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地理解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34:09

完整地理解学习

       “学习”作为一个词,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司空见惯。自古以来,学习就是思想家们热衷于关注的主题。“学者,觉也”(《礼记·王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莫贵于自得”(程颐),“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明代学者王廷相),“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分别是古圣先贤对于学习的真义、学习的原则、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功能的经典性表述。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富有教养、有独立性、有自信心、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学习是提供职业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机会: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在他们以往想象中不可能的更多领域中取得成功,提供完善自我发展和开发生活新技能的机会;可以塑更丰富的、更积极的、更有创造力和更灵活的人生,同时使人不断自我完善: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青少年而言,关于学习,可能存在以下动机:为了考试取得好的成绩,为了给父母争口气,为了回报某一个人,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为了将来找到好的、体面的职业,为了自我的成长,为了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人类进步的事业,等等。这种种学学习动机虽然都无可非议,但它们毕竟有高下之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应该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去认识世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从孩提时代开始,不断地唤醒和弘扬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培养对学习的终身热爱,这应该是良好教育的首要目标。

      怀着强烈和高远动机的学习,一定是建基于关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学习。而个人的发展实质上包含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个人能力指鉴赏力、洞察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丰富则意味着个人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社会生活舞台,在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舞台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只有每日每时地不断开拓生活与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浮士德》)。

      就学习的内容而言,不仅要学习科学、艺术和生活技能,而且还要注重态度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学习。要学会尊重少数、个别、弱势群体,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学会尊重人们捍卫自身权益的权利,学会宽容,学会对自我的立场、观点和趣味保持审慎和具有边界意识,学会对自我的行为、观点所依持的立场进行反思和检视,以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听课与读书是最基本的学习途径。听优秀教师的课,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循循善诱,而且是心灵的晤对、人格的感召;它所获得的启迪和熏染,是读书不易感受得到的。而读高质量的书,却能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精确、扎实,也更适合于不同个体的认知风格。两者不仅各有千秋,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写作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因为写作,使得阅读不能满足于泛泛浏览,而必须是一种研读;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也会使我们更用心地品味生活,洞明世事,从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捕获到益人心智、怡人情性、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

      完整地理解学习,唤起人们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是建设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不二法门。因为在真正的学习发生的地方,你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者心灵成长的悸动和文明的律则。

编者按: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生,似乎是教师们永远关注的话题。这篇材料虽然反映的不是新近调查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有着很大的价值,一是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二是通过对比感受学生近几年来的变化;……反思教育,创造明天。

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节选)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社等 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年10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岁~18岁的中小学生及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共回收学生及其家长问卷各3737份,有效问卷各3371份,有效率达90.2%。在此基础上 ,课题组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一、学习的动机

    最新研究发现:多数学生上学是为了"学本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依次为54.0%、44.2%、41.6%。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越来越突破家长或学校教育的影响,个性化的成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过分关注知识的功利价值。 其次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其比例从小学的13.4%逐渐增加到初中的23.2%,高中的 33.0%。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越来越现实。再次是为了"考大 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其比例依次为14.0%、8.2%、11.8%。小学生的人数比例超过了中学生。升学压力对小学生的冲击不可忽视。此外,因为"学校好玩"和"喜欢读书" 而上学的比例都很低。初中生占10.7%,高中生只占4.3%。这意味着我们的中等教育正在 一步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家长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学生与家长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具有一致性。49.2%的小学生家长、33.8%的初中生家长和38.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孩子学些文化和生活技能。这一比例及变化趋势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此外,相似的是:不到3%的家长表示因孩子"喜欢读书"而送孩子上学。由此可见,两代人对教育与学习的关注并不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 是带有某种功利性。

    二、最喜欢的学科和最不喜欢的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依次排名是体育(20.1%)、语文(15.4%)、外语(14.4 %)和电脑(13.5%)。令人惊讶的是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居然是音乐(17.7%)、美术(11.2 %)和劳动(10.6%),而喜欢社会活动和自然课的学生为数也很少。这些想来非常有趣的学科却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确实令人遗憾。小学生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学科排名依次是 数学、语文和外语。小学生认为最难学的学科主要有外语、电脑和数学。

    初中生喜欢数学(19.7%)、外语(17.8%)和体育(11.1%)科目的人数居多,最不喜欢的学科 是思想政治(15.7%)、音乐(11.0%)和语文(10.1%)。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学科是数学和外 语,各占1/5以上。有10%左右的初中生认为语文"学得最好"。他们认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依 次有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效似乎和学生喜欢的某门科目没有 明显的联系。

    三、对所学知识有用性的评价

    研究发现:51.4%的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认为从学校学习的有些知识没用,他们对在校学到知识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而54.9%的小学生则认为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对生活有比较大的用处。研究还发现,学生与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并随孩子年级的增高而发生变化。17%的初中生家长和26.6%的高中生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是很有用。这也许反映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能不使我们对目前中小 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进行反思。

    四、对学以致用的看法

    研究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学以致用。课题组设计了这样一道相关的测试题:“我喜欢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句话是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明示:51.6%的小学生、47.7%的初中生和37.7%的高中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完全符 合”。同时,有16.2%的小学生、15.4%的初中生和18.8%的高中生选择了“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另外,在问及家长"你是否经常看到或听到孩子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 实际问题,或对各种事物与现象作出解释"时,只有不到30%的家长非常肯定孩子的表现, 而有1/5左右的家长报告,孩子“不经常运用所学的知识”。

    专家认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只知学习而较少考虑学习 是为了运用。同时,教师也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原因之二,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过分学科化、城市化、精英化和理论化,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际。

    五、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

      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主 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显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则高达33.8%。

      为什么年龄越高越不敢或不愿意提问题了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遇到问题时,我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回答不符合自己状况的,小学生占26.8%,初中生占22.7% ,而高中生高达31.1%;家长仅为13.2%。这表明,年龄越小,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越高。或许是因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也更怕解决不好丢面子,他们因为 不自信而趋于保守。令人欣慰的是,家长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则远远高于中小学生,这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专家认为,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我 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还可能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课堂上,老师提一个问题,你已经答错了两次。紧接着,你又 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这时,你会怎样做?”选择“马上举手请求回答”的比例依次下降,小学生为27.3%,初中生为27.0%,高中生为19.2%。而选择“等老师宣布正确答案,以免又错”的比例依次上升,小学生为3.9%,初中生为7.9%,高中生为15.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的反应越来越保守。

      就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还对学生的行为和家长的期望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孩子能马上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越来越少的家长期望孩子等待老师宣布正确的答案。坚持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新世纪人才需要 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和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培养起自信心。

    六、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研 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 (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对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持什么态度呢?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的题目。其一是:“某中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你有何感想?”统计结果显示,持赞同态度的家长超过了半数。其二是:“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学习内容去图书馆查资料,进行访问、调查,组织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过花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你 对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感想?”统计结果表明,持赞同态度的家长也超过了半数。可见,家长对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实验、 实地调查、翻阅课外书籍等,基本上认可。它表明,类似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七、考试在心中的位置

      最新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考试成绩,而且关心“全班谁成绩最好,最好的成绩是多少分”。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有80%之多。小学生也有70.6%的孩子表示对“考试成绩特别感兴趣”。69.9%的高中生也表示自己关心考试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 的过分关注与学习压力过大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1/3的学 生把学习看做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即使在小学阶段,也有 14%的学生把学习视为沉重负担。

    和孩子们的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比,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感受。有56.0%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 愉快的事情”。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抱怨学校和老师”。

      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理解与关注,两代人因学习问题所引发的冲突难以缓解。国家总督学柳斌指出,分数已变成迫使学生挨打、受骂,甚至出走、轻生的魔鬼。为此,专家 们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如下建议: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数意识。应当确信,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分数更重要。不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尽可能让学生 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了解孩子的学习负担。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反思自己:“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和学会求知,我都做了些什么?”

八、选择职业的倾向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出现明显差异。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未来选择工作时最 重的和最不看重的是什么?”调查者共列出了10方面的题供选择。它们是:工资福利、环境舒适、人际关系、稳定有保障、进修机会、社会地位、压力程度、发挥特长、社会 需求、自己感兴趣。统计结果发现:小学生选择职业最看着的前4位分别是:发挥特长(21.6 %);社会需求(20.7%);工资福利(19.9%);自己感兴趣(11.2%)。初中深重选择职业最看重 的前4位依次是:发挥特长(30.4%);自己感兴趣(23.1%);工资福利(13.5%);社会需求(11. 5%)。高中生选择工作考虑的前4位因素是:发挥特长(36.7%);自己感兴趣(23.1%);工资福 利(14.9%);稳定有保障(7.8%)。家长最看重的前4位选择是:发挥特长(31.4%);工资福利9 20.2%);稳定有保障(19.4%);自己感兴趣(12.9%)。

     专家分析指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对工作选择的共同点都是将"发挥特长”列为选择工作的第一根据。这说明,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非常关注将来的工作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其明显差异是:小学生比较看重将来的工作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对社 会做出多少贡献。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则有相当数量最不看重工作的社会价值,约占10.9 %,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相比之下,家长们比较看重工作的福利待遇和 稳定有保障。

     同时,在家长问卷中还看到,不论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差异,都看重工作“压力程度”和“社 会地位”两项。这一方面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重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传统的工作态度和观念,即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舒适安闲。这种社会普遍的职业和工 作态度表明,人们距离现代社会的职业态度和工作节奏还有相当的距离。

     九、对家长侵权行为的态度

     研究发现:尊重儿童权利远未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数据显示家长对儿童的侵权行为依 然严重。研究人员分别设计了两道反映孩子权利状况的题目:

     其一是问学生的题目:当父母或老师翻看了你的日记或信件时,你通常会怎么做?统计结果表明:

       ①孩子们的权利意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年级差异,只有较多的小学生把家长或老师看日记当 作是有机会了解自己(占43.8%)的行为,而39.9%的初中生和51.1%的高中生对家长的这一行 为表示出气愤和反感。这表明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强于年龄小的学生。

       ②在维护个人权利上,初中生敢和家长正面直言的人数最多,占15.6%,而小学生和高中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7%和13.3%。

       ③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成人看自己日记或者信件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依次为5.9%、12.4%和17.9%。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学生越来越少在日记或信件中表露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或父母老师感兴趣的"秘密"了。

      其二是对家长调查的题目。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5.3%的家长意识到孩子有隐私权,家长不 可以翻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这意味着有关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摘自孙云晓、郑新蓉、 康丽颖,《您了解今天的中学生吗?》,刊于《中小学生管理》,1999年第11期)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行为特征

相应的学生反应

强硬专制型

对学生时时严加件事,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只要一放松就出问题

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有严厉的纪律

认为表扬可能会宠坏儿童,很少给予学生表扬

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

屈服,但从一开始就厌恶或不喜欢这种老师

学生常常会推卸责任

学生容易被激怒,不愿合作,而且可能会做出背后中伤别人的事情。

教师一离开课堂,学生就成了一盘散沙

仁慈专制型

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专断独行的人

表扬并关心学生,甚至能做到无微不至,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住学生

其专断的主要表现在于:这类教师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好,他们的口头禅是:“你能给我这样做吗?”

以教师自己的好恶作为班级一切活动的标准

学生出一点问题就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大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但随着年龄的长大,学生会渐渐地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反感

学生在各方面都依赖教师,学生不会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屈从、缺乏自主性发展

课堂学习效率高

放任自流型

在和学生交往中几乎没有什么信心,或认为学生爱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

优柔寡断

没有明确的目标

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既不参加学生的活动,也不提供帮助和方法

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也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常常会“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羊”

学生缺乏合作

课堂上谁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民主权威型

和学生共同制定计划,做出决定

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关心、指导和帮助

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

给予学生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把学生的问题看成是发展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总是采取乐观宽容的态度

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同别人尤其是教师一道学习

在教师面前,学生情绪上轻松愉快,乐观向上

学生的学习效率高

学生互相鼓励,能够独立承担某些责任

不论教师在不在教室,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改编自:何立婴.教学社会心理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摘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在课程中,采用新颖的教学(外一篇)

      使用新颖的教学并非让老师在课堂上演滑稽戏,也不是在课堂上演马戏或杂技。只是让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参与更多活动。下面有些建议可供你在教学中参考。

1、  幽默

      在各年级的课堂上使用幽默有很多好处。在下一篇阅读材料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幽默的好处以及使用幽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活动

      我们一直坐着20超过分钟,血液就会存积到下身和脚上。站起来活动活动,就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不到几分钟,脑血流就会增加15%。我们的思维在站着的时候要比坐着时活跃!学生在座位上呆的时间太久了,特别是中学更是如此。寻找让学生走动或站立的方法,特别是当他们用口头的方式温习他们所学内容时,更容易创造这种机会。

3、  多感觉通道指导

      当今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多感觉的环境。如果可以给他们提供有趣的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可以让他们走动、交谈所学内容,他们就更可能集中注意于其所学习的内容。

4、  测验游戏

      让学生做一些测验游戏或其他活动来相互检查对于所教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在小学课堂上是常用的策略,但在中学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其实,除了好玩,它还有其他的价值和意义,它使学生在思考测验问题和答案的时候可以复述、理解概念。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5、  音乐

      尽管研究尚无定论,但在学习情境下,在课堂上的某些时段放音乐将有很多益处。在使用音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音乐能够适应当时的情境,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不会干扰学习。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的音乐:上课前选择调整情绪的音乐,如维瓦尔第的《四季》;当学生起来活动的时候选择节奏性较强的音乐,如一些流行乐、进行曲;学生完成独立作业或小组作业时可选择促进学习任务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帕赫贝尔的《卡农D大调》和恩雅的曲目;当课程结束时也可以播放调整情绪的音乐。然而,除非音乐是课程的一部分,否则当教师给予直接指导时不宜播放音乐,因为那样会使学生分心。

运用幽默改善学习氛围以促进保持

     经常在课堂和学校其他地方恰当地使用幽默有很多好处。

一、生理方面的益处

      1、提供更多的氧分。脑要消耗很多氧和糖分。在大笑的时候,会将更多的氧带入血流中,所以脑得到了更多供给。

2、内啡肽剧烈升高。

      大笑可以使血中释放更多的内啡肽。内啡肽是体内的自然镇痛物质,同时使人们感到精神欢快。换言之,人在愉悦的时候,身心都得到了享受。

二、心理、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益处

      1、引起注意。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由于正常人脑喜欢笑,因此以幽默故事引入课题(如笑话、双关谐语或故事等)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2、创造良好气氛。大家一起欢笑的时候,就会增强凝聚力,也会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所有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力量都有助于学习。

      3、增加保持。情绪会提高记忆的保持,因此大笑产生的良好感受,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记住他们所学内容的可能性。

      4、促进和改善人们的精神健康。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一定的工作压力。笑可以减轻应激和压力,使师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来完成任务。我们要严格对待工作,同时也要让自己轻松一些。

      5、是一种有效的纪律约束工具。善意的幽默(不是嘲笑和讥讽)是一种提醒学生遵守规则的有效方式,它不会在课堂上制造紧张。教师越是会使用恰当的幽默,学生就越喜欢老师,对教师的感受也就越积极;因此,纪律问题就越少。然而,幽默的有效使用是有原则并需要技巧的:

1、  要使幽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幽默不应仅仅局限于笑话和讲故事。它还是吸引注意、促进保持的一种很有价值的策略。设法把幽默运用到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境中。Droz和Ellis(1996)给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来帮助学生在写作、数学、科学和历史课中使用幽默。

2、  学校管理者与幽默。

      学校管理者也需要记住幽默在处理员工、学生和家长关系中的价值。作为领导者,应该为他人做表率。他们可以在会议或其他场合中运用幽默,以说明在学校或教室中,幽默和笑是可以接受的。

3、在课堂中使用幽默的障碍

(1)“我不能是可笑的”

      有些教师想在教学中使用幽默,但不希望自己成为笑料。他们会想“我不能看起来很滑稽”或“我不是在说笑话”。其实,教师未必要使自己显得可笑,而仅仅是提供幽默的材料。有很多有关幽默的书籍可以使用。同时,不要忘记,学生自己也可以提供幽默,他们在课堂上和测验中的回答就是很好的幽默素材。当然,要确保你恰当地使用了材料,注意避免嘲笑和讥讽。

(2)“学生并不喜欢”

      有些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他们相信学生并不能从老掉牙的笑话中发现幽默,或者他们认为学生太老于世故以至于不会笑了。实际上,每个人都喜欢因幽默而笑。我们建议教师连续三周用幽默来引入课程,然后停止,看看你的学生是否会问“咦,老师怎么变了?他的幽默哪里去了?”如果他们有这样的疑问,这就是他们在倾听幽默的最好的证据。

(3)“那要花很多时间”

      这是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中学教师深深感到有很大压力,他们不愿在看似琐碎的活动上花很多时间。然而,幽默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促进学习保持的有效且高效的方式,它值得教师花时间去做。

4、避免讥讽。

      上面所提到的幽默的所有奇妙益处都来源于健康的幽默,即每个人都喜欢的幽默,而不是讥讽。讥讽会不可避免地伤害人。即使是一些意图良好的老师也会说“我非常了解我的学生,所以他们会接受讥讽”。要知道,今天的学生来学校不仅是来求知的,他们更希望寻求情感上的支持,而讥讽正是损害支持的因素之一,也是使学生对抗其同伴和学校的因素之一。只要你保持一颗善于发现和感悟的心,你会发现,不含讥讽的健康的幽默资源是很丰富的。

(改编自[美]David A.Sousa著,“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脑与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