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运新闻报道: 从认同到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9:11
   纵观“ 奥运”的历史, 大众传媒从来都是奥运会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奥运”报道历来被称为“奥运第二战场”。据初步统计, 北京 2008年奥运会期间, 将迎来 1 万多名运动员、 50多万名外国观光者和 3 万多名中外记者 ( 其中注册记者为 21600 人), 记者人数远远超过了参赛运动员和官员的总和。与此同时, 全球还将至少有45 亿人次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观看和欣赏奥运赛事。因此, 可以说北京 2008 年奥运会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自我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也是中国新闻媒体向国人、 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个难得的平台。
   一、奥运会作为典型的媒介事件, 是媒体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的最佳机遇
   西方传播学家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 媒介事件》 一书中, 认为体育是“ 媒介事件” ,而全球性的奥运会更被认为是一件典型的、竞赛型的“ 媒介事件”。新闻媒体借助对奥运会的直播、报道等方式, 通过对空间、时间的压缩, 从而实现对全世界的“征服”使奥运会成为几十亿人关注并为之激动的“ 神圣的日子”和全球性的“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①比如, 2000 年悉尼奥运会期间, 全球至少有 36 亿人通过电视直播收看到这次奥运盛况;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期间,这一数字高达 39 亿人。
   在今天全球化的现实和语境中, “奥运”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是其建构和强化民族认同意识的最佳机遇和场域。历史上, 许多国家都借助举办奥运会所产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 1964 年在日本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 1988 年在韩国汉城举办的奥运会。
   认同(identity) 是指某社会行为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个性, 是本社会行为体区别于他社会行为体的规定性, 或者说是社会行为体之所以为“我” 而非“他”的规定性。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身份认同是某一民族独有的特征, 它关系到一个族群生存的根本, 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历史与命运、共同的利益和荣誉的群体中的归属感, 也是一种“集体良知”。②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是个人主体与国家主体的统一, 是个人主体对国家、民族的身份确认和认同。作为“社会良知”存在的新闻媒体, 建构并强化国民身份认同, 自然是其应尽的社会职责, 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意义便在于:
   1.传播中国, 报道世界, 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和谐、 健康、文明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存在于国际传播中社会公众对国家的认识和把握, 是公众作为主体感受国家客体而形成的复合体, 也即国家行为表现、性状特征、精神面貌等在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公众对国家的总体评价和解读。” ③而媒体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进入国际社会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和路径。美国学者阿巴斯•迈勒克曾说: “媒体在国家形象的提高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都通过控制国内媒介塑造本国的本体意识( 民族认同感)。” ④
  “世界给我十六天, 我还世界五千年” 这句响亮的北京奥运口号, 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泱泱文化大国的雄大气魄和开阔胸襟,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精华和生命风采将要在这千年一遇的历史瞬间得以呈现。⑤
  2. 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
  奥运会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会, 举世瞩目, 同时也是举办国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盛事, 因此在和平时期, 奥运会的举办, 对举办国而言, 是一次增强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的极佳机遇。美国东北大学体育研究中心的迈克•凯里奇教授曾说过:“奥运会是观察体育在国家形象作用中的重要场所。我们把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某个运动队与整个国家的身份形象挂钩, 一旦比赛赢了, 我们就会觉得这不只是个人的胜利,通常这是不流血的战斗。”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对“奥运”的报道, 尤其是期间通过价值与观念的引导, 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比如 2008 年 4月奥运圣火在全球传递时, 一篇《阿根廷华人武术家派 200 名洋弟子保护圣火传递》的新闻报道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引用, 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这就是新闻媒体在全球化语境中强化民族认同感的很好体现。
  与此同时, 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内容。借助北京奥运会报道, 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华夏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握手与对接, 自然有助于强化国民身份的认同, 增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
   二、奥运会作为多元、异质文化的集散地, 是新闻媒体通过文化间的沟通推进全球和谐的有效途径。
   奥运会历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异质文化的“集散地” 这点从参赛国家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2000 年悉尼奥运会有 199 个国家和地区参赛,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有 202 个, 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将创新高 ——20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
  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参赛也就意味着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集聚在奥运会大舞台周围。而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活动, 除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展示体育竞技之外, 还肩负着为不同文明、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提供平台, 进而达到认同与和谐的使命和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现代奥运会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在此情况下, 奥运会作为多元、异质文化的集散地, 也是新闻媒体通过文化间的沟通推进全球和谐的有效途径。
   1.全球和谐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以奥运会为平台, 通过文化间的沟通推进全球和谐, 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只有不同文化、 多样文化的共存与融合才能达到文化间的和谐,其实质是对所属文化和其他文化产生认同,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对自身群体、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还应是超越本己文化, 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以及相互尊重。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的文化间的和谐应坚持 “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 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文化间的共存与对话, 并通过对话与交流, 求同存异实现世界多元文化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和而不同’是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世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自觉原则和现实原则。” ⑦
  
   2.全球和谐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异质文化的对话与碰撞。
  只有多样性是构不成一个世界的, 充其量只构成一种由一个个碎片凑成的镶嵌品, 形成一个有趣而非真正相互影响的图案。如果人类家庭相互依靠的世界要在和平与繁荣中生存下去, 就必须有某种统一, 而这种统一的建立则要求在彼此了解与和睦相处的情况下采取实际行动。⑧作为全球性的盛会, 奥运会带来了多种文化的相遇,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认同问题, 同时, 这也是新闻媒体通过文化间的沟通推进全球和谐的难得机遇和有效途径。
   在此情况下, 对中国新闻媒体而言, 需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和平台, 承担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切入, 推进全球和谐的责任, 着力加强世界不同文化、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 传播中国,报道世界, 唱响中华民族的心声, 升华奥运精神, 实现以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推进全体和谐的新闻报道价值观。这样, 全球和谐才能在奥运会这个宝贵而又独特的空间与场域下, 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碰撞真正有效实现。
   三、从认同到和谐, 对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具体要求
   全球性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新闻媒体而言, 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从强化民族认同到推进全球和谐, 从宏观战略到微观的专业智慧、 报道技巧等方面, 都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提出了要求和注意事项, 具体为:
   1.树立全球化的意识, 即奥运新闻报道要有全球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从强化民族认同到推进全球和谐, 要处理好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 要树立全球化的意识, 应坚持以下几个价值立场:
   (1) 超越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对立。当今世界, 全球化与民族化( 本土化) 是彼此依存的,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的趋势是主流。新闻媒体对奥运的报道要坚持超越全球化与民族化对立的价值立场, 以国际化的意识和视野强化民族认同、推进和谐。
   (2) 坚持全球化语境中的新闻报道话语立场。在全球化语境和现实背景下, 新闻媒体对奥运会报道的话语立场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坚持全球化语境中的新闻报道话语立场, 最重要的是民族身份的认同, 除此之外, 还包括新闻报道应坚守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立场和报道的平衡立场, 如在地域、 国家和民族上的平衡, 在内容上的平衡以及对争议问题的报道和再现等方面, 以及对前景预测的乐观或悲观对负面影响的节制或渲染等。
   (3) 确立全球化语境中新闻报道的“大奥运” 。全球观和“大奥运观”就是要求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有国际化意识, 在报道意识层面既要有民族意识也要有国际化意识, 报道视野既要关注我国也要关注世界其他国家, 既要报道奥运会的竞赛内容也要报道和奥运会相关的科技、文化等非竞赛内容, 全面展现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
   2.掌握跨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据估计, 在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备和召开期间, 已经和将要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官员、 观众、新闻媒体 100 万人次, 再加上奥运竞赛期间的全球直播, 可以说, 北京奥运会是我国新闻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最佳平台。北京奥运新闻报道的跨文化传播,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媒体通过报道, 传播具有浓厚中国元素的北京奥运会, 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展示民族特色, 让世界感受华夏的风采; 二是在新闻报道中展示和传播民族和文化特色,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东方哲学智慧与奥林匹克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融合, 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 推进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 致力于和平发展与和谐相处的人类美好共同愿望与理想的实现。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和平台, 加强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新闻媒体需要进一步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和方法。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认为,“从世界角度表达和谐理念, 需要完全站在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 越是站在世界的角度,越是能认识到自己东西的珍贵。”
   另外, 北京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还要强调视觉文化传播方式的运用, 视觉传播是最直观的传播方式, 具有最直观的传播效果。
   3.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与互动性。
   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 要摆脱过去金牌主导的报道范式, 不仅关注奖牌, 还要为国内外受众( 包括运动员、记者等) 提供奥运竞赛信息以及奥运会期间交通、天气情况以及旅游等资讯; 要借助新媒体点对点传播、普及率高的特点, 加强互动和全民参与。在奥运报道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方面, 应加强活动策划意识, 如在近两年媒体参与策划举办的 “奥林匹克进社区”和“奥运体验场”等活动, 使体育赛事的体验变得趣味十足, 同时又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和谐奥运精神。在这方面, 人民网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其确定了“携手人民, 共享奥运”的报道理念, 以“全球视野、 人民参与”为宗旨, 突出国际合作和全民参与, 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民主、热情、 和谐的国家形象。
   4.注重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
   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要求新闻报道既要强调体育的竞技性, 也要关注其社会性和人文性, 这也是构建和谐奥运, 推进全球性和谐的重要体现和要求。 以往我国新闻传媒对奥运的报道, 存在过分强调金牌的价值、集体的利益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 弱化参与奥运的重要性、个人的价值体现以及超越自我的重要性的倾向和现象, 这是需要新闻媒体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注释:
   ①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 麻争旗译, 《媒介事件: 历史的现场直播》,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2000 年版,第 9 页。
   ②朱虹, 《“奥运热”与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 中国社会学网。
   ③刘小燕, 《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2002 年第 2 期。
   ④刘继南等著,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年, 第 94 页。
   ⑤高宏存, 《2008 奥运契机、文化创意与国家新形象的传播》, 政工研究动态, 2008 年 4 月。
   ⑥Van Dijk, T•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NJ: Larenee Erbaum Assoeiates, Ine., 1988
   ⑦张丽、高鸣, 《“和而不同”: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 理论月刊, 2008 年第 2 期。
   ⑧[ 美] 欧文•拉兹洛•戴侃, 辛未译, 《多种文化的地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5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