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婚姻:我们可能会用到的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1:54
 一、期望效用理论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初步了解到:边际效用是指人们在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物品(如:一个包子)所得到的效用。

若一个人要吃5个包子,那么,第5个包子就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消费的增加,人们对每个单位物品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吃第一个包子时的感觉很好,但吃到第五个时,效用就越来越小了。

这也是我在培训师会引用的一个笑话:小明吃到第5个包子时饱了。于是,他说:“早知道就只吃这第5个就好了”。

虽然是笑话,但也揭示了边际效用的误区。

误区: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总效用也递减。

对策:  以最终的总体效用作为考虑的依据。

当然, 货币的边际效用也的递减的。一元钱对于乞丐和百万富翁而言,重要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不少政府向富人征收更多的税收,来进行财富再分配。其理论依据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二、前景理论  先做这两个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在问题一时,会选择A;在问题二时,会选择B。也也说明了:

  1、正常人在面临获得的情况下是风险规避的(保守)

  2、正常人在面临获得的情况下是风险喜好的 (冒险)

     但得和失其实也不是绝对的,所以有了下面这条:

 3、正常人的得失判断总是根据参照点来决定的,正如下图所示 同样是现在的位置,目标不同,得失也不同

      目标为A ----- 失

      目标为B ----- 得 

      重点: 改变参照点,就能改变人们对得失的的判断,从而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绩效目标制定的“摘苹果理论”。即在制定绩效目标时,既不能过低(这样没有激励性),也不能过高(这样会没有动力),而是像摘苹果一样,努力伸手,或跳跳就可以摘到。 适当的目标,对绩效的达成带来的效益提升至关重要。

同时,绩效目标的制定不能一刀切。因为针对每个人而已,大家的基础、条件都不同,参照点也是各异。

因此,我们应该以每个人上一年度的绩效状况为基础,依照摘苹果理论的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和沟通,确定每个人的绩效目标(即参照点)。   

重点:低标准的目标往往让人谨慎行事,高标准的目标让人敢于冒险。

得失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事物,既然可说成得,也看说成失。

下面是语义转移参照点的例子:

若你是一个小城市的市长,一场突发的疾病预计会夺走600人的生命。现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疾病抗击计划,如下:

表述一:

       A计划-----将有200人获救

       B 计划---- 1/3的概率600人获救,2/3的概率无人获救

表述二:

       A计划-----将有400人死亡

       B 计划---- 1/3的概率不会有人死亡,2/3的概率600人死亡

 

请问:当您分别面对以上两种表述时,您会分别选择哪个计划呢?

相信大多数朋友会在表述一的情况下,选择 A计划,而在表述二的情况下,选择B 计划。

其实再回过头来看看,两种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获救意味着“得”,而死亡意味着“失”。

一个小小语义的区别,就改变了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从而对如此生死攸关的问题做出不同决策。

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约翰森教授,对前景理论进行了延伸,利用人们随着“得失”增加,而对得失的单位敏感度下降的心理,提出了四条合理安排得失,尽量让人产生好心情消息传递原则。

1、  几个坏消息同时公布于人:几个“失”结合起来,所引起的边际效用递减会使坏消息的总效用最小。

2、  几个好消息分开公布

3、  大的好消息和小的坏消息同时公布: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冲淡,减少了负面效应。

4、  大的坏消息和小的好消息分开公布

总结:好坏消息的分分合合可以影响人们的高兴程度。善用这些原则,可更有效地控制情绪。

 ——沉没成本谬误
我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  现在,请大家想想看:坚持到底一定是胜利吗?

一、沉没成本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选择:情况一:  这张票是公司发的
情况二:  这张票是自己花钱买的
请问:在这两种情况下,您是否会在这样的大风大雨天中,步行半小时去听音乐会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情况一时,放弃;情况二时,坚持!
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力量中称为沉没成本谬误。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不仅看这件事情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否在这件事情上有投入。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精力、金钱等。
理性地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是否去听音乐会,应该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比较和评估:现在去听音乐会带来的效用(如:享受)是否足以弥补因此带来的成本(如:忍受风雨),而不应考虑过去的投入,因为这些已经无法挽回。
但在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时冲动买来的东西,本不适合自己,但因为自己花了钱,或价格不便宜,就一直保留或勉强使用。
陷阱一:过多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
对策:决策时,仅考虑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
二、越陷越深的泥潭
看看上图,是不是很熟悉呀?
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已经意识到了一项错误的决策,但因为前期投入很大,而不甘心就此停止。于是,最后被迫停止时,损失得更多。
如:因为买了很贵的钢琴,而孩子又不喜欢。为了对得起钢琴,家长不甘心,又请家教来教。于是,当半年后终于放弃后,不但付出了购买钢琴的成本,还额外支出了几千元家教的费用。
陷阱二: 不甘于已经付出的成本,不断追加。
对策:   不受过去的影响,做正确的事情成本最低。
 三、保本还是出手? 生意人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保本!而很多情况下,保本的结果是商品烂在手里。这也是沉没成本的谬误所致。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半年前你花3000元买的手机,现在若不在有人肯出800元时卖掉,就可能会一文不值。
陷阱三:商品的价值是规定的,批发价或购买价是底限。
对策:  商品价值应随行就市,灵活处理。
四、善用 “沉没成本谬误” 大家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善用  “沉没成本谬误”,也会好处多多哦:)
 如:通常大家很难坚持健身或减肥运动,就可以自己交费去参加,且不要一次性交2年的费用,而是半年交一次。这样,我们会觉得前期投入比较多,而减少放弃的念头。
很多商家用提前交订金的方式,来减少客户毁约的风险,也是这个“谬误”的正用吧?
 ——消费决策中的误区
你是否常买没有用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通常女孩子最明显,因为某商场打折或特价,买了一大堆当时认为很划算的东西。开始几天不停向别人炫耀,但时间一久,发现这些衣物只能作为库存。

书中举了李小姐一个买被子的例子。

李小姐本来打算买550的豪华型被子,到商场一看,正搞活动:都是400元。最后,她买了原价为650的超大豪华型被子。
大家想象一下后果是什么? 她还要花200元去买超大的被套,回家后发现床太小,被子总拖在地上,要更频繁地洗被套…….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交易效应:
就是商品参考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差额效应,俗称占便宜效应。
这是由于有交易效应的影响,李小姐放弃了原来对自己的适用程度更高、原价为550的被子,而购买了原价为650的超大豪华型被子。想想,现在很多商场也就是利用消费者这样的心理,长年打折“促销、搞活动”的牌子,将原价提升后,用大大的字醒目地标出来,跟现价形成非常震撼的对比,引诱消费者痛快地掏腰包。
偏见一: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的差额。
对策:  不要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的差额,而更注重商品对你的使用价值和你为之付出的成本。
二、 比例偏见
先 看下面的问题图片

第一个问题:您会从A商场赶到 B商场去买闹钟吗?
第二个问题:若把上图的闹钟改为手表,A商场卖6600,B商场卖6500,请问,您的答案与上图一样吗?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第二个答案却是否定的。都是省50元,都是骑车10分钟,所付出的金钱、精力一样。可为什么答案不同呢?
这就是比例偏见的作用了。
比例偏见:是价格差额与售价的相对比例引起的交易效应。了解了这点,就很知道为什么我们对降价200元的汽车,兴趣不如降价200元的冰箱了吧?
偏见二:消费时,更关注优惠的比例而非绝对值。
对策:  仅考虑你所得到的优惠数额,以及你为获得优惠所花的成本。
三、适应性偏见
一个关于幸福感的实验证明:我们高估了彩票中奖人们的幸福感,也低估了遭遇车祸的人民的幸福程度。这也说明,我们常常高估了很多事情对我们心情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觉得好事情会让自己在很长时间内感到快乐,其实并而如此。如:我们觉得升职、加薪等会让我们快乐很长一段时间,但事实是我们很快就有了适应性。我们的高兴程度很快又回到升职,加薪前。就像大家都希望冬天住在南方,夏天住在被北方。而真的如愿后,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并如围城一样,又开始羡慕风景好的地方。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低估了自己适应不利环境的能力。事实上,人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很多原来我们死活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可能成为我们的最爱。原来不能忍受的环境,也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
人们常常忽略了:我们很容易对物质性的东西产生适应。最简单的是房子家具等,这些改善,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其实是很短暂的。而精神上方面的东西就不容易被消磨掉。
偏见三:忽视了适应性效应,对物质的东西看得过重。
对策:充分意识到自身对物质的适应性,多花点钱在精神相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