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大学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2:42
2000年9月5日我开始了大学生活,2004年7月7日我结束了4年的本科年华。时光日流水,人常说大学四年光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对于我来说这四年如此的漫长,但又如此短暂,似乎是一个结束,却又意味着一段更为令人激动的生活的开始。按照惯例,总要记些文字下来的。总结过去,给自己一个交待。展望未来,给自己一点希望。除了一个回忆的作用,我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对刚刚步入大学学习的师弟师妹们有一个参考的作用,需要提醒师弟师妹们的是,我的大学生活并非仅仅属于我自己,他可能代表了包括你在内的一些人即将的经历,人说“尽量地吸取别人的教训,因为你没有时间将世界上所有的错误都犯一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倘若在你的大学学习中能够有些许帮助,也就不枉一记了…… 文章分为若干节完成,分别记载我的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给出一个对初学者的建议和对我自己未来学习的期望。文字零散不成规律,还望读者海涵。
感谢母亲
仅以此回忆录献给每日在灯光下陪伴我学习的母亲
感谢您20余载的培养与呵护
直面困难,我将更加努力的进行今后的学习
昨天,我的大学学习[1]
一张白纸,一个彻底的初学者[大学一年级]
失落?新的抉择,新的开始
那天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让我体会了从一种梦想破灭到另外一个梦想萌生的过程……
高考成绩下来了,515分。不能接受的分数使我不得不承受一个事实,我不可能去做一名医生了,这离北京医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还有遥遥75分,想当一名白衣天使的梦就从此永远破灭了。
人还要由未来,可是我从未给自己做过第二种打算。高考成绩和平时相比是有差距的,由于一贯以来的考试紧张和最后冲刺阶段的考试复习不得法,数学单科成绩下滑30分,物理单科成绩比平时下滑50分。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然而总要有一个选择,路向何方走?我甚至没有心思去考虑这个问题。 报志愿了,怎么办?还好自己有个第二兴趣,英语。就这样吧,学英语。然而天不由人,我的分数在北京的较好高校中都不够读英语系……
真的没有什么了,其他的学科兴趣都一般,无所谓了,母亲打听到学习计算机比较好找工作,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那随便吧”我说,倒是很极端的,我选择了6所学校,3所一批院校我报的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批3个学校其中工商大学报的英语,另外两所也都报的计算机。
录取结果出来了,我被第一志愿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录取了。大家说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但是学风可能不太好,管他呢,我的打算是,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那么就好好干它一仗吧!
快要开学了,我高中被评选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开学前提前被老师招到学校,协助老师做开学新生报到工作。欣喜若狂,在高中,我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又来到了一片新天地,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出色。给自己点信心,努力加油干!
我的学院是北京工业大学的实验学院,由于新校区没有盖好,官方称我们首先要到河北省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学习一年。(而后来事实证明我们在河北省一呆就是三年……)来到大学成了,很漂亮,大得出奇。有人曾说过,大学里面什么都大,大教室,大宿舍,大图书馆,大食堂……在这里显得比别的大学更大。来到教学楼学生工作办公室,还没等敲门,两个学生走出来。“你好,来报到么?我叫张慧涛,**中学毕业的。”,“很高兴认识你,我叫曾毅。”我回答……已经来了不少人了,大概10来个,都是北京市各个中学的三好学生,他们每一个人在四年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成为了我们学院的领头羊。望着大家忙碌的背影,我立即投入到其中,协助他们工作。大学要有个好的开始,我的母亲经常这样教导我。表现得好一点,也许能做学生干部为大家服务呢,我暗暗下定决心。那天父母一同送我来学校,但我不记得他们什么时候走的了,因为一到了学校我就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来,与同学们一起干的不亦乐乎。
工作很繁琐,搬桌椅,写名单,搬家具……大家都很累。干得差不多了,老师问我们谁会画画写字,来这里的20个人都是男生,看上去谁也没有这方面的特长,我在小学和初中在这方面专门学习过,这次可派上用场大显身手了。我走到老师面前说“我想我可以试试”。从这一天起连续两天,我的主要工作便是画宣传海报,写名单。而其他的同学继续搬桌椅(这不能算偷懒吧,呵呵。)看着我的作品,学工办的老师大多是满意的,我也很得意,从这时开始,老师便对我多了一份关心,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使我获益良多。然而只有一个老师不太满意,便是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郭颖老师。“这可不行,礼花画的不像,重新画吧”我的天,我画的画居然受到了批评,太不能接受了,初高中被无数赞扬包围的我怎么也不能接受刚刚来大学就遭到老师批评的事实。但没办法,老师的要求么,照办就是了,但心里确实不爽。随后的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这个郭老师便是我在大学学习中对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最大帮助的人,使我学会了与他人交流的方法,直面困难的气度。而郭老师也成为这个大学中唯一批评过我的老师……
大学新生报到结束了,半天后英语分班考试。我的天,别人看了两天书,我忙活了两天给同学们办手续,这考试怎么办啊?没办法了,看了半天书,匆匆忙忙上考场了。考试时间并不充裕,等我打完题后大家都已经交卷了,教室中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不管怎样,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自己能进入快班学习吧。结果令人欣喜,我被录取到快班了……
过些天选了班长,我是班里唯一的一个三好学生,又在开学前来了学校帮助老师工作,自然成为了一班之长,心里挺爽的。也预示着我要为此做出很多努力才行。已经两周没有和家人联系了,晚上找了一个公用电话给家里报平安“妈妈,我被校英语快班录取了,同时被选为本班的班长。”好像是哭了,因为没有离开过家长,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群英云集的地方首先劈开了一亩三分地而感到那么不容易而感动……
就这样,大学的学习开始了。来上学之前我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学计算机要首先学会打字,我找到了一个初中同学,他的电脑用的很熟练,花了大概半天的时间,我大致熟悉了键盘的使用及指法,但还不能盲打,总算也是有了点基础。开学的第一堂课便是校计算中心主任的计算机使用概览课程,在课程上主要介绍了一些计算机的最基本概念,课程上最大的收获是……本来我已经学会了打字,感觉上大学的时候应当算是有一些基础的人才对,可是没想到……老师询问“你们当中谁现在还没上过网?”上网?我的天,我字还打不熟练呢,我举起了手,晕,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这太假了……“你们当中谁现在打字还有问题?”我又举起了手,狂晕,又只有我一个人。不管别人是否是诚实的,但至少我当时是,也就证明了理论上我可能是全系独一无二的那个“从没上过网,打字有问题”的人。冒汗了,开学在专业上几乎为零的基础,我该怎么办啊?没有别的办法,两个字:“拼了!”
从这一天起我必须面对这个事实,也因此立下了四年中最重要的志向:“在专业水平上努力提高自己,在理论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很平淡的愿望,但一切的一切也就是从这个不成熟的愿望中诞生……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开始正式的课程了,第一学期主要的专业课程集中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C程序设计语言之上,数学课很多,在这年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数学基础,然而对于专业课……真是越学越没兴趣。计算机文化课上老师要求练习打字,我打得实在太慢了,我的一位好友对我说,“我给你装一个软件,你和我一起练习吧”他给我装了一个QQ,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开始练习了,他在那个聊天窗口中对我说话,我就尽快的回答他,真是太逊了,过了五分钟,我一句话都没打完。“太次了”,他对我说“你要赶快提高你的专业能力,连打字都打不快,学别的恐怕更不好学了”,我慌了……C语言的课程更是麻烦,我当时读程序的时候居然将他看作英语课文来读,偶尔看懂个程序的大概,写程序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一次上机课程老师要我们编写一个水仙花数程序,结果大家几乎都编出来了,只有我一个人没做出来……打击实在太大了,我近乎绝望,对专业失去了最后的兴趣……
上大学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便是王爱萍教授,她是我的程序设计语言启蒙老师,更是专业学习的领航人。王老师很喜欢我,源于我的英语成绩不错,学习比较踏实。我和王老师走的很近,经常去她家问问题,谈心。一次在去她家问C语言问题的时候,我一如既往的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实在忍不了了,我哭了……王老师很诧异,便问我为什么要哭。我对她讲述了我的高考失利,对计算机专业的选择过程,以及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最基本的信心,倾诉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对她表达了我想尽快的退学重新高考或者转专业的打算。王老师放下手中的笔,对我说:“曾毅,你个大男孩子一点志向都没有,太没出息了!”我愣住了,目瞪口呆,还以为老师会安慰我……她说:“计算机科学和任何一个科学领域一样,需要你艰苦卓绝的奋斗。你选择了一个让你能够为之骄傲的专业,但你却要退缩!在你选择了计算机这个行业,就意味着你要为之终身奋斗,你的身后是悬崖,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总有一天,你的专业会因为你而骄傲!”……
我这位导师的成长经历是惊人的,她原来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毕业那年她选择了考研。本科学的是数学系,想转计算机首先是很有困难,不是因为她觉得考不上,而是因为一旦考上了她和计算机系的学生如何缩小差距。不过最终她还是这样走了下去。付出的辛苦是无法让人忍受的,在考研期间,她把非常经典的那本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做了n遍,是一道一道挨着做,不放过任何一个难题。别的我不想多说,就说个量化的数,做的题满满一个书柜。最终她坚持下来了,考研时她们学校只有一个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就是她,而且她考的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一个这么小的学校。别的还用再说吗,当年考国防科大比考清华要困难得多。但是她做到了。上了学后她面临的问题接踵而至,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专业课除了考研的课程什么都不会,这可怎么办,没办法,一课一课的补。她说当年她学得最痛苦的一门就是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我想你也学起来不会太轻松吧。至于其他的奋斗我不多说,我只告诉你当她教我课时,已经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计算机系的系主任,主教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字逻辑……。这些课程虽然都是非常基础的课程,但是试问现在全国各大院校有几个教授能够将这些课程都一肩挑起?不是我说大话,真的很少,有些人认为这样不专,没有专长,原先我也这么认为,说实话,我上老师的课非常的挑剔,方法是在寒暑假自学下学期的课程,然后上课时专找老师讲得不清楚或是模凌两可的地方向他们发问。但是在她任我C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和离散数学的课程时我听她的课就像是当年学生在西南联合大学听那些各派学者的讲学一般,如痴如醉,她教我的所有课程有时候是会有些不太清楚的地方,但是在一周之内你不找她她也会来找你给你讲清楚。这个不是说老师向高中一样那么多事,而是学者的风范,在我们学校也有教这些课的其他老师,每其名曰曾经搞过这方面的底层研究,但是真正到了显水平的问题时每个学科都只有王老师解决。这不能说是个巧合,而是实力的体现。一个人如果决定了要做一件事情并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理由做不好。 听了王老师的故事我为我自己以前的学习态度感到十分的愧疚,当时我在她的宿舍这样跟她说:“王老师:我不能向您保证现在我对计算机科学就能产生多大的兴趣,也不能保证我能不能坚持这个方向一辈子,但是有一条我可以做到,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我会把计算机科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去作,做一个好学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开始计算机科学入门学习根本是在受煎熬。为什么?因为不了解。但是就是在这种不了解的情况下坚持着,跟着王老师走,只要是她讲到的我都记下来自己再回去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学习。学C语言应当是我最痛苦的时期,为什么?不是因为C语言难,而是找不到思路。正如上面提到的,我看C语言的代码就像是初中生在看英语阅读一样,从没有个结构上的把握,一个符号一个符号的读。我不能简单的说高级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有着质的差别,但是描述的思路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可是当时就是看不懂,怎么办?没办法,当时也不会上网,更不知道网上还有很多的学习资料,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把课本谭浩强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的习题集上每题都挨着做下来,不会的就去问老师,然后再把做完的程序和书本上的答案对照,找差距,调整自己的思路。然后再到机器上把每个程序都调通。后来的几年学习中我们学校的同学以及学弟学妹喜欢让我给他们改程序,不是因为别人改不出来,而是因为在我给他们改程序时首先为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然后会帮助他们调整思维模式和对待具体问题的入手点,并帮助他们总结某种代表性程序时经常犯的错误。后来他们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些问题你都一看就知道,我告诉他们,首先不是因为我有多深的知识和程序设计技能,只是因为你们犯的错误在我大一时基本上犯了个遍,因为我的基础比你们差得太多,所以你们不犯的错误我都会犯,你们犯的错误我一般情况下肯定会犯,可是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是一眼看出来的,有的是过了一个学期才会的,所以记忆就尤为深刻。到最后我把C语言的书上的每道题都写到了一个大本子上,王老师和我说:“怎么写了这么多啊,可以出书了!”我当然知道这是老师在肯定学生的努力,在和我开玩笑,但是我不得不说当时老师给我的肯定是我努力了这么久才换来的,所以我这辈子也忘不了这件事。慢慢的,随着程序设计这个基础中的基础一天天打牢,我对计算机科学的学习也不断的扩展。认识也不断的加深……
理论计算科学的学习——从数学开始
我的数学成绩平平,都是80多分,大学数学没有在90分以上的。但是我对数学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我几乎每天除了上课时间都在图书馆看各种各样的数学书。我们学院有一点是现在各所高校都无法比拟的,就是图书馆了,倒不是因为藏书量的问题,而是因为学院经费有限,不可能买很多书。但是却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首都图书馆拿来了很多淘汰掉的书,其实这些书远远没有失去他们的价值,其实数学书有的是越老越值钱。我看的影响最大的有这么几本,首先从最老地说起。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不用我去多说,但是他这光辉的一生做得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件事情: 首先是它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是我们国家计算机科学的摇篮。在有就是他把很多的高等数学理论都交给了做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进步。第三件就是他一生写过很多书,但是对高校师生价值更大的就是他在病期间在病床上和他的爱徒王元合著的《高等数学引论》(王元与其说是他的爱徒不如说是他的同事,是中科院数学所的老一辈研究员,对歌德巴赫猜想的贡献全世界仅次于陈景润)这书在我们的图书馆里居然找得到,说实话,当时那个书上已经长了虫子,别人走到那里都会闪开,但我却格外感兴趣,上下两册看了个遍,我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在于他将高等数学的理论完全的实例化,在生活中去找模型。理论脱离了实践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正因为理论是从实践当中抽象出来的,所以理论的研究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不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
后来还读过北大张筑生先生的《数学分析新讲》。 张筑生先生一生写的书并不太多,但是只要是写出来的每一本都是本领域内的杰作,这本当然更显突出些。这种老书看起来不是在传授你知识,而是在让你体会科学的方法与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微积分学科与其他很多理论性学科不一样,并不是先有坚实的理论推导,后来发展起应用,经得起推敲的严格理论基础是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由后继者完成的,走的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而这就决定了一般的微积分书东一榔头西一棒棰的乱打一气,最后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微积分是一盘散沙。张先生的书立足于他在北京大学多年的讲学稿,给这个学科赋予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至于后来也无意中发现北大居然把现今在市面上很难找到的那些经典的数学书也给了我们,对他们来说看似没用的书对我来说却十分有帮助。印象比较深刻的有那本《组合数学》,《空间解析几何》还有《拓扑学》,看这三本书的时候是极其费事的,原因有几点,首先是这三本书无一例外,和华罗庚先生的著作一样,都是用繁体字写的,第二就是书真得实在是太脏了,我在图书馆的座位上看,同学们都离我做得很远。我十分不自然,不愿意影响同学,但是学校不让向外借这种书(说起这是也挺有意思,别人都不看这种书,只有我在看,老师就特别的关注我,后来我和他讲了这些书的价值,他居然把他们当作是震馆之宝,老师都不许借,不过后来他们看我真得很喜欢看,就把书借给了我,当然用的是馆长的名义借出去的。)不过收获是非常大的,再后来学习计算机理论时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常会用到的。当然如果你没看过这些书绝对理解不到那个层次。拿拓扑学来说,我们学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想到的是在那本书的很多页中都夹着一些读书笔记,而那个笔记的作者及有些造诣,有些想法可以用到现代网络设计当中。另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就是科学出版社的《数学史教程》。我自然不是数学系的学生,但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不晓其历史,很难将这个学科掌握足够好。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
数学书在大学阶段是除了计算科学的书以外看的最多的书。原因很简单,计算科学源于数学,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决世界中的问题和改变世界。“数学为精确处理是什么提供了一种方法,而计算则为精确处理怎样做提供了一个手段”。数学之于计算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及其地位
你决想不到图书馆里还有一本具我调查应当是我国最早的介绍计算机组成的书籍,大概是1964年出版的,作者是祖冲肖,听这名字你可能就会想象得到这人在历史上一定是大有来头的,那书对我的启发极大,虽讲的都是一些现在看来得十分陈旧的知识,但是看得出来这书在当时的地位。至今,在那本书里论述的东西我在现在的书籍中都未曾见过了。当然,在学校新书还是多一些,庆幸的是我们学院的图书馆几乎在2年级开始后的所有书都是由我来选的,所以那段时期爽得很,看到网上有什么好书和别的学校学长推荐的书我就记下来让老师去买,我经常和那个图书馆的馆长神侃计算机科学,她本是学企业管理的北大毕业生,但是现在在计算机角度上,计算机文化底蕴早已超过了一般的老师。
关于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国内的书籍主要教授“Windows98的使用”“Office的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而在我看来这些内容绝对不能做为本课程的重点,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整个计算科学的发展史和计算机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只有基本搞清了这两个问题,才会在今后的3年乃至更长久的时间内有的放矢的学习计算科学。试想不了解学科领域的各个分支,又怎么可能权衡利弊,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呢?《计算机文化》(英文名称:New Perspective on Computer Concepts)一书给我这样的初学者带来了一个春天。这本书是我的恩师李小坚推荐给我们读的,然而在我们学校我同级的学生里只有我看完了这本书,或者这样说,真正摸过这书的书皮的也就只有我们宿舍的几位同学。这书我现在偶尔也看看,他们都费解,说我计算机基础就算是不好也不用恶补三年呀!殊不知这书上的理论和介绍的一些思想是一辈子都很难全部了解透彻的。也正是这本书使我奠定了极其深厚的英语基础和专业词汇基础。
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态度
关于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态度,我想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是非常认真的。首先是上课的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除了四年级一段时间忙于办理出国留学[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决定硕士仍然留在国内读]手续耽误了几次课程以外,几乎没有旷过课。原因有两条:首先是我认为本科教学安排的课程乃锤炼10至20余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论基础自然精炼,需要我们认真地研读和学习,而老师研究此门学科的时间至少长于我们几年以上,为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绝对不能因为任何其他因素所取代。第二个原因源自我没有太多的基础,按照千锤百炼的理论学科顺序学习是我能想到的实现自己专业素养提高的几乎唯一的捷径。直至现在,我仍然认为对于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初学者,至少需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将主要的精力花在课程相关的学习之上。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方向。另外一个问题是每天,每周应当花多少时间学习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本科的学生,我认为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今后学习与工作最重要的问题。而本科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凑,不花足够的时间学习和钻研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每天6点左右起床,6点半基本上就到学校了,然后便是开始看一些专业书籍或者是看英语,朗读英语材料。晚上一般是11点回宿舍,然后再继续看1-2小时的书,有的时候很忙,就需要点蜡烛看了。大家可能说对身体不好,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不付出足够的努力怎能成功呢。大学我的课余生活并不丰富多彩,比较集中的集中在专业学习上,然而我没有意思后悔,因为在专业上的进步比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取得的东西都要珍贵很多 。
后记
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最重要的几笔我都记载下来了,回首往事,没有这个阶段艰苦的理论初探,是不可能顺利进行随后的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些问题仍需在这里说明,如果你也是一名刚刚入学的计算机系学生,读完这篇总结,你应当想到的是在这里哪些经历对你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并付诸于实践,时间是宝贵的,我想我的经历能够代表大多数同龄人遇到的困难,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莫过于在迷茫与失落中摸爬滚打的这个时段,时间如果不珍惜,到了后面很有可能造成的现象便是自己不知所措糊里糊涂过了四年。在后面的一篇文章中,我着重记录了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到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英语课程的学习历程和专业课程的进一步深造。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并作个总结,亦希冀能与读者取得一些共鸣……
昨天,我的大学学习[2]
谁能改变我的命运[大学二年级]
如果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是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对计算机科学不能揽其全貌,那么进入大学二年级以后的学习便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了,但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同样也是经过了艰苦的学习换来的……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所获得的每一滴收获都是通过10倍以上的努力换来的,人说智利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我也坚信这一点,但是我做任何事情总是证实了我实际上和一般的孩子确实有点差别,举个例子来说:很小的时候大家就用一根尺子用一只手悬起来,垂直往下扔,用一只手接住,看反映的时间长短来作为测试反应能力,我就从来没有抓住过尺子,另外做任何的智力测试几乎就没有什么能做出来的题目。就这样的状态,我一直持续学习着,每个公式别人记忆1遍我可能至少要5遍以上,甚至是10遍才能比较牢固的记住。然而我希望自己不落后于别人,所以一直很努力,初中的时候学习不好,高中就特别努力,虽然学校不是很好,但一直稳定在年级1至2名的位置。大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大学一年级的假期照样形同虚设,看书和程序设计的时间每天不少于12个小时。在那个假期主要完成了计算机文化那本书的阅读以及深入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后来二年级的假期还阅读了《IEEE计算机先驱奖》以及《ACM图灵奖》这两本书,再次阐明我的一个观点,我直到现在一直认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学习者,不了解计算机发展史,是不太可能在这个领域有什么太深的造诣的。登高望远,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能够让自己纵揽全局,看待问题也清楚很多。
进入大学二年级的我还没有从假期的自学回过味来,突然学校领导让在一年级搞个经验交流会,我那个时候在学校做学习部的部长,顺理成章的去给计算机系的学生做了一个入学讲座,(插叙:我们那个时候的入学讲座是由恩师王爱萍教授做的,由于王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学校,所以学校就安排了各个系的二年级学生去。也许你会奇怪,怎么不让大四的学生去?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悲哀。我在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实验学院在我们这届以前的本科学生全部划归工业大学其他学院,我们这届开始重新招生建校区,所以我是没有学长的,大学四年里面,我们这届一直是最大的一届,万事开头难,学校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发展,我们也承受了很多的考验……)这可把我给难为了,自己学习计算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给别人介绍经验,实在太痛苦了,但是这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工作,唯有认真准备。仔细的想了想自己的学习情况,询问了一些同学的学习经验,又看了些书籍,硬着头皮就这么上了。
讲座那天是非常热闹的,最开始我进去的时候很乱,因为我也是学生,大家有个想法:“老师上课讲课我都不听,干什么听你胡侃乱侃啊”。呵呵,换了我可能也会这样想。可能由于那天大家都比较没事做,在我开始发言不到半分钟的时间,会场就鸦雀无声了,“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咱们学校00级计算机3班,我是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初学者,和在座的大部分学生比可能还属于十分初级的初学者,但是在北京工业大学学习的这一年积累了一些学习的经验,很愿意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精彩的大学生活……”讲座中我着重说了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区别,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核心课程的总体介绍,英语的学习,以及如何利用大学的学习资源等等内容。讲的时候有点紧张,因为头一次面对一个系的学生公开讲座,但讲座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讲座整整进行了3个小时,但是学生一点倦意也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同龄人的缘故,交流是零距离的,结束后我自己正在怀疑是否讲的内容不够实用,足足3分钟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讲座以后我发现虽然自己对计算科学的整个领域有了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但是这确实不是很完整,而又没有一个途径能够使我很全面的揽其全貌……机会来了,我校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刘椿年教授来到实验学院做了一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讲座,使我获益良多,后来又阅读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了一片文章“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和外延” 。到这个时候,认为自己至少大概了解了到底计算机科学都包括了哪些内容,也就可以开始有的放矢的学习了……
应当说专业课的学习在到了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集中,关键的学习阶段。计算科学的核心课程会在这段时间在各个学校展开。这一阶段的主要课程有: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倘若你去问一个木匠学徒:你需要什么样的工具进行工作,他可能会回答你:“我只要一把锤子和一个锯”。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老木工或者是大师级的建筑师,他会告诉你“我需要一些精确的工具”。由于计算机所解决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精确有效的工具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算法、数据结构都是程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精确工具。算法的重要性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都十分清楚的。 算法与计算理论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的灵魂所在,是发挥程序设计者严谨,敏锐思维的有效工具。任何的程序设计语言都试图将之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计算机专业软件相关无可厚非的最重要基础类核心课程。没有算法,程序就失去了灵魂。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学习是艰苦的,最开始的时候,我无法区分各种算法之到底有什么关系,只能机械被动的接受,但是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开始可以比较深入的领会一些算法,并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由数据结构的学习,进而展开了对算法的学习,在算法方面我读的书还算比较多,但是有一些后来觉得不值得一读,书名不便公开,但是《算法导论》这本是必须推荐的,计算机系的学生鲜有不知道此书的,但如果你仍然还没有读过,我认为你至少在大学4年级之前读完它。
离散数学被称为是计算理论的灵魂,我认为一点也不过分。我曾拜读过南京大学sir前辈的《胡侃理论计算科学》一文,文中提到“从理想的状态来看,离散数学最好分开六门课:集合,逻辑,图论,组合,代数,数论。”我们那个时候学习课程主要集中在集合论与数理逻辑,图论与代数系统。在数理逻辑领域,中科院软件所陆钟万教授的《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是本领域内的精品。图论和电路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结合的非常紧密,也是离散数学学科中相当有趣味的一个分支。例如哥尼斯堡七桥等问题都可以使大家体会到实际问题理论抽象的巨大价值。我下个学期的研究生方向具体课题是空间数据库,一个重要的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其中离散数学理论在图的构建,查询等分支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原先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归在一起成为离散数学结构,后来由于数据结构的内容比较多,分出来了,不过最近国外好像有些大学又把它们合并到了一起,道理当然不用说,可能还是考虑到交叉的部分比较多。比较经典的书我看过得应算是《Discrete Mathematical Structures》了,清华大学出版社有个影印版的。 集合论语数理逻辑部分是由王爱萍教授执教的,这部分理论性非常强,而王老师的数学背景使得课程严密的推理几乎无懈可击,甚是精彩。图论部分是北京科技大学的阎庆春老师教授的,趣味颇多,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很容易就能根据他所讲的一些笑话将理论贯穿于一线。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我认为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确被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思路绕个一塌糊涂,连续概率几乎是每一个学校的教学重点,至少在我们学校是,但是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离散概率得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我们就经常使用离散概率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中概率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分析网络和分布式系统,随机化算法和协议,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等。可惜我概率论学习不够深入,以至在离散时间信号处理学习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但对概率论本身的理解却因此深入了不少。 二年级来讲,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我对自己是比较满意的。大部分课程的理论考试都在90分以上,而在这一年中同时也取得了4个学科的100分。分别是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陈序设计课题实现、人工智能导论和英语口语。大学期间总共取得了5个满分,其中4个是在大学二年级。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认为理论考试和程序设计脱钩太严重,虽然面向对象技术理论掌握的比较牢,但是在参与大的课题的时候仍然有晕头转向的感觉。至于人工智能学科,主要是拜中科院自动化所李小坚博士所赐,在那半年中最有纪念意义的便是完成了一个用Lisp语言开发的智能聊天系统。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完成了“北京工业大学多媒体教学系统”课题,虽然很简单,但这几乎是我在大学阶段第一个正式的项目,如果说实践上的积累,那么这应当算是正式的第一笔……
讲到这里了,不得不讲讲我的英语学习了。并非我觉得英语学习不重要才放在这里。恰恰相反,我认为英语的学习可能是你大学学习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读研究生或者工作的时候会转行,但是英语始终都是你进一步学习国外最先进理论与技术的法宝。极端一点,仅仅针对计算机科学的学习者来说,如果你想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学术理论,大概也不太可能仅仅通过中文文字,至少还需要一个汉化的时间。 我的英语功底并不好,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还可以,能凑合到90分,现在看来分数可能不错,但对于那个时候半个班90分以上确实就算不得什么。初中二年级就麻烦了,只有72分,记得是当年全班倒数第三,这可怎么好……没有选择,开始学。怎么学?不知道,但手里有本寒假作业,抠吧。早上起来6点钟一直到晚上12点钟,一口气把寒假作业做完了。查答案一看,完蛋,错了个稀里哗啦。没办法,正好就拿这个当反面教材了,一个错误一个错误的查漏补缺,弄了一个假期。开学初三学习开始紧张了,也很认真地完成每一张卷子,中考的时候95.5分,全校第二(第一名96.5分)。从此对英语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高中二年级开始着重练习口语,用的是当时风靡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哦,很多人说是没用的,但至少在我身上实践是成功的,至于效用有多大,我认为还要看下面的学习历程。
二年级开始,上英语课程学习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试图用口语来练习,每天早上练习朗读课文,晚上用口语的方法温习语法知识和单词,效用是显著的,仅就笔试而言,高中阶段没有当过第二名。大学阶段基本保持在全校前三名的位置。
进入了大学学习,高手林立。尤其是我进入了英语快班以后,更是体会到了自己需要不断的努力。快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北京四中,八中,清华附中,五中等名校,在这些学校中通常开有外教课,学生的口语水平普遍好于我们这种三流高中的学生。刚刚去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但是自己水平也不是很弱,所以还算撑得住,做了快班的班长。
快班的学习和普通班截然不同,也就是常说的小灶班。我们一个学期用于课本学习的时间大概也就是1/3的时间。而2/3的时间用于练习口语,读英文报纸,以及外教交流。那个时候普通班的学生是抱着书本肯,我们是抱着一摞报纸到处跑…...
我在学校英语的名气似乎比计算机的大的多,因为好像别的系的同学只要是关注过书本外的英语的都知道实验学院有个叫曾毅的。我英语的学习曾经有过一段极好的时期,那段时期大概是我做学院英语角主持时,第一次上台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再说什么,说完了头都不敢抬起来,怕同学们笑话我,但没想到的是我低下头不好意思使他们居然以为我在鞠躬以结束我的讲话,给予了我大概长达2分钟的掌声。最让我感动不过的是老师们的鼓励,有一个英语组的老师说曾毅的英语水平可以去当老师了,如果教口语应当会比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出色,可能老师是和我开玩笑,但是我真的记住了这句话,并在不断努力着。后来没想到在一个英语学友的引荐下真地有机会到首都师范大学英语培训中心平谷学校去教授新概念课程,赢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英语的学习窍门在于很好的去应用,说(Blurt it out!)。正如你学习汉语的过程,即使你不坐在教室中逐字逐句的学习汉语,凭借小时候家长耳濡目染的教导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交流你也能够将汉语掌握的很好。作为另一种语言的英语皆通此理。
英语学习还要讲求一个实际的方法,经过长期的学习,你会发现其实李阳疯狂英语并非没有问题。他提倡“大喊英语,三最方法”,但是试想,你在学汉语的时候是对着墙大喊喊出来的么?肯定不是,而是通过和家长,朋友的交流学会的。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找一个水平比你高的人一同练习。另外还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你不能仅仅的学习语言,更要学习美国人,英国人的思想。思想是语言的灵魂。他们的语言逻辑于我们的表达有区别,而这些区别正是Chinglish(Chinese English)和English的本质区别。Using American Thinking即是。
通过艰苦的学习和实践,最终在1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四、六级英语口试的考试并在口试考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也曾写过一些针对考试方面的文章,以后慢慢整理到我的个人网站上以供参考。
如果说对于英语考试,首先我不认为它能够反映你的真实英语水平,包括口语考试在内,即使是口语考试,通过机械的记忆和猜题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英语能力。有一句名言叫做“English cannot be studied, but can be learned.”意思就是说学习英语不是机械的记忆而在全方位的学习,实践与领悟。我推荐的教材和方法有:《李阳疯狂英语》、《王强口语》(新东方著名的口语教师王强先生编著),以及《钟道隆逆向英语》。
下一步
本部分中值得参考的主要集中在对专业课程的建议和英语的学习上。路是自己走的,这里记录下我的路,希望能给你点亮远方的灯。下篇文章我将集中谈一下关于我创建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和NetBSD中文用户组以及专业实践上的更多体会。
昨天,我的大学学习[3]
相信你自己,你能行[大学三年级]
经由前面两篇文章的介绍,我认为已经将学习的方法介绍清楚了。由于是回忆录,便没有必要完整的去论述整个的计算机学科。这方面可以参考我前面提到的“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关于理论计算科学还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浅谈”。在这篇文章中,除了一些理论和技术学习之外,我将着重谈谈技术之外的东西。谈谈如何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进步……
三年级的学习
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习,基本上专业基础课程就结束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成为了学习的重点。其中包括,Java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原理与汇编、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大规模可编程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
模式识别这一学科可谓是计算理论的应用经典,其中不乏深奥的数学推导,主要用到的数学理论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个学科是计算机工程应用方向非常重要的分支之一,人脸识别技术,球体轨迹问题等经典的应用都以模式识别为理论基础。我的老师北京工业大学孙亮教授经常这样戏称模式识别:“何谓模式识别?就是帅哥美女论!帅哥有帅哥的特征,美女有美女的特色,两者的分立点便是模式的不同。
关于计算机原理与汇编、微机接口等课程我也要澄清一下一个观点。每一个人(包括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诸如简单的程序设计理论的计算机技术都比较容易,但计算机专业的优势是:我们掌握许多其他专业并不"深究"的东西,计算机原理、体系结构、接口技术等便是。而作为研究计算机科学的人,不能够深入的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将受制约。
关于课余活动与实践——如何去更好的帮助别人
在正常的课程学习之外,大学三年级作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要算是参加了微软创新杯比赛和组建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组织了。
微软创新杯是微软公司举行的全球性程序设计大赛,每年全国都有几百只队伍参加比赛。今年我也凑了个热闹去参加比赛,收获颇丰。首先我们选择的是基于.NET技术的支持二次开发的网上交易平台,但是由于非典的原因,我们的项目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实际操作。而且项目时间非常紧迫,从我们排除万难准备仍然参加比赛之日开始,到项目提交,仅仅8天的时间。而前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分别深入的学习C#与ASP.NET。一个人在湖南,我自己在北京,我们每天就通过邮件和MSN联系,这大概也不能算是结对编程方法了,毕竟两个人没有实际的坐在一起……项目完成了,8天之内我们不但完成了整个系统,更完成了中英文对照文档24个。最后的比赛却在学校里面就被淘汰了,原因不便在这里公开,不过可以透露的是不完全是技术的原因……
然而我之于微软创新杯的缘分远没有结束,在全国总决赛的时候,我作为全国总决赛的总技术支持为参赛的20支队伍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协助调试,在那段时间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更有幸见到了我在微软高校信息交流中心的几个同事。在微软高校信息交流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基础科学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奉献精神。有些人认为最好自己把时间集中自己学习,效果才最好。我恰恰认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更为扎实的掌握。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就应当做到最大的影响力,把你的经验、体会通过各种方式介绍给你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这样才让你掌握的知识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本着这个想法,我连同几位好友一同创办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立足于为中国的大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和原创的学习文章,并以各种方式帮助周围学习计算机科学处在迷惑阶段的同龄人。事实证明,效果是显著的,我不需要做任何的吹嘘,就请大家到我们的技术社区做客吧http://www.cstc.net.cn。在这里不得不感谢一同和我走过最困难时刻的每一位兄弟姐妹 。是你们的无私奉献造就了一个网上学习交流的天空。真诚的感谢你们的贡献。
在创办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社区后,每周可能要回几百封邮件,回答得问题相对集中在计算机学习和英语学习上。虽然确实花了我不少时间,但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总结和再次学习的方式,帮助了别人的同时又取得了进步……
关于做学生干部
大学阶段先是做班长,半年后开始做学习部部长,副部长。持续的时间大概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一直到三年级上学期为止。在这个阶段给与我的最大感受是很多的同学在学习上需要帮助,但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习计算机科学大学前我并没有基础,需要投入最大的力量来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所以从二年级开始我便将主要的精力转到帮助计算机系的学生进步,并在帮助他们的同时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扎实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最后选择了为学院的科技活动作一些贡献,组织了一些程序设计比赛并参与到其中,后来便创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网来帮助更多的计算机爱好者。实际上创建这样一个社区虽然很多人在上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助,但是我自己的受益丝毫不小于任何一个受益者,从他们身上学习理论,技术,使得我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昨天,我的大学学习[4]
收获的季节[大学四年级]
四年级的课程学习
四年级的学习仍然是紧张的,大学四年级的我们和其他很多学校不太一样,仍然有很多课程需要学习。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很重要的 。主要有: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控制、嵌入式系统技术等等。而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很多同龄人注意的就是大学四年级的理论课学习。有些人认为到了大学四年级赶快找一份工作就算了,考研的忙着考研,都无暇顾及课程的学习。有些学校甚至从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像放风筝一样把学生放出去,到处找工作。试想这样,完全是和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设置学习不符的。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一些学校之所以在大学四年级还安排很多课程学习并非没有道理,正是因为我们在前三年的课程学习中打下了足够的基础,才有能力继续学习后续的课程,所以学校才把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科目放在大学四年级学习,而如果这个时候不投入足够的精力学习这些课程,就很可能浪费了本科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之中的一部分。例如上面提到的三门课程,在整个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建设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嵌入式技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一块,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分析了大量的嵌入式软件源代码,印象最深刻的是uc/OS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另外就是ucLinux,在看到老师拿着一个很灵巧的设备上跑着他自己移植的Linux系统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表示出了无限的兴起。然而我更喜欢NetBSD嵌入式系统。在于它优秀的跨硬件平台性能,你无须对核心代码做太多的改动,就可以从一个平台移植到另一个平台之上。看到小到手表上,大到服务器,专用计算机上都运行着NetBSD系统的时候,你也会和我一样喜爱它,并立志在这个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至于嵌入式技术的重要性我认为无需论述,在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嵌入式技术将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分支,主要表现在各种设备的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应用,例如洗衣机上的嵌入式固件,飞机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等等。另外值得特别说明的就是移动应用系统与其程序的开发,必将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流之一。
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习我认为大家应当和计算机原理,微机接口等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构成一个对完整的计算机体系的理解,即使你做程序员,对于计算机体系的深入理解也会使你更好的操纵计算机,使你的程序设计思想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每当你在一次看到计算机的时候,你都感觉自己能够比昨天控制它多一点点。本着这种思想去学习计算机控制,并试图这样做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工程性课程的理论学习往往收获不是最大的时候,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控制步进电机,使我对理论的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收获的季节
9月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2003年9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源于我在微软技术上的一些技术储备,协助微软高校关系部做一些工作和热心帮助社区中的同龄人进步,在这一天我被授予了微软.NET全球最有价值专家[Microsoft MVP]的称号。是的,对于这个荣誉,每一个被授予者都感到无尚的光荣。而对于我来说,我认为他是对我不断帮助别人进步的肯定,所以便格外珍惜。每当周围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都多了一条理由劝说自己应当帮助他,因为我是一位MVP,记得有一次在我创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社区上有一个人留言说自己的Windows正版系统安装有问题,并认为是微软系统的问题,留下了联系电话,我毫不犹豫的给他打了电话,帮他排除各种安装错误的可能,最后判断是他的保户措施不当将安装盘损坏造成的,并非系统有问题,后来他又询问了我一些其他关于微软的产品问题,我都一一作了解答,大概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话费和时间都计算上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通过长时间的谈话,我又帮助了一个人……事实上亚太区的很多MVP都具有高尚的品质,乐于助人,我为自己也身为他们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
也是在9月份,我发表了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浅谈”,随后又发表了6篇左右。而到了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在主编amone和恩师myan的邀请下有幸加入了《程序员》杂志社。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是颇丰的,尤其是每次与北京理工大学金老师,华北电力大学的熊老师以及孟岩先生的交流使我在专业学习上都更上一层楼。
同样是在9月份,电子工业出版社邀请我做《Visual Studio Magazine中文精华合集》一书的翻译工作,我连同几个技术上交流频繁的朋友一同努力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收获颇多,也在此感谢你们的努力和读者的支持。
2004年5月16日,由我和MVP闫诺组织的微软最有价值专家校园技术教育大会在我的母校召开,也为我的大学学习生活作了一个总结。这大会给我的感触很深,中国区北京、广州、江苏等地的20多位MVP都义务的为本次大会的举行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很多MVP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讲座彻夜未眠,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业界最新的发展技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大会中同学们表现出来对技术的渴望和对前途的迷茫使我更加坚定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周围同学的信心……
临近毕业的日子大家都很清闲,看看电视,打打牌。我却又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与国内一名知名译者张晓坤先生一同开始翻译《Agile & Iterative Development》一书,据说这本书是敏捷开发领域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于是不敢怠慢,工作安排是每天14小时的翻译,最后总算对读者有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关于毕业设计
四年级下学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毕业设计,我的课题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子课题“基于ArcSDE的Web要素服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在导师喻国宝先生和学科部主任廖湖声先生的教导下,对空间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学习。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在我即将上研究生的那个课题组进行,过程是艰苦的,每天早8点到晚11点,除了吃饭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周末也很少休息,当然,这个阶段的收获也是很多的……
教训便是在这个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定不要三心二意,否则很可能课题不能按时完成。很多同学在这个阶段都忙着工作,最后毕业设计就从网上买一份现成的敷衍,实际上这半年的光阴是本科难得集中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浪费了确实可惜……再谈谈我自己的经历,2004年4月份,微软邀请全球的MVP到西雅图参加MVP全球峰会,由于处在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很紧张,所以我毅然放弃了去美国3天学习交流的机会。它保证了我在课题准备阶段投入足够的精力,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虽然组织微软MVP校园技术教育大会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提高,但是组织一个一整天,24场讲座的会议需要做的工作不计其数,而正好赶上我的毕业设计。如果这个会议在别的一个时间段,可能影响就不是很大,但是不应当占用毕业设计紧张的学习时间,虽然我抓紧了其他的几乎一切的时间,但是对毕业设计的进度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最后的工作没有能够按照要求全部完成。教训是刻骨的,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便要投入120%的精力刻苦的钻研。
未来的路,抉择
本科毕业,我有很多的路可以选择。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去丹麦技术大学留学学习片上系统设计,也同时被保送到母校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计算机软件理论。工作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在看来,很客观的说我自己还处于一个很初级的学习阶段,理论基础仍然不扎实,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高,仍然没有做到最好的我自己,仍然需要几年的深造与学习。最终,由于经济原因,我选择了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不是畏惧外面的世界,而是希望在这几年有足够的理论学习积累和技术实践,并在这段时间做一些经济上的积累,计划在硕士毕业后到美国读博士。然而路就在脚下,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下去。本科阶段的学习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荒废了大量的时间,给自己拟定了一个计划便是从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毕业这段时间内将主要的精力全部集中在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上,争取不浪费任何的时间……
临近毕业了,同学们再一次聚会中都哭了,人生有几个四年呢?大学本科生活的四年,就只有一次,四年了,走过黎明前的黑暗,黎明在向我们招手。手里拿着学士证书,再看看硕士生录取通知书,奋斗的四年就这样结束了,新的努力,新的起点又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昨天,我的大学学习[5]
给初学者的建议
大学,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你应当做什么
我想,读到这一系列文章的同龄人大都对计算机科学的学习感兴趣或者本身就是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生,而对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在上大学前都没有太多的接触过计算机科学,也许有人上过网,完过游戏,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还是过关的,但这并不是计算机科学,我们在这个领域仍尚未入轨。到了大学,五光十色,吸引我们眼光的事物太多了。然而对于有理想的你,在跨入大学校门之后甚至是之前,是否应当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呢?在新起点开始之际,请放下手中的游戏,给自己一点点时间思考一下十年寒窗苦读下来的你到底应当为精彩的大学生活做哪些准备……
我的起点是零,永远也不可能学得太好
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最开始接触一个学科的时候都会有这种问题,到底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够学好这个学科。我想答案是明显的,与其你一直徘徊在起点,不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做。正如在高中学习的你,通过三年的努力可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大学阶段的你,通过艰苦的努力仍然会做得很好。试想你现在所取得的一切知识哪个不是从零开始呢?我的大学四年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起点是零,但是经过四年的努力,在大学四年结束的时候至少不是最后一个,多多少少总有一些收获。只要自己进步的脚步不停歇,给自己一点信心,你的潜力往往超过你的想象。多花一点时间,向大家证明你的实力……
如何开始你的专业课程学习
对于计算机系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稀里糊涂的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开了高等数学课就纳闷这和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开了大学物理课还是不知道和计算机有什么关系,有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学什么英语又和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在大学学习开始前,或者是大学一年级以内,我觉得至少要花2个月到半年的业余时间,仔细了解一下到底你所从事的这个专业有什么用,他所研究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哪些?到底每一个课程在整个的专业学习中都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要想搞清楚这点,所要花得时间不会短,自己要付出时间,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去体会。很遗憾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完全搞明白,但还是在老师介绍的内容下写了一个提纲,可以借鉴参考“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对专业的了解,你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好的审视你所需要学习的学科课程。很多同龄人不愿意花时间去想这个问题,结果便是可能糊糊涂涂的过了四年。
大学阶段哪些课程最为重要
这里谈到了课程的学习,哪门课程是更为重要的。也许你猜想我会说是某某计算机专业课程,例如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等等。然而我认为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者理所应当很好掌握的课程,无须熬述。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三门课程应当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英语和数学。你可能很奇怪为什么会是这三个学科,其实道理很简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思想都应当是成熟的、进步的,积极进取的。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中,你将领略到的是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你应当如何演好你的脚色,如何认识事物,如何看待问题,如何与周围的人交往。作为一名大学生以及社会的一员,我们首先是一个“人”,首先需要做一个合格的“人”……
我认为英语的学习不用熬述,任何一位大学生基本上对自己学习的课程和英语的关系。英语,尤其是口语在个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作用都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足够强的英语能力,我们才能够和世界高度发展的计算机领域将距离缩到最短,有了这样的认识,何不就从现在开始呢?
数学对人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早在建国初期,华罗庚先生就将经典的高等数学理论应用到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当中去。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更是奠定在数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上,想要在计算机科学的学习道路上少走弯路,具备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正确对待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过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以及孰轻孰重的问题。实际上,很简单的道理,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将暴露出诸多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没有理论指导,一切更是空谈。而对于理论来说,如果脱离了实践, 没有用武之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很多同龄人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空谈要多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这并不是一个可取之路。
如何学好英语
关于如何学好英语我在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已经花了一些篇幅说明,在这里只说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应付英语考试不等于学英语”。考试乃以偏概全的考察,实际上从小学开始,我们在传统的课堂上学习的就是“skills of cracking English Test”,而真正的英语学习的目标是“The ability to speak and use English”。正如你的汉语学习是通过家长的口授,在至多3至4年的时间内就能比较自如的进行口头的交流了,而灌上各种考试的所谓英语学习便让你在学了10多年后还是不能正常地交流,学习的方法确实有待考证。其实也很简单:在你学习汉语的时候回想一下,你的父母是否曾经这样教导你 “宝宝,我们学习汉语已经一年了,妈妈给你出张卷子你答一下看看能打多少分?”或者“宝宝,妈妈来教给你一个新的词汇,同时告诉你在这个句子中用的3个错误的词汇,你要记住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并且能很好的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道理很明显了,方法的问题。真正学习英语的方法便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后不断的联系听,说,模仿磁带的发音,尝试和英国人、美国人交流,在模仿、交流中取得进步,用于阅读、交流的英语才是有用的英语。至于课程英语的学习,你也可以取长避短,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打劳语法基础,并尝试将课程学习的材料作为听说练习的材料,这样对于英语的学习及没有偏离方向,又不会耽误考试的成绩……
何时以及如何定位自己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在大学的起始点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大学入学初的时候就应当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规划。但是在大学学习很多因素是不确定的,例如下面将谈到的一个问题,关于自己的专业并不喜欢的问题,遇到这个问题得时候可能就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但是最晚我想1年级学习结束也应当对自己有一个交待。
我到底要什么——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应该怎么办
我曾经从学弟那里接到过类似的几封信件,主要得思想是表达自己不喜欢计算机,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冒然作出决定,审视自己的思想。可以想想自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科系而对它有恐惧感还是了解了整个学科后丝毫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如果是由于自己的不了解而心生恐惧,想要逃避,我建议你先花一些时间了解一下自己学的学科整体概貌,也许某一个方向便是你所感兴趣并愿意长期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如果你现在还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什么方向,那么更要冷静得思考,到底自己希望向什么方向发展。如果是了解了整个学科后仍丝毫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你确实有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专业,那么看看学校有没有换系的可能性,如果有,应当尽早得作出果断的决定。微软全球副总裁,尊敬的李开复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开复博士在自己学习一年的法学系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的时候,并预见了自己在这个领域不会有太深造诣的时候毅然选择了重读计算机科学,最后他的选择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了自己的理想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人常说年轻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把时间花在总理一个伟大志向,过几天又变了,这样很浪费时间,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一但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付诸100%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人生,为你周围的人、社会创造一个辉煌。如果选择了不断学习,争取做一名科学家,那么从立志的当天开始就要为这个目标做各方面的准备,刻苦钻研理论知识,搞好实践,努力分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付出总有回报,成功在向我们每一个人招手。
如何与人相处
刚刚入大学,我们就接触到了很多新的面孔,新的老师。这些人将陪伴我们渡过丰富多彩的四年大学生活,有些将成为终身的好朋友,有些将成为我们未来的工作伙伴。如何与周围的朋友相处的融洽便是我们必须关心的一个问题。以诚相待,乐于助人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平时应当更多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去帮助你周围的人,在学习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建议和意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做班长,有的时候不是很讲求交流的方式,得罪了一些同学,在大学一年级品德优秀评定的时候就没有入选。而进入了大学二年级,我尽力的避免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四级考试,计算机课程,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大学二、三年级我的德育评定分别为99分和102分,都是全学院的最高分,重新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我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收获的。作为班级和系里面的一员,我们应当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之上多参与一些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参与自己喜爱的社团,与同学们相互学习。我在大学中参加了英语社,这可能是我英语提高最快的场所。
做最好的你自己
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保留了高中学习时候的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总喜欢和别人比上比下,每天弄得自己很紧张。第一名总怕考第二,自己有一点计算机基础总怕所有人都超过他……其实,总活在和人比的氛围下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立的实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专长。如果你想方方面面都做到全校最优秀,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做到了,那么学校外更广阔的天空可能会给你更大的打击。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身为经理过高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和人和人比,但要经常和自己比一比,比一比今天的你同昨天相比有没有进步,比一比今年的你和去年比有哪些收获。每天都要争做最好的你自己,你会发现,在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一段时间后,你便无意中成为了周围人中的佼佼者…….
关于学校的教育
这是一个在各个媒体上经常谈的问题,但是经常是无结论的问题。受很多书的启发并作了一些思索,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今大谈教育体制恐怕很多人说你说的太多了,但有些道理其实即使不说出来任何人都明白,只是谁讲出来的问题而已。考试原本是件好事,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考试,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被畸形的发展了。考试原本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抽样性的检测学生的学习和领会的水平。而到了中国,很多学校变成了考试考什么讲什么,不考什么就可以不学了,每一门课程的开始都以考试为最终的目的,而不是以让学生掌握整个学科的架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最基本的目标,这样的教育迎合了考试的一个特点,叫做“以偏概全”,考试本身就是以偏概全的测试,而现在教育变成了以偏概全的教育,难怪很多学生觉得上了大学四年学不到东西,问题不仅仅在于很多学生没有努力,教育方法未见得毫无疏漏。
而对于考试,也是我们应当仔细审视的问题。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研究生,我们在考试的时候都使用同一张卷子,老师上课对每一个学生讲述同样的内容,老师希望大家同样都能取得好成绩,希望同样都能获得100分,最后培养出一模一样的人。学生所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都鲜有老师注意到甚至是根本不关心,大多数老师关心的是及格率,优秀率……
作为学生的我们不太可能去改变教育体制,但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本身的不完善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甚至是学业,我们不能改变教育体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接受教育的方式。身为社会中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在本专业内的优势,不要让考试抹杀了你的特长,也不要让麦当劳式的教育将你和别人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好的完成课业的前提下,尽量的接触更多的事物,本领域甚至是外领域内更多的学科,寻找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结合课堂中学习的东西,将之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学习才更有价值!
关于所谓的好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别
这个问题我认为讨论起来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便是:其实好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别可能主要在于学生入学的水平,如果你在清华大学,而虚度大学时光,不学无术,在毕业的时候没有公司会因为你是清华大学的而录用你作为员工。如果你是一所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而具有很高的专业修养和学术造诣,即使是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会向你招手。环境只是外部因素,命运不能被环境左右,要靠自己把握在手中……
关于学校的老师
有些人认为老师教的东西过于陈旧,上课不认真听讲,更不屑于学习老师教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需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这是基本的品德问题。其次,作为发展了几十年的计算科学教育,学科体系的确立费尽了周折,目前在国内安排的课程也无一不是借鉴国外的办学理念设置的,经典理论的学习必将对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工作起到无比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对于最新的发展技术,业界的动态,负责任的老师会将他们收集起来在课堂或者课外讲述给你们,但是这些最主要的还要靠大家自己去挖掘,毕竟我们不是小学生了,有相当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获取更是易如反掌。
大学阶段应当读的书
大学阶段我买了很多书,专业的,人生的…….专业方面书籍的推荐最有收获的不过是下面两本:
《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凌志军 著 海南出版社 感谢李开复博士当初的极力推荐
《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余敏洪演讲录》新东方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在这里我不得不单独推荐李开复博士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三封信,这三封信也在我的大学生活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也请每一位大学生都仔细的研读。
关于大学毕业之后的道路
关于大学毕业之后的道路,是每一个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的半年甚至是更早的时间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任何的抉择都要适应自己的需求,不能随波逐流。有些人考研,是因为大家都考研,自己不考多没面子啊。而有些人则是为了逃避就业。这样的研究生上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是为了继续深造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打没有必要去读研究生。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想通过四年艰苦努力的学习,足以实现你的梦想。对于准备出国的同学我也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当时你是出于很多同学都出国,听说外国不错,而打算出去读两年书,我建议你仔细的考虑一下,出国要花费大量的物力,你到底要通过出国获得什么。如果你打算去吸取最先进的学术理论和技术,并回国报效祖国,那么你的选择无疑是最好的,如果不是这样,是否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的想一下出去后要做什么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本科毕业如果有自己心仪的工作,未见得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份工作上你可能会创造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辉煌………
终身学习
这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了,但很多大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应用,毕业的我们大部分人要走向社会,然而这可能是我们新一轮学习的开始。在工作中,我们学会了在实实在在的社会中如何与人交往,在工作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校学习的课程理论用到实际的生产开发中去,在工作中我们又学到了新的理论……..就业也意味着积累,在自己达到极限的时候,可能你还会选择重新迈入校门,续写你的硕士,博士学习的辉煌,保持着一颗永远学习的心,每一天我们都会获得进步。
结束语
大学学习诸多的感受与建议今天基本完成了,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仍留下很多的遗憾,大学学习仍然走了不少弯路,以至于没有在大学阶段作的足够好,但总的来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在努力,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生活来更加充实自己。而对于这份回忆录,算是对自己的学习作了个总结,也希望读到他的朋友有所收获。衷心的祝愿每一位大学生同龄人在大学阶段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人生重要转折点上的辉煌
潦潦草草的记录了一些文字,算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写了一个回忆。也希望这份回忆对正在阅读的你或多或少的有一点启发。开学就要开始进行硕士的学习了,再此写下一些对自己的寄语……
在我的硕士学习阶段,希望我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良好的完成我的学业。
在我的硕士学习阶段,希望我能够在课程的学习上取得足够好的成绩,学有所用。
在我的硕士学习阶段,希望我能够在我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课题研究上取得足够优秀的成果。
在我的硕士学习阶段,希望我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父母感到欣慰。
在我的硕士学习阶段,希望我能够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我的硕士学习阶段,希望我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徘徊在人生最重要的路口的人取得人生的辉煌,为我们国家的计算机和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