背叛项羽而归顺刘邦。
    陈平的反间计成功实施之后,项羽的军队军心涣散,围困荥阳城的
楚军也将士懈怠。在此形势下,陈平又向刘邦献计,准备从荥阳突围而
出,死里逃生。
    汉高祖三年(前204)五月,陈平先使人放出空气,说汉军粮尽援绝,准备开城投降楚王。然后,又让汉军大将纪信冒充汉王,准备诈降。再从城中挑选了二千名女子,披盔带甲,手执仪仗待命出发。一切准备就
绪之后,便乘夜色打开城东门,放出纪信和二千名女兵。
    汉王授降,一时成为天下的新闻。另外还有许多巾帼女子,身着戎
装,忸忸怩怩,更是见所未见。
   

楚军一时为好奇心所驱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前去围观。项羽
亲自出营“受降”。趁楚军大多涌向东门、西门无备之际,刘邦和陈平
等率精兵乘虚而出,连夜逃往关中,从而转危为安,解荥阳之围。就在这时,刘邦的大将韩信在消灭了黄河以北的赵国之后,举兵东进,攻占了齐地。

汉高祖四年(前203)十一月,刘邦刚从成皋养伤回到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韩信便遣使向汉王告捷,并说齐地刚刚平定,请求封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予以镇抚。刘邦听后勃然大怒,正想破口大骂,忽然觉得几案下被人踢了一脚,便连忙住口。原来,汉王的著名谋士张良、陈平这时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大将韩信文武全才,手握重兵,远在三齐,倘若此事处理不当,韩信兵反,独立于齐,便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王将身临危境,天下大事就难以预料了。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齐王,好好待他,免生事端,对汉最为有利。机智的刘邦马上也领悟到陈平二人的用意,便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做假王。”随即派张良到齐,册封韩信为齐王,督促他尽快出兵西进。这样就巧妙地安抚了这支十分重要的军事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
    楚汉在荥阳、广武一带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迟迟未决胜负。但
形势对汉军却越来越有利,而楚军君臣猜疑,日益衰竭。汉高祖四年(前
203)月,刘邦为换取被项羽掳掠的父亲和妻子,请求双方罢战议和。楚军当时已腹背受敌,当然乐于议和。双方遂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
下。鸿沟以西归汉王,以东归楚王。这就是“楚河汉界”的由来。
    此后,双方罢兵,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欲引兵西返。但是张良和
陈平各以其谋略家的敏锐洞察力,不谋而合地看到:项羽已到了捉襟见
肘的地步,此时正是灭楚的大好时机。倘不乘胜追击,及时出兵,将恐
“养虎遗患”。于是刘邦依张良、陈平之计,发兵猛追项羽。到汉高祖
五年(前202)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将楚军合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后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楚军全部消灭,项羽逃至乌江(安徽和县东北),在前有大江、后有追兵的绝境之下,被迫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壮烈悲剧,拔剑自刎,结束了其叱咤风云的一生。至此,刘、项之间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刘邦于汉
高祖五年(前202),正式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王朝虽然建立,但一些势力强大的异姓王,西汉皇权是潜在的
威胁。刘邦极为注意汉军内部的异己势力,尤其是对最有实力的大将军
韩信,更是一直耿耿于怀。灭楚之后,刘邦把韩信调离齐地,改封为楚
王。这时有人上书揭发韩信谋反。刘邦于是召见陈平,征询他的意见。
    陈平作为一名谋略家,一直尽力回避内部斗争。刘邦请教他时,他
总是说:“我能有什么好意见,诸位将领意见如何?”当刘邦把诸将建议
尽快发兵消灭韩信的意见向陈平陈述后,陈平提出了让刘邦外出巡游以
擒韩信的计策。刘邦认为这个计策非常好,于是依计而行。便先派使者
通告有关诸侯,会集于陈县。刘邦还没有到达陈县,韩信便在郊外的大路上等候迎谒。刘邦已事先安排武士,遂将韩信逮捕,并把楚地收归中央控制。回到洛阳后,韩信得到刘邦的赦免,被降封为淮阴侯。此举消除了国家再度分裂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和安定。
    这时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匈奴政权建立,并经常骚扰西汉北部边
境。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秋,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驻守马邑(今山西朔县)的韩王信,韩王信投降。随之韩王信和冒顿单于合兵于一处,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又攻略晋阳(山西太原市)。
    刘邦闻讯后,亲率三十万大军,往征匈奴。冒顿单于善于用兵,他
先把精锐武装藏起来,故意用一些老弱残疾之卒为诱饵,将汉军诱至平
城,然后突出四十万精兵,将刘邦紧紧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
东南),一围就是七天,汉军援尽粮绝,困饿不堪,并随时可能被歼灭。
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陈平忽生一计。他准备了一幅绝色女子图画,
还有许多金银珠宝,派遣一名有胆有识、又能言善辩的使臣,暗中下山,
买通番兵,秘密会见匈奴阏氏(匈奴单于的正妻,相当于王后)。汉军使
臣先献上金银珠宝,然后说道:“现在汉皇帝被围,十分危急,想与单
于议和,知阏氏对单于很能尽言。若单于不肯,现有一幅图画在此,上
面是大汉第一美女,将奉献给单于。”阏氏打开图画一看,画上的美女,
真是天姿国色,花容月貌。和自己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她想:如果汉
使把这美女送给单于,必然会专宠后宫,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就会一落千
丈。阏氏顿生嫉妒,忙对汉使说:“你回去禀报汉帝,我一定会让单于退
兵的。”阏氏随后去见单于,劝说匈奴和汉朝不宜结仇太深,即使夺取了
汉人的土地,匈奴也很难长久安宁。并说汉皇帝有神灵保护,不能得罪
神灵云云。冒顿单于思前想后,终于网开一面,撤开包围,放汉军人马
南归,汉军最后安全撤出。
    刘邦在洛阳论功行赏时,曾封陈平为户牖侯,并世代传袭。巧解平
城白登山之围,刘邦非常感激陈平。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当行至曲逆(今
河北保定市西南)时,见曲逆城中屋宇高耸,雄伟壮观。于是下令改封陈
平为曲逆侯,并享用曲逆封邑内的全部赋税。在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中,
尽食一邑之赋税者,惟有陈平一人。这也成为陈平家族的无尚荣耀。

(三)诛除诸吕安刘氏
    汉高祖刘邦晚年,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潜藏着一股暗流:外戚吕氏依
靠高祖皇后吕雉,欲控制西汉军政大权。
    高祖皇后吕雉泼辣精明,颇有心计。吕后内靠宠臣审食其参与策划,
外则与名将樊哙结成裙带关系,将其妹吕委嫁给他。同时,又把吕氏子
弟安插到中央各要害部门,形成朝野上下一股很强大的势力。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燕王卢绾造反。刘邦命大将樊哙为相国,率军前往讨伐。当时皇后吕雉最嫉恨的人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当然依附吕雉,曾与吕雉密谋在刘邦死后,诛杀戚夫人和她
的儿子刘如意。樊哙率军讨伐卢绾出发后不久,这话传到了刘邦的耳朵
里。刘邦勃然大怒,说道:“樊哙知我身患重病,竞还盼我速死。”同
时也心痛他心爱的戚夫人在他死后会遭大祸,于是想杀掉樊哙,镇压吕
后,以保护戚夫人。于是采用陈平之计,欲斩樊哙,由周勃代行讨伐之
职。
    陈平、周勃二人接受诏令,乘车追赶樊哙。路上商议,樊哙是皇上
的故友,开国功臣,功高盖世,又是皇后妹妹吕媭的丈夫,皇亲国戚,
地位尊贵。现在高祖一时愤怒,要杀樊哙。事后,他是会后悔的。那时,
怪罪下来,吃罪不起。不如捉住樊哙,押解回京,听凭皇上发落。两人
于是依计而行。
    他们赶到樊哙军前,在军营外宣召樊哙接旨。在接旨时,把樊哙绑
了起来,打入囚车,由陈平押解樊哙回京,周勃接掌军权。就在陈平等
人回京的路上,闻悉刘邦驾崩,皇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
    陈平料定朝中必由吕后主持政事,局势会变得异常险恶。果不出所
料,陈平还未到长安,就逢使者传诏,命陈平和灌婴一起去驻守荥阳。
陈平知道,樊哙之事说不明白,凶多吉少。于是,先不去上任,而是跌
跌撞撞地奔入宫中,跪在高祖灵柩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诉:“先帝命我
决斩樊哙,我未敢轻处大臣,现已将樊哙押解回京,准备请先帝亲自发
落,却不料先帝已先走了一步。”这是说给吕后听的。果然,吕后、吕媭
得知樊哙未死,就放下心来。又见陈平哭得十分悲哀,痛哭流涕,顿生
哀怜之心,就让他回家休息。陈平怕吕媭等怨恨他的人再在吕后面前进
谗言,用毒计迫害他,于是坚决请求吕后让自己宿在宫中,护卫高祖亲
族。
    此时,惠帝已即位,吕后已为吕太后,仍掌实权,就封陈平为郎中
令,日夜在宫教诲辅佐惠帝。不久,樊哙被押解至长安,吕后立即下令
赦免,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
    陈平日夜守候在惠帝左右,消息灵通,又和吕后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深得吕后的信任。因此,虽然吕媭屡进谗言,也不能伤害他。这时,汉
朝的开国功臣被剪除殆尽,只有陈平等少数几个人幸存下来。
   汉高祖刘邦临终前,吕后曾问他:“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死,谁
能担此重任?”刘邦道:“曹参。”“曹参之后呢?”“王陵。不过王陵
憨厚而正直,须得陈平辅助。然陈平也难以独任,可让周勃为太尉。周
勃厚重少文,安定刘氏天下的人,必定是周勃。”萧何死后,吕后按高
祖遗旨,让曹参继为丞相。
    汉惠帝五年(前190)八月,曹参死。吕雉细思高祖遗嘱,高祖说陈平也难以独任,无非是说陈平鬼点子多,陈平不能独当此任,需要一位忠厚老臣从旁节制。吕雉领会高祖深意,于汉惠帝六年(前189)十月,封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曲逆侯陈平为左丞相,绛侯周勃为太尉。汉初以右为尊,所以陈平便屈居副丞相之位。
    王陵的来头甚大。他是汉高祖的同乡沛县(今属江苏)人,又是刘邦
的老友和恩人,出身于沛县豪族。刘邦在沛县起兵后,首先攻人咸阳。
王陵这时也聚集党徒数千人,驻扎在南阳,不肯去臣服刘邦。直至后来
楚汉决战,汉军必胜之势已定,王陵才领兵归顺了刘邦,跟随刘邦打天
下。但因为早年刘邦是以兄长事他的,所以王陵后来也一直在感情上不
愿屈居刘邦之下。刘邦虽然尊敬他,但也迟迟不封赠他官爵,直到后来,
才封他为安国侯。刘邦死后,惠帝始封他为右丞相。
    王陵为人,文化水平不高,不大讲究礼仪,率性任气,有什么就说

什么,不考虑后果,但他还是非常忠厚正直的。他任右丞相两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惠帝就去世了。于是吕后正式“临朝称制”。
    这年冬,吕后欲立吕氏子弟为王,便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有违先帝遗旨。当初先帝曾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听了,内心十分生气,遂又去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陈平答道:“昔日高祖定天下,以刘氏子弟为王;而现在是太后称制,欲立吕氏子弟为王,无所不可。周勃也同意,吕后听罢大喜。
    退朝之后,王陵怒气冲冲地质问陈平、周勃等人:“当初群臣与高祖歃血为盟,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你们不都在场吗?现在高祖去世了,太后是女主,想立诸吕为王,你们违背盟约,而对太后曲意奉承,将来有什么面目见高祖于九泉之下呢!”陈平坦然地说:“在朝廷上直言敢谏,这方面我不如您;但是卫护刘氏子孙的安全,恐怕您就不如我了。”王陵无言以对。
    吕太后恼恨王陵,就对他明升暗降,改任他为皇帝太傅,夺了他的相权。王陵从此赋闲在家,闭门谢客,不问朝政,十年后去世。免去王陵的右丞相职位之后,陈平被擢升为右丞相,同时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实际上,这个审食其最受吕太后信任,是从旁节制陈平的。
    陈平见主弱臣强,吕太后又机智狠毒,稍不注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遂装作胸中无志,有权不用,整日在家放荡饮酒。吕太后看到陈平的所作所为,认为朝中大权已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心中不免窃喜。陈平也与吕氏相安无事。
    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吕太后病死。刘氏宗室及汉室官僚中那些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人,认为消灭吕氏诸王的时机来到了。吕氏诸王也准备最后一搏。双方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陈平与周勃密商,决定先从赵王吕禄身上下手。吕禄当时是上将军,主持北军,驻守在皇宫,掌握中央的精锐部队,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位置卜。但此人有勇无谋,一介武夫而已。陈平、周勃买通了吕禄的密友郦寄,让他去劝说吕禄,让吕禄认清时势,交出兵权给太尉周勃,然后到自己的封地去享清福。吕禄看到,刘氏宗室和汉室官僚对分封诸吕为王都极为仇恨,许多大将要兴兵讨伐诸吕,内心有些惧怕,也想离开是非之地,去封邑享清福,便轻信了郦寄的话,把上将军大印交给周勃。这样,周勃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北军。陈平、周勃便在北军中考察人心向背,下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结果全军将士皆左袒。陈平、周勃非常高兴。另一支骨干力量南军也被陈平、周勃控制。于是他们便放手将外戚吕氏势力诛杀殆尽。实现了“诛除诸吕而安刘氏之后”的宿愿。
    吕太后死后,刘恒即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汉文帝任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并赐陈平黄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后来周勃退位,陈平独任丞相。西汉逐步进入强盛时期。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陈平病逝,赐号献侯。
    陈平辅佐汉高祖打天下,多出奇谋,屡建伟勋,功业辉煌。又长期担任丞相要职,在诛除谮吕复安刘氏天下的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稳定西汉初年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被认为是善始善终的贤相。尤其是他功高位重,家门显赫。他先后被封为户牖侯、曲逆侯,死后又被赐号献侯,他的子孙陈买、陈恢、陈何三代续封侯爵,其后代陈掌,社会地位也很高。陈平家族成为西汉前期的名门显族。但陈平的后代裔孙中有作为的人却不多。他的儿子陈买,继承侯位后两年就去世了,没有来得及做出什么事业。陈平的孙子陈恢,虽然继承侯位二十三年以后才去世,但一生平庸,也干出什么像样的事业。陈平的曾孙陈何,却是一个专门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最后落得个因强占别人妻子而被弃市的下场,陈平后代的侯爵之位也被废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