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被遗忘的奇迹(两篇+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1:37

秦直道 被遗忘的奇迹(图)


 

■秦直道示意图

■一段历史若隐若现在陕北偏僻山村的地畔中

■秦直道陕北大部分段落上的农民主要运输工具还是毛驴

■孩子们羞于面对外来的客人,但灿烂的笑脸上分明写着纯真

■两只小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土台下的窑洞就建在当年的夯土层中

■中午,路远的孩子在教室里吃自带的干粮,

然后躺在自己的课桌上睡一小会儿

■曾经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行宫的所在,如今是亩产700斤小麦的良田

■至今在许多路段还能看到当年宽阔平坦的痕迹,

可惜的是路面已经杂草丛生

■20米长8米高的山体垂直于路面,截面如同菜刀切豆腐留下的痕迹

欧洲有句流传甚广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仅宽5米左右的罗马大道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而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200年,中国的秦始皇就修建了一条宽30到60米、全长700多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

  ■秦直道这个名词在汉语里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少。曾经的辛酸、残忍、阴谋、威严和辉煌被岁月湮没

关于秦直道,现有史料记载寥寥,被学者常引用的不足百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走过秦直道后,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

  考古学家考证,公元前212年至210年,为快速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百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仅仅用了两年,一个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诞生了。

这条被陕北农民称为“圣人条”(条:胡语“道路”意)的宽阔大道,南起秦都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自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东侧,由南向北,途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安塞、志丹、子长、靖边、横山等县,逢山劈山、遇谷填谷,纵穿陕北黄土高原直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孟家湾),全长700余公里,如同盘桓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条巨龙。

  ■如果说北部的长城是一面盾,那直道无疑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

  站在昔日的秦直道上,今人无法想象在这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的地界,且不说其工程难度一点不亚于建造长城,如果没有掌握精确的大地测绘技术,仍旧无法在如此辽阔复杂的地域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秦王嬴政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或许正是他广揽人才择贤选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最终成就“千古一帝”的威名。

  凭借这一通道,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淳化林光宫屯兵地出发,粮食和军辎源源不断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摧城拔地所向披靡,从此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也许是历史过于久远,也许是秦始皇这样的帝王过于诡秘谨慎,所以此道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关于阿房宫史料早有记载,可现代考古学家始终没能看到它的真面目;30年前当临潼的几个农民挖井挖出“泥人人”的时候,谁也不会料到发现的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所有相关文字中都会用“堑山堙谷”来描述秦直道,秦直道方家河遗址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方家河遗址位于甘泉县城西大约60公里处的洛河边,洛河是直道北行途中经过的最大的一条河流,当年建有渡桥,俗称“圣马桥”,如今仅残存北岸一段引桥,高出现存河床大约20米,引桥断面犹如一块块砖坯垒积而成,这就是当时筑路时的夯土层。

  随行的甘泉县文物旅游局局长崔风光等专家告诉记者,夯土层由黑土、黄土、白灰和沙子相间夯实,与现代建筑中地基处理工艺几乎相同,只是它的厚度高达30多米。

由引桥北行,一条明显宽阔的大道顺着将台山山腰蜿蜒而去。可能是千年水土流失,道路的东侧略微高于西侧,最宽处足有40多米。东侧大约有20米长8米高的山体垂直于路面,截面如同菜刀切豆腐留下的痕迹。在专家的指导下,记者在底部看到一个紧挨一个的小坑,那是凿子的痕迹。西侧是一段约40米的深沟,考古人员在沟里发现几处十余米高类似锥形的土堆,也是由沙土夯成,与《史记》里“堑山堙谷”的记载相吻合。

  在直道裸露的石头上,我们发现了无数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圆孔。大家对此作出一个大胆推断:当时的筑路军工就是将绳索固定在山上的木桩上,然后下到沟底一点一点用土将道路夯起。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方家河段数公里长的路面几乎只生长着一种被称作黄蒿的植物,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在沟下10米左右的石头缝中长出一棵松树,可见这里的土壤并不贫瘠,是因为筑路的土中含有碱性的白灰,自然只有适应在戈壁滩生长的黄蒿才可以生存。

  我们的车子无法开进那宽阔的千年古道,只能在它的左右寻找乡间土道去追寻直道的走向。

  据说上世纪初叶,曾经有英国人在这里勘探过石油,两年无功而返,直到十多年前开始,许许多多的“磕头机”被搬进了山里,秦直道的周围才有了一些生气。我们就是顺着拉油车压出来的便道继续前行,秦直道始终就在我们的左右。

  在一个叫榆树沟的村子,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怯怯地看着我们的车子,我问其母亲孩子上几年级,女人回答说,这里距离最近的学校也有十多里,所以这的孩子都不上学。

  ■在营盘山的梯田畔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片,甚至还有比较完整的瓦当静静地躺在刚发芽的庄稼旁

  位于志丹县永宁镇的任窑子直道遗址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该遗址其实就是位于任窑子村西大约200米的土台,秦直道从土台的西南侧继续向北而去。

据当地老乡讲,当地人俗称这里为营盘山,1958年被改造成了梯田,现在远远看去就像一层又一层的磨盘由小到大垒积起来。如今整个村子只可以见到两处用砖垒起的房子,可在营盘山的梯田畔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片,甚至还有比较完整的瓦当静静地躺在刚发芽的庄稼旁。

  遗址的东北角被群众打开一个豁口作为一条小道,豁口的断面上夯土层清晰可辨;遗址的南端从上向下第四和第五层平台上,分别住着李姓、白姓和杜姓三户人家,白家和李家同住第四层的四孔窑洞,每家的窑洞外壁上,11厘米厚的夯土层痕迹清晰,整个土台的夯土层厚度大约在20米以上。对于人工造出这样大的平台的用途,专家至今依然莫衷一是,但从现场残留的云纹瓦当和残砖断瓦推断,这里在秦时期曾经有过很庞大的建筑。

  35岁的王永刚是甘泉县会计核算中心的总会计师,但他最自豪的是对于瓦当的研究,尽管他收藏的几十块秦瓦当无一完整,单凭敲击瓦当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秦汉的区别,在他的演示下,秦瓦当相碰的声音如同金属撞击,果然与普通砖瓦大不相同。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由于贫穷,群众如此自嘲

  中午时分,一阵香气袭来,白家老太太在窑洞前的灶台上开始做饭,当地人喜欢炒菜时放一种调料,那是一种看似韭菜花的东西晒干而成。白老太太今年60多岁,30多年前从侯家买来这两孔窑洞,至于窑洞建于哪年哪月,她也无从知晓。

  土路上传来陕北汉的歌声,那是流行在陕北乡间的酸曲:“拉着妹妹的小手手,亲着妹妹的小口口……”

村口有两个男孩玩耍,走近一看原来他们逮了两只小麻雀,孩子带我来到他们的学校,总共有两个老师30多个学生。男老师姓闫,今年51岁,言语不多,35年前安塞县修建王窑水库时移民到此;女老师姓马,今年28岁,已经当母亲了,丈夫在另一所学校当老师。马老师的窑洞很整洁,桌上除了墨水和学生的本子外,还有一台18英寸的彩电,而村里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信号。问起马老师都去过什么地方,她说出一串地名,丈夫忙解释说那都是她教过书的村子,继续问她去过最大的地方是哪里,马老师一脸兴奋:“我还去过延安。”

  学校里只设了一到三年级,30多个学生基本都是附近的孩子,窑洞里有几个路远没有回家的孩子,3个男孩正捧着包在方便面袋里的馍渣吃得津津有味。在陕北农村,孩子们特别喜欢将4毛多钱的方便面揉碎了撒上调料干吃,所以装方便面的袋子也成了值得炫耀的东西。

很是奇怪,在700公里长的秦直道上,左右40公里之内始终没有与之相平行的道路,直道要么穿过的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要么就是贫穷落后的乡村,这些地区至今大多依然还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在“神五”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的今天,生活在古大道的人们依然过着靠毛驴驮水的状态中,莫非历史会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偶尔和人们搞些恶作剧?

  由于偏僻,这里农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家住营盘山下窑洞的白永胜告诉记者,去年春节前后村里有农民在挖地时挖出一个陶罐,因为觉得没有太大用处就被小孩子们给敲碎了。

  ■在新版的《甘泉县志》和《富县县志》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更多的解释,甚至文物保护部门也没有采取保护和发掘措施

富县古称州,康熙《州志》记载:“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据考古学家勘测,富县境内的秦直道总长大约90公里。1992年,文保部门将张家湾镇的直道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富县县城向西,沿着309国道大约行驶90公里,在1531KM+3处,公路边有块文保单位的提示石碑。沿着路北羊肠小道爬上土山,半山腰一条平坦的大道蜿蜒向北,路面上杂草丛生,与甘泉方家河不同,这里没有见到夯土层。如果是四轮驱动的越野车,只要能够将车子开到这段直道上面,我便可以体验在两千年前的大道上驰骋的感觉。

  在山下路边的院落里,我采访了一位李大娘,今年61岁的李大娘原本不是本地人,36年前因为饥荒由靖边县逃难到此,她已不记得是不是沿着古道南下,但六天六夜饥饿困苦还历历在目。

  甘泉县文化馆干部郑天祥对直道很有研究,据他考证在富县水磨坪直道遗址附近有个村子叫“杀人庄”,是掩埋筑路军工尸骨的所在,经反复询问都不得而知,后来有村民告诉我说,附近水磨坪有个地名叫作“桑咀”,是否真的就是由“杀人庄”传成“桑咀”?还有待考证。

在寻访秦直道的路途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曾经非常知名的庙宇都破烂不堪,最明显数甘泉境内的建于唐代的白鹿寺,从现存缺胳臂少腿的石刻来看,那里曾经很具规模,可如今庙里只剩下一株枝繁叶茂的老银杏树。无意中说起我的感受,文物爱好者王永刚给我讲起了“南蛮盗宝”的典故: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四处造反,闹得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便从自己老家搜罗一群术士潜入李自成的故乡陕北,企图用破坏风水来达到消灭闯王的目的,于是一座又一座的庙宇被破坏了。

  遗憾的是在新版的《甘泉县志》和《富县县志》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更多的解释,甚至文物保护部门也没有采取保护和发掘措施,虽然大多数路段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里。

  ■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是秦直道起点所在地,村里小道上随处可见不同花纹的砖瓦残片,村民说每年都要从地里捡出一车车的破砖烂瓦,如果说凉武帝村的路是用秦砖汉瓦铺就的一点都不过分

探访秦直道的第四站也是秦直道的起点,是位于淳化县铁王乡的凉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所在地。凉武帝村距离县城大约30多公里,道路由柏油路变成石渣路最后彻底成了土路,翻越一个壕沟的途中,我试图向一个赶路的农民打听秦直道的方位,可这位老兄却以为我在找人,反问我“秦直道”是哪个村的。

  专家考证秦直道起点在秦林光宫,到了汉武帝时更名扩建为甘泉宫。在村里小道上随处可见不同花纹的砖瓦残片,村民说每年都要从地里捡出一车车的破砖烂瓦,如果说凉武帝村的路是用秦砖汉瓦铺就的一点都不过分。经过两千年沧桑岁月,林光宫只剩下两个土堆,农民们在这秦汉帝王的宫殿上收割着小麦。真有点“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老蔡家住在村口,走进他家时,他那梳理整齐的花白头发就让人感觉他不是一般的农民,可他又不愿意对他的经历多说一句。问起秦直道,他说十多年前省交通厅来人勘测时,就是他带的路,在我再三邀请下,终于说服他去给我指点迷津。

  出了村子向北,越过一段草丛,穿过一片树林,来到叫作鬼门关的隘口。老蔡说到了坡上就可以看到直道。坡上开着艳红的小花在绿丛中格外扎眼。到了坡顶向北望去,如果不是老蔡指点,我实在分辨不出哪是直道,哪是梯田。

  返程路上,老蔡终于透露了一点自己的身世:30多年前高中毕业,在乡里做了文书,后来又到县里给书记写文件,因为成分不好入不了党,一气之下卷铺盖回了乡下。用他的话说,秦皇汉武都做了土,何况咱一介草民?

------------------------------------------------------------------------------------

    秦直道与秦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完成的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和重要的防御体系。秦直道开通后,既是重要的军事运输线,又是中原与北疆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民族融合的桥梁。

    这条长900公里的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南起陕西云阳(今淳化县)林光宫(古甘泉宫),北抵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麻池古城),修建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12年)。当时秦王朝统一六国不久,经济十分困窘,生产力也极为低下,在这样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将军蒙恬和太子扶苏,奉旨率兵三十万,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堑山堙谷,直通之”。工程量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高,在世界交通史上堪称奇迹(图三十五)。

    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地区与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边贸交流从此开始而千年不衰。同时也有效地抵御了匈奴南犯,并“益城二十,开地千里”。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桥山即子午山,亦曰子午岭”。《环宇记》曰:“子午山一名鸡山,山长千余里,北入大漠,南尽分水,其东水皆东南流为延安界,其西水皆西南流为庆阳界。直南直北,南连耀州,北抵盐州,东接延州,绵亘八百余里”。这条横亘南北,直穿合水县境内的子午岭,气势磅礴,巍峨雄伟,连绵起伏,群峰叠翠,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一道绿色屏障。

    秦直道经旬邑县石门关,上了子午岭,沿子午岭主脉蜿蜓北上,经正宁刘家店、南梁峁、调令关、艾蒿店,宁县卢邑庄、桂花园、兴隆关、七里店后,进入合水的五亭子。在合水境内,经固城、太莪、蒿嘴铺和太白四个乡镇,北到蒿嘴铺乡的麻子崾岘后进入华池县境,长约60余公里。在蜿蜓起伏的子午岭主脉上,秦直道盘山越岭,遗迹保存完整,坡度平缓,路面宽阔,沿途可以清晰地看到“堑山堙谷”、“修筑土桥”、“修建城障”、“堆筑烽燧”的情况。

    秦直道路面宽6--10米,一些路段仍有车辙痕迹。取土垫路所挖的土壕深1--2米,宽4--6米,与直道并存延伸。从午亭子到麻子崾岘,沿途共有人筑土桥50余处,烽燧30余座,寨堡窑庄20余处,古刹庙宇30余处,古井一口,古墓葬20余处,碑雕石刻100余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图三十六)。

    2000年以前,在茫茫千里群山峻岭中勘测出一条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山里人常说:“子午岭,山沟间,峁连峁,弯套弯,一旦走错实难缠,不是爬沟垴,就得又往梢林钻”。那时候,子午岭的原始森林远比现在茂密,盘枝错根,蔽日遮天,密不透风。当时,即没有航空测绘,也没有经伟仪、水平仪、平板仪,也不懂垂距定点法,前方交汇法、侧方交汇法、射线法、导线法等测绘方法和象限角、方位角、函数表之类的计算方法。硬是用简陋的罗盘和脑、口、耳、手、脚,踩出了这条省工、省时、省钱、省物、走向合理的路线,这正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脊梁。

    根据史料记载,秦直道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华夏民族密切交往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兵戎相接之秋,还是赐尝纳贡之时,北疆少数民族和中原华夏民族之间的频频交往,为子午岭留下了条条通道。这些通道交错纵横,密如蛛网。北方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子午岭山区也曾是荤粥、鬼方、猃狁、戎、羌、氐部落占据的地盘。黄帝时期,曾“北逐荤粥”、“死后葬桥山”。《诗经》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史记》也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之际,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各异,他们与内地交往的路线各行其便,规格、规模不尽一致,大多数循河谷而住,或沿山脉而行,形成的天然通道十分复杂。统帅30万大军的大将蒙恬,是秦代身经百战的军事家,协助他的是饱学经书、富有谋略的太子扶苏,他们文武组合,给秦直道工程注入了活力。在勘察施工中,他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听取各方面建议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路线的方向,然后重用富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实际勘测,反复论证,一旦成熟,果断拍板,这种脚踏实地,雷厉风行的作风,保证了每一线段施工的顺利进行。当时,子午岭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喊声震耳,堑山堙谷,修筑土桥,气势相当宏伟,终于如期修成这条当时世界最长、最直、最宽、最平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内地与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成了内地通往北疆的大动脉,不仅对秦抵御匈奴,巩固北疆,加强北方经济建设具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军事上,秦直道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交流上,秦直道起着纽带作用;同时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桥梁。

    《史记》载:“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历史巧妙地安排,把秦始皇的生与死和秦直道紧密地联系起来。生前,他率领文武百官和千军万马经直道巡游,大振国威;死后,载他遗体的灵车,又经直道运回咸阳。只有他,才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在统一全国的前提下,完成这一空前浩大的工程。

    尽管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然而它却为中国历史二千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先河。取代它的刘汉政权“汉因秦制”,直道也被充分地利用起来。西汉初期,并不像“千古一帝”那么强大,刘邦在平城大败而归。汉王朝不得不以“和亲”的方式缓和局面。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正史中也有记载。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元帝“礼赐如初”。单于亲自提亲,元帝以后宫王嫱赐婚。王嫱字昭君,南郡姊归(今湖北兴山县)人。被选入宫后无钱进贡太监,一直未得幸宠。当呼韩邪求婚时,昭君自请北行和亲。昭君出嫁时车水马龙,浩浩荡荡,沿直道北行。过了刘家店,出了调令关,来到桂花园。当时桂花盛开,芳香喷鼻,田野碧绿,百鸟齐鸣,风景幽雅宜人。昭君下马尝花,回望长安,分外愁肠。过了兴隆关,来到午云寨,三座寨堡锦旗招展,守寨将士夹道迎接,昭君下马休息片刻,又向北而走。经过土桥湾,上了槐树原,夕阳倾斜,下榻于朱家湾。该湾背风向阳,窑洞新粉如新,雕花木窗十分明净。昭君下榻,尝月观星,凉风习习,不免有点“漫漫千余里,迢迢远行客,驰情恋朱颜,寸阴终日夕”之感。第二天登上秦直道,向北走去。举目四望,四野碧清,只见一个转弯的地方,娘母子俩缓缓地向南走去。她破服烂襟,鞋袜均无,拖着一个光身子,只有五六岁的孩子,艰难地缓行。昭君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连忙下轿,向前询问,并给了娘母子一个五十两元宝。后来,这个弯就成了娘母子弯。经过千辛万苦,王昭君到了大漠王府,封为宁胡阏氏,生下了一男两女。“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史记》载:“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三年后的元狩二年春,汉武帝又派卫青过直道再征匈奴。“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汉武帝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取得胜利,匈奴主力退出了河套地区,从此“幕南无王庭”。边境的安宁,匈奴的归附,使得河套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千里秦直道上惊心动魂的铁蹄声,终于为欢快悦耳的驼铃声所代替。

    南北朝时期,秦直道作为高速公路,一直被延用。它不但是中原与河套的交通中枢,也是大大小小民族政权必争和攻守的要道。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县)。他在位十六年中,几次带兵穿过秦直道袭击长安。唐太宗率兵抗击匈奴直达朔方,秦直道又是他首选的高速公路。

    西夏自元昊以来,长期经秦直道南下侵犯北宋边境,宋王朝曾派出韩琦、范仲淹经略延庆,抵御西夏的南侵。《宋史》载,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知庆州,任环庆经略安抚招讨使。范仲淹一方面利用秦直道修寨筑堡,加强练兵,整顿军务;一方面安抚党项和汉族流亡人民,使之安居乐业,顺心于民。他修整了秦直道的午云寨(今合水县固城乡午亭子),华池县大顺城和二将城,又在平定川西山巅修筑了平戎寨,以防元昊的突然袭击。这些城寨,大有“深矣如泉,巍然如山,百万雄师,莫可以前”的战略地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道出了西夏与北宋在秦直道上长期的拉锯战,给古老的高速公路蒙上了一层“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恐怖阴影。范仲淹苦心经营了十几年,才取得了使西夏臣服的胜利。

    元明清时期,这条高速公路一直被延用,成为大漠与中原的主要通道。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回汉纠葛在官府挑嗦下进一步加深,秦直道沿线死骨成堆,从此,人迹罕止,车辆绝迹,风雨浸蚀,草木丛生,这条高速公路终于被废弃。

    秦直道犹如巨龙脊梁,载着秦皇汉武巡边的壮举,隋唐的兴衰,宋金的风云,明清的血印。述说着扶苏蒙恬的悲剧;昭君出塞的辛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的闹剧;李唐薛王庄的繁荣。介绍着保全寺北魏石窟的风采;莲花寺唐宋石窟造像的特征;全国最瘦的石塔风度;千年酸枣树漫长的沧桑;几百年成长的文冠树;“黄河象”家乡的经济;老区人民朴素的感情。真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行秦直道不知其之宏伟也,不游子午岭不知其岭之美也(寇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