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求职一招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28:37
卓越求职一招鲜(2009-04-21 01:17:04) 标签:大学不知道 人生规划 大学生就业 求职 教育 

 

——只适用于少数人的找工作方法

 

 

人人都想出人头地,却各个不敢与众不同,这恐怕就是我们在追求卓越道路上的一种群体性迷思。

 

尽管我认为找工作只需要掌握一种方法就足够了,而且人人都可能掌握这样的方法,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所以,我称之为“只适用于少数人的找工作方法”。

 

这种找工作的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

 

找到 “关键先生”,跟他用行业语言沟通,说明你能为解决他的问题,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你能够完全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不要读下去了,免得认为我在浪费时间。如果你不甚了解,又渴望在就业的困难局面下脱颖而出,我的建议或者会带给你一种全新的求职思路。

 

现在,就让我们来解释一下那句话里面的四个主要名词:

 

什么叫做“关键先生”?

 

“关键先生”就是指具有人事决策权的关键人物,这个人通常就是小公司的老板,也可能是大公司的老板或你要应聘部门的经理或总监。

 

我并不是说你要跳开人力资源部,对他们抱以轻蔑。我是说在传统应聘方式失灵的情况下,你可以考虑还有这么一种另类选择。人力资源部在招聘过程中,通常只有筛除权,而没有雇用权,这是你要理解的一个基本原则。

 

如果通过特别的途径,你可以直接认识到“关键先生”来申明你个人对目标公司或部门发展的价值,如果这一切具有说服力,你十之八九就能获得工作机会。

 

我接触过一些求职者,他们通过写求职信给HR人员阐明自己对市场的看法来寻求一份市场部的工作,HR想做的只是筛选简历而已,他对你的市场见解不感兴趣,尤其他们可能在招聘的忙季,更不可能帮你转发邮件给相关人员,这样的一次沟通就是鸡同鸭讲。

 

当你对某一行业很有见解和心得的时候,最好找“对口”的专业人士来沟通,如何寻找到“关键先生”,掘地三尺把他挖出来?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进一步探讨。

 

什么叫做“行业语言”?

 

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这是一门外语。我们都知道中国大学里面的英语授课是非常低效的,但我们学习这门“外语”的方式则更加低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需要靠“行业语言”去寻找一份工作,而不是学校里的语言模式。他们在找工作时讲的大都是外行话。

 

“行业语言”是指,你如果要应聘报刊记者职位,要拿出自己采写的报道来说话;你如果要应聘的销售岗位,拿出你的销售数字来说话;你如果要应聘财务岗位,拿出你做的财务报表来说话;你如果要应聘编程岗位,拿出你写的若干行程序代码来说话。

 

我们大多数人的语言模式是:我很优秀,所以你应该雇佣我;我学了这个专业四年,所以你应该雇佣我;我成绩很好,所以你应该雇佣我;我是社团活动的领袖,所以你应该雇佣我;我英语很好,所以你应该雇佣我;我考了很多证书,所以你应该雇佣我;我是研究生,所以你应该雇佣我。

 

公司真正在乎的并不是你在学校里有多优秀,而是你能不能干活,你是否是这个行业的有心人。我们见过一大堆名校的硕士博士,知识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却没有事实证明他们特别适合干某一行。他们想,“我要学到最好才开始工作”或者“你不雇佣我,怎么知道我适不适合呢?”其实,公司只要看你有没有做过相关行业的尝试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任何经事实证明的能力或潜质,那首先就说明你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应聘进《南方周末》工作,他曾对我说,如果国家出台某项经济政策,他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像厉以宁这样的经济学家去解读,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他在读研的三年几乎一直在报社兼职,最后一年甚至跑到北京的某家财经报纸专门工作了大半年。这是他毕业后进入《南方周末》的最大筹码,而不是要等进入《南方周末》才有机会认识像厉以宁那样的人物。

 

“行业语言”不是要会讲一点,而是要熟练地应用。就像英语一样,我们大部分人只是会用它来考试,却无法跟外国人打交道。如果你要征服一位业内人士就要能够熟练地用行业的语言与之沟通。如何磨炼出完美的“行业语言”?方法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进一步探讨。

 

什么叫做“问题”?

 

我常说要把“答案青年”重新变成“问题青年”,这种“问题意识”对于求职尤其重要。

 

对于一家目标公司,你要去发现它的“问题”,哪怕是再完美的公司也有一些待处理的基本问题。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没有问题”,那你只需要做它的客户或消费者好了,但要应聘成为其雇员,并且有更好的发展,你必须具备很好的问题发现能力,定义能力和解决能力。

 

完美无缺的公司是并不存在的,你必须善于去定义一家公司的问题与需要,这并不需要多深的专业积累。

 

我们的求职方法常常是“答案青年”式的应聘,当公司发布招聘信息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需求,然后按照其“标准答案”比照自己,看能否应聘成功。多数中国学生缺乏对“答案”必定对应一种“问题”的认识意识。如果你能发现其真实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为解决其问题会提供什么独特价值,这样的求职常常是最有效的,你不一定需要满足他们的所有已开列条件,而且通常能占得先机。

 

在新东方筹备哈尔滨分校的时候,一位英语很好的大学生说他在新闻上看到了报道,只是不知道哈尔滨新东方什么时候开始招聘。我对他说,你觉得新东方开分校是否需要招新老师呢?当然!既然这种需要是明确的,那你为什么现在不过去求职呢,顺便帮他们做一些筹备工作。果然,他求职成功,等正式的招聘开始,他已经可以坐在招聘方一侧了。

 

基于行业的常识,你就可以从新闻报道中知道很多大公司的问题与需要,这些都可能转化为工作机会。“答案青年”只能被动地应聘,而“问题青年”则知道主动地挖掘工作机会求职。

 

如何培养这样的“问题”意识,我们之后再深入地探讨。

 

什么叫做“价值”?

 

我常常说,杰出的大学生更应该采用“升值式求职”的策略,而不是“降价式求职”的策略。当你的“价值”未达到雇主的需要,单纯降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

 

我当然可以理解,像“零起薪”就业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被迫所致,但为什么在我们上学期间不能经过这样的痛苦呢,假如你愿意零起薪工作,为什么不在在校实习的时候,完成这个痛苦的成人礼呢?何况很多好的公司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带薪实习机会苦于找不到人。就是在我写这篇文字的过程中,北京新东方学校市场部和新浪网教育频道的朋友都询问过我有没有好的实习生可以推荐过去,因为有敬业态度的实习生真是太难找了!

 

要提升个人对未来公司的价值,通过“价值交换”来获得一份工作,这是进行生涯规划的一把金钥匙。价值需要长期的定向(针对“问题”)积累,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才水到渠成。我们的很多毕业生是想在一个好的工作平台上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价值用以交换。

 

我们不能仅仅拿着一张学校的毕业证找工作,那是在学校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必须首先把它兑换成具体的“工作价值”,然后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流通。

 

如何提升自身的“价值”呢?我们也会进一步地探讨。也许可以用这个主题来写一本书。

 

这种求职的理念相当简单,我并没有发明出它来,我只不过是在做一种简单的总结,那是无数在这样做的人的经验提炼。像我在《大学不知道》中写过的案例《技术强人“越狱”记》和《一次没有任何相关背景的卓越求职》,他们都在熟练地应用这种求职方式。

 

看上去这些没什么特别,但与普通大学毕业生或很多社会新人一直在用的求职方式做比较,则是一种根本的思路不同。

 

大学生就业难当然是短期内无解的,中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和大学教育的基本模式在三五年内都不会有根本改变,所以每年上百万大学生是“注定”要失业的。这种求职方式“注定”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但是相信它可以改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