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户的八大悲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6:56

中国散户的八大悲哀
2009年02月07日05:20  来源:  

  一曰诚惶诚恐,患得患失。想当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自己积攒多年的血汗钱,糊口钱,养命钱一股脑儿塞进股市,从此与股票结下不解之缘。没曾想,刚入市即被深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股票往火坑里跳,自己却无能为力,终日惶惶。

  二曰劳命伤身,积郁成积。喜怒忧思悲恐惊,乃古人所称七情也。《内经》云:“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神,大悲伤胃,大惊伤肾”。皆因股市里七情俱具,故炒股滋生百病。

  四曰人分九等,散民算老几?有联为证:一杯茶,一包烟,一只烂股盯半天;一分钱,一分闲,一批散户套半年。

  五曰挨揍受痛,遍体鳞伤。庄家要赚钱,上市公司要圈钱,券商要赚佣金,股评家要钱,证券媒体要赚钱……在这样一个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的股市博弈中,一开局就注定了我们小散的败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散民永远都只能是机构黑庄的陪练对象。

  六曰黑幕重重,防不胜防。中国股市从诞生那天起,就与“黑”有着天生的渊源:黑箱、黑幕、黑庄、黑会、黑嘴……这一切的一切,都叫咱小散防不胜防哪。

  七曰一人炒股,全家受苦。一个从来借别人一分钱不还就睡不稳觉的好人,为了解套,只得信誓旦旦指天发誓向人开口借钱,屡套屡借,屡借屡套,亲朋好友的银子全扔进了黑庄的嘴里。从此以后,就只剩下东躲西藏,无脸见江东父老。

  八曰刀口舔血,一失足成千古恨。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一条放之股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小散们多么的谨小慎微,多么的小心翼翼,只要你敢刀口舔血,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营养品。(详见http://linguosong.home.news.cn/blog/a/01010006A7CA052F5754EB71.html)
=======================================================================

传个税改革规模比增值税改大十倍 主为穷人减税
2009年02月06日23:20  来源:    个人所得税深层次改革大幕即将开启。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个人所得税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改革规模可能比增值税改革大十倍”。  据悉,此次改革层次更深、范围更大,目标是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决不仅仅是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问题。  具体实施可能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甚至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因素,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而不是现在实行的分类所得税制,对个人所得按照不同来源分为不同类别,并对每一类按照单独的税率来计算。  目前,财税部门已经开始致力于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近期财政部内部已经开始就此项改革的问题开会研究。  个税改革小步前行  个税改革因涉及每个人的利益,一直备受关注,由于诸多问题需解决,个税改革一直小步前行。  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个人所得税制度由此建立。  此后由于经济条件变化,《个人所得税法》三次修订,个人所得税免征扣除额(起征点)提高至现在的2000元。  不过,三次提高起征点后,再提高的呼声依然很强烈,出现了上调至5000元甚至8000元的说法;同时,不赞成再提的呼声也不小。结果,2008年底已递交国务院的再次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方案被暂时搁置。  提高起征点受到江浙、广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欢迎,但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并不赞同,提高了起征点,它们本来就不多的税收势必减少。  于是个税改革一波三折,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小步走成了恰当的选择。财税部门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个税调整要遵循渐进原则。  倒逼深层改革  个税调整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让个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走到台前。  事实上,各方争论中的个税改革小步前行还只是表面问题,个税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  据了解,国际上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综合个人所得税制,一个是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在一些个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采取综合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对个人不同收入来源采取相应的分类外,还采用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将其全年的收入纳入计税范围。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分类,分别征收、各个清缴。  这样,一方面客观上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的问题;另一方面,个税对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而不考虑纳税人的家庭负担是否过重、家庭支出是否过大,这也是个税无法兼顾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的原因所在。  正是在这种单一的个税体制下造成了个税起征点提与不提的争论。当个税起征点要提高到3000元消息传出以后,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收入较高地区认为还应再提高,而东北、中西部等地区就会出现多数人不交个税的情况;但如果不提高个税免征额,又对东部地区一些家庭负担重、支出较大的纳税人不公平。  近些年,凡是个税话题,无不是集中在免征额的争论上。但事实上,免征额只是个税问题中的一个,如何让个税兼顾不同家庭、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来源等,才是最终解决个税公平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正是现在财政部门提出的更深层次的个税体制改革。综合考虑纳税人各项收入和支出,来确定缴税金额,这也是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综合所得税制或者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事实上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时,有关部门就已经确定了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的目标。  当时,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就指出,从税收公平角度讲,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因素,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是有道理的,但这在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分类征收制度下难以实现,他说:“在今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改革时,我们会解决这一问题。”  难度很大  不过,即使深层次税制改革启动,改革所要面对的困难依然很大。  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财税专家都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实施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在征管技术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  比如,如果实行这样的税制,征管上要求比较高,要求全部纳税人都要向税务局申报纳税,税务局也要核实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另外,还要建立很多的配套制度,比如现金管理、银行和税务系统联网等。  “如果财税部门的技术没有大幅提高,人员没有大幅增加,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如此表示。  他认为,如果实施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税收制度,可能先从明星、职业经理人等收入重点人群开始,因为税收部门已经对这些重点人群的收入状况有所跟踪,也做了相关的试点。  刘恒认为,个税改革推出的顺序,应本着“先解决对百姓影响最大的问题,再解决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然后解决最容易操作的问题,再次是解决改革震荡最小的问题”的原则。  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在目前的框架下,实施这种改革,只有改变所得税税率表和扣除标准,实施起来会比较简单,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缴税等深层次改革,困难则太大。  尽管困难重重,不过财税部门已经开始着手。
\\\\\\\\\\\\\\\\\\\\\\\\\\\\\\\\\\\\\\\\\\\\\\\\\\\\\\\\\\\\\\\\\\\\\\\\\\\\\\\\\\\\\\\\\\\\\\\\\\\\\\\\\\\\\\\\\\\\\\\\\\\\\\\\\\\\\\\\\\\\\\\\\\\\\\\\\\\\\\谢国忠:总拿外储说事是为了炒作股票
2009年02月07日02:32    来源:    核心提示: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  谭雅玲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部  高级分析师 王志浩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 公司中国研究部主管 谢太峰  《理财一周报》编辑  总拿外储说事是为了炒作股票  主持人:日前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外汇储备如何使用的问题。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有人认为,这代表中国政府将更多地将外储用于国内而非继续购买包括美国国债在内的各类金融资产,您是否赞同?  谢国忠:对总理说法的这种解读是不对的。外储的形成是因为有经常项目的顺差,经常项目的顺差说明国家内需不足,没有把这个钱花完。外储的问题不是动用外储的问题,而是国内经济的安排问题,外储的形成是受国内政策的影响。现在外储还在增加,是因为外贸顺差,怎么可能还会把原来的外汇拿进来用呢?  只有把经济调整了之后,外贸顺差才会减少。它是内需政策一个剩余额,是政策的一个后果,不是政策的一个选择和政策工具。  很多人都把外储当作概念进行炒作,夸大外储的作用,他们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炒股票。这些人一会儿拿外储说事,一会儿又说银行贷款增加很快。  谭雅玲: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从外汇的角度来看,它需要投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产品很多,从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来看,未来美国国债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现在美元的份额比重在全世界的份额中还占到60%~70%,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海啸,但是从控制力、效率和前瞻性的角度看,美国的表现还是最好的,而欧洲和日本都已经进入衰退。  美元的份额和实力比较大,这是今天很难改变的。今天它的经济是第一、金融是第一,所有比例和份额当中,它占70%,眼前是抗衡不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投向国际市场的外汇资产还是要考虑美国国债,毕竟债券的收益性和安全系数最好。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信誉,所以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且你去比较的话,美元不行你去买什么?欧元跌了30%,石油跌了70%,黄金跌了24%。所以在现实的国际金融当中,美元的霸权是不好的,但是美元的霸权在短期、中期甚至长期都是不可抗的。你必须要面对现实,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你可以强调公平合理,强调自主和主权。  从国内的角度来说,现在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已经做过的一些模式,比方说支持国内的金融、机构、银行、行业、产业等,来提升我们竞争力,来解决自身经济结构的压力和矛盾。  将外储从资金变为资产  主持人:在目前的形势下,研究外汇储备如何使用,是外汇储备本身风险增加?还是因为国内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扩大?  谭雅玲:不是说外汇储备的风险更大了,而是说外汇储备的量在不断地增加,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在量增加的过程中,怎样发挥有效的作用。  外汇储备不能仅为了保值和增加规模,更重要的是把规模和资产怎么运用到经济发展或者金融改革当中,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  主持人:目前对如何利用外汇储备刺激经济也有不同说法,比如发行特别国债、到国外进口产品和资源以及刺激消费等等。您个人认为利用外汇储备刺激国内经济有哪些途径?  谢国忠:要解决外贸顺差的问题很简单,我在几年前就写过文章,政府把钱分给老百姓就可以了。中国的钱和财富都聚在政府那边,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大的顺差。  说不买美元资产,也不现实。中国的汇率总是要变的,人民币与美元挂钩,总要买美国的资产。在现有的汇率制度下,能够选择的是在美国的资产里面选取什么,比如在债券和股票资产之间怎么选择。  前一段时间是购买美国股票的好时机,现在美国股市又高了,平均股价就有两倍的市净率,在政治经济这种情况下,不是很好的投资选择。上次的时机比较短,但我认为再出现机会的可能性还挺大的。  谭雅玲:咱们原来的做法,包括上市银行注资、农行注资的话,都是用的外汇储备。温总理也讲过将会继续发行国债。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对出口行业进行扶持。因为这一轮经济冲击主要对出口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出口行业因为价格问题、汇率问题,很多出口行业困难较大,很多企业已经倒闭了,包括对钢铁行业、纺织行业进行重点援助、改造,我觉得还是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国际状况,针对问题和压力做一些政策的对应,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其实已经有这些模式了,只不过需要更多地用法律、制度的框架将其做得更好、更完善。将外汇储备从资金变为资产。  外储不是过多而是没用好  主持人:您认为当前我国合理的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多少?我们可以动用的外储有多少?  谭雅玲:这个现在不太好说。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能够应付3~6个月的出口、进口和外债就可以了。  所以你觉得2万亿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很大,它的底线应该多少?我觉得这个是没有止境的,这是要看需求和应对外部风险的需要。  2008年外汇一天的交易量已经上升到5万亿美元了,你觉得2万亿元的规模很大,可是外汇市场规模更大。  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为什么当年亚洲国家的危机没有像拉美国家以前那样得到有效的缓解?第一是因为自己缺资金,第二是外部不给你资金。可是像拉美国家呢,它自己有外部资金,并且得到了美国的及时援助。  有钱和没有钱,对于金融危机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必须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应对外部风险。但是在外部的风险在控制范围之内,而且它的冲击和危害还没有显现的时候,用外汇储备的规模和数量来解决你自己的问题,把风险程度压得更低,这样是非常必要的。  谢太峰:外汇储备在超过1500亿元的时候,就有很多学者在说,外汇储备多了,用不完,应该减少。外汇储备增长到在8000亿元,1万亿元的时候,都有类似言论。  我的观点是,首先,不能说外汇储备2万亿就是多了,平均每个人的外汇储备还是很少。比如,日元是三大国际货币之一,本来不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但2008年年末,日本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我没听见日本的学者和政府人员出来说,外汇储备多得受不了。而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外汇储备只是日本的2倍。  其次,中国作为大国,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多。作为战略储备,外汇储备是防止突发事件,防范突发风险的物资力量。1997年中国能够抵御外汇冲击,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今年干旱严重,农业面临歉收的局面。这种旱情再持续,必然需要动用外汇储备进口粮食。有人责难外汇储备过多,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它用好。  主持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应该如何应用?除了增加国内的需求之外,是否应该增加海外进口?  谢国忠:将外汇储备用于进口是等于减少外贸顺差,提升进口,是中国向世界表明诚意的一种方法。中国是自由贸易之后全球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在今天这样世界经济大衰退的情况下,中国要尽力去维持自由贸易这样的秩序。温总理之所以要到全世界这么转一圈,就是为了表明我们要增加进口,维持世界贸易体系。  但是增加进口只是一次性的投入,中国的关键还是要扩大国内需求。  王志浩:对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我们认为,其中一小部分可以用于中国的长期发展。购买技术以及人才是一方面,想想看10亿美元的资金能够买多少设备、培训以及人才。  外储还将在欧洲以及中国创造真正的需求。欧洲与美国越快复苏,中国的出口生产商也越早受益。另外,环境问题也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增加环境方面的投资也是为了运用外储的一大方向。外汇储备用于国债的投资还是可以继续,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谭雅玲:中国表现出了增加海外进口的意图除了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和不确定有关。美元现在是在升值,但是美元一旦贬值,所有的价格都会升值。你现在可能觉得你的外汇储备很充足,什么东西都便宜,未来可能买什么东西都贵。未来存在着很大的变量和变数。  政府要把钱分给老百姓  主持人:对于中国政府发行特别国债,间接补贴地方政府,您如何评价?除了对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进行补贴外,中国政府还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地运用这笔财富?  如何解决贸易顺差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我的观点是政府应该想办法将财富分给老百姓。现在政府官员刺激需求就是投资,你有钱时朝里面扔的话可以扔得很快,这对经济在短期是有一定用处的,但长期来看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还很难说。  特别是中国有很多地方的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是不市该发展的还需慎重考虑。但他们还在刺激,还在发展。这是体制造成的浪费、结构性的浪费。  政府需要把更多的钱去直接分给老百姓。比如让老百姓买房子,造了那么多房子,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不行的。现在政府说要降价,要开发商降价,这个想法是对的,但地方政府会不会支持呢?这也很难说。  另外,中国政府拥有股市中绝大部分的股票。如果将这些股票平均发给老百姓,或可以启动一场持续的消费繁荣。可是,让政府把股票给老百姓也是苦难重重。  谭雅玲:我们的政府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核心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中国现在应该是说有实力跟国外抗衡或者竞争,但是中国缺少战略,缺少效率。这个效率包括投资的效率、改革的效率,自我价格认定的效率等等。美国人会哭,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问题,美国人也会玩,因为他有经验,有战略。美国是发达国家,但是永远在讲自己的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永远在讲自己的成绩,这个观念上的变化和制度上的变化就是效率的一个体现。  特别国债就等于是创造内需,它的后果可能就是外贸顺差下降。如果这样的话,外汇储备的上升就变少了。  谢太峰:在短期内,外管局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上的商业银行,包括国内的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的运作经验,促进外出储备的保值增值。  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熟悉在国际市场上运作规则、具有丰富运作经验和技巧的人才。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本国的部分外汇储备委托给国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负责经营。这种类似“代客理财”的方式,总的来说,比自己经营获得收益要高。  具体额度应该根据外管局和国际银行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来定。但这种委托国际上大商业银行进行代客理财的费用比较高,但这是在人才和经验不足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国家战略储备的保值增值最终还是应该靠自己,但我们现在真正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还不多。  (本报记者罗晟对此文亦有贡献)