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日本bvbv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2:34
恐怕没有什么比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更加复杂、矛盾、难以表述了。提起日
本人,大多数中国人的感觉都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时不知从
何说起。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国家,正如我们挂在嘴边的两句成语:同文同种,一
衣带水。这个邻近国家生产的汽车、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乃至计算器源源
不断地跨海而来,占据了我们的街道、房间和办公桌。每个中国人都会两句日语
:“沙扬那拉”和“八格牙路”。前者使我们想起电视剧中的阿信、幸子、大岛
茂,后者使我们想起了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想起了猪头小队长、冈村宁次、
山本五十六。

  这又是我们最陌生的一个民族,虽然有着几千年的交往可我们还是对他们所
知甚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们屡屡让我们震惊。在天朝上国在西方的坚船利
炮面前焦头烂额受尽欺凌之时,我们身边这个一直不起眼的小国却在同样的挑战
中迅速崛起,很快取得了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让清朝上下大跌眼镜。崛
起后的日本不仅轻易击败了清朝而且不久就把庞然大物俄罗斯放倒在地,又一次
让全体中国人目瞪口呆。一九四五年,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好运终于到头了,日
本列岛变成了一片瓦砾,像一条案板上的死鱼等待战胜国的宰割。可是仅仅二十
多年后,它就在瓦砾堆中再度崛起,就像科幻电影《终结者》中那个打不死的超
人,被压成碎片之后又慢慢聚拢,再度凝结成可怕的超人¨¨¨这个民族体内一
定有某种我们难以了解的特殊素质,谁都无法预言他们是否还会做出什么让世界
再次震惊的举动。

  仇恨、友善、鄙视、尊敬、熟悉、陌生、钦佩、厌恶、羡慕、嫉妒¨¨¨对
这个国家我们张开口却说不出话。一方面,我们沿袭父辈的叫法称他们为“小日
本儿”,嘲笑他们的五短身材,嘲笑他们的弹丸小岛,我们开玩笑说中国人一人
一口唾沫就能把他们全淹了;可另一方面,老人们常常回忆,满洲国的时候,三
两个日本人就能统治中国一个县,战场上日本军人那种不怕死的劲头确实可怕。
一方面,日本人以他们爱美的天性把日本列岛治理得山青水碧,寸寸绵绣,让每
个旅游者都心旷神怡赞叹不已;另一方面,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几十年前的
那场大战中日本人表现出的野蛮残忍,那种肮脏、血腥的兽性表现绝对是整个人
类的耻辱。一方面,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屡次创造神话的民族的团结、努力、勤
奋、敬业,对他们的效率和认真钦佩有加,我们不能不承认,大和民族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确实是优秀民族;可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小气、自大和自私让我们实在
不敢恭维,而他们对那场战争至今为止依然模糊的态度让人们感觉到和这个民族
无法真正沟通。

  实际上,整个世界都对日本人迷惑不解。他们不明白这个外表腼腆、不善言
辞、动不动就九十度鞠躬的民族何以能如此富于创造力和活力,在经济战争中所
向披靡。不明白这个经济上最为外向的大国,为什么在国际关系上却显得这样内
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明白他们为什
么吃那么单调难吃的日本菜还津津有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看那木偶戏似的古怪
的“能乐”如醉如痴,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如同一个人那样高度协调
一致。他们的“不明白”比中国人还多。本尼迪克特深有感触地说:“在美国曾
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而李光耀说得
更为直接:“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

  也许,一言难尽是加在日本这个词汇前的最适合的定语。

  桀骜不驯的小邦

  上天眷佑,日本人获得了这样一群独特的岛屿,它背靠着世界上最宽阔的大
洋,面对着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陆。浩渺波涛给了他们两千年的安宁,海峡对面的
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的辐射,又早早把日本人从蒙昧中唤醒。

  这个民族的学习热情在他们亮相于世界舞台之初就不可扼止地显露出来。从
来没有一个民族在学习外国时像他们那样热情,那样认真,那样到位。他们连续
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把庞大的中国文明用他们那简陋的小船,分块装运,穿越海
上的风涛,一点一点地,几乎完整无缺地运抵他们的小岛,然后再按图组装:政
治制度、宫廷制度、租庸调制、建筑、宗教、文学、艺术……他们用借来的文化
外壳漂亮地装饰起了自己,一夜之间,就在遍布荆棘的大和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完
全中国样式的首都,一个袖珍的“唐”在日本列岛出现了。

  中国也因此把日本列入属国的行列。在中国看来,这个汪洋大海中的岛国和
它周围的任何一个小国一样,都是自己恭顺的学生。除了每年按惯例接受他们的
“贡品”,中国人对日本没有太多的关注。他们只知道,这个岛国上的人个子矮
小,所以给他们起了一个别名叫“倭”。

  不过,随着日月流逝,日本人还是让中国多少感受了它的特别。早在唐宋时
期,中国人就说日本使臣和别国使臣不同,说他们“妄自矜大,夸夸其谈。”这
个小国有着别人所没有的傲慢天性,宋朝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它就不再进贡了。
日本也许早就不愿再卑躬屈膝地表示自己的臣属地位了。宋朝的灭亡正好给了它
中断这种关系的借口。征服了整个大陆的蒙古人勃然大怒,1274年和128
1年,两度派遣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渡海远征军入侵日本,眼看日本人就要为了
他们的倨傲而付出深重代价。然而也许是神欣赏日本人的勇气,突如其来的台风
摧毁了忽必烈的十万水师。后来,朱元璋在大陆上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可日本人
却无意再恢复朝贡的传统。面对朱元璋发出的武力威胁的诏书,这个天不怕地不
怕的小国在回信中居然针锋相对地叫板: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
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
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且何惧哉?

  朱元璋被这个桀骜不驯的岛国弄得火冒三丈,可是老谋深算的他才不肯为了
口舌之争而兴师动众。他清楚地记得忽必烈的惨痛教训。他只好以大人不计小人
过的样子宣布不与这个小国一般计较,以此显示大国的胸襟气度。从此,汉文化
圈中,日本正式取得了独一无二的不向自己的文化母国表示敬意的特权。

  日本就是这样,他热诚地向你学习,却丝毫不影响他那极为强烈的自尊,而
只是表明它的极为好强、不甘人下。事实上,他一丝不苟地向你学习,正是为了
有朝一日超越你,把你甩在身后,甚至把你吞掉。甚至在羽翼未丰之际他们就已
经多次尝试向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挑战了。公元663年,它就和唐帝国为争夺朝
鲜半岛而进行过白江口之战。正是那次战争的失败,使日本人认识到唐帝国的先
进和强大,激发了他们向中国学习的巨大热情。到了公元1542年,刚刚统一
日本的丰臣秀吉自以为实力已具,又一次迫不及待地向亚洲大陆发动了进攻,准
备吞并朝鲜,进窥中国。战争进行了六年,在中朝军队的联合抵抗之下,自不量
力的他最终刹羽而归。

  中国对于日本的骚扰虽然有点气恼,可是并不为意。它认为这不过是蛮夷之
国未脱野性的表现。虽然桀骜不驯,可是小泥鳅掀不起大浪,就让它在茫茫大海
中独自沉浮去吧。明清两代,中国全神贯注于同来自西北的马上民族打交道,忙
于处理大陆上的兵戈纠纷,除了“倭寇”在沿海偶尔骚扰一下之外,几乎忘了日
本的存在。

  甚至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那场翻天覆地的文明大冲撞中日本化蛹为蝶,迅速崛
起之后,中国对它还是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中国人只是惊讶于日本人的成就,
却没有想到不久之后,这个昔日的学生就加入了欺辱自己的强国行列,而且比其
它列强更无情更凶残。

  即使是日本已经让我们吃尽了苦头的今天,我们对这个民族还是这样的缺乏
了解。一提起这个民族,我们还是满足于“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肤浅认
识,还是不清楚日本人黄皮肤黑眼睛的外貌下面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核。

  可疑的相似

  是啊,中国和日本的相似之处太多了。从外表、文化到精神气质,好多地方
都难分彼此。

  十九世纪以前,日本人完全生活在中国文化影响之下。

  引人注目的是,盛唐留给日本人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许多在中国早已演
变了的古代风俗,却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比如和服,就是唐
时衣装。席地而坐,榻榻米,也是唐时风俗。1903年到日本留学的梅景九到
了日本,对此颇觉惊讶:“不过日本更有一种特别的情形,就是旅馆都是板屋席
地,进门要先脱鞋的。出洋留学,本为维新;然而到了日本,第一先要复古。”

  两国更本质的相同点,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两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是注重形象思维和直觉感悟。“禅宗”在中日两国
都很流行,两国人在精神发展中都注重克已反省,注重静思默想。日本人在枯山
水、日本画、茶道、插花中表现出的简约、淡远、别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取
向完全一致。

  两国人的性格都偏于内向,“面子”哲学是两国人共同的处世哲学。为人处
世讲究含蓄忍让,说话都习惯于拐弯抹角,“一切尽在不言中”。日本人还发明
一个专门的词汇“腹艺”,也就是说有些意思不用说出来仅仅通过感觉大家都能
明白。

  两国人都注重集体主义,倾向于压抑个性。中国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而日本人有一个人人尽知的谚语:“出头的钉子要挨敲”。两国人在社会上都讲
究论资排辈,这一点,在日本尤为明显,在公司的升迁基本上都是按年龄资历而
不是能力。两国社会上都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宴会入席时,大家都会
为入席的次序拉拉扯扯,争上老半天:不是争先,而是争后。

  直到现在,两国的社会机制也惊人地相似:家庭在社会上起着核心作用,三
代同堂甚至数代同堂。家庭中都强调长幼尊卑,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大男子主义
气息同样深厚。高考一样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最严重关口。入学考试对两国
学生同样是一场灾难。“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人只能照章办
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报考大学,而不是为了
真正学习知识。例如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认真准备考试中要遇到的那种复杂语法问
题。”这种批评中国人听起来准以为是在说自己的国家。

  ¨¨¨相似性可以无休无止地罗列下去,涉及两国社会的每个方面。可是,
这种罗列对解决我们的困惑丝毫没有帮助。如此相同的两个民族,为什么会在炮
舰面前的反应截然不同?为什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两个国家现在差距如此之
大?为什么日本人学什么像什么,总能青出于蓝而胜于兰,而什么东西一到中国
立刻会被中国特色熏染得面目全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思考得还很不够。想明白
这些问题也许对我们这个民族至关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年以前,中国足
球虽然冲不出亚洲,可是对日本队却从来都是信心十足,见一次灭一次。近几年
来,中日两国不约而同同时重视起足球运动,同样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展职
业化,引进球员,聘请外国教练。几年之后的结果却判然相反,日本队由亚洲三
流球队一跃成为顶尖球队,打遍亚洲无敌手,轻而易举地冲入世界杯,冲入奥运
会,而且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击败巴西队。而中国队十年来花巨资到巴西留学,
请洋教练,换国产教练,再请洋教练,招术用尽,却依然屡战屡败,甚至比以前
败得更惨。

  如果我们正视一眼这个鲜明的对比,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
也许我们的足球事业就有希望了。可惜,几乎从来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在上
个月中国队刚刚经历了又一次惨败之后,报纸电视上的评论声音铺天盖地,却没
有一个人从中日足球的对比中寻找原因。中国足协智殚力竭,却从来没想过认真
研究一下日本的经验。

  这真是个意味深长的象征。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新发于硎的青年

  中日两国的差异被相似性深深覆盖,但是挖掘出来之后,却又触目惊心。

  说到底,民族性格与个人性格是一样的,都是由先天条件和后天经历两方面
决定。

  中国仰卧在亚洲大陆东端,体积庞大,邻居众多,漫长的历史中她经历的事
太多了。她的内部展开过反反复复的惨烈争斗,王朝一个又一个频繁更替,历史
一遍遍被刷新改写。她和四邻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历过光荣的征服,也接受过多
次屈辱的被征服,经历过无数次发现的喜悦,也经历过无数次痛苦的失败,经历
过周围国家众星捧月的尊敬,经历过和周围蛮族无休无止的争逐,经历过最伟大
的帝王和最昏愦的统治,经历过无数天灾人祸。这个民族什么都经历了,什么都
见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已经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变得有些懈怠疲倦,反应迟钝。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难以改变她那迟缓拖沓的脚
步,不论什么情况她都能从自己的记忆中找到应对的成例。

  日本民族性的特殊来自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日本列岛孤独地漂浮在大洋之中,
几千年里从来没有和外界有过直接接触。世界上没有那个民族象日本人一样从没
有被异族侵略和征服过,也没有那个民族的构成成分象日本人一样血统纯正。没
有任何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几千年来,一直由一个家族统治,从没有发生过王朝
的更迭。日本人虽然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这份历史好比一份简单的履历,一
目了然。

  一系列的与众不同铸就了日本人独一无二的个性。他们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
青年,锐气十足,锋芒未损。

  这个青年从小就是在忧患中长大,由于饱受风霜磨砺,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
性格。众所周知,日本列岛面积狭小,土地贫瘠,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而且时时
刻刻处在地震、海啸、火山的威胁之中。和地大物博的大陆国家相比,日本人清
楚地知道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努力拼搏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日本人
的物质生活向来十分简朴,他们不重视享受而重视精神力量,重视保持刚健顽强
的心态。本世纪之初,许多中国人东渡日本,去寻找救中国的捷径。虽然那时的
中国贫困已极而日本已走进富强,可是中国留学生最不能适应的却是日本人生活
的清苦。

  “无论哪一个中国人,初到日本的几个月中,最感觉到苦痛的,当是饮食起
居的不便。”

  “房子是那么矮小,睡觉是在铺地的席子上睡的,摆在四脚高盘里的菜蔬,
不是一块烧鱼,就是几块同木片似的牛蒡。这是二三十年前我们初去日本念书的
大概情形;大地震以后,都市西洋化了,建筑物当然改了旧观,饮食起居,和以
前自然也是两样,可是在饮食浪费过度的中国人眼里,总觉得日本的一般国民生
活,远没有中国那么舒服。但是住的再长一点,把初步的那些困难克服了以后,
感觉马上就会大变起来;在中国社会里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得不到的那一种安稳之
感,会使你把现实的物质上的痛苦忘掉,精神抖擞,心气和平,拼命地只想去搜
求使智识开展的食粮。

  “若再在日本久住下去,滞留年限,到了三五年以上,则这岛国的粗茶淡饭,
变得件件都令人怀恋;生活的刻苦,山水的秀丽,精神的饱满,秩序的整然,回
想起来,真觉得那儿过的,是一段蓬莱岛上的仙境里的生涯。

  “而且正因为日本一般的国民生活是这么刻苦的结果,所以上下民众,都只
向振作的一方面去精进。明治维新,到现在不过七八十年,而整个国家的进步,
却尽可以和有千余年文化的英法德意比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确是中日
两国一盛一衰的病源脉案。”

  这是郁达夫对他日本生活的回忆与感想。他写此文之时,日本侵华尚未开始,
他也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死于日本宪兵的暗杀。此时此地,他对日本充满
了美好的印象。事实上,大多数留学日本的中国人都对日本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
态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颇为欣赏。在日本留学多年的蒋介
石回国后虽然位高权重,可是终生生活简朴,每餐只吃一小碗饭,生活起居极有
规律,据说,这是在日本养成的习惯。蒋介石自己说,这样严格的自律,可以保
持精神健旺,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鲁迅和周作人回国后,也保留了许多留
学时代的生活习惯,终生不改。

  这个青年的第二个特点是高度敏感。由于日本人一直独居一处,和其它民族
很少直接接触,所以,他有点孤僻内向。同时,就像日本人普遍身材比较矮小一
样,生活在中国身边的日本不论从国土面积还是文化发展上都显得先天不足。在
日本人的经验中,外界一直是先进文明和潜在威胁的来源,和日本的生存息息相
关,对外界,日本通常是既恐惧又羡慕。要不是灿烂辉煌的大陆文化的强大辐射
力,日本人也许至今还生活在蒙昧之中;要不是1281年那股如同从天而降的
神风,日本早已被蒙古帝国的铁蹄踏碎。所以,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保持着对外
界的高度敏感,外部世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神经绷得紧紧的。即使
在闭关锁国只留长崎一地对外贸易的幕府时代,日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外界的一
举一动。幕府当局在对外贸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规定:凡是在长崎做生意的外国
商人都必须向日本当局报告海外的各种消息,这种报告称作“风说书”,其中来
自中国商人的称作“唐风说书”,荷兰商人的叫做“和兰风说书”。日本人向这
些商人详细询问一切海外的新鲜事,大到各国的风土人情,小到各地的奇闻逸事,
那热心的程度就像一个好打听家长里短的家庭妇女。日本人对外界持续了几百年
的注意终于在鸦片战争时得到了报偿。鸦片战争不久,日本国内就出现了不少介
绍鸦片战争的书籍,详细介绍了林则徐广东禁烟的经过和鸦片战争的场面以及英
国的历史地理和现状。日本人立刻认识到,鸦片战争“虽为国外之事,但足为我
国之戒。”认为日本“任何事情,均可置之不问,惟有全心全意致力武备耳。”
正是这种充分的戒备心理,使日本有充分时间为后来的美国入侵做好心理准备并
且采取正确的反应措施。

  这一点似乎是中日两国的最大差异。和日本相比,中国对外界几乎从来都是
输出,很少取得。几千年不间断地领先世界,使中国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优越感,
漠视来自外界的信息,只是埋头于内部事务之中。这种惯性积重难反,使中国在
历史巨变中吃了大亏。直到今天,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什么问题,还是习惯于向历
史而不是向外界寻找答案。

  这个青年的第三个特点是唯意志论者。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倾向。
日本从来也没有像朝鲜那样,心甘情愿地以小事大,做中国的忠顺属国。他对中
国的臣服从来都是三心二意的。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国家元首都知趣地自称“国
王”,惟有日本自称“天皇”,不但僭越了中央帝国“皇帝”的名号,而且比
“皇帝”还要高一级。日本和中国一样,自称“神州”,而且自称是“日出之国”,
在写给中央帝国的第一封国书中,开头写道:日出之国君主致日落之国君主。这
个弹丸小国尊心之强十分引人注目,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自卑才导致他的高度
自尊。生活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先进国家身边,日本没法不为自己的体型瘦小文化
落后感到深深的自卑。不过,就像那些身材矮小的男人常常会把这种自卑当做动
力,去使自己更加刻苦努力一样,日本人也从来没有被自卑压倒。相反,他“虽
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正是这种先天不足,更激发了日本向先进国家学习的
热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过自己的老师。日本的民间故事中许多都是以小
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象从桃子里跳出来的桃太郎,手指尖那么大的一寸法师,
五分高的五分次郎,都是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后战胜了庞大的敌人。神话是
一个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反映,实际上,整个日本民族一直都在梦想着有朝一日,
超越自己,战胜中国。历史上那几次不成功的入侵大陆的尝试充分说明了日本人
对此的急迫。

  面对自己的弱势,成功的唯一出路就在于不断完善自我,充分发挥意志力的
作用。日本人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他们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甚至到了自
我虐待的地步。日本人工作的勤奋是举世闻名的,“过劳死”就是产生于日本的
词汇。平心而论,日本人的先天素质并不十分突出,他们的智商不如中国人出色,
日本列岛从来没出现过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由于血统过于单一,他们的
体质也很一般。当中韩等国的体育运动普遍开展起来之后,日本在亚洲体坛的地
位迅速滑落。日本人之所以取得今日的成就,几乎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屈不挠的天
性。还是以体育为例,当今日本在世界体坛的领先项目,几乎全都是以耐力意志
取胜的项目,比如马拉松等等。正是靠着毅力,日本人充分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潜
能,反而取得了比那些先天条件优越的国家更大的成就。

  不可否认,日本人的这种意志力具有巨大的威力。回想一下甲午战争时的情
形,当时的中国虽然贫弱,可是若论国土、资源和军力,还是远强于日本,北洋
海军花巨资购建的“定远”、“镇远”两舰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数国家才能拥有
的顶极战舰。然而,日本人坚定的意志必胜的决心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弥补了实力
上的差距,轻而易举地把中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彻底击溃。而几年后的日
俄战争更是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战争之初,几乎没有人相信日本会取胜,
可是,日本人惊世骇俗卓绝不凡的表现终于让世人对这个小个子国家又一次刮目
相看,最终是日本人凭借意志获得了又一次桃太郎式的胜利。可以说,日俄战争
中,日本人主要是靠不要命的精神吓倒了俄罗斯。

  不过,也正是迷信意志力使日本人最终走向了失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日本人就是凭借意志狂热悍然和整个太平洋沿岸的邻居们开战。这场战争力量对
比的悬殊大大超过以往,当时的日本,孤身一人与美、英、中、苏、法、荷、澳
等26个国家作战,终于,和现实条件背离太远之后,唯意志论破产了,可是,
日本人的意志狂热却依然让整个世界不寒而栗。在战场上,很少有被俘虏的日本
兵,他们往往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拒不放下武器。战败之后,日本曾涌过一阵“举
国玉碎”——以全民族的生命为代价拼到最后一刻以抗拒投降的全民族的精神冲
动。这在其它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有许多日本老兵拒不投
降,独自一人在东南亚荒野中象野兽一样生活。小野田中尉甚至在菲律宾的一个
荒岛上同美国部队孤身战斗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虽然力量悬殊的这场战争最后
战败,可是日本并非没有胜机,这才是这个国家的可怕之处。

  和自卑感与唯意志论相联系的,是日本人的完美主义精神。在意识深处,日
本人有一种很深的自卑感。他们把自己和中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理解成是自己先天
不足。所以,日本人有着强烈的修正意识超越意识,总是努力地改善自己,总是
竭尽全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日本人一方面高度自尊,另一方
面对外来的东西从不拒绝。这正是日本人的奇特之处。

  日本人为了完美可以付出任何代价。明治维新时,日本人雇用了大量的外国
专家。为了聘用这些人才,他们花费了大量资金。当时,大政大臣的月薪是80
0日元,而一位英国专家的月薪却高达2000日元。这个数额和日本一般公务
员比,更是天壤之别。当时地方教员的工资多在10日元以下,最少的仅为一日
元。可是普通日本人对此却毫无怨言。正是这多达数万名的专家,帮助日本把西
方文明全方位地搬运到日本,大到政治方针,小到行为习惯,整个日本从里到外
迅速而彻底地变了样。

  日本人学习什么都非常认真投入,他们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总是试图用
外来的先进的东西彻底取代自己体内落后的部分。他们学什么一定要彻底学透才
算罢休,所以他们学什么像什么。而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总是喜欢挑毛病,
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后,想对外来的东西修修补补,所以什么东西一旦进入中
国,总是变得面目全非。

  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鲁迅对此深有感触。1932年鲁迅在辅仁大学讲演时
说道:“日本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
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做戏似的。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到一
起,倒霉是必然的。”

  临终前,鲁迅还念念不忘这个话题:“我怀念日本。那些日本人有种打破沙
锅问到底的气质。我是羡慕日本人这一点的。中国人没有这种气质。不管什么,
总是用怎么都可以对付过去的。不改掉这‘怎么都可以’,是无论如何不能革新
中国的。”

  孤独者的孤僻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日本民族的每个优点背面,都背负着一个同样突出的缺
陷。

  首先是孤傲。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风雨,他少年气盛,心浮气躁,有了
一点成就之后就洋洋自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与中国一盛一衰,蒸蒸日上的日
本看着中国在列强的欺凌下苦苦挣扎,心中涌起的不是同情而是蔑视。在他们眼
里,昔日印象中聪明能干的中国人原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他们日本人才是
真正的优秀民族,这让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大国阴影下的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恶毒的
快意。他们称中国为***,用这个意思暧昧的词来作为中国几千年前漫不经心地
叫他们为“倭”的报复。甲午海战打败中国之后,这种蔑视又进一步发展为毫无
道理的仇视。正如幸德秋水所说:“在对华战争时,日本人的爱国主义空前极端
地发展起来了。他们蔑视中国人,骂中国人软弱无能,还痛恨中国人。而且这些
不只是用言辞来表达:从白发老人直到幼童都对这四亿人满怀着血腥的敌意。”
在东京的街头上,中国留学生往往因为衣着发辫而遭到顽童们的追逐嘲骂。民间
的印刷品、传说和诗歌充满了对中国的污蔑之词。说什么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天
性不思进取,懒惰退化,肮脏污秽,等等等等。更为荒唐的是,他们认为日本民
族的一些缺点也都是从中国传染过来的,不是日本人本身所固有。这样荒唐幼稚
的说法只能说明日本人性格的浅薄与不成熟。

  二战失败的挫折也没有给日本人太多的教训。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又使他们
再度张狂自大起来。日本街头曾出现过这样一本畅销书《再见,亚洲》,在这本
书里,作者长谷川庆太郎把日本比作高耸入云的霞关大厦,而把其它亚洲国家比
作东京湾里的垃圾岛,认为日本继续和亚洲国家打交道对日本已不再有什么好处,
只会染上他们的缺点。他主张日本甩开亚洲的穷朋友,把投资重点转向欧美,这
样才有利于日本自身的发展。甚至对欧美国家,日本也开始不恭敬起来。他认为
英国人气质消沉,法国人过于轻佻,而美国的黑人、波多黎各人和墨西哥人降低
了美国人的整体素质。马野修二甚至宣布:美国不过是一个由欧洲劣等的下层阶
级后裔凑成的移民国家。日本人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确实高人一等,日本一些学者
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研究”后宣布,日本人的大脑、语言、气质乃至风俗习惯都
比世界上其它民族优秀高贵。日本开国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就是证明。

  日本人第二个突出的缺点是自私。由于自古以来很少和外界接触,日本养成
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性格。他不懂得关心别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
虑问题,一切都是从自己这个原点出发,只知道取,不知道予;只知道进,不知
道退。每年八月,日本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悼念在原子弹灾难中广岛
长崎的死难者。全日本上下都沉浸在悲痛和激昂中。走进日本任何一家图书馆,
人们总是可以发现关于那场灾难的纪实、回忆、资料数不胜数。日本人至今还要
求追究美国滥杀无辜的责任。可是,面对自己在战争中给那么多国家造成的那么
惨痛的灾难,面对旅顺屠城,济南惨案,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日本却总是支
支吾吾,再三搪塞,不肯真诚道歉,甚至不肯承认。

  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精僻地指出:“日本人对其它国家的态度犹如一个钟摆,
晃动于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不论如何,他就是不会对人将心比心,平等相待。
在日本眼里,世界是分成三六九等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对待中国劳工如
同对待牲畜,肆意凌虐,毫无人道精神可言。他们对被征服地区的剥削达到了敲
骨吸髓的地步,对那里人民的极端痛苦视若无睹。即使是现在,我们也经常能听
到日本封了本国的山林,却到别的国家去进口木材,或者利用别国的贫困,向他
们输送核废料的消息。

  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日本,在亚洲却有着吝啬的名声。虽然他在二战中欠
了邻居们很多的债,虽然现在他十分富有,可是却鲜有对他国的慷慨之举。他在
亚洲没有交下一个朋友。甚至在世界上,他也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它至今也把握
不好如何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与自己经济地位相称的作用。

  日本人第三个致命的弱点是缺乏绝对的价值标准。

  小个子日本总让人想起红与黑中那个野心勃勃的于连,为了达到目的不择任
何手段。在战争中,日本人最擅长的就是偷袭。他们更像黑暗中的动物,在角落
里默默盯着自己的猎物,选准时机,一扑而上。甲午战争是这样,日俄战争是这
样,太平洋战争也是这样。日本海军长途奔袭珍珠港已经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最深
刻的记忆之一。正像山本五十六本人所承认的那样:“袭击珍珠港,是不宣而战,
乘敌人熟睡之机,割人首级,不足为取,乃东洋武士精神不能容。”日本人一向
乐于铤而走险,渴望走捷径得暴利。在这个民族温文尔雅的外貌后面,是一颗渴
望冒险的赌徒的心。

  在本国相互间温文有礼的日本人,一旦到了外国,就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在
日本时那个听话和善有礼貌的日本青年,随着部队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就变成了
一头凶残的野兽,任由自己体内被压抑着的兽性恣意流淌。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
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仁”这个最高价值,而在日本,人
们却用“忠”取代了仁。只要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就可以做。只要没被人看见,
就等于没有干过。这就是日本式的逻辑。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青年意味着活力,青年意味着闯劲,青
年也意味着不成熟。日本已经为他的不成熟付出过代价,不知道这个代价付得够
不够呢?

  仅仅仇恨是没用的

  提到日本,每一个中国人头脑中第一个涌出来的词便是仇恨。中国人的仇日
情节是这样的强固,以至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任何事物,只要和日本沾边,就有
理由加以蔑视和怀疑。

  是的,中国人有太多的理由去仇视日本,不仅仅为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更
为了日本不肯认错的现在。

  然而,“不共戴天”只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得不与
这个国家同处一片天宇之下,不仅如此,还不得不与它“一衣带水”,紧紧相依。
因此,仅仅有仇恨是不够的。一个屡战屡败的拳手,躺在地上咒骂对他并没有任
何帮助,研究对手和提高自己才是当务之急。

  可是,我们所做的,就像这个拳手。在大大小小的网站关于日本的讨论中,
我们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咒骂,却很少有深入的反思。我们那种盲目的自大、神
精胜利法在多次打击之后依然如故。

  不久前,在一次中日网民的对战中,一个日本人这样写道:“不管你们怎样
破口大骂,我很高兴你没有骂我们大和民族懒惰,没能骂我们不认真,没有骂我
们贫穷,没有骂我们官员贪污,没有骂我们忘记以前为国家利益献身的你们所谓
战犯,没有骂我们的女人没有女人味,没有骂我们窝里斗。

  我们大和民族不是因为骂人而崛起,我们是靠我们的勤奋,我们的认真,我
们整个民族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官员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因为我们不忘记先辈的牺牲,不管是不是杀
过中国人。而你们的抗日战士,还有百姓记得每年纪念他们吗?就是你们被我们
杀了的爷爷奶奶,你还记得祭奠他们吗?“

  这个日本人一定是新一代的“中国通”,我想中国网民一定在这个贴子面前
哑口无言。应该说,这个日本人做了一件好事:他提醒了我们。

  然而,一个要靠对手提醒的竞争者能有多少出息呢?

  只有当有一天我们把研究日本学习日本放到与仇恨同等重要的位置时,我们
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在对日战争死去几千万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中
日关系的主动,才能化解两国冷静外表下的深刻敌视,才有可能与日本真正友好
地相处于青天白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