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国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3:54
内容:
作者:张鹏霄
英语,曾经是我心中的痛,不过现在早已忘掉了。偶然间看到“清华教授痛斥英语教学精力投入最多,但效率却最低”的新闻,陈年旧事不由泛起。
我招聘员工的时候,对应试者的英文水平是很在意的,可是面试了若干后发现,尽管他们都考过了四,六级,但实际上都是“聋哑英语”,即不会说,也听不懂。我不禁感慨:四,六级的成绩究竟能说明什么?
转念一想,我以前不也是在“悬梁刺股”的应付四,六级么,后来为了出国还准备雅思,如果不是在国外的四年,我的英语水平也不会比我的面试者好多少啊。
当初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英文能力比较自信,毕竟国内大学的英语考试被我拿下了,再不济也能混一阵子吧。
现实给了我沉重的打击:我竟然听不懂公车上的乘客说的是英语还是其他的语言,竟然听不懂一个5岁孩子和他母亲的对话;面对街道上,报纸上的广告,我像瞎子一样看不懂;如果没有影像的帮助,不知道电视里说的是什么;人家聊天时哈哈大笑,我却像傻子一样莫名其妙。
心中的痛:我真是个外国人!
没办法,我只好到学校重新补习英文。经过测试才知道,我的英文只有当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水平(这恐怕也是照顾我的面子吧),我才知道,国内大学的英语有人家初中生的水平就不错了。
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再学习当中去。我给自己制定了几个规矩:一,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尽量少与中国人交谈;二,每天都看报纸,听新闻;三,勤动笔,写日记;四,不顾及颜面,不懂就问。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锻炼后,我发现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实用,不生活化。语言是要用来交流的,我在国内学的东西在现实的生活中基本用不上,人家说的词和句子我在国内的课堂里从来就没听过,我跟人家说的东西反而让人家听起来很奇怪。我们的课堂把生活中的英语抛开掉,只给学生一些“冠冕堂皇”的教材,我不出“洋相”才怪呢。
第二个弊端就是把英语学习“教条化”,“应试化”。英语与汉语一样,是历史的形成,它的美,它的幽默都是从生活中来,它的含义都有历史的渊源;而我们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死记硬背,把一个鲜活的语种变成了木乃伊。第三个弊端就是违反语言学习的规律,把先听音,后揣意,再模仿,最后学规律的过程颠倒了过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老外很少精通语法和句法,他们只知道应该这样说,这样写,但说不清为什么,如果我的句子说错了,他们会觉得别扭,但是说不出来错在哪儿。老外在英语课上很少讲语法,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让学生看小说,谈感想。
反过来看,我们的汉语不也是这样学的么?如果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规定语法句法,我们说汉语还有什么乐趣?
回国后,我目睹了国内英语学习的热潮,各种出版物如雨后春笋。我看了几本炒得火热的英语学习经典,大吃一惊:书里的东西都是一个外国小孩平时说的东西,我们成年人还在学这个。
看来我们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英语教育了。
英语,何时才不会成为中国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另一则:国人到底该如何学习英语?
世界著名英语语言专家亚历山大(《新概念英语》一书的编者)在《二十一世纪报》上开设了一个疑难解答专栏。有一次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有何区别?他竟劈头答道:“知道这种区别并不能提高你的英语,顶多不过增加有关英语的知识而已。”在略作举例说明后,他甚至得出结论:“由上可知,英语中并没有什么‘定语从句’,至少我是不知道。”这一问一答,似乎也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
简言之,中国人学外语是把它奉为学问,外国人则仅仅将其作为工具。做学问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剑;当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锅,三月便需见成效。中国人则几乎个个堪称“英学家”。他们拥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足以令英美人吃惊,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让世界一流的语言专家瞠目。遗憾的是,社会却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理论才杰”;倒是紧要关头,成堆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中竟然找不出一两个足以充当口译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