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永远匍匐于人民脚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38:09

政府永远匍匐于人民脚下

——希拉里回忆录《亲历历史》视角

 

    给自己完全洗脑,不是容易的事情,与阅读对象的场景置换,意识要马上跟得上作者笔下生辉的人物与事件所展现的价值观对接,我感到源自于内心的抵触——竟与自己原本信奉的自由民主观有很大距离。这个距离,是被动阅读将“在场”的主动性消解了,从而留下的后遗症。这种阅读误区,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在不同的社会和文明背景下,不能成为一个在另种文明的真切细微中生活和自由成长的个人,没有在多元政治背景中亦步亦趋抵达信仰彼岸的自由。或多或少,都不能摆脱狭隘和异化。文明的冲突一说,大概也源于此,在心里跨越两种文明的沟壑,远远不够。没有真实体验,无论如何是很大的缺憾。

 

    不同于政治名流的纵横睥睨,严格意义上,希拉里在白宫八年,一方面辅佐克灵顿,另一方面,掌控一个独立班底,致力儿童教育和妇女问题工作,始终处于总统丈夫的阴影下,算不上政治家,充其量是个政治人物。作者详细历数祖辈及自己的信仰形成过程,不由得赞叹:希拉里简直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她还将打破前第一夫人进军参议员带给世界的神话,难怪有人预言,2008年美国总统宝座属于希拉里。她有这样的智慧、经历和实力。只要给她舞台,她一定就会灿烂。

 

    希拉里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观照自己56年岁月的视角:家庭、信仰和政治。合上《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细碎的故事和人物,既不乏女性天生的细腻和温情;作为第一夫人的无奈和无力;又不乏政治人物妥协、绝望、崩溃、惴惴不安的一面。给人启迪的是,没有人强迫她喜欢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她有选择政治信仰的自由,不会有摆脱唯一政党而在心理上留下阴影的丝毫恐惧;不会因为在体制内外,变成既得利益者或被边缘化的担心。从这个角度体察,民主制度首先是赋予人性的自由——这是政坛人物,如此靠近地第一次展示给我的民主制度的真实感和美感——在这八年以至今天,中国有多少人在为渺茫依稀的自由信仰,流浪求索、遭受打压和囚禁。这是迟来的一本书。

 

    让我诧异的是,为让自己的丈夫当选总统,希拉里动员自己的弟弟、父母助选,自己跟一帮好友驾着面包车跑遍每个州演讲,推广新政,会见选民。你会觉得在美国当总统,不是那么容易的,靠的是智慧、信仰、执着和个人魅力;国会和民意对总统权力的制衡,实实在在的。“白水门”爆发,面对独立检查官的步步调查,他们懊恼、妥协、争吵。你会看见,这个时候,总统是可怜的、无助的,他们必须配合代表国家的司法调查,他们能够寻求帮助的唯一途径就是法律。什么是司法独立?什么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书本提供了不少的范例。在处理个人事务上,总统没有特权。总统代表政府,政府服务于国家。不是口号、欺骗、自欺欺人、皇帝的新装。

 

    希拉里是第一夫人,同时也是母亲、女儿、妻子。“拉链门”曝光,希拉里在书中写到,她“恨不得拧断克林顿的脖子”。两人分居,谁不搭理谁。克林顿可怜巴巴地向她道歉,加以甜言蜜语。作为女人天生的醋意,看来全世界最风光的女人,跟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妇,都是一样的。克林顿是一个好总统,但不是一个好丈夫。很中肯很到位的评价。这可能也是他们的婚姻维系下来,以及希拉里最终决定参选议员的最佳注脚。屈辱的伤口和荣耀(或者信仰)的诱惑,只有这样,她才能找到平衡。女儿切尔西的名字,是他们两个未婚青年游历巴黎,选中那里的一个街区的名称,有纪念味,够浪漫的。进驻白宫的第一天,几个切尔西在阿肯色州的小朋友受邀在白宫陪她玩。长大后,她立意去东海岸普林西顿大学上学,起初,希拉里一万个不愿意,想把宝贝女儿留在身边上大学。最后拗不过,还是夫妇两人亲送女儿进普大。总统夫妇,亲自在宿舍忙前忙后为女儿打理一切。这个场景,感动的不光是一个切尔西,看见插图的人,相信都会被感动。这是书里无数细节的一幕。希拉里去国外访问旅行,也会带着母亲同行观光。这种真情流露,不会让人联想到滥用纳税人的钱。人性、亲情之美,不会因为贵为一国之首而因此暗淡、掩藏。细节构成本书的一个特点。政治、权力,首先是人性的,也有许多平常的一面,一种角色并不掩盖另一种角色。这也许就是民主制度的可爱之一。

 

    书中两次着墨中国。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希拉里演讲主题“妇女权利也是人权”,至今仍是世界妇女人权的重要典章。过了将近10年,我们今天才知道。这次在北京还有一个有趣的片段:在宾馆房间,希拉里随口跟助手说,现在“能够看到一份《国际先驱论坛报》就好了”。万万没有想到,几分钟后,服务员敲门,将最新的《国际先驱论坛报》送来了。她们对着电视屏幕故意嚷嚷要吃比萨、牛排,反倒没有人理了。97年江主席访美,她评价国家主席能用英语交谈,谈到西藏人权,有些激动……98年访华,她赞美上海图书馆是世界现代城市里的“建筑瑰宝”。两国领导人的个人私交,她这里没有提到。1990年代全球的风云领导人,她几乎都有个人感受和评价,也提到领导人的私交。

 

    她身上天生散发着使命感。她自我说法,是自由信仰、宗教、教育使然。但是不能否认,在她逐渐成人,确立价值观的1960年代,美国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越战、学生运动,都给予了她足够的养分。她对政府的作用始终抱有怀疑,但没有放弃用民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企图。对国家始终充满敬畏和热爱,将政府置于国民意愿的脚下,将政府视为国家的最大服务机构。政府不等同于国家,这是这本书再次给出的答案。也是人类发展至今,民主制度是次好制度的一个例证。

 

    散杂地写了这些,43万字的容量,如她所言,只撷取了个人见证历史的一部分。我想,她没有公开的经历以及未来,最快要到她参议员任满,或者美国首位女总统任期结束以后。2008年,希拉里61岁,美国民众会将整个美国交给她吗?个人状况允许吗?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走出白宫以后,她往这个方向努力着。所幸,我们都能等到那一天。从2001年走出白宫的那天起,从当选纽约州参议员的那刻起,她完成了从前第一夫人到政治家的身份转变。毕竟她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女政治家。

 

    要说遗憾,本书未将某些重大事件的全貌完整呈现出来,给人点到为止、走马观花的遗憾。要满足这种阅读欲望,可能要等到几十年之后解禁的那一天。另外,译者在前半部分的文句,稍嫌生硬,某些地方,有些词不达意;书本装帧(精装本),简洁豪华,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