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遗言:不能忘记老朋友_ _往事春秋_中国老龄宣传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4:33

“死生亦大矣!”一个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的遗言,历来被看做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生命嘱托,一种具有纪念性、经典性、持久性的临终交代。如果当事人是一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一位轰动世界的伟人,那么,他的遗言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不容忽视的价值。

 

周恩来总理在濒临生命终点时,郑重嘱咐:“不能忘记老朋友。”这句普通至极的家常话语,却是饱含着生命智慧、人情至理的金玉良言。寥寥七个字,杂合着血泪,凝聚着深情,映现着中华文明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闪射着伟大革命家高尚人格与政治远见的夺目光辉,当然,里面也渗透着我党数十年来斗争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昏迷中醒来的嘱托

 

1975年12月20日清晨,因患恶性肿瘤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周总理稍微清醒一些,便提出要见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罗青长。可是,待罗青长匆匆赶到三零五医院一楼西侧的病房,护士却悄悄地告诉他,总理已经昏睡过去,请他在隔壁房间略等一下。直到中午时分,周总理才苏醒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坐在病床旁边,然后,翕张着于瘪的嘴唇,以微弱的声音,吃力地询问了台湾近况和在台的一些老朋友的现状,最后,郑重嘱托:“不能忘记老朋友。”停顿了一下,又稍加解释:“不能忘记那些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那些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哪怕他一生中只做过一件有益于革命的事,比如还在台湾的两位姓张的朋友……”不到15分钟的谈话,总理竟两次被疾病折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再一次进入昏厥状态。罗青长在周总理身边工作了四十多年,听过总理多次部署对台工作。他知道,“在台湾的两位姓张的朋友”,首要的一位指的是张学良将军。

 

周恩来从小就沐浴在温馨、仁慈的母爱之中,养成了温厚谦和、善与人同的性格和量大而能容人的气度。据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中对他的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在周恩来看来,人立足于世,既然不能像草水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那就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结交朋友。从政治上讲,这是缓解敌我对抗、分化敌对势力、消减对立情绪的有效手段;就个人修养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是学习他人经验、塑造理想自我。“名由之成,事由之立”的重要途径;从工作角度看,则是沟通思想、统一认识、协调关系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求学时代,他就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并从中多有受益。

 

“人有恩于我,不可或忘也”

 

他恪守着“我有恩于人,不可不忘也;人有恩于我,不可或忘也”的中国古训,哪怕是别人的点滴好处,他都永生牢记,念念不忘。1935年8月,周恩来在长征途中突发高烧,身体十分虚弱。兵站部部长杨立三见他行走困难,便带着战土用担架将他抬出了草地。1954年,当杨立三去世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闻讯后,无沦如何也要坚持亲自给杨立三抬棺送葬,表现了一种平等而深挚的同志之情。对于为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作过贡献的同志,他更是铭记于心。上海解放不久,周恩来前去视察,上海军管会陈毅主任安排了一个座谈会,著名民主人土彭文应应邀出席。散会后,周恩来快步走到他的面前,口称“先生”,热情地与之握手。彭文应深感惊愕,周恩来便向他追述了30年代初的一件往事。当时,周恩来在上海组织领导“地下工作”,有位同志被捕。听说如能以金钱“打通关节”,即可免送警备司令部。但周恩来当时手头拮据,通过友人介绍,找到了思想进步,家境又颇为富裕的彭文应,向他求援,使那位被捕的同志很快获得了自由。据先生回忆,当时拿出的钱并不多,大约相当于今天人民币一百元左右,事过之后早已忘怀了。谁料时隔20年,周恩来竟还记着这件事。他当即嘱托陈毅同志:“这位先生曾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过我们的忙,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位朋友。”

 

十年动乱中保护革命功臣

 

“不能忘记老朋友”,这是周总理终生恪守的处世准则、做人规范。既然“哪怕他一生中只做过一件有益的事情”我们也不应忘记,那么,对于那些勋劳卓著、治绩辉煌的负责干部,那些赤诚相与、肝胆相照的党外朋友,当他们陷入逆境之时,还能坐视不顾吗?为此,十年动乱中,尽管他自己也处境艰难,且重病缠身,还是尽最大努力,保护了大批党内外的高级干部与知名人士,体现了一片革命真情,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

 

在红卫兵破“四旧”、乱抄家、乱揪斗的狂潮中,许多民主人士首当其冲,大难临头。他们大都是与中共长期风雨同舟的老朋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周恩来日夜操劳,多方奔走,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他把在上海遭到冲击的宋庆龄先生请到北京,并指派他的保卫人员担任安保工作;下令上海有关部门立即修复遭到破坏的宋家墓地;指示人民出版社重印《孙中山选集》。并亲自为新编的《宋庆龄文集》题写书名,以安慰在精神上饱受创伤的宋庆龄副主席。

 

1974年,住院治疗中的周总理,得知傅作义生命垂危,不顾医生劝阻,仍然亲自前往医院探望。总理拉着傅先生的手说:“您对和平解放北平是有功劳的。”处于弥留之际的傅作义,听了这一番话,心情十分激动,眼里闪现着晶莹的泪花。1975年8月24日,周总理拖着虚弱的病体,在北海公园散步,面对澄碧的湖水,长时间地凝望、沉思,然后转身向随行的医护人员问道:“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的忌日!”九年前的这一天,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不堪“造反派”的污辱和毒打,投湖自尽。周总理闻讯后,异常痛心。满腔愤怒地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社会交代呀?!”深为没有保护好老舍自责。事发后第5天,他便亲自起草了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经毛主席批准,使一大批有功于人民的重要领导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免遭迫害。

 

帮助党外朋友解决实际问题

 

解放前,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抨击官僚资本主义而被逮捕,周恩来四处奔走,将他营救出来。但蒋介石不准他出任公职、教书、讲演和发表文章,以致生活十分困苦。周恩来指示重庆《新华日报》全文刊载马寅初的著作《中国工业化与民主》,并致送最高稿酬,一时在国统区知识界传为佳话。1957年,马寅初因发表《新人口论》,被批为“中国的马尔萨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康生等人要把他划为右派,周总理出面回护,使他得以幸免。1972年,九十高龄的马寅初患直肠癌,经总理亲自批示,及时施行手术治疗,使其身体基本康复。而正是这一时刻,总理本人也不幸罹患癌症,却因未能及时治疗,留下了后患。马老从他与周恩来的几十年交往中,由衷地作出评价:“周恩来是最得人心的共产党员。”

 

周恩来多次强调,要帮助党外朋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他曾亲自为宋庆龄、郭沫若、沈钧儒、马寅初,冯玉祥等爱国民主人士祝寿;亲自安排为司徒美堂先生制备衣物,以抵御北京寒冷的天气;为齐白石老人整修庭院;为老舍先生装修地板、求医治病……许多民主人士感动地说:“周总理不愧为‘周’总理!真周到。”老舍夫人胡絜青说:“总理善解人意,他懂得尊重人。在与演员合影时,大家出于尊重,把中间位置留给他,他却总是让给那些老艺术家。在他身上,你永远找不到强加于人、强迫命令,‘我说了算’的感觉。他永远是用商量的口吻同你说话。他对文学艺术上的一些见解,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不接受也不要紧,这就是周总理。所以,在文艺圈子里,他的朋友最多。”

 

共产党人要敢于交畏友和诤友

 

周恩来长期主持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了特殊的历史功勋。他在同党外人士交往中,一贯襟怀坦白,输诚相与。他说:“对党外人士要真诚和蔼,不要虚伪。只有把对方当作朋友,人家才会把你当作朋友。”他提倡共产党人要敢于交畏友和诤友,“要尊重人家的意见,让人家把话讲完,使党外人士在各种场合都敢于讲话,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团结了广大民主人士。许多党外朋友都把他视为披肝沥胆,最堪信任的知己,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亲和力,使各方面的盟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做到同甘共苦,并肩前进。

 

作为高尚完美的典范,周恩来跻身于20世纪世界伟人的行列,达到了人格境界的巅峰。在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延展性的意义上,他的伟大人格,又成为新时代的富于魅力的宝贵精神财富,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从各个不同角度闪射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夺目光辉。(摘自《十月》 王充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