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田野“神话”的共产党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7:43
这里的农民家家住着400到60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户户有着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存款
创造田野“神话”的共产党人
2006年01月13日 04:50:12

本报记者 郁进东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0.9平方公里,占全国版图不足千万分之一,然而,它一年创造的产值达300亿元,实现利润达20亿元,超过了我国西部一些地市一年的财政收入。

  这里家家住着400到60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户户有着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存款。电脑、汽车、别墅……这些如今城里人还远没有普及的现代家居设备,早几年前就走入这里的寻常百姓家。

  这里民风淳朴,人人相敬,家家和睦。“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农民的乐园!”你看不到吵骂、打架和赌博,看到的只有笑容、自信和忙碌。多少年来,这里的犯罪记录都是零。

  ……

  它只是一个村,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它的名字叫华西,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下属的一个小村落。

  它更是一个神话!而创造这神话的人,是华西村农民和他们的带头人吴仁宝!

  什么是社会主义,老百姓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1961年,华西村正式组建,33岁的吴仁宝任村支部书记。当时的华西叫生产大队,下设10个生产队,人口667人,可耕地841亩。12个小自然村落,破破烂烂。茅草房,泥垛墙,羊肠小道弯弯曲曲,贫瘠的土地七高八低。

  党把这200多户人家、700多口人、800多亩地交给你吴仁宝,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党增光。吴仁宝决心带领大家艰苦奋斗,重造山河,彻底改变华西贫穷的面貌!

  1964年,他带领干部群众踏遍全大队1300多块土地、40多条河流,一边勘察,一边商量,最终制定出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此后,华西人在吴仁宝的带领下,顶风雪,冒严寒,战天斗地,一步步改造着华西的面貌,被人称为“做煞大队”(意为干活苦死了)。到1972年,华西搬掉了984条田岸,削平了57个土墩,填平了39条废河沟渠,挑走了110万立方米土,把原来1300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当年实现亩产突破一吨,提前8年实现了华西十五年规划。到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华西亩产猛增到2704斤,工副业达到28万元,村集体积累60多万元。华西由“做煞大队”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先进村。

  如果吴仁宝只是改造山河,在土地上刨食,华西最多也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走上富裕之路。吴仁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大胆、巧妙而又坚定地开始尝试乡镇工业的探索。

  1968年,精明的吴仁宝算了一笔账。当年,华西人口比建村时增加了142人,而土地只增加了6亩。今后,人口还将呈迅速增长之势,而土地几乎是一个常数。吴仁宝认为,如果把农民都绑在土地上刨食,肯定没有出路。

  吴仁宝想到了办厂。在“以粮为纲”和“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的年代,这需要多大的胆识和勇气啊。

  于是,一个小五金厂在华西偷偷开张。1978年,这个五金厂摘掉“地下”的帽子,向世人公开时,它已经为华西集体经济创造了135万元的利润。华西人均年分配也上升到了220元。吴仁宝用五金厂赚的钱建起了当时苏南很多县城都没有的五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和中小学,华西人自豪地称它为“教育大楼”。

  改革开放,给了吴仁宝巨大的动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带领华西人民进行突飞猛进地建厂。钢铁、毛纺、冶金……吴仁宝变戏法似地让华西村的田野上矗立起一座座既美观又环保的大型工厂,建立了苏南农村第一个工业园区。到1988年,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一、三产业为两翼的多元化格局。当年,华西年产值超过了1亿元。而到2005年年底,华西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让世人瞩目的300个亿!

  什么是社会主义?吴仁宝对此有着朴素的理解。他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让老百姓幸福,是我一生最大的满足。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地方富裕起来后,黄赌毒开始泛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开始抬头。作为华西村党委书记的吴仁宝,敏锐地洞察到,不能让这些歪风邪气滋生滋长。他响亮地提出,华西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个礼拜天,华西村党委都要召开党委成员学习例会,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吴仁宝说,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淡季旺季。此外,对全村村民,村党委不失时机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求村民自觉做到“守法、守约、守信誉”。

  只读过3年私塾的吴仁宝,自编出了《十富赞歌》和《十穷戒歌》,至今传唱在华西村的街巷。智能富―――学文练艺成才富;勤劳富―――爱岗敬业辛劳富;节俭富―――精打细算聚财富;守法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守信富―――恪守信用客多富;团结富―――家族和睦同心富;帮带富―――邻里相亲互助富;育才富―――育好后代子孙富;集体富―――巩固集体共同富;爱国富―――国家强盛安定富。

  再看《十戒穷歌》。逐渐穷―――多因放荡不经营;容易穷―――家有钱财手头松;懒惰穷―――朝朝睡到日头红;无才穷―――不学无术人无用;心散穷―――家族不和常内攻;受骗穷―――不识良朋钱骗穷;违法穷―――违法贪财进笼络;无度穷―――浪吃浪用山用空;失算穷―――算计不好一世穷;三害穷―――嫖赌吸毒彻底穷。

  为了治赌,吴仁宝别出心裁地想出了社会监督、举报重奖的妙招。他两次在左邻右村张贴出《公告》,后来更是将《公告》登到了县党报上。凡是举报华西村民赌博的,一经查实给予举报人1万元奖励。然而,公告至今,这份奖励一分钱也没能奖出去。

  华西有几十家公司,但有一个公司与众不同,堪称全国首创。它叫“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那是1988年全国公司热的时候,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华西村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吴仁宝忧虑不已。他决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挑选出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来开发“精神文明”业务。他还在各个村办企业中聘请了20多位信息员、采购员,在全村建立了40多个联络点,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转抓看不见的“钱”(社会效益)。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公司”在华西一办就是10多年。

  如今,在这个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华西村艺术团”,每周在华西礼堂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华西人“要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而这个艺术团团长就是吴仁宝。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这些年,全国前来华西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有一个问题,总是被提及。他们问吴仁宝,几十年来,你带领华西摆脱贫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最关键的一条经验是什么?

  吴仁宝笑眯眯地说:实事求是。他补充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吴仁宝说过假话,而且可能还不止一次。

  1958年,全国刮浮夸风的时候,吴仁宝报出了一亩地收3700斤的高产。没想到隔壁的长寿乡报出了一亩地收1万斤的更高产。吴仁宝不服气,说他1万斤亩产是假。事后,吴仁宝想,他亩产万斤是假的,我亩产3700斤不也是假的。自己不实事求是,还批评人家。吴仁宝深切地感受到,要做到实事求是是多么的难。不实事求是,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已在全面展开,而当时只有一个声调:包字万能,一包就灵!似乎谁不包,谁就背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这样的帽子从四面八方打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华西村。吴仁宝又一次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政治压力。

  吴仁宝带领干群认真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决议。决议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允许全国各地推行一切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做法和责任制,中央并没有说搞一刀切,搞单一的模式,而是“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吴仁宝顶住了压力,没有分掉华西的一分地,而是继续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上世纪60年代偷偷办厂,70、80年代“分田到户”,到90年代风靡全国的企业改制、“抓大放小”……在华西,吴仁宝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走华西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的故事,人人都能给你说出好几个。

  我要那么多钱干嘛?还是留给村里,留给大伙吧

  今年已78岁的吴仁宝,一生从未离开过生他的这个村子,即使是组织任命他担任江阴县委书记期间(1975年~1980年),他仍兼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华西度过的。

  他离不开这片土地,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1980年5月,江阴县直机关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即将召开的中共江阴县第五届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当时作为县委书记的吴仁宝竟然落选了。这是吴仁宝一生从未有过的一次大起大落。上级决定调吴仁宝任地区农工部负责人。然而,吴仁宝请求说,我来自华西,还是回华西。我是党员,我一生惟一的愿望就是为农民多干点事。就这样,吴仁宝从“县官”的宝座上又回到了华西当农民!

  吴仁宝送子的故事曾让多少乡亲感动而流泪!

  那一年夏天,村民孙良庆12岁的孩子不幸溺水身亡。孙良庆夫妇哭得死去活来。眼看着好端端的家庭就要垮掉,吴仁宝心里也焦急万分。最后,他决定将自己12岁的四儿子送给孙家。孙家夫妇说什么不敢相信也不答应此事。因为,吴仁宝最疼爱四儿子。最后,吴仁宝坚持将四儿子过继给了孙家。

  如今,华西村民都住上了洋气的现代化别墅,只有吴仁宝,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老楼房里。

  走进吴仁宝的家,记者印象最深的只有3样东西,一是满墙悬挂的吴仁宝各个时期的合影,它正好遮挡住斑驳褪色的墙面;一是陈旧得嘎嘎作响的地板;另一个就是一张老式双人床。从70年代至今,吴仁宝夫妇就住在这个简陋的房内。

  华西的老百姓说,一开始,吴仁宝讲,等全村老百姓都住上别墅后,我就搬进别墅。现在他却说,我住老屋习惯了。

  “三不”是吴仁宝早年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住房,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几十年来,他恪守这一规矩,完全做到了“三不”。

  岂止是做到了“三不”?吴仁宝连各级组织按政策奖励给他的5000多万元都分文未取,全留给了集体。他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嘛?还是留给村里,留给大伙吧!”

  他,中国最小最小的一个村官,却是田野里诞生的一名真正共产党人!

  本报南京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