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住到乡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8:54
我想住到乡下(2009-04-23 11:35:20) 标签:杂谈  前不久,几个朋友到远郊“买”了几亩地,然后就开始动手盖房子。想起来确实挺美的,一家住一所小庭院,房前屋后有花有树有菜园,空气也比城里清新许多。对上了年纪的、在家办公做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不错的选择。但现在乡下与郊区的土地能“买”么?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能买,只能长期“租”用,租期到时,再续租就行了。这样似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自己建房的土地了,但这种方式使人住起来踏实么?

  前几年,北京郊区就建起了一片片别墅与四合院,一些希望多在乡下小住的人们购得房产后,却被限制拆除,当然更多的小产权房仍然散布在郊区。因为住起来不踏实,所以人们也有一搭无一搭地对待自己的房子,更谈不上将房子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乡下的人想得到城里人同样待遇,很难,而城里的人想住到乡下去,也很难。不知是一堵什么样的墙,使城乡隔着“银河”相望,却不能在市场平等交流、共生共荣。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一堵看不见的墙,这堵墙使市场自由空气无法流通,城市呼吸不到乡村里的清新空气,乡村也难以感受到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为了规避现行的土地政策,人们采用的租借方式更使得城乡互信变得脆弱,特别是北京通州的宋庄艺术村落,一些村民在看到自己房产因大量艺术家涌入而升值时,利用政策来瓦解民间信用,既给民间社会信誉带来伤害,也给迁入宋庄的艺术家带来困扰。

  大城市里退休的干部、艺术家、作家、教授、军人常常会对村庄有着某种情感或精神上的向往,当这些人进入村庄之后,村庄获得的不会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会在精神面貌与文化教养方面使村庄大受裨益。我们知道香港政府在内地网开一面,开展英才引入计划,具备条件的内地优才进入香港,服务香港,而内地城市对农民也是网开一面,起码那些考入高校或经商成功的农民子弟就可以住在城市,获得城市“待遇”。那么,大城市周边的乡村也不妨借鉴优才引入计划,每年有一定的名额引入荣誉村民,使那些对村庄有益的各方面人才在村庄有自己的房子,或长住或小住,村庄会因此获得经济与文化上的活力。

  中国的新村庄运动应该在市郊首先展开,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城市里的智力与文化资源很难达到边远山村,但却可以通过休闲的方式,随时可以抵达郊区。在一个星期天里,我就在北京近郊参与过一次公益活动,一位有留学背景的母亲,每周都会坐城铁到郊区农村为外来孩子讲故事,而那个村落里,也有公益组织捐建的区图书室,外来的农村孩子周日在那里看书,听故事,做游戏。可以想见,如果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分子进入村庄,他们给村庄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村庄正在老化,老人与孩子们多留在村庄,使村庄有些寂寞与焦虑,如果有城市新生力量进入乡村,村庄会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当村庄有了城市人资源时,村庄也会产生变化,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会回到村庄,在村庄就近获得工作机会,这样的动态社会就会更和谐与更具人性。再说,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当城市人通过正常的市场方式进入村庄,不也是扩大内需的最有效途径吗?

  面对乡村,我们需要基于自由市场方式的新思维。

       作者系北京文化学者

文载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