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应区分新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孟勇谈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9:55
硕士研究生应区分新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孟勇谈新闻)
   (作者曾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记者站站长,香港文汇报主任,现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北师大项贤明教授的以上观点,对于新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很有启发。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2009-04-21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认为:
   如果我们现在扩招的硕士三年之后,还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国整个学位体系还很不完善,比如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都没有跟上,名义上是专业硕士,整个培养模式还是学术性的。这会造成专业硕士出来,又做不了专业的工作。现在MBA、EMBA为什么没有前几年那么热了?教的东西太纸上谈兵,教课老师都没办过公司,他怎么教?西方商学院教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公司的老总,亲身经历最有说服力。
  在项贤明教授看来,美国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得很清楚,课程和专业训练完全不一样。大学里拿专业学位的教授与有学术博士学位的教授合作才能带攻读学术学位的博士生。
  (注:如果这样就不至于产生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博士研究生,现在不具备基本的实际新闻工作能力的硕士博士并不少见)
  评析:当前我们的新闻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区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目标比较笼统,而且基本上用了几年的时间去读书写论文,以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为例,并不强调培养新闻工作的实际专业能力。用项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做专业的工作”。师资队伍也并非由专业教授和学术教授共同培养硕士博士,绝大多数还是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一路读书过来的。如果用美国等国家对新闻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一半以上是资深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来衡量,差距相当巨大。
  单纯由纯学术写论文的师资培养的自然是学术型的研究生,媒体对这样的研究生感到不大用得上。我由于在全国最早走向市场并取得极大成功的华西都市报这样的大型媒体,当过高层领导,招聘和帮助过不少新闻硕士、博士,知道媒体其实很需要高水平的懂新闻业务的研究生,但不是报纸上讨论过的那种“不会写消息的博士”。问题在于,我们以前的新闻研究生培养目标,还很难适应新闻媒体的这种应用型的需要。有的大学教师也爱说一句“博士硕士是搞研究的嘛,何必要会做新闻实务啊”。在一些人的眼里,新闻工作还是一种职业技术工作,这是由于离新闻工作太远,太不了解造成的。
  学术型的新闻研究生如果要留校教书,名额实在有限。姑且还不说完全没有媒体工作经验只靠文凭和写论文的功夫,是否可以很好的胜任复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闻教育工作(这里指处理即时新闻的相关教育,纯理论、文史、传播、公关、背景知识类不在此例)。根据我的经验,近年来考研的同学,在了解他们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设计时,绝大多数都非常干脆地说:“要进媒体当记者!”要从事教学科研的是极少数。这种情况在其他高校应该也很普遍。这说明学生是非常清楚地将自己定位在专业学位上面,而不是学术学位上面的。既然学生有这种需要,媒体也有这种需要,我们的新闻研究生教育,为什么还要将培养目标主要锁定在学术型学位上面呢?这种现状,在时代和形势的高速发展面前,可能是不会持续太久了。当然,如果要改变这种脱离新闻实际的情况,还有大量的具体问题,其中首要的就是师资,需要有一大批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加入到新闻教师队伍里边来。
  现在,我们的高校对新闻教师是不大承认新闻作品成果的,只承认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成果,这与美国新闻院校承认新闻教师的新闻作品成果,并且把教师获得过普利策奖等作为新闻院校的最高荣誉,在顶尖的新闻专业院校聘请全国最有名望的新闻记者担任第一线教学任务(而不是象征性的兼职教授),具有很大的不同。
  包括美国三百多所新闻院校使用的新闻报道写作教材,也是由在美联社、合众社担任过著名记者的经验丰富的教授写成的。这也和我们的全国用量很大的通用新闻采访写作教材,是由基本没有在新闻采访写作第一线工作过的学术型教授写成的,大不相同。在美国新闻院校,有新闻成果的新闻记者可以和有学术论文的教师一样,成为终身教授。文凭也不是一刀切,学校可以自主决定。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现在,我们的新闻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观念的原因,以及既成事实的原因,对于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大门关得太死,这对于从制度上保证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是很不利的,对于新闻研究生面向媒体就业,也是很不利的。我们千万不能形成“学生需要,媒体需要,社会需要,形势需要,学校不需要”。好在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原则上提出了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战略目标,这当然也就包括新闻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