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13年打假历险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47:50

女记者13年打假历险记

 

    1997年,央视决定从各个栏目抽调精英,组成“3·15”晚会团队。当时,王亚丹所在的《经济半小时》是经济频道最棒的栏目之一,作为栏目骨干,王亚丹理所当然地入选了。

    1998年,就在王亚丹加入“3·15”晚会团队的第二年,导演组决定将当年晚会重头放在曝光传销组织上。“那时,国内传销活动已十分盛行,传销手段从‘老鼠会’、‘公墓会’到‘摇摆机’,五花八门。”此前,节目组虽也曾派男记者前去调查,但效果并不好。思来想去,领导决定派浑身冲劲的新兵王亚丹第一时间赶往湖南省星沙县,暗访万人摇摆机传销大会。在两人摄影小组中,她是第二编导兼摄像师。

    拍摄前,王亚丹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不暴露身份,她甚至将很多器械绑在身上。但来到现场,她还是被眼前“壮观”的场景惊呆了。那是一个废弃的大厂房,播放着《男儿当自强》的背景音乐,一万多从天南地北赶来的人挤在里面上着所谓的“大课,一个“老师”在台上激昂地高呼:“三天当主任,五天当经理,一不小心当总裁……”不时还有人上台献花。

    为了近距离拍摄“老师”,王亚丹乔装成传销人员从礼堂后面慢慢往前移。 “我假装在人群中找人,一排排摸索前进,不时还假装看到熟人,向远处打个招呼……”这样挤了许久,王亚丹终于挤到了第一排,将愉拍机的镜头对准了讲台。 “可那时的偷拍机不像现在这么先进,一开机就有音乐响,很容易暴露。没办法,我只能一开机就假装咳嗽,或者和身边的人大声说话,将音乐声盖住。”而摄制组的同事则守在门口,将手机提前拨好“110”,一旦大课堂里有什么动静,只要按呼叫键,就可直接报警。

    作为第一个卧底传销组织的女记者,王亚丹逐步摸清了传销组织暗地运转的来龙去脉,并制作了特别节目。节目播出后没多久,国务院与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出台通知,禁止任何形式的传销经营活动。

    拍摄维权打假节目13年,类似的危险情况,王亚丹几乎年年遇上,印象最深的,是曝光医疗垃圾的经历。

    那是在浙江省慈溪市,许多个体户将塑料垃圾或洋垃圾打成碎片,再制成纯净水桶出售、出租。那一次,王亚丹的跟拍对象是其中一个个体老板,节目在《经济半小时》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栏目领导据此决定,派王亚丹进行回访。同一个记者,同一个采访对象,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任务,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

    王亚丹剪去了长发,换了个短发造型,又换了个摄像师搭档,大大方方回到那个个体老板面前,隐秘拍摄。神奇的是,那个老板居然没有认出她!那次回访的内容播出时,所有观众一面为问题悬而未决忿忿不平,一面被王亚丹的大胆与机智逗得开怀大笑。但王亚丹却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上的自己,那几天的危险和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还有2008年曝光的人胎素。生产厂家用熟人传销的方式,通过美容院这条单一渠道进行销售,为了保护自己,他们甚至专门编写了如何防范记者的教材。层层设防,让调查取证变得异常艰难。更不巧的是,那年的雪灾,将王亚丹和摄像困在湖南二十多天,可当时,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想走,走不了,想拍,拍不到。可该做的事还要继续!

    王亚丹小心地围着人胎素的生产厂房打探情况,发现这一行的人都很警觉,厂房都密不透风,从外面看根本弄不清里面是什么状况。没办法,只能装作路人,走正门。 “我就说自己身体不好,想借杯水喝药,混进去了,然后就只能见机行事了。在里面,当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想方设法’这个词都不够用了,你的心得比针尖儿还细。我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看见一个抽屉里扔着几张脏兮兮的光盘没人搭理,直觉告诉我应该捡着藏起来。拿回去一看,模糊的画面里一条秘密生产线若隐若现。虽然画质很差,但我记住了画面里那间小屋的窗帘,第二次再去,就是那条窗帘引导我找到了生产窝点。 ”

    就这样,从深入传销组织卧底,到解剖非法跨国留学中介这一社会毒瘤,再到揭批“藏秘排油”减肥茶等虚假广告,13年,王亚丹的拍摄经历如小说般惊险刺激,并且每每出手都是重拳。虽然忙,虽然险,但她最在乎的,却是如何保护好节目,让整条线索不断。“哪怕我们这儿出了问题,换一拨儿人也能做下去。”在她看来,自己的付出,若能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换来中国消费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那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李小翠摘自《环球人物》3月下作者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