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之教育改革第一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5:16
国际观察』中国崛起之教育改革第一部
作者:商行天下178 提交日期:2007-8-9 0:39:00 访问:263 回复:7 一个国家的文化技术发展,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仿性发展,也就是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技术,并结合本国文化技术,从面使之发展.譬如五四运动.另一种就是创造性发展,也就是在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之下,而引起的文化技术变革与发展.当然两者也会兼而有之,也就是在模仿吸收外来文化技术的同时,不停地创造推动本国文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在创造推动本国文化技术发展时,也不停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譬如法国的启蒙运动.改革开放等.
     不论是创造性,还是模仿性发展,都不离开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文化的广泛传播的主要途径又是教育.在我国,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的重任.
     我国的教育制度从恢复实行以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这些大多都是模仿性人才.或者说是"潜在性模仿人才".什么是"潜在性人才"呢.也就是说"人家发明过了,有了,我们国内在去搞,这叫做跟进.你有我也要有的哪种人才".即使有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这样亨誉世界的国内科学家.也大多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当然也不能说明我国的教育就没有培养出亨誉世界的什么大师级人物.总而言之,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很少的.
     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教育.尢其是现阶段一直推行的教育高考制度.
    教育传播的文化,大多都是人类己经拥有的科学技能与文化.公民受教育并接受教育的选拔.而教育选拔的主要内容就是考核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这类似于考察人的记忆能力.而非创新能力.通过考察记忆能力选拔出来的人才是记忆性人才.而记忆性人才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社会需要这类人才去吸收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并过早的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这对国家是有益的.当国外没有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可借鉴与吸收的时候.国家又急需展展,并欲赶超其他国家时,这类人才对国家的作用,就会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这就需要创新性人才.当然创新性人才和记忆性人才并非矛盾.所有创新性人才都一定是记性人才,但记忆性人才并非个个都能创新.
    然而我们的教育考试制度,通过几张试卷,通过考察人的记忆能力就可以选拔人才的方式,是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两类人才的需求.
     所以我建议:一.我们的教育考核选拔制度,应该把人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而创新能力又不是一张试卷,一两个小时就所能考察出来的.因而把个人在受教育期间的创作发明纳入高考并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内容,就显的相当迫切;二.统一大学证书,实行等级制度.学校是培养能力的地方,而不是证明能力的地方,学校给予受教育者的是一种环境,而不是一种保证.受教育者能进入好大的国立大学,只能说明他曾经辉煌过.但不能代表他能一直辉煌下去,如果其不在努力,他照样拿较低等级的国家文凭.反之.在其它国家不很重视的学校里的受教育者,只要发奋努力,照样可以拿到较高等级的国家文凭.
     果真如此,我们的教育不仅在不停的传播知识,同时还在不停的鼓励人们去发明创造.社会有了这两大类人才,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还会远吗?
     教育不改革,尤其高考选拔机制不改革,百家不可能争鸣,百花也不可能齐放,甚至连百家能不能出现也是个问题,试问都是从一个模具里,铸成的器件,还会有异样的差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